塵封5年終於上映,《狗十三》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娛情八卦說


“人生中最難忘的記憶是什麼?”

“青春”

不是因為小景深下少年唇角那細碎的絨毛,也不是因為早戀有多難忘學習有多好,更不是因為被固化過的那些青春裡的嘶吼,而是因為最迅疾洶湧獨一無二的這場成長。



《狗十三》拆開來看,便是十三歲女孩和狗的故事。 它獲得了第六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導演曹保平擅長偏現實主義的電影,《李米的猜想》和《光榮的憤怒》都取材於社會新聞。

這部電影的劇本由80後焦華靜創作,她在其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後通過那樣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普通女孩李玩把所有人成長的那陣痛描摹出來。



曹保平導演接受訪問時說:“這是一部關於一個女孩成長的電影,也可以理解為長大成人必經的艱難歲月。”

女主角李玩由五年前還沒有陷入“胡辣湯”事件的張雪迎扮演,稚嫩而單純,倔強又獨立。

她像一個被父親過早拋入成人世界的小孩,成人世界有偏見、有自私、有虛偽殘忍、有自以為是,處處都是她孤立無援,痛苦迷茫的影子,於是她只能被迫把自己罩進大大的玻璃罩子,裡邊有一隻叫做愛因斯坦的狗狗陪伴她。



有時候她也會覺得星光不那麼黯淡,報英語班也可以。 但是後來愛因斯坦還是被弄丟了,這是大人教會她的第一件事。

她被欺騙,被打,又被哄,她學會了沉默和妥協,學會接受繼母的謊言,假裝第二隻狗就是最初的那隻愛因斯坦,然後大人說她懂事了。

李玩問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高放沒有回答。



我想我們也無法回答,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太廣泛抽象令人沉重的詞語,我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大人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我們都可悲的在看這部電影時擁有共鳴。

可悲的完美理解當第二隻愛因斯坦被全家送到狗肉館時李玩的嚎啕大哭裡藏了多少眼淚表達不出來的絕望,當飯局上李玩夾起那塊狗肉說“謝謝叔叔”時心裡荒蕪著寸草不生的靜謐。

看過這部電影后,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當年郭敬明寫的殘酷青春那麼受人追捧,除去那些被華麗誇張包裹的辭藻,他筆下的每一個少男少女都有著可以引起我們共鳴的憂傷。



豆瓣裡很多人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在李玩猶豫著嚥下面前的狗肉時,她終於成功的變成了大人們最喜歡的樣子。

而一路走過來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那些少年情懷,酒杯裡夢和信仰碎掉的聲音,在成長歲月裡碎的緩慢而細膩, 電影內容一幀幀的過於真實,勾起我們太多共鳴和回憶,但李玩最終還是和自己和解著長大,我們也早就過了那個不被理解的年紀,所以長大後的我們現在不是早就應該伸出手抱抱自己了。


迷影生活


2018最值得看的一部巔峰鉅作,劇情+現實。下面是我對於這個電影的理解。

故事的內容

故事的主線就是一個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和一個名叫李玩的十三歲小女孩,整個故事都是圍繞這兩者進行展開的。故事開始,父親由於對李玩的愧疚給李玩買了一條狗,以此彌補對李玩的虧欠,從開始的不喜歡,排斥到最後的如影隨形,李玩和“愛因斯坦”已經密不可分了,但是由於爺爺的疏忽最終導致“愛因斯坦”的丟失,李玩為了尋狗無意間推到爺爺,最後後媽又給李玩買了一條狗,逼迫李玩承認那就是“愛因斯坦”,最終李玩的倔強引發了父親的一頓毒打,李玩妥協了,但是後來因為弟弟打狗才導致了狗狗的犬吠,父親和後媽為了弟弟又送走了狗狗,這一切的一切最終導致李玩成為了那個社會妥協的典型代表。



