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5年终于上映,《狗十三》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娱情八卦说


“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

“青春”

不是因为小景深下少年唇角那细碎的绒毛,也不是因为早恋有多难忘学习有多好,更不是因为被固化过的那些青春里的嘶吼,而是因为最迅疾汹涌独一无二的这场成长。



《狗十三》拆开来看,便是十三岁女孩和狗的故事。 它获得了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导演曹保平擅长偏现实主义的电影,《李米的猜想》和《光荣的愤怒》都取材于社会新闻。

这部电影的剧本由80后焦华静创作,她在其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通过那样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普通女孩李玩把所有人成长的那阵痛描摹出来。



曹保平导演接受访问时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

女主角李玩由五年前还没有陷入“胡辣汤”事件的张雪迎扮演,稚嫩而单纯,倔强又独立。

她像一个被父亲过早抛入成人世界的小孩,成人世界有偏见、有自私、有虚伪残忍、有自以为是,处处都是她孤立无援,痛苦迷茫的影子,于是她只能被迫把自己罩进大大的玻璃罩子,里边有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狗陪伴她。



有时候她也会觉得星光不那么黯淡,报英语班也可以。 但是后来爱因斯坦还是被弄丢了,这是大人教会她的第一件事。

她被欺骗,被打,又被哄,她学会了沉默和妥协,学会接受继母的谎言,假装第二只狗就是最初的那只爱因斯坦,然后大人说她懂事了。

李玩问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高放没有回答。



我想我们也无法回答,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广泛抽象令人沉重的词语,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大人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们都可悲的在看这部电影时拥有共鸣。

可悲的完美理解当第二只爱因斯坦被全家送到狗肉馆时李玩的嚎啕大哭里藏了多少眼泪表达不出来的绝望,当饭局上李玩夹起那块狗肉说“谢谢叔叔”时心里荒芜着寸草不生的静谧。

看过这部电影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郭敬明写的残酷青春那么受人追捧,除去那些被华丽夸张包裹的辞藻,他笔下的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有着可以引起我们共鸣的忧伤。



豆瓣里很多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在李玩犹豫着咽下面前的狗肉时,她终于成功的变成了大人们最喜欢的样子。

而一路走过来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那些少年情怀,酒杯里梦和信仰碎掉的声音,在成长岁月里碎的缓慢而细腻, 电影内容一帧帧的过于真实,勾起我们太多共鸣和回忆,但李玩最终还是和自己和解着长大,我们也早就过了那个不被理解的年纪,所以长大后的我们现在不是早就应该伸出手抱抱自己了。


迷影生活


2018最值得看的一部巅峰巨作,剧情+现实。下面是我对于这个电影的理解。

故事的内容

故事的主线就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和一个名叫李玩的十三岁小女孩,整个故事都是围绕这两者进行展开的。故事开始,父亲由于对李玩的愧疚给李玩买了一条狗,以此弥补对李玩的亏欠,从开始的不喜欢,排斥到最后的如影随形,李玩和“爱因斯坦”已经密不可分了,但是由于爷爷的疏忽最终导致“爱因斯坦”的丢失,李玩为了寻狗无意间推到爷爷,最后后妈又给李玩买了一条狗,逼迫李玩承认那就是“爱因斯坦”,最终李玩的倔强引发了父亲的一顿毒打,李玩妥协了,但是后来因为弟弟打狗才导致了狗狗的犬吠,父亲和后妈为了弟弟又送走了狗狗,这一切的一切最终导致李玩成为了那个社会妥协的典型代表。



电影含沙射影表现的一些社会现状

第一,重男轻女的社会风气。其一: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李玩的弟弟出生的时候,李玩的父亲要求爷爷给弟弟起一个名字,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名字要好好起,不能像李玩那时候那么随便”,这句话体现出了在这个家庭中李玩的地位。其二:李玩仅仅是不注意碰到了爷爷,就遭到了父亲的毒打,但是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一句话他还小就彻彻底底的敷衍过去了,重男轻女可见一斑。

第二,社会的价值观值得一提。李玩的物理竞赛获得了第一名,而英语却是不太擅长的一门,但是父亲却让一个物理天才去苦读英语,老师也着重注意李玩的英语成绩,为的仅仅是一个重点高中,压制的却是一个物理天才的天赋。

