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南安太妃要見探春,探春為什麼說去叫林姐姐?

藍瑾兒


87版電視劇中,南安太妃要見探春,王夫人打發周瑞家的來傳話:“三姑娘,三姑娘,南安王府的太妃來了,要見三姑娘呢”探春失落起來,答道:“哦……那我去叫林姐姐”,周瑞家的忙道:“不用了,太太說了,南安太妃只見三姑娘”……

這一段對話中,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南安太妃單要見探春一人。探春好像也猜測出用意,想拒絕又不能拒絕,只得應允。

我們從探春的判詞和各種細節可以肯定探春結局是遠嫁,這是紅學中公認的結局,當然具體嫁哪裡還有待商榷。87版電視劇採用探春被作為南安太妃女兒和親的結局,大抵也跟書中一些線索有關。為什麼偏偏是跟南安太妃有關?



雖說頹敗徵兆已久,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賈府上看時一樣屹立不倒。第七十一回賈母八十大壽,賈府來往送禮賀壽者絡繹不絕,絲竹管絃之音通衢越巷。賈母八月初三生日,議定七月二十八至八月初五擺宴八天,第一天請皇親駙馬王公諸公主郡主王妃國君太君夫人等人。

這一天北靜王、南安郡王、永昌駙馬、樂善郡王並幾個世交公侯應襲在寧國府與賈府男丁斯見,南安王太妃、北靜王妃並幾位世交公侯誥命則在榮國府與賈母賀壽。男主人接待男客,女眷接待女客,禮法一點不亂。

在眾人談話中,南安太妃便問寶玉,賈母便回跪經去了,緊接著又問眾小姐們,並請求見一面,

賈母回頭命鳳姐兒去把史、薛、林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罷。”

這一處很有意思,賈家三個姑娘,為何賈母僅讓探春出來見客?其次探春作為賈家正牌小姐,為何僅僅是“陪著”的身份?

其實仔細想想,不過幾個原因。



首先,賈家三位姑娘不假,但惜春個性倔強偏執,牛心古怪,且孤高自許,一心想著與青燈苦佛相伴,對於社交,大抵沒有興趣。迎春呢?為人懦弱,虎狼盤階尚談因果,不善言辭,不大喜歡與人社交。相對於兩姐妹,探春實在太拿得出手了,這是賈母僅叫探春的原因。

其次,為何用“陪著”兩字點綴探春?我想賈母是個聰明人,知道南安太妃的用意,故而用“陪著”兩個看似漫不經心的字眼避免尷尬,畢竟古代女子被人拉去相看是很難為情的事。事實證明,南安太妃見到幾個姑娘後,第一個拉的就是探春的手誇讚不已。

而這一見面,已經暗示探春遠嫁與南安太妃有關。87版在此基礎上強調這一用意,估計也是考慮有的觀眾沒有讀原著的基礎,加上影視劇習慣誇張的表現手法,便隱去了薛林史幾個姑娘見南安太妃的情節。



至於電視劇中為何加一句”我去叫林姐姐“,我想可能有幾種意思,一是探春心中明白南安太妃的用意,想拉更優秀的黛玉逃過此劫,這點符合影視作品放大矛盾的特點。二是暗示此時探春與黛玉的關係較為親密,所以遇到難題下意識想找黛玉解決。

以上是小編的一點淺見,如有不同意見請賜評,謝謝!


微影悼紅


另外,從文本里也沒有明確的指出,探春特意為了南安太妃來,去找黛玉,就算是去請了,也是出於禮貌性的去請,因為前面我們分析過了,林不是賈家的女兒,並且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明確的顯現出來,認女兒是要合親,就算認,林也沒辦法被出嫁,判詞也寫的非常清楚了。而四個女孩子去出場也純屬於貴族家庭間禮貌的問題。想多了無益~


廖花花


這個問題是依據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的一個情節,在小說原著是沒有這個情節的。

先釐清時間和人物事件關係,才好理解的清晰。


探春遠嫁這個結果是比較公認的,是乘船出海,天涯一方,嫁的對象是王,成為王妃,從此也就告別爹孃家族,孤身在海外了,這些在探春判詞、畫冊、分骨肉曲和寶玉生日夜宴探春抽的花名冊,綜合這些信息得出的結論。什麼情況會發這種情況呢?當然是政治的需要。

