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為何慘死於秦國之手?

用戶68736147


齊國吞併宋國以後,引起諸侯國的忌憚,夾在秦齊之間的三晉這時候甚至認為齊國帶來的威脅已經超過了秦國帶來的威脅。宋國可不是什麼弱小國家(如果不是滅亡的早估計比韓燕還要強一點),在宋康王的統治下,國力強大,主動進攻齊、楚、魏等國都取得勝利,史稱“五千乘之勁宋”,經歷實力也很強大,宋地陶邑是天底下最富庶的地方。這樣一個國治兵強的宋國,居然被齊國輕而易舉消滅,怎能不被列國忌憚?齊國今日敢滅宋,明天就敢滅別的國家,而秦國想削弱齊國坐收漁翁之利,燕國生懷國恨家仇,就這樣在蘇秦的組織下,燕、秦、趙、魏、韓合縱伐齊。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史記》

及愍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鹽鐵論》

秦國同樣受到各國忌憚,各國多次組織合縱聯合進攻秦國,可是秦國都支撐下來了,為什麼當時國力比秦國更強大的齊國僅僅經過一次列國合縱抗齊,就沒能支撐下來而一蹶不振了呢?真的是因為秦國佔據函谷天險麼?可是,百二秦關,不也沒能阻止大秦帝國的覆滅麼?蜀道艱難,不也沒能阻止蜀漢政權的覆滅麼?

函谷關屬於河西之地,而河西之地長期以來處於魏國控制之下,可是秦國面臨三晉的打壓依舊生存下來了。即使擁有函谷關以後的秦國,也不能說高枕無憂。秦國曆史上幾次被攻破函谷關,進入秦國腹地一馬平川,和現在的齊國處境何等相似,不也堅持下來了麼?公元前296年,在齊相孟嘗君的組織下,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共率領三國聯軍,攻打秦國函谷關。結果秦國在函谷關堅持不到一年就被聯軍攻破。但是秦國立即想到了應對之策,割讓了部分土地給韓魏,韓魏兩國因此退兵。同時取消西帝之號,向齊國稱臣,三國聯軍退兵了,秦國得以安然渡過亡國危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僅僅12年以後的公元前284年,燕、秦、趙、魏、韓在濟西大敗齊軍。齊閔王退守臨淄,燕將樂毅乘勝追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閔王出逃到莒(今山東莒縣),卻言語傲慢,驕橫跋扈,激怒了前來支援齊國的楚將淖齒,被楚將淖齒所殺。

試想,如果齊閔王知道“示弱”,何至於國破家亡?

戰爭初期,齊閔王完全可以效仿12年前的秦昭襄王,與三晉和談,給予韓、魏、趙三國利益,割地賠款都行。當時趙國權臣李兌都明確說了,只要割讓陶邑(齊閔王消滅的宋國最富庶的一塊地方),趙國就退兵還和齊國結盟。韓趙魏本來就是想趁機撿便宜的,不費一兵一卒,齊國直接把肥肉送上門怎麼可能不接受?

向來朝秦暮楚又極易被利益驅動的的三晉必然會退兵,三晉一旦退兵,本來就是想依靠東方列國互相攻伐削弱齊國,而不是齊秦二虎相爭讓東方列國漁翁得利的秦國也不得不撤退。本來就各懷鬼胎的五國伐齊自此輕鬆瓦解,弱小的燕軍孤軍深入,即使樂毅有孫武、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獨立抗衡強齊呢?到那時候,別說攻破臨淄下七十餘城,就連燕國也會被惱羞成怒的齊國滅亡。那時候,齊國國力愈發強大,齊閔王進可統一天下,退可獨霸諸侯,又怎麼會身死國滅,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呢?

試想,如果齊閔王知道“示弱”,即使濟西戰場齊軍潰敗不可避免。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齊王這時候如果懂得審時度勢,就應該立即割地求和。齊國人才國力基礎尚在,暫時求和換的更多生存空間養精蓄銳以待時機報仇不好麼?

可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齊閔王至死都不明白,寧肯一路逃亡,也沒有派出使者求和。當初“東敗於齊,西失秦地七八餘裡,南辱於楚”的魏惠王,尚且知道主動放棄霸主的姿態,“五國相王”,怎麼唯獨齊閔王不懂這個道理呢?