第三,孩子毫无发言权。李玩想去看天文展览,父亲早早都答应了李玩。但是一场饭局,父亲为了自己那点面子,硬生生不让李玩去,最终也导致李玩错过了天文展览,父亲却不以为意。

第四,同事而不同质。李玩因为狗狗嗯丢失,父亲的不理解,导致心情特别的不好,然后她去喝酒了,父亲知道后直接在李玩的手中打碎的酒瓶,导致划伤了李玩的手心。然后事后在饭局上却又逼着李玩给自己的叔叔敬酒,同样的事不同的场合,为什么一中是叛逆,一中却又是懂事呢?这是不是特别的可笑。


评价

《狗十三》绝对可以算得上是2018年的最具代表性的巅峰巨作,社会,现实反应的是淋漓尽致,跌宕的剧情,细节的刻画,情感的把控无一不是曹保平导演的心血,总而言之,值得一看。


小z评评


《狗十三》这部电影是由张雪迎主演,曹保平执导。


这部电影从拍摄到目前上映,被广电封印了足足五年的时间,这部电影在今日上映之前曾经在北京大学电影院试映过一次,曾入围第64界柏林电影节。但谁也没想到会被尘封。


这部电影是关于少女与狗的故事,张雪迎饰演一位13岁的青春美少女,13岁,正直青春期叛逆期,而她又是一位沉默寡言,脾气古怪的初中生,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父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弟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而让她对父亲产生了很多的怨恨。后来父亲给她买了一只小狗,这只小狗从此跟她成为了好朋友,到最后因为这只狗咬伤了弟弟的手被父亲送去了屠宰场。剧情太长,在这里我就不详细的介绍。


这部电影对青春有些沉痛的暗示,让很多人对家庭教育有了新的反思,同时也让跟电影女主角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的孩子们对青春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最后也在这里推荐这部电影给广大家长朋友们,从电影里面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会存在相同的问题。


心痛不只为你


李玩,十三岁的女孩仰望星空,想象着平行宇宙的存在,对物理有着极大的兴趣。可是老师却劝说李玩的父亲给她更改了兴趣小组。英语演讲比赛上李玩的表现一塌糊涂,中途进来的父亲作为更改李玩兴趣小组选项的人,见证了这失败的一刻。

这里的失败,不是李玩演讲的失败,是今天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在孩子兴趣教育上的失败。而物理竞赛一等奖让李玩得以保送重点高中——这是不是对大人们教育方式的讽刺?

先给一个巴掌再给一颗蜜枣,这似乎是“大人”在教育时惯用的手段。李玩的父亲在改掉她的兴趣小组选项后企图给女儿一些钱以弥补她的难过,在打了李玩一巴掌后抱着她说爸爸有多爱她。如果这样的教育方式得到鼓励——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应该鼓励,对吗?

如果李玩的爷爷能够在将爱因斯坦弄丢后真诚地向孙女说声对不起,而不是由爸爸告诉她要体谅年事已高的爷爷;如果李玩的后妈包括其他亲人能够与李玩进行必要的沟通,知道李玩并非是一定要一只狗而是爱因斯坦丢失后她又将过回与爷奶生活、无父母陪伴、亦无玩伴的孤独,而不是买一只与爱因斯坦同种的狗回来合起伙来欺骗李玩。

如果成人世界的错误需要孩子来买单,如果成人世界的价值就是下一代人必须接受的价值,如果成人可以决定孩子一切的对与错,那么那些关于童年彩色印象的描述一定都是大人们心照不宣的谎言,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童年的懵懂走向成人世界的欺骗,诚实不存于这个世界,它存在于李玩想象的平行宇宙。我愈发觉得可怕。








电影怅客


每个孩子都有青春期,每个大人也都有无奈,看《狗十三》,体会到的是一种震撼,内心的震撼,无可复加,不可言喻。相比别的电影,这部影片用写实的手法,瞬间击中我们的泪腺,让我们思考成长、思考家庭、思考教育……

该片中十三岁少女李玩,看似是一个叛逆女孩,实则内心富有激情,有阳光的一面。只不过,在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生子的情况下,李玩和爸爸相处过程中矛盾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既有对爸爸的不理解,也有对自己内心追求的执着。