電影含沙射影表現的一些社會現狀

第一,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其一: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李玩的弟弟出生的時候,李玩的父親要求爺爺給弟弟起一個名字,爺爺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名字要好好起,不能像李玩那時候那麼隨便”,這句話體現出了在這個家庭中李玩的地位。其二:李玩僅僅是不注意碰到了爺爺,就遭到了父親的毒打,但是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卻反過來哄弟弟,一句話他還小就徹徹底底的敷衍過去了,重男輕女可見一斑。

第二,社會的價值觀值得一提。李玩的物理競賽獲得了第一名,而英語卻是不太擅長的一門,但是父親卻讓一個物理天才去苦讀英語,老師也著重注意李玩的英語成績,為的僅僅是一個重點高中,壓制的卻是一個物理天才的天賦。

第三,孩子毫無發言權。李玩想去看天文展覽,父親早早都答應了李玩。但是一場飯局,父親為了自己那點面子,硬生生不讓李玩去,最終也導致李玩錯過了天文展覽,父親卻不以為意。

第四,同事而不同質。李玩因為狗狗嗯丟失,父親的不理解,導致心情特別的不好,然後她去喝酒了,父親知道後直接在李玩的手中打碎的酒瓶,導致劃傷了李玩的手心。然後事後在飯局上卻又逼著李玩給自己的叔叔敬酒,同樣的事不同的場合,為什麼一中是叛逆,一中卻又是懂事呢?這是不是特別的可笑。


評價

《狗十三》絕對可以算得上是2018年的最具代表性的巔峰鉅作,社會,現實反應的是淋漓盡致,跌宕的劇情,細節的刻畫,情感的把控無一不是曹保平導演的心血,總而言之,值得一看。


小z評評


《狗十三》這部電影是由張雪迎主演,曹保平執導。


這部電影從拍攝到目前上映,被廣電封印了足足五年的時間,這部電影在今日上映之前曾經在北京大學電影院試映過一次,曾入圍第64界柏林電影節。但誰也沒想到會被塵封。


這部電影是關於少女與狗的故事,張雪迎飾演一位13歲的青春美少女,13歲,正直青春期叛逆期,而她又是一位沉默寡言,脾氣古怪的初中生,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父親再婚後又生了一個弟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從而讓她對父親產生了很多的怨恨。後來父親給她買了一隻小狗,這隻小狗從此跟她成為了好朋友,到最後因為這隻狗咬傷了弟弟的手被父親送去了屠宰場。劇情太長,在這裡我就不詳細的介紹。


這部電影對青春有些沉痛的暗示,讓很多人對家庭教育有了新的反思,同時也讓跟電影女主角有著同樣的人生經歷的孩子們對青春產生了不同的見解。最後也在這裡推薦這部電影給廣大家長朋友們,從電影裡面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會存在相同的問題。


心痛不只為你


李玩,十三歲的女孩仰望星空,想象著平行宇宙的存在,對物理有著極大的興趣。可是老師卻勸說李玩的父親給她更改了興趣小組。英語演講比賽上李玩的表現一塌糊塗,中途進來的父親作為更改李玩興趣小組選項的人,見證了這失敗的一刻。

這裡的失敗,不是李玩演講的失敗,是今天絕大多數老師家長在孩子興趣教育上的失敗。而物理競賽一等獎讓李玩得以保送重點高中——這是不是對大人們教育方式的諷刺?

先給一個巴掌再給一顆蜜棗,這似乎是“大人”在教育時慣用的手段。李玩的父親在改掉她的興趣小組選項後企圖給女兒一些錢以彌補她的難過,在打了李玩一巴掌後抱著她說爸爸有多愛她。如果這樣的教育方式得到鼓勵——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應該鼓勵,對嗎?