參考文獻:

《鹽鐵論》

《史記》


亭殿閣


一、齊國錯失的機遇

其實,齊國的實力自立國以來,一直是東方大國形象,尤其到了齊桓公時代,九合諸侯,稱霸天下。隨後,雖然不復霸主之位,但是實際不容小覷。齊國有一統天下的條件,卻沒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和毅力。春秋中後期,爭霸比不上晉國、楚國兩大南北方集團的霸主,只能以大國形象保持獨立,不受支配,實力只能排到第三位置。到了春秋末期,晉國、楚國先後衰敗。晉國內亂,三家分晉,霸主之位徹底喪失。楚國經歷了吳國攻破國都的噩夢,一蹶不振,無心爭霸。這個時期,其實霸主之位空出。秦國還在西部和義渠、西戎部落打得膠著。燕國又面北方的遊牧部落,長期參與國際大事主觀意願不強。



齊國在這個時候接手是最適合不過了。可惜的是,它並沒有抓住機會,而是被南方的吳國、越國壓制百年。一直到戰國齊威王時代,因為誑越王無疆去打楚國,被楚軍殺死,才喘過氣來。前有吳王夫差斬首齊軍十萬,後有越王數度進犯,而且還跟敵對勢力魯國成為了盟友,齊國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越國在長江北部的土地被齊國、楚國瓜分,但到了五國伐齊之後,楚國吞併了齊國在江北的利益和地盤。公元前256年,魯國又被楚國所滅,楚國的觸角已經延伸到齊國地盤,雙方的利益糾葛更加盤根錯節。所幸,楚懷王和齊宣王結盟了,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兩個大國強強聯合,世上再也無人敢敵。



戰國初期,魏國開始稱霸,齊國不能敵。一直到名臣良將明君的黃金組合,才打垮了魏國,桂陵、馬陵兩場大戰將齊國的地位猛然抬高,齊威王時代開始一鳴驚人。齊宣王征伐燕國幾乎將其亡國。齊閔王滅掉宋國,打遍天下無敵手。就連昔日的宿敵楚國也變為了自己的小弟。可以說,這時的齊國兵強馬壯,不可一世。中國有句老話,盛極必衰,而陰險的秦國在暗地裡亮出了他的獠牙,開始算計齊國,試圖削弱齊國的實力。



二、五國攻齊,齊國命運的轉折點

五國攻齊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燕國的復仇,第二是齊國的分贓不均。表面上是燕國間諜蘇秦、魏國宰相孟嘗君、五國上將軍樂毅三者的策劃與推動。其實,背地裡最大的嫌疑人是秦國。

首先,在齊宣王時代。秦國派出了說客張儀去楚國誆騙楚懷王與齊斷交,與秦結盟。結果,到頭來是一場騙局,秦國不過是想破壞掉齊楚聯盟。秦國成功了,導致楚國西部被秦國攻佔,楚懷王客死他鄉,楚國已經遭受嚴重的削弱。那麼下一個自然是遠在天邊的齊國。



齊國與秦國的交集很少,於是公元前287年,秦王力邀齊王一起稱帝,這是要將齊王帶入陰溝裡去。因為當時周天子還在,雖然名存實亡,但有一項是不能觸碰的,就是比周天子的稱號還高。這會讓當時所有國家嫉恨,聯起手來攻打。齊閔王稱帝一個月就覺得無趣,自動取消了帝號。而秦國不瞭解東方六國的心思,導致了以齊國為首的五國聯軍第三次攻秦。雖然雙方並沒有直接發生軍事衝突,但秦國還是低頭了。這個時候,秦國意識到一件事:東方諸國以齊國為尊,合縱聯盟是秦國單獨擋不住的。所以,必須挑撥齊國與諸國的關係,讓其孤立。

公元前286年,齊國出兵滅掉了宋國,得到了宋國膏腴之地,這次不像之前說好的,不是要共同瓜分,而是要獨佔。宋國雖然軍事弱小,但農業、商業都很發達。如果齊國吃下去,以後的國力將會極大的增強。魏國、秦國不服,在某些人的挑動下,公元前是285年,宋國再次被秦、魏、韓瓜分。公元前284年,上將軍樂毅帶領秦、燕、魏、韓、趙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雙方在濟西大戰,這是一場大規模的兵團野戰,這一戰齊國的精銳損失殆盡,但齊國背後還有五大經濟中心,七十餘座城池,並沒有真正滅亡。