所以,当爸爸用送给她一条小狗的方式来讨好她时,她一开始并不想接受。直到她从小狗可怜楚楚的眼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时,才接纳了它,并给它起了“爱因斯坦”这个名字。而之于小狗,对她而言更多是一种精神慰藉。直到有一天,“爱因斯坦”忽然失踪了。

“爱因斯坦”的走失引燃了李玩和家庭的矛盾,面对小狗的走失,爷爷显得束手无措,后妈为了缓解矛盾,想出了再买一条小狗冒充“爱因斯坦”的主意。孰料事与愿违,当新的“爱因斯坦”被李玩识破后矛盾立马升级,直到几年都没有出门的奶奶出去寻找李玩迷路后,被激怒的父亲对李玩大打出手。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当家长意欲和子女和解时,子女如果关上沟通的大门,感情交流的途径就被切断了。而之于父母,他们如果被激怒的话,亦会停止交流。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很容易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直到冷静之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含着泪水向李玩道歉,李玩才意识到父亲的焦虑、不安和无奈。能够向女儿道歉,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个坏爸爸,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后来,李玩看到父亲在酒桌上努力讨好他人的表现时,也更明白了父亲的不容易。当李玩陪客人喝下第一口酒时,也就开始了她的改变。



其实,尽管看似叛逆,少女李玩并未停止长大。所以,面对现实境遇,她喜欢物理学,向往“平行世界”。对时下的孩子来说,李玩身上这种状态很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体现出反叛的一面,一方面又非常迷恋自己的内心世界,大人和现实世界在他们眼里很虚伪。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弟弟生日,爸爸和家人集体给弟弟庆生,李玩脸上带着微笑一脸配合的态度,而当大家唱生日歌时,李玩却一脸孤寂地坐在那里,一个人面对内心的惆怅。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在本质上,影片中的“爱因斯坦”是少女李玩精神上的慰藉,或者说是彼此相依的朋友。小狗的丢失类似朋友的走失。影片中,李玩在大街小巷拼命地奔跑寻找“爱因斯坦”时,让无数观众的飙泪。影片最后,李玩和表姐在街头看到真的“爱因斯坦”时,却没有去认它,还很怕“爱因斯坦”认出自己。这一刻,少女李玩真的长大了。

影片最后亦将主题拔高,李玩问爸爸和妈妈是如何开始时,爸爸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是用手蒙住她的眼睛,不愿意让女儿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 两代人各自的不容易在这一刻展现出来,至此,沟通失语的问题也瓦解了,两代人终于达成了和解。而《狗十三》就这样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方式,让这个两代人情感沟通失语的故事拥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田金双


《狗十三》非常巧妙的把青春和狗联系在一起,把离异家庭的成长和一个女孩的心路历程联系在一起。

曹保平的这部尘封5年的旧作,展示了稳健又平实的力量。而从《演员的诞生》里我认识的张雪迎,也展示了自己走心的演技。

其实这个故事想讲的不是寻狗,是重男轻女,是离异家庭,是少女成长



是父权的建立和崩溃,是一个孩子没有长大,却要假装长大。

是有的小孩,和狗没区别,可以暴打,可以成为你社交的工具和筹码,可以不必陪她长大,却要让她成为一个成熟、懂事的孩子。

在一个大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只相信感情的孩子多么的艰难。在一个不公平的世界里,角色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这份忍受,被迫,压抑,让整部影片弥漫着悲情的力量,这份苍凉和寻狗时的歇斯底里,让张雪迎饰演的李完像一个孤胆英雄一样,一次又一次在失去中长大。



曾先森本人没有养过狗的经历,却还是被打动。 因为寻狗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寻狗,是寻回自己。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但是,迎接她的是,父亲莫名其妙的暴打,是父亲安排和它生活的狗,是另一个妈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她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但父亲的角色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曾先森的认知。 他有了一个新孩子,男孩,所以更爱这个孩子,这也算好理解。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并没有! 爸爸答应带他去看航空展,却带她去参加自己的酒局,让她喝酒。 爸爸打完她,趴在她身上哭。这个父亲用如此无法自控的性格,和她相处,一再说自己有多苦,这不是一个窝囊失败的小男人是什么? 李玩成长在一个必须快速长大,认清是非,学会告别的环境里,这是使得她迅速成长的代价。而狗狗,成为见证她成长的纽带。