如果李玩的爺爺能夠在將愛因斯坦弄丟後真誠地向孫女說聲對不起,而不是由爸爸告訴她要體諒年事已高的爺爺;如果李玩的後媽包括其他親人能夠與李玩進行必要的溝通,知道李玩並非是一定要一隻狗而是愛因斯坦丟失後她又將過回與爺奶生活、無父母陪伴、亦無玩伴的孤獨,而不是買一隻與愛因斯坦同種的狗回來合起夥來欺騙李玩。

如果成人世界的錯誤需要孩子來買單,如果成人世界的價值就是下一代人必須接受的價值,如果成人可以決定孩子一切的對與錯,那麼那些關於童年彩色印象的描述一定都是大人們心照不宣的謊言,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童年的懵懂走向成人世界的欺騙,誠實不存於這個世界,它存在於李玩想象的平行宇宙。我愈發覺得可怕。








電影悵客


每個孩子都有青春期,每個大人也都有無奈,看《狗十三》,體會到的是一種震撼,內心的震撼,無可復加,不可言喻。相比別的電影,這部影片用寫實的手法,瞬間擊中我們的淚腺,讓我們思考成長、思考家庭、思考教育……

該片中十三歲少女李玩,看似是一個叛逆女孩,實則內心富有激情,有陽光的一面。只不過,在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生子的情況下,李玩和爸爸相處過程中矛盾越來越多。這種矛盾,既有對爸爸的不理解,也有對自己內心追求的執著。

所以,當爸爸用送給她一條小狗的方式來討好她時,她一開始並不想接受。直到她從小狗可憐楚楚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時,才接納了它,並給它起了“愛因斯坦”這個名字。而之於小狗,對她而言更多是一種精神慰藉。直到有一天,“愛因斯坦”忽然失蹤了。

“愛因斯坦”的走失引燃了李玩和家庭的矛盾,面對小狗的走失,爺爺顯得束手無措,後媽為了緩解矛盾,想出了再買一條小狗冒充“愛因斯坦”的主意。孰料事與願違,當新的“愛因斯坦”被李玩識破後矛盾立馬升級,直到幾年都沒有出門的奶奶出去尋找李玩迷路後,被激怒的父親對李玩大打出手。



現實生活中亦是如此,當家長意欲和子女和解時,子女如果關上溝通的大門,感情交流的途徑就被切斷了。而之於父母,他們如果被激怒的話,亦會停止交流。這就是傳說中的“代溝”,很容易就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直到冷靜之後,父親坐在沙發上,含著淚水向李玩道歉,李玩才意識到父親的焦慮、不安和無奈。能夠向女兒道歉,足以說明他並不是個壞爸爸,他也有自己的難處。後來,李玩看到父親在酒桌上努力討好他人的表現時,也更明白了父親的不容易。當李玩陪客人喝下第一口酒時,也就開始了她的改變。



其實,儘管看似叛逆,少女李玩並未停止長大。所以,面對現實境遇,她喜歡物理學,嚮往“平行世界”。對時下的孩子來說,李玩身上這種狀態很具代表性,一方面他們對現實體現出反叛的一面,一方面又非常迷戀自己的內心世界,大人和現實世界在他們眼裡很虛偽。影片中有一個橋段:弟弟生日,爸爸和家人集體給弟弟慶生,李玩臉上帶著微笑一臉配合的態度,而當大家唱生日歌時,李玩卻一臉孤寂地坐在那裡,一個人面對內心的惆悵。這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在本質上,影片中的“愛因斯坦”是少女李玩精神上的慰藉,或者說是彼此相依的朋友。小狗的丟失類似朋友的走失。影片中,李玩在大街小巷拼命地奔跑尋找“愛因斯坦”時,讓無數觀眾的飆淚。影片最後,李玩和表姐在街頭看到真的“愛因斯坦”時,卻沒有去認它,還很怕“愛因斯坦”認出自己。這一刻,少女李玩真的長大了。

影片最後亦將主題拔高,李玩問爸爸和媽媽是如何開始時,爸爸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但是用手矇住她的眼睛,不願意讓女兒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兩代人各自的不容易在這一刻展現出來,至此,溝通失語的問題也瓦解了,兩代人終於達成了和解。而《狗十三》就這樣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方式,讓這個兩代人情感溝通失語的故事擁有了強烈的現實意義。


