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停牌“釘子戶”戴上緊箍 少停短停將成常態

史上最嚴停復牌制度出臺後,僅僅半個多月,那些長期賴著不復牌的A股市場“停牌釘子戶”終於少了。隨意停牌、任性停牌隨著規則更細更嚴明顯減少,少停、短停將成常態。

市場數據顯示,12月10日A股停牌上市公司為18家,佔3582家上市公司的比例僅為0.5%,這是A股停牌家數首次降至20家以下,是近期停牌新規效果的顯現,市場各方喜聞樂見。緊箍咒念起,困擾市場多年的“停牌釘子戶”終於被拔掉。

曾幾何時,隨意停牌是A股的老大難問題,有的上市公司利用停牌來“自我調節”股價,股價一跌就以“刊登重要公告”“擬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等理由停牌,以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有的則為重組發行巧用停牌鎖價;還有的遭到“門口野蠻人”的舉牌而停牌,停牌成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護身符。為了糾正頑疾,監管層在完善停牌規則上下了不少的工夫,但總會被人鑽空子,多年以來,A股隨意停牌、長期停牌、停牌期間信息披露不充分頻現,總是治標不治本,成了市場正常交易的阻力,不僅導致大量籌碼被鎖定,降低了資金和資源流動與配置的效率,影響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破壞市場秩序和環境,還讓投資者喪失了基本交易權利。

為了從根上治理停牌亂象,監管層這次祭出了殺手鐧。證監會出臺指導意見,要求以不停牌為原則、停牌為例外,短期停牌為原則、長期停牌為例外,間斷性停牌為原則、連續性停牌為例外。交易所大幅縮短停牌時間,明確僅允許以股份支付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重組停牌,且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多項事由不再停牌。A股戴上了最嚴的停牌緊箍,目的就是要通過市場化手段促使上市公司主動減少停牌次數,縮短停牌時間,保證投資者的知情權、交易權。重典之下效果立竿見影,停牌超過百天的沙鋼股份、海南橡膠、齊翔騰達等紛紛復牌,一些上市公司籌劃資產重組也未選擇停牌,而那些有例外還需申請復牌的企業也向市場說明了緣由,詳細信息披露下透明度提高,市場流動性得到了保障,正常的交易秩序得以維護。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迎來加速制度完善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新時期,要和國際發達資本市場對標,就必須在停復牌制度、退市規則、新股發行、股指期貨等基礎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這是A股擴大規模,更好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和吸引外部機構投資者的基礎。市場的規則籬笆正在修補,期待著制度更加完備、效率持續提升的資本市場再出發。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