秦國佔領了宋國陶丘後,派魏冉來到這裡作為封地,監視東方六國,尤其是齊國。後來改成了陶郡。因為是飛地,後期被魏國吞併。

隨後,楚國以援軍的藉口接近齊閔王,楚將淖齒殺掉了齊閔王,吞併了淮北之地和彭城。隨後,齊國大臣又殺掉了淖齒,立了齊襄王。在公元前279年,田單火牛陣破燕軍,即墨之戰齊軍取得了勝利,隨後迅速光復齊國國土。齊國經過六年的戰爭,經濟疲敝,朝政不穩,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國家財富被列強瓜分,可以說齊國元氣大傷。齊襄王一方面穩定內部政治,一方面對外實行閉關鎖國,不再積極參與國際大事。



在公元前257年邯鄲保衛戰、公元前247年五國聯軍第四次攻秦、公元前243年五國聯軍第五次攻秦這三大事件中,都是不再參與,這是唯一能改變七國局勢的三大時機,也是消滅秦國最好的時機。可惜,齊國都錯過了,一手坐視著秦國越來越強大,也為自己後來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三、齊國最後的歲月

田單復齊後,齊襄王與其又發生了矛盾,畢竟功高蓋主的田單是帝國一個隱患。正好趙國以城換田單,田單和齊襄王都答應了。田單去了趙國為相,齊襄王拿到了自己的統治權。雖然沒有發生兔死狗烹的悲劇,但不免讓人心寒。齊國從此再無人才。

齊國與周邊的關係並不是很好,也不想與它們搞好關係。五國攻齊後,戰場轉向了秦趙二國。此時的秦國、趙國火氣正旺,秦國有黑甲銳士,趙國有武靈鐵騎,雙方國力都很強,名將也很多。每隔兩三年,趙國、秦國就輪流小規模地攻打齊國。齊國在大環境下,依舊處於風雨飄搖的困境。齊國也樂意看到二國爭雄,最好兩敗俱傷,畢竟都曾是敵人。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扛不住了,曾求援於齊國糧草,可惜齊王不聽,冷眼旁觀趙國的人間慘劇。



公元前265年,齊國最後一代君主田建即位。他是戰國末期唯一見證全局的人,但他只參與了公元前221年國破家亡。公元前237年,齊王建到咸陽朝見秦王嬴政。秦國不僅厚待齊王,頻頻示好。而且趁機收買了齊王的賓客,讓他們在齊王面前說好話。

秦王採用尉繚的軍事戰略,只攻三晉和楚國,一直穩住齊國。又重金收買了齊相後勝,讓齊王不要任用賢良,不要參與國際大事,不要與秦國為敵。齊國朝政不穩,人心渙散,無力抗秦。在齊國的最後歲月,後勝一直在坑自己的外甥,就連投降也是其一手促成。齊國滅亡後,齊王田建被遷到共地,最後被活活餓死,可以說是六國亡國君主中結局最為悽慘的。


慵懶國王


這個問題還要從齊威王說起。

齊威王在位時期,建立稷下學宮,善於納諫用能,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的問題,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齊國力量迅速發展,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威震天下,稱霸東方,二十多年沒有人敢於出兵侵犯齊國。齊國在齊威王時代,國力達到了戰國時期的頂峰,但是衰落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

國相鄒忌一向與將軍田忌不和,威王晚年,二人公開爭奪國家政權。前322年,田忌中了鄒忌的反間計攻打臨淄、謀取鄒忌,戰敗後被迫逃亡至楚國,從此以後齊國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伐齊,攻入齊都臨淄,連下七十三城,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二城,齊湣王也被淖齒殺死。後田單使用反間計,樂毅被迫跑路趙國,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復國。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國立不復當年,從此再無力與強秦抗衡,只能勉強維持,苟延殘喘。

秦國攻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時候,秦國遠交近攻,齊國與秦國結盟,齊王建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前221年,秦滅亡韓、趙、魏、楚、燕五國之後,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齊王建慌忙集結齊軍主力才開始抗秦,但是木有乘舟為時已晚,秦軍避開齊軍主力,直奔齊都臨淄。齊軍措手不及,瞬間土崩瓦解。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