田金雙


《狗十三》非常巧妙的把青春和狗聯繫在一起,把離異家庭的成長和一個女孩的心路歷程聯繫在一起。

曹保平的這部塵封5年的舊作,展示了穩健又平實的力量。而從《演員的誕生》裡我認識的張雪迎,也展示了自己走心的演技。

其實這個故事想講的不是尋狗,是重男輕女,是離異家庭,是少女成長



是父權的建立和崩潰,是一個孩子沒有長大,卻要假裝長大。

是有的小孩,和狗沒區別,可以暴打,可以成為你社交的工具和籌碼,可以不必陪她長大,卻要讓她成為一個成熟、懂事的孩子。

在一個大人的世界裡,做一個只相信感情的孩子多麼的艱難。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裡,角色對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爭取,不吶喊。而這份忍受,被迫,壓抑,讓整部影片瀰漫著悲情的力量,這份蒼涼和尋狗時的歇斯底里,讓張雪迎飾演的李完像一個孤膽英雄一樣,一次又一次在失去中長大。



曾先森本人沒有養過狗的經歷,卻還是被打動。 因為尋狗最終的目的,並不是尋狗,是尋回自己。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但是,迎接她的是,父親莫名其妙的暴打,是父親安排和它生活的狗,是另一個媽媽,和同父異母的弟弟。 這是一個典型的離異家庭的孩子,她需要被愛,需要被關注,但父親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著曾先森的認知。 他有了一個新孩子,男孩,所以更愛這個孩子,這也算好理解。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並沒有! 爸爸答應帶他去看航空展,卻帶她去參加自己的酒局,讓她喝酒。 爸爸打完她,趴在她身上哭。這個父親用如此無法自控的性格,和她相處,一再說自己有多苦,這不是一個窩囊失敗的小男人是什麼? 李玩成長在一個必須快速長大,認清是非,學會告別的環境裡,這是使得她迅速成長的代價。而狗狗,成為見證她成長的紐帶。



3

這部電影是曹保平導演五年前的作品,最近幾天才正式上映。和曹導以往的很多影片不同,這部殘酷青春電影,其實借尋狗這件事,探討了一個經常被我們遺忘的主題“你,要不動聲色成為一個大人”。 你要學會接受生活的所有,這種情感的壓制讓這部電影呈現了一種殘酷青春。影片最後,有一幕震撼人心的畫面,整部電影都在尋狗,愛狗,聲嘶力竭的李玩吃下了一塊狗肉。 當全家人疑惑她敢不敢的時候,她生硬的吞了下去,這一幕,讓她告別了青春,學會了長大, 接受了死亡和離別。
曹保平是北京電影學院編劇出身,紮實的基本功,讓他對導演這樣的故事遊刃有餘。他依然在堅持這自己的現敘事實主義風格。而且,這部影片的視角更加單一,情感更加濃縮,他甚至沒有用任何第三視角,也沒有賣弄剪輯,而是紮紮實實的講了一個失去的故事。




從《光榮的憤怒》一直到《追兇者也》,他尋求的都是一種稍微變形的現實主義,用故事和人心說主題。而從《李米的猜想》到這部《狗十三》,他用個人視角解讀出來的,都是執著的尋找,和尋找背後的意義。 影片不是沒有缺點,它的結局讓曾先森感到不適。 父親在車內淚眼朦朧,稱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之際,父女間又達成了和解。但在此時,李玩似乎突然長大,接受了稜角被磨平,安靜、懂事,聽大人的話。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愛因斯坦,也不再提什麼平行宇宙時間簡史,她終於落回了眼前的真實世界,鏡頭又注視著更弱小的弟弟。