3

这部电影是曹保平导演五年前的作品,最近几天才正式上映。和曹导以往的很多影片不同,这部残酷青春电影,其实借寻狗这件事,探讨了一个经常被我们遗忘的主题“你,要不动声色成为一个大人”。 你要学会接受生活的所有,这种情感的压制让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残酷青春。影片最后,有一幕震撼人心的画面,整部电影都在寻狗,爱狗,声嘶力竭的李玩吃下了一块狗肉。 当全家人疑惑她敢不敢的时候,她生硬的吞了下去,这一幕,让她告别了青春,学会了长大, 接受了死亡和离别。
曹保平是北京电影学院编剧出身,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对导演这样的故事游刃有余。他依然在坚持这自己的现叙事实主义风格。而且,这部影片的视角更加单一,情感更加浓缩,他甚至没有用任何第三视角,也没有卖弄剪辑,而是扎扎实实的讲了一个失去的故事。




从《光荣的愤怒》一直到《追凶者也》,他寻求的都是一种稍微变形的现实主义,用故事和人心说主题。而从《李米的猜想》到这部《狗十三》,他用个人视角解读出来的,都是执着的寻找,和寻找背后的意义。 影片不是没有缺点,它的结局让曾先森感到不适。 父亲在车内泪眼朦胧,称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之际,父女间又达成了和解。但在此时,李玩似乎突然长大,接受了棱角被磨平,安静、懂事,听大人的话。她不再希望甚至害怕找到爱因斯坦,也不再提什么平行宇宙时间简史,她终于落回了眼前的真实世界,镜头又注视着更弱小的弟弟。

这是曹保平缓和的处理,曾先森不喜欢,有点软化有点教化。

个性终于被磨平,寻狗最后爱因斯坦被杀,想得到爱最终生日会上弟弟被关注,这部少女成长史是一部个体心酸成长史


曾狄影画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yuchuqing


误解、孤独、伤痛、叛逆、忍受、蜕变、成长,这些青春的代名词,在电影中逐一出场。


有观众评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时隔5年,《狗十三》终于上映了。


这部“非常曹保平”的电影,用直白的表述,简单的镜头,复古的色调,带我们回顾了一代人的青春。误解、孤独、伤痛、叛逆、忍受、蜕变、成长,这些青春的代名词,在电影中逐一出场。


有观众评论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李玩式的成长,确实不够幸运。但若是细细回味,真的完全是李玩家人的错么?我想,要认错的是包括李玩在内的所有人。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具有批判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但它没有单纯地批判“父权式的中国教育”,也不是为了表达成长就是要和虚伪同流合污。


它引人思考的点恰恰在于,没做任何选择地将全貌展示给观众。对成长中的是非对错的判断,不能单靠任何一方的感情用事和主观臆断。


如果你的青春也像李玩一样,痛过,无助过,别急着爆粗口,想想你是否真的做错了,是否在自私地指责大人们的自私。


如果你的孩子也像李玩一样,作闹,不懂事,别急着发脾气,想想你是否是满怀真诚,是否在和她讲“能讲通的道理”。


如此爱我


以爱的名义,行专制独裁之事——这是很多家长都在做的。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噎回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孩子往往想上数年都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好?于是,很多孩子会像被父亲强行改了兴趣小组的李玩那样,臭着一张脸,几天都不和父亲讲话。


是孩子太不懂事不懂体谅人么?其实孩子是执拗又贴心的,如果你蛮横霸道地对他们说:“我是你老子,你就要听我的。”那他们身上被激发起的就是执拗。如果你耐心地和他们讲道理,那他们身上被激发起的就是贴心。


这时,大人们会说,和小孩子讲不通道理。其实,不是小孩子听不懂道理,而是大人们讲的往往是“讲不通的道理”。


李玩父亲第一次带李玩去看天文展时,没看成,因为时间记错了,李玩很懂事地说没关系。因为她知道父亲也不是故意的,父亲等她放学带她去看展,她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在意和疼爱。