秦國掃平六合,一統天下。


歷史小驛


齊秦之間的較量,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最為激烈兩國鬥爭。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益增強,也是多次兵出函谷關力挫三晉,南下奪楚國漢中,可以說是聲勢大振。齊國經過威王中興(鄒忌改革、孫臏田忌軍改),國力增強,在魏國鼎盛的時候大破之,之後使三晉和燕楚都為之傾服。加之齊國商業繁榮,六國財富,多集於齊國,就使得國家非常的富有,而且當時臨淄的稷下學宮集合了那個時代最棒的學士,文風昌盛,思想開明。到了齊閔王的時候,齊國國力達到鼎盛,成了秦國在東部最大的對手,因此削弱齊國就成了秦國的主要目標。

也是齊閔王好大喜功,而且對臣下的疑心很重,對於自己之前的鐵桿盟友燕國採取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戰略,錘的燕國差點就沒了。此後燕國一直臥薪嚐膽,準備復仇。為了開疆拓土,齊國還搶佔了楚國的淮北之地,打的楚國向齊國屈服(當然是楚國先毀的約)。並且將手伸向了宋國,意圖將其他各路諸侯眼中的大肥肉獨吞。於是齊閔王建議關東諸侯合縱伐秦,自己卻偷偷地將宋國拿下,引來了眾諸侯的憤怒,於是乎秦、燕、趙、韓、魏五國聯合伐齊,五國聯軍以樂毅為帥,兵分兩路進攻齊國,一方面秦國在南部牽制了齊軍1/3的兵力,另一支主力為燕趙聯軍在濟水和齊閔王帶領的齊軍主力,對峙,因為缺乏支援,樂毅善戰,齊軍很快敗下陣來,之後燕軍長驅直入,連下齊國七十座城,險些滅了齊國,幸虧燕昭王去世,田單用反間計迫使燕國換掉了樂毅,然後火牛陣大破燕軍,使齊國復國。

雖然齊國恢復了擴張前的疆域,但是國力嚴重受損,並且後來的齊王也失去了進取之心,只求自保,因而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齊國未曾援助過任何國家,只是靜靜的看著,直到秦國的長劍指向了自己,齊王建才草草的令勾當率兵二十萬前去迎敵,不想王賁神兵天降,直至臨淄,收服了齊國。說到底,齊國之亡始於齊閔王,還是他太過心急,從而引得諸國的的利益矛盾點都指向了自己,最終將齊國拉入了覆滅的深淵。


火器工坊


戰國時代,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就是"賞軍功″,有砍敵人一級人頭,你家今年不必交租了,砍三級,你家可以分新房子而且田地送給你另外還奉送幾個奴隸幫你幹活。你要砍再多,你就當什長當幹部甚至當將軍了!每頓有羊肉有鮮魚吃!但你如果敢當逃兵,全家老小貶為奴隸財產沒收!所以出征時,全家拉著自家當兵的就一句話:一定要多砍幾個,全家翻身指望你了!所以秦兵打仗勇猛異常,聽說要打仗了歡呼雀躍!甚至脫去盔甲赤膊上陣,為了衝鋒時快一點,生怕功勞被別人搶光了!所以列國望見虎狼般秦兵立即逃之夭夭!齊國應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大國,自齊恆公後就沒有出色的王,因循守舊,所用將軍都是貴族人士,沒有秦國"賞軍功"政策,又對秦國實行"靖妥"政策,甚至秦國打仗勝利了還帶禮物去賀喜,沒有了血性!所以齊國被秦國所滅是正常的!


雲靈尋道


齊國作為東方大國,從春秋時期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之前,始終都是任何一位諸侯都不能忽視的存在。

首先齊國毗鄰大海,佔盡魚鹽之利,故而富甲天下,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齊國都可以算得上是最富有的國家。

再加上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君臣二人,相互合作,使得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

甚至管仲為了發展國內經濟,提高國家稅收,甚至有建設性的創立了“女閭”這一造福千百年後無數男同胞的奇妙場所。

並且從地圖上來看,齊國靠海,屬於周邊地帶,遠離三晉那種四戰之地,不會經常發生戰事,因此齊國國內可以得到穩定的發展。

田氏代齊之後,傳位至齊威王。

威王任用鄒忌變法,齊國的國力頓時又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可以說

齊國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就在威王啟用鄒忌變法的同時,原在西陲之地的秦國國君秦孝公,也任用商鞅開始變法,開始使秦國走向了一條富強之路。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基本上就是一隻小白羊,周圍的這些國家基本上就是大灰狼,誰心情不爽了,誰就上來咬秦國一口。

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就開始慢慢向一個老虎進化了,但這些狼一樣的諸侯國,卻沒有察覺到。

說這話時間就到了齊閔王在位時期

齊閔王在位初期,齊國可以說是兵強馬壯,虎視天下。

天下各諸侯國誰想和齊國發生衝突,都要先墊領一下自己幾斤幾兩。

不知不覺間,齊閔王就飄了起來,居然悍然發兵,將與齊國接壤的宋國整個並進了齊國的領土

你說當時的齊閔王得霸道到什麼程度?