這是曹保平緩和的處理,曾先森不喜歡,有點軟化有點教化。

個性終於被磨平,尋狗最後愛因斯坦被殺,想得到愛最終生日會上弟弟被關注,這部少女成長史是一部個體心酸成長史


曾狄影畫


《狗十三》在命題上提出了對中國現下教育體制和社會現狀的批判,溺愛源於父母本性,但責罵卻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所謂的成長,去“更好地”適應社會。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時讓孩子獨立,所以我們在青春期產生了自我意識之後,才會表露出叛逆與自我。電影中的女主角李玩為了尋狗,表現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們看來,她的很多行為確實是自私任性,但這正是因為她沒有獨立應對挫折的意識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後,是來自父親的打罵,或許在這個時期父親才開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兒成長的責任,但這又必須要建立在一種權威之下。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場在自我意識與領導權威之間的鬥爭。但這種矛盾是可以在成長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牆壁之內


yuchuqing


誤解、孤獨、傷痛、叛逆、忍受、蛻變、成長,這些青春的代名詞,在電影中逐一出場。


有觀眾評論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時隔5年,《狗十三》終於上映了。


這部“非常曹保平”的電影,用直白的表述,簡單的鏡頭,復古的色調,帶我們回顧了一代人的青春。誤解、孤獨、傷痛、叛逆、忍受、蛻變、成長,這些青春的代名詞,在電影中逐一出場。


有觀眾評論說:“如果沒有共鳴,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李玩式的成長,確實不夠幸運。但若是細細回味,真的完全是李玩家人的錯麼?我想,要認錯的是包括李玩在內的所有人。


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具有批判性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但它沒有單純地批判“父權式的中國教育”,也不是為了表達成長就是要和虛偽同流合汙。


它引人思考的點恰恰在於,沒做任何選擇地將全貌展示給觀眾。對成長中的是非對錯的判斷,不能單靠任何一方的感情用事和主觀臆斷。


如果你的青春也像李玩一樣,痛過,無助過,別急著爆粗口,想想你是否真的做錯了,是否在自私地指責大人們的自私。


如果你的孩子也像李玩一樣,作鬧,不懂事,別急著發脾氣,想想你是否是滿懷真誠,是否在和她講“能講通的道理”。


如此愛我


以愛的名義,行專制獨裁之事——這是很多家長都在做的。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噎回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孩子往往想上數年都想不明白到底哪裡好?於是,很多孩子會像被父親強行改了興趣小組的李玩那樣,臭著一張臉,幾天都不和父親講話。


是孩子太不懂事不懂體諒人麼?其實孩子是執拗又貼心的,如果你蠻橫霸道地對他們說:“我是你老子,你就要聽我的。”那他們身上被激發起的就是執拗。如果你耐心地和他們講道理,那他們身上被激發起的就是貼心。


這時,大人們會說,和小孩子講不通道理。其實,不是小孩子聽不懂道理,而是大人們講的往往是“講不通的道理”。


李玩父親第一次帶李玩去看天文展時,沒看成,因為時間記錯了,李玩很懂事地說沒關係。因為她知道父親也不是故意的,父親等她放學帶她去看展,她能感受到父親對她的在意和疼愛。


可是第二週明明說好了去看展,父親卻先是因為弟弟不小心摔倒大哭就要帶弟弟逛公園,後又因為一個重要的飯局就無視對李玩的承諾。


“弟弟哭”和“重要的飯局”是哪門子道理呢?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爽約了就應該要真誠地道歉,而不是用謊言和藉口敷衍過去。其實,李玩不是非要父親的遷就,她只是需要一個真誠的回應。


就像李玩的寵物狗愛因斯坦走丟以後,全家人用另一隻狗來騙她說新的狗就是原來的愛因斯坦,李玩聲嘶力竭的說:“我不是非要一隻狗,我們盡力去找,找不到也沒關係,但你們不要騙我。”


可爺爺的一句:“爺爺奶奶還沒有一條狗重要麼?”說得李玩啞口無言。



爺爺奶奶當然重要,可是李玩想要的“被尊重”同樣也很重要。爺爺沒有牽繩導致第一隻愛因斯坦丟失,爺爺很愧疚,也很心疼傷心的李玩,可是他從頭到尾都沒有說一句抱歉。


最後李玩放棄了自己的堅持,為自己的不懂事道歉,並做一個不讓爺爺奶奶操心的孩子。雖說孩子應該尊敬長輩,但誰又能說不是孩子付出的愛和寬容更多呢?