可是第二周明明说好了去看展,父亲却先是因为弟弟不小心摔倒大哭就要带弟弟逛公园,后又因为一个重要的饭局就无视对李玩的承诺。


“弟弟哭”和“重要的饭局”是哪门子道理呢?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爽约了就应该要真诚地道歉,而不是用谎言和借口敷衍过去。其实,李玩不是非要父亲的迁就,她只是需要一个真诚的回应。


就像李玩的宠物狗爱因斯坦走丢以后,全家人用另一只狗来骗她说新的狗就是原来的爱因斯坦,李玩声嘶力竭的说:“我不是非要一只狗,我们尽力去找,找不到也没关系,但你们不要骗我。”


可爷爷的一句:“爷爷奶奶还没有一条狗重要么?”说得李玩哑口无言。



爷爷奶奶当然重要,可是李玩想要的“被尊重”同样也很重要。爷爷没有牵绳导致第一只爱因斯坦丢失,爷爷很愧疚,也很心疼伤心的李玩,可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抱歉。


最后李玩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为自己的不懂事道歉,并做一个不让爷爷奶奶操心的孩子。虽说孩子应该尊敬长辈,但谁又能说不是孩子付出的爱和宽容更多呢?


可偏偏大人们总是只拿他们自己的爱说事儿。爷爷奶奶是爱李玩的,生活上把她照顾得很好;爸爸是爱李玩的,他希望能让女儿开心;继母对李玩虽谈不上爱,但是愿意花心思给李玩买旱冰鞋,其实做得也不赖。


然而,不够用心的爱才正是最让人无奈和抓狂的。



十三年了,奶奶和爸爸都没有记住李玩不能喝牛奶,一喝就吐。爸爸给李玩零花钱,送李玩狗,就是想哄她开心,可是他不知道这些都比不上他亲自和李玩吃一顿饭,敞开心扉聊一次天。继母送的旱冰鞋确实让李玩欣喜,可如果这双旱冰鞋只是为了省去找狗的麻烦,李玩还会欣喜么?


还是爷爷说得对,“养娃不是养只狗,给口馍吃就行。”可是爷爷还是坦然称,李玩是女孩名字随便起的,弟弟是男孩名字不能随便。


这都是什么爱?都是什么理?大人给的爱不够真诚,却希望得到孩子真诚的爱。大人们讲的道理不够有道理,却希望孩子懂事懂理。


大人们总是这样,热衷于双标。其实,讲着讲不通的道理,才是真的不讲理。


一口狗肉


电影的高潮和故事的转折点,在于父亲动粗,打了李玩。因为李玩找狗找到全家鸡犬不宁。


爷爷被情绪激动的李玩不小心推到,几年没出过家门的奶奶为了找深夜未归的李玩在外面迷了路,而李玩拎着酒瓶子出现在父亲面前,一副叛逆、示威的模样。


在孩子的眼里,李玩家人的做法确实很过分很讨厌。但是在大人眼中,李玩的做法又何尝不过分不讨厌呢?


父亲对女儿大打出手是不够理智,也是中国教育中颇受诟病的一点。但那个时候的李玩,真的需要被严厉地教育。否则她可能真的会认为全家人都欠她的,真的会一直把“堕落”当成对大人世界的抵抗。



挨打以后,李玩知道了不该以作闹的方式解决问题,也知道好好学习了。在李玩家人看来,这孩子终于懂事了,长大了。所谓的“懂事”和“长大”,就是不再闹腾,不再为了自己生命本能想要的那些东西而去苦苦追求。


可是李玩真的长大了么?成长总是伴随着愤懑和伤痛,但成长并不是向愤懑和伤痛妥协,而是学会打开胸怀,包容愤懑,消解伤痛,与曾经“敌对”的大人世界和解。


人类的构成,其实靠的是规则,只有规则才能让这个社会运转起来。成长后便知道,自己必须放弃很多东西才能进入到社会的秩序和规则里去,才能生存。但这种规则会以各种形式呈现,你要适应哪些,规避哪些,能做出合理的判断,才是真的长大了。


问题在于,孩子的世界很小,心里绝大部分是被父母和家庭占据的。在许多孩子的心里,大人的世界就等同于父母的世界,长大成人就是长成父母那样的人。


可如果明知道父母的做法是错的,明知道那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却还是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不是健康的成长,是“报复式成长”。