原著八十回止,至於曹公如果寫探春遠嫁的具體情節在八十回後,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知道了,但前八十回內發生的事我們可以理一下,小說寫到八十回,大觀園裡的女兒還剩有誰呢?七十九回寫了迎春出嫁,這時候的薛寶釵寶琴姐妹已經搬走了,留下的還有黛玉、湘雲、探春、惜春和妙玉。


接下來,反正是和親的任務來了,總之需要賈府的一位姑娘做出犧牲,實際上,這個時候賈府對外既沒有能力阻攔此事發生,對內的選擇也沒有太多的餘地,黛玉、湘雲、妙玉都是外姓,而且像湘雲已經許配了人家。只能從探春和惜春之中選擇,惜春百事不聞,一心參佛,孤介性冷,和親這等家國大事她如何可擔,所以,現實來看,探春也是唯一之選擇。

電視劇裡安排的南安王爺具辦此事,由南安太妃實施倒是非常有根據的,在七十一回賈母八旬大壽,幾個和賈府常來往的王族女眷來給賈母賀壽,這裡面就有南安太妃,南安太妃提出要看看賈府的小姐們,賈母就安排王熙鳳去叫史、林、薛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吧”,這個時候迎春、惜春都在家,但賈母卻沒叫她們,是因為在賈母眼中,史、林、薛、探可以承擔這樣高規格的社交,有助賈府內幃臉面,這一個情節描寫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賈府的這些小姐們經常會有類似的社交活動,另一層用意,可能就是後來探春如何與更高層產生聯繫的伏筆。


電視劇裡,周瑞家的來向探春傳話:“太太讓來叫三姑娘,南安太妃來了,要見三姑娘呢”。因為以往的慣例和習慣,所以探春脫口就說:“我去叫林姐姐”。因為這個時候,大觀園裡,寶釵姊妹搬走了,湘雲應該也嫁人了,也沒有別的人可叫,只有林姐姐了。

所以,87版電視劇的編劇處理是非常契合前文而成功的。


屏山小品紅樓夢


她扳著指頭數生日的時候,壓根就想不起林姐姐,直接說二月裡沒有,接著襲人補充說林姑娘是二月,只不是咱們家的人。這些能人都看好王夫人這棵大樹,對黛玉一直是絕情的無視的不友好的。以她的鬼精,會猜不出南安太妃召見她的意圖?這會兒拉上林姐姐,用心險惡呀。可惜你雖然極力討好王夫人,關鍵時刻王夫人還是希望你消失。

曹雪芹的偉大就在於從不點明什麼,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慢慢感悟。

古人生活單調,雞毛蒜皮就是全部,這些放在現代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那個封閉環境裡就是一生的命運


陽光暖暖683


紅樓夢的海,是指姓氏,是東海徐氏,探春嫁給鎮海總制兒子,也是此意,徐是徐達,是明初徐家,徐家三個女兒嫁給了朱家,探春是徐家三女,嫁朱家二十二子朱楹,所謂南安太妃,老太妃,都是指賈母本人,這是在說徐家女兒嫁給朱家兒子,而徐家三王妃命運多舛,丈夫死後被迫殉葬,而黛玉的象徵裡飽含淚水,所以此時探春的情節是悲讖圖,圖中是黛玉。探春釵冊的風箏就在說她是徐飛,是徐妃,迎春也是徐妃,是兩個風箏。探春與王熙鳳的判詞實際是一個,她們二人是一個現實人物,是徐家三女,叫徐妙翠,其妹叫妙錦。


洛夏37


那個情節是電視劇上的,原著裡並沒有這種劇情

但是從電視劇上看,探春想要去找黛玉可能是因為她感覺事態有些不對(探春是何等聰明的人物)想找黛玉陪她去周旋,商量。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是,她心裡明白黛玉比她優秀,抱著僥倖心理覺得黛玉在,南安太妃未必會選她(當然啦這是探春陰暗的一面)。

我們又怎會看透這種女孩子的想法呢,但是私以為探春和黛玉關係並沒有多好,因為探春是想攀著王夫人,而王夫人對黛玉是沒有喜歡反倒有點厭惡的。探春又怎麼會不知道王夫人對黛玉的想法呢,所以我覺得後者可能性大一些。無論南安太妃找她是想要她嫁給府中庶子或者代女兒遠嫁,她都想把被王夫人視為眼中釘的黛玉推出去,但是憑黛玉的身份以及賈母對黛玉的珍視來看,這樣做無疑是失敗的,所以探春並沒有叫到林黛玉