可偏偏大人們總是隻拿他們自己的愛說事兒。爺爺奶奶是愛李玩的,生活上把她照顧得很好;爸爸是愛李玩的,他希望能讓女兒開心;繼母對李玩雖談不上愛,但是願意花心思給李玩買旱冰鞋,其實做得也不賴。


然而,不夠用心的愛才正是最讓人無奈和抓狂的。



十三年了,奶奶和爸爸都沒有記住李玩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爸爸給李玩零花錢,送李玩狗,就是想哄她開心,可是他不知道這些都比不上他親自和李玩吃一頓飯,敞開心扉聊一次天。繼母送的旱冰鞋確實讓李玩欣喜,可如果這雙旱冰鞋只是為了省去找狗的麻煩,李玩還會欣喜麼?


還是爺爺說得對,“養娃不是養只狗,給口饃吃就行。”可是爺爺還是坦然稱,李玩是女孩名字隨便起的,弟弟是男孩名字不能隨便。


這都是什麼愛?都是什麼理?大人給的愛不夠真誠,卻希望得到孩子真誠的愛。大人們講的道理不夠有道理,卻希望孩子懂事懂理。


大人們總是這樣,熱衷於雙標。其實,講著講不通的道理,才是真的不講理。


一口狗肉


電影的高潮和故事的轉折點,在於父親動粗,打了李玩。因為李玩找狗找到全家雞犬不寧。


爺爺被情緒激動的李玩不小心推到,幾年沒出過家門的奶奶為了找深夜未歸的李玩在外面迷了路,而李玩拎著酒瓶子出現在父親面前,一副叛逆、示威的模樣。


在孩子的眼裡,李玩家人的做法確實很過分很討厭。但是在大人眼中,李玩的做法又何嘗不過分不討厭呢?


父親對女兒大打出手是不夠理智,也是中國教育中頗受詬病的一點。但那個時候的李玩,真的需要被嚴厲地教育。否則她可能真的會認為全家人都欠她的,真的會一直把“墮落”當成對大人世界的抵抗。



捱打以後,李玩知道了不該以作鬧的方式解決問題,也知道好好學習了。在李玩家人看來,這孩子終於懂事了,長大了。所謂的“懂事”和“長大”,就是不再鬧騰,不再為了自己生命本能想要的那些東西而去苦苦追求。


可是李玩真的長大了麼?成長總是伴隨著憤懣和傷痛,但成長並不是向憤懣和傷痛妥協,而是學會打開胸懷,包容憤懣,消解傷痛,與曾經“敵對”的大人世界和解。


人類的構成,其實靠的是規則,只有規則才能讓這個社會運轉起來。成長後便知道,自己必須放棄很多東西才能進入到社會的秩序和規則裡去,才能生存。但這種規則會以各種形式呈現,你要適應哪些,規避哪些,能做出合理的判斷,才是真的長大了。


問題在於,孩子的世界很小,心裡絕大部分是被父母和家庭佔據的。在許多孩子的心裡,大人的世界就等同於父母的世界,長大成人就是長成父母那樣的人。


可如果明知道父母的做法是錯的,明知道那不是自己想成為的人,卻還是成了和他們一樣的人,那不是健康的成長,是“報復式成長”。



李玩吃下那口狗肉便是如此。


當服務員端上紅燒狗肉這道菜時,一位叔叔說這是招牌菜,特意給李玩點的,全家人的表情都凝固了,他們怕,怕李玩的倔脾氣上來,可能會掀了那道菜。


可當李玩真的客氣的、平靜的吃下狗肉時,大家就真的鬆了一口氣麼?特別是李玩的父親,我想他當時的心應該很疼。所以才會在回家的路上哭著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


為什麼沒有禮貌地回絕那位叔叔,告訴他自己心愛的兩隻狗,一隻丟了,一隻死了,她是愛狗的,所以不願吃狗肉。因為李玩沒想到,成長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不是所有的大人都面目可憎,所以不是變得阿諛奉承才算是長大成人。