宋國就因此而亡

宋國當時強大到什麼程度?

如果說在戰國七雄之外,挑選一個第八雄,那就非宋國莫屬了

這一下

齊閔王弄得是天怒人怨

要知道

把那麼大一個宋國直接滅了,那其他國家還能坐得住嗎?

其他國君就開始想了

你齊國想要幹什麼?

把宋國滅了?

那下一步是不是就到我們國家了

再說了,別國國君看到齊國獨自吞了這麼大一塊地盤,能不眼饞嗎?

於是乎

在以蘇秦為首的一系列政治人物的運作下

在公元前284年,以燕國大將軍樂毅為統帥,率領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伐齊

這一戰

樂毅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差點就滅亡了齊國。

不可一世的齊閔王,也死於此戰之中。

雖然在齊國大廈將傾之際,田單站了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幫助齊國復了國,並且擁戴齊閔王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齊襄王即位。

但齊國經此一役,卻根基斷絕,再無力染指天下了。

而反觀秦國,卻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君王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尤其是秦國大將白起所領導的幾場大仗,直接就把韓、魏、趙、楚打廢了。

在這種情況下,齊襄王的繼任者,齊國末代君王田健,又不理朝政,不參加任何國家之間的爭鬥,眼睜睜看著秦國的大軍逐一滅掉山東五國。

而最終剩下的齊國,又如何能擋住秦王的兵鋒?

被滅亡,早就是註定的結局了


盜帥夜留香YE


這個問題很有趣,時間太晚簡單談談自己想法,就不在百度旁徵博引了。古今中外,經濟和軍事力量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冷兵器時代,更需要一種尚武精神。歐洲羅馬帝國時期,經常遭受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蠻族入侵,損失慘重,幾乎滅國。中國古代作為以漢族為中心的封建王朝也經常遭受來自北方的威脅,如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及女真人等等,西晉五胡亂華更是差點殺盡北方的漢人。到宋朝時期,GDP甚至是佔全球的50%-80%(有待考證),從國家的綜合實力看,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特別是宋朝經濟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但還是逃不過一個“弱宋”的稱號,強敵環伺,年年歲幣、求和,簡直是喪權辱國。齊國敗給秦國,我想原因很多,我且羅列一二。一是當時的秦國並不弱,春秋時期秦穆公就已是五霸之一,特別是商鞅變法以後,無論是政治、經濟和軍事都已經空前強大,取得巴蜀之地後,就已被關東諸國視為虎狼之國,秦國獎勵耕戰、因功授爵更是讓秦軍戰力空前強大,戰將要加官進爵,平民要改變命運,全民尚武,作戰勇悍,不懼生死。二是當時的齊國早已不是春秋齊恆公時代,卻還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圖改革,不思進取,長期武力廢弛,被燕國樂毅打的差點滅國,特別是在外交上屢屢敗筆,竟然還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與虎謀皮,無異自取滅亡。三是山東諸國各懷鬼胎,被秦國“聯遠攻近”,逐步蠶食,其中楚國、趙國,還有昔日的魏武卒,都是強國,最終還不是被逐個滅國。四是秦國的強大,也不是一朝一夕,那是一代又一代秦王努力積澱的結果,秦始皇嬴政雖然雄才偉略,沒有強大的國力和兵源做基礎,恐怕他再神通也很難迅速掃平六國,實現帝國的統一。



最後總結一句:“落後的”秦國,實際上並不落後,齊國慘死實非偶然。


歷史的長空


先進可分局部先進與全局先進兩大方面。

全局先進如同一個喝水的杯具,軍事、制度、經濟、帝王、文化(理論)等等,如果把幾個方面抽象具體化,換算成一個個小木板,用小木板圍成一個喝水的杯子,那麼確定杯子的載水量就是哪一塊最短的木板了!