不過給個忠告哈,電視劇改編得再好,那也只是電視劇,有些事還是細細琢磨原著比較好。

就醬。


你好我是你野爹


南安太妃是要見探春嗎?我以為是的。但是,探春說要去叫林姐姐了嗎?原文不是這樣的。

賈母八十大壽,這樣的日子,其實也是那些王公貴族的貴夫人們交際的日子,不特別點明,借用做壽來說事,自然而又親切。是的,按照年齡,賈家的姑娘們,包括薛、林、史等姑娘們早就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而且我認為這個年齡不該等到賈母八十大壽,關於《紅樓夢》中的年齡誤差,我們不再去提它。只來看看原文怎麼說的?

南安太妃因問寶玉。賈母笑道:“今日幾處廟裡念保安延壽經,他跪經去了。” 又問眾小姐們。賈母笑道:“他們姊妹們病的病,弱的弱,見人靦,所以叫他們 給我看屋子去了。有的是小戲子傳了一班在那邊廳上,陪著他姨娘家姊妹們也看戲 呢。”南安太妃笑道:“既這樣,叫人請來。”賈母回頭命了鳳姐兒,“去把史、 薛、林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罷。”

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南安太妃跟賈家很熟,所以當她看到那些小孩子都不在的時候會挨個問。先是問寶玉,再問眾小姐,這是南安太妃作為貴族再正常不過的禮節。即使是普通人家,上門作客,也會這麼問的。如果問過只是問過,沒有下文,那麼就純粹是禮節問題,接下來又說叫人請人,那就不僅是禮節了。說明她有安排。

那麼賈母怎麼應答的呢?如果直接說把探春請來,不是太直白太赤裸裸了嗎?若是南安太妃見了探春相不上,豈不是大失面子。所以,賈母先說的是將史、薛、林請來,然後再叫探春作陪。一下子把探春作為主要的目標隱去了,她只是個陪客。相上,是因為她出挑,相不上也無關,本來就不是專門來相她的嘛!

這就是賈母的高明之處!

那麼,南安太妃有沒有可能相上史、薛、林?當然沒有可能!

其中湘雲最熟,南安太妃因笑道:“你在這裡,聽見我來了還不出來,還等請去!我明兒和你叔叔算帳。”

南安太妃不僅跟史湘雲熟,而且跟史湘雲叔叔很熟,能說出“明兒和你叔叔算賬”這樣的話,可見他們是太熟了。要知道,史湘雲在賈家算客居,她跟叔叔嬸嬸一起生活,她的婚姻大事也是由他們作主的。南安太妃若是要相史湘雲,應該去史侯家相,而不是在賈府相。至於薛寶釵,她有她母親作主,就更不可能在賈母的壽誕上相親。

所以在這裡,賈母嘴上說的讓探春作陪,實際上是讓史、薛、林作陪,她們這時候都是三小姐的陪客。87版的電視劇改編的時候,說是探春去喊林姐姐,那是表示賈母把黛玉也算在相親對象裡,完全是誤會了,賈母不會也不可能讓南安太妃相黛玉。她們就是來陪探春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南安太妃問賈母“眾小姐們”,賈母卻只喊了探春也可以看出來。如果說按照年齡來,既然太妃提到眾小姐們,賈母不是應該讓迎探惜一起來?賈母單單提及探春,用意太明白不過了。