能夠巧妙的用不尷尬的方式拒絕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堅持做自己想成為的人,又包容別人的不合理之處,才是真正的成長。孩子沒有辦法去指責大人們的錯,禮貌和尊重是必要的,但是成長是要對自己負責,否則變成了自己曾經憎惡的人,也怪不得別人。


又或者,如果李玩吃下了那口狗肉以後,給父親一個微笑,表示沒有關係,那可以理解為她為了不讓父親在朋友面前感到難堪,出於對父親的愛和維護,做了自己本不願做的事。這樣的李玩,因為懂得了為愛付出,也算得上真正的成長。


作者 | 三沫

編輯 | 李少威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風窗NFC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題材的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名13歲女孩殘酷的成長經歷的故事。(ps:正在熱映中的電影,我就不劇透太多了……)

這部影片與以往的青春題材的電影不同,並沒有用以往俗套的劇情,而是用更為貼近我們生活的故事,將一個13歲女孩的真實情感展現在我們眼前,並藉此來反思中國式教育帶來的弊端。

說到這部電影,我也說說這部影片帶給我的一些反思。其實每一個孩子是一個體,並不是我們炫耀的資本,他們有他們的思想,而作為父母要學會去傾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把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與把他們困在牢籠之中並沒有區別。

社會在進步,我們的教育方式也要隨之改變,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每日影視精選


時隔五年之後,再看這部電影,這樣的評價似乎依舊不過時。原因無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們這代人成長中所經歷的“中國式殘酷青春”。

在過去,國產青春片常被觀眾詬病劇情狗血,臺詞矯情、脫離現實等缺點,更尷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與懷舊之外,國產編劇們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鳴點,因而這類掛羊頭賣狗肉與大多數觀眾絕緣的青春片就成為了“爛片”的代名詞。

但《狗十三》顯然不同。這部電影沒有過去的青春片常見的套路沒有懷孕、死亡、墮胎,主角也並非俊男靚女,它只是從一個十三歲少女的角度去講述了青春期所遭遇的陣痛與迷茫。

這種陣痛的根源往往來源於世俗社會和成人世界對於未成年人的裹挾與壓迫,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一樣,她只能被動得接受著以父親為代表的成人社會所給予的一切。

李玩成長於離異家庭,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和對異性的朦朧好感中,可卻得不到排解和關心。出於愧疚,父親為了彌補離婚之後對女兒缺失的愛,送了李玩一隻小狗。

小狗其實是被當做一種父愛缺失的替代品,是冷漠家庭關係的象徵,父親壓根不關心女兒是否真得想要一隻小狗——狗只是被“丟”給了李玩。

可隨著相處下來,李玩和小狗之間產生了感情。因為李玩其實和那隻無人照顧的小狗一樣,都是被拋棄的孤兒,彼此依靠才可以互相取暖。

當狗丟了之後,李玩失去了自己的心靈寄託,所以她不顧一切的尋找小狗,

但父親卻只是在給她又買了一隻狗作為替代品,因為在成人世界裡,任何小孩子的問題都可以被粗暴的簡單化處理,哪怕是指鹿為馬,哪怕是靠騙女兒。

悲劇的地方在於——自始至終沒人去考慮李玩的感受。

因為她還是個孩子,在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中,孩子要順從父母,不聽話了就得管教。

李玩的青春顯然不是個例,而是代表了很多和她一樣在這種被動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們。

李玩這代人的成長代價究竟是什麼呢?

《狗十三》告訴我們:代價是對庸常社會的妥協,是對油膩中年大叔的諂媚,是對這種父權體系為主導的中式家庭關係的被動和解。

電影的最後,無論是狗,還是十三歲的少女,都在被馴化變得溫順。中國人說,她成熟了,長大了。

這看似是一種誇獎和讚揚,但是背後卻透露著一個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鎖和家庭教育的困境。這樣的青春足夠殘酷,但卻無比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