以5分滿分為計算:

齊國

軍事4分、制度2分、經濟5分、帝王4分、文化5分。

秦國

軍事5分,擁有最先進的武器秦弩與最長的秦劍;

制度5分,商鞅變法之其中一項軍功改革,底層也能當大官等;

經濟4分,打下巴蜀之地大面積種糧食,及後來任用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當國相大力發展經濟,但地處偏遠經濟規模不及齊國;

帝王5分,嬴政繼承歷代秦王的睿智與魄力,不到十年橫掃六合大爆發,就如漢武帝揮霍積累來一波爆發一樣;

文化3分,和平時代思想百花齊放是好事,不過在朝不保夕戰事不斷戰爭時代中,明君比文化更重要。

旭翀淺見,齊國的制度是死穴,秦國文化跟不上,和平時代齊國第一,如春秋時代;戰爭年代還是秦國強,如戰國時代。


旭翀1


轉一部分旭翀1的觀點也代表自己部分觀點。

10月18日

先進可分局部先進與全局先進兩大方面。

全局先進如同一個喝水的杯具,軍事、制度、經濟、帝王、文化(理論)等等,如果把幾個方面抽象具體化,換算成一個個小木板,用小木板圍成一個喝水的杯子,那麼確定杯子的載水量就是哪一塊最短的木板了!

以5分滿分為計算:

齊國

軍事4分、制度2分、經濟5分、帝王4分、文化5分。

秦國

軍事5分,擁有最先進的武器秦弩與最長的秦劍;

制度5分,商鞅變法之其中一項軍功改革,底層也能當大官等;

經濟4分,打下巴蜀之地大面積種糧食,及後來任用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當國相大力發展經濟,但地處偏遠經濟規模不及齊國;

帝王5分,嬴政繼承歷代秦王的睿智與魄力,不到十年橫掃六合大爆發,就如漢武帝揮霍積累來一波爆發一樣;

文化3分,和平時代思想百花齊放是好事,不過在朝不保夕戰事不斷戰爭時代中,明君比文化更重要。

旭翀淺見,齊國的制度是死穴,秦國文化跟不上,和平時代齊國第一,如春秋時代;戰爭年代還是秦國強,如戰國時代。

管仲改革何其高明,本來齊國有機會一統天下,可惜的是管仲死後改革就半途而廢。

齊威王在位時期,建立稷下學宮,善於納諫用能,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的問題,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齊國力量迅速發展,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威震天下,稱霸東方,二十多年沒有人敢於出兵侵犯齊國。齊國在齊威王時代,國力達到了戰國時期的頂峰,但是衰落也是在這個時候埋下的。

但是就在威王啟用鄒忌變法的同時,原在西陲之地的秦國國君秦孝公,也任用商鞅開始變法,開始使秦國走向了一條富強之路。

秦國連出幾代明君,朝廷也人才輩出,持續貫徹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盛,直至一統天下。

上面的說法借鑑了部分網友的回答。下來我總結歸納一下。

齊國強盛一時,管仲改革何其高明,可惜管仲死後改革就半途而廢。有國內卿大夫專權,雖然管仲改革可惜不能徹底而失敗,治標不治本,雖強盛一時但制度上的劣勢無法改變。而且在軍隊建設上,經濟雖然發展的不錯可惜軍隊一直不能跟上,雖有孫臏但還是老樣子無法貫徹好的制度,這是齊國的一貫毛病。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得到好處,雖然把商鞅搞死了,但是堅持貫徹了商鞅的法家思想,把秦國的經濟軍隊建設的無比強大,其核心是能者居之。把改革貫徹下去,不但是當時,即使是後來的歷史來看,也一直是國家強盛的基石。所以秦國勝在堅持正確的道路,堅持改革。

另外說一句,雖然秦國最後戰勝六國統一,可是他的制度是商鞅針對戰國環境下的改革,而對於統一後和平時期的建設(那時的賞罰制度是以戰爭為基礎的制度,而無戰可打的秦軍後期戰力下降太多。)不管是經濟建設還是軍隊建設,後來的政治家無人可以解決而且秦國自身的爭權奪利和統治者的無能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我行我酷人


根本原因:齊國管仲改革何其高明,本來齊國有機會一統天下,可惜的是管仲死後改革就半途而廢。而秦國連出幾代明君,朝廷也人才輩出,持續貫徹商鞅變法,逐步走向強盛,直至一統天下。

直接原因: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齊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其他五國滅亡之後,齊豈能獨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