後來探春遠嫁,應該就是這次南安太妃見過探春之後敲定了下來,此乃後話。


蘇小妮


《紅樓夢》中南安太妃要見探春,探春說:“我去請林姐姐”。這是87版《紅樓夢》中的一段情節,與原著無關,別把電視劇裡的情節和原著弄混了。

《紅樓夢》後四十回原稿遺失,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可以忽略,但《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探春的判詞中有明確的暗示:先說說探春判詞前面的畫,畫中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判詞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在判詞中有兩個人放風箏,應該是賈政和王夫人。 那麼探春遠嫁和林黛玉是否有什麼交集呢?這主要源於七十一回賈母八十壽辰南安太妃到賈府賀壽,南安太妃要見幾位姑娘“賈母回頭命鳳姐兒把史、薛、林帶來,再只叫你三妹妹陪著來吧。”再後來南安王戰敗被擒,南安太妃不捨得自己唯一的女兒去和親,就在公侯人家選一個女孩做義女遠嫁和親。這也是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情節,這一情節也基本符合原著的意思。那麼我們按照這條主線說下去,南安太妃要選這樣的女孩其實並不容易,既要出身公府,身份要高貴;又要在朝中沒有什麼勢力,方肯讓出自家女兒。她自然會想到在賈家見到的五個女孩,史湘雲已經定親,薛家的女孩出身商賈,身份不夠高貴,可選的只有林黛玉和探春二人。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賈探春是王夫人所生,也不是合適人選,因賈王兩家雖已近末路,但尚未完全失勢,也就如探春所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但探春是庶出,那便不同了。

再看第七十回放風箏那一段:探春放的是一隻軟翅大鳳凰,隨後又飄來了一隻鳳凰,再然後飄來了喜字風箏還帶著鞭炮響,似乎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可是隨後,三根線攪在一處齊齊斷了。印證了元宵節的燈謎: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原文中只寫了寶玉和黛玉的線是自己絞斷了的,可是探春的這個線是因為三個風箏一處自己斷了。 由此可以猜測,探春遠嫁,也有為了逃避自己庶出的身份自我了斷的意思。

綜上所訴,我們可以設定這樣一個場景:南安太妃到賈府,請見黛玉、探春,想在二人當中選擇一人作為義女代替自己的女兒遠嫁,探春事先已聽到風聲,然後以黛玉身體不好不便見客為由獨自前往,這樣,探春就成為了唯一的可選之人。 接下來我們再看王夫人的態度,她當然非常希望在這一次變故中躺槍的是林黛玉,卻被探春擋了搶,腦恨之餘,也就對探春撒手不管了。這正符合探春唱詞《分骨肉》中的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孃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



滄海一貓


沒這麼複雜,因為以前有重要的女客來,老祖宗賈母總是讓黛玉寶釵還有湘雲與探春四個女孩子一起去見客。古代大戶人家都是政治聯姻,大戶千金是不出門的,就算走個親戚也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著,就像賈母說的丫鬟婆子一大堆跟著伺候,若非特殊事情是不見外客的。賈母讓這四個女孩子見尊貴的客人,也是為了聯姻做考慮,財閥高管之間互相走動互相介紹介紹未出閣的小姐將來也好做媒。賈母的用意很明確,就是推銷探春,湘雲已經訂了親事,但是她和這些太妃們都熟,寶釵早已到了出閣的年齡,老祖宗當然希望她能被誰看上早點離開賈府,至於黛玉,就純粹是被賈母拿來顯擺了,我有這麼一個出類拔萃的孫女,我把她教養的如同當年的賈敏,當年的賈敏估計也是見客的時候出盡風頭。探春是賈府正而八經的小姐,就算不能像姐姐一樣進宮,起碼也要嫁個高官,真正疼探春是還是賈母,她為探春的婚事操心,王夫人雖然表面對探春好,可是也沒見她為探春的婚事做什麼,趙姨娘是連關心的資格都沒有的。南安太妃再次來時,已經不是曹公的原著了,是後面紅學家們的推測改編。這個時候湘雲在家待嫁,寶釵也出了大觀園,迎春已經嫁人,惜春還小,住在大觀園裡的只有黛玉與探春惜春三位小姐了,以往見客都是黛玉與她一起,今天來客了她本能的反應就是約黛玉一起去並沒有什麼想法。


可可177954905


這個從結局可以理解,按照十二釵的判詞,可以知道探春確實是遠嫁了,而她遠嫁的最大決定就在南安太妃。

而探春素來和黛玉的關係就沒有看起來那麼好。探春是賈府的庶出小姐,而黛玉雖是客居,但父母出身都是很棒的,這種環境下,兩人的性格一定是不同的,相對來說,探春會更懂事,沒那麼任性,自然會看不起黛玉這種的小性子。

而且從探春協理管家的行為看,她是一個很能幹,而且願意幹的人。

所以有這種和親可能性的事情,她自己一定不想去。帶上林黛玉是有心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