李玩吃下那口狗肉便是如此。


当服务员端上红烧狗肉这道菜时,一位叔叔说这是招牌菜,特意给李玩点的,全家人的表情都凝固了,他们怕,怕李玩的倔脾气上来,可能会掀了那道菜。


可当李玩真的客气的、平静的吃下狗肉时,大家就真的松了一口气么?特别是李玩的父亲,我想他当时的心应该很疼。所以才会在回家的路上哭着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


为什么没有礼貌地回绝那位叔叔,告诉他自己心爱的两只狗,一只丢了,一只死了,她是爱狗的,所以不愿吃狗肉。因为李玩没想到,成长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不是所有的大人都面目可憎,所以不是变得阿谀奉承才算是长大成人。


能够巧妙的用不尴尬的方式拒绝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坚持做自己想成为的人,又包容别人的不合理之处,才是真正的成长。孩子没有办法去指责大人们的错,礼貌和尊重是必要的,但是成长是要对自己负责,否则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人,也怪不得别人。


又或者,如果李玩吃下了那口狗肉以后,给父亲一个微笑,表示没有关系,那可以理解为她为了不让父亲在朋友面前感到难堪,出于对父亲的爱和维护,做了自己本不愿做的事。这样的李玩,因为懂得了为爱付出,也算得上真正的成长。


作者 | 三沫

编辑 | 李少威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南风窗NFC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名13岁女孩残酷的成长经历的故事。(ps:正在热映中的电影,我就不剧透太多了……)

这部影片与以往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不同,并没有用以往俗套的剧情,而是用更为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将一个13岁女孩的真实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并借此来反思中国式教育带来的弊端。

说到这部电影,我也说说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一些反思。其实每一个孩子是一个体,并不是我们炫耀的资本,他们有他们的思想,而作为父母要学会去倾听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把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与把他们困在牢笼之中并没有区别。

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每日影视精选


时隔五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这样的评价似乎依旧不过时。原因无他——

《狗十三》真得拍出了我们这代人成长中所经历的“中国式残酷青春”。

在过去,国产青春片常被观众诟病剧情狗血,台词矫情、脱离现实等缺点,更尴尬的是,似乎除了煽情与怀旧之外,国产编剧们就找不到其他任何的共鸣点,因而这类挂羊头卖狗肉与大多数观众绝缘的青春片就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但《狗十三》显然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过去的青春片常见的套路没有怀孕、死亡、堕胎,主角也并非俊男靓女,它只是从一个十三岁少女的角度去讲述了青春期所遭遇的阵痛与迷茫。

这种阵痛的根源往往来源于世俗社会和成人世界对于未成年人的裹挟与压迫,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一样,她只能被动得接受着以父亲为代表的成人社会所给予的一切。

李玩成长于离异家庭,正值青春期的敏感和对异性的朦胧好感中,可却得不到排解和关心。出于愧疚,父亲为了弥补离婚之后对女儿缺失的爱,送了李玩一只小狗。

小狗其实是被当做一种父爱缺失的替代品,是冷漠家庭关系的象征,父亲压根不关心女儿是否真得想要一只小狗——狗只是被“丢”给了李玩。

可随着相处下来,李玩和小狗之间产生了感情。因为李玩其实和那只无人照顾的小狗一样,都是被抛弃的孤儿,彼此依靠才可以互相取暖。

当狗丢了之后,李玩失去了自己的心灵寄托,所以她不顾一切的寻找小狗,

但父亲却只是在给她又买了一只狗作为替代品,因为在成人世界里,任何小孩子的问题都可以被粗暴的简单化处理,哪怕是指鹿为马,哪怕是靠骗女儿。

悲剧的地方在于——自始至终没人去考虑李玩的感受。

因为她还是个孩子,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孩子要顺从父母,不听话了就得管教。

李玩的青春显然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了很多和她一样在这种被动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青少年们。

李玩这代人的成长代价究竟是什么呢?

《狗十三》告诉我们: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油腻中年大叔的谄媚,是对这种父权体系为主导的中式家庭关系的被动和解。

电影的最后,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中国人说,她成熟了,长大了。

这看似是一种夸奖和赞扬,但是背后却透露着一个孩子失去自我的精神枷锁和家庭教育的困境。这样的青春足够残酷,但却无比真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