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格列衛”再降價,藥品集中採購有“藥神”潛質

国产“格列卫”再降价,药品集中采购有“药神”潜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今年年中,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市場對高價藥格列衛(通用名:甲磺酸伊馬替尼)的關注。近日,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結果對外公佈。江蘇豪森藥業的甲磺酸伊馬替尼片中標,中標價格為623.82元/盒。據媒體報道,相比近三年的平均中標價,該藥降價幅度約為24%。

藥品集中採購是繼取消藥品加成、實行購銷“兩票制”後,藥改方面推出的又一重大舉措。此試點推出不久的首次採購,就已讓25個品規的藥價較去年最低採購價平均降幅達52%之多,無疑是非常讓人興奮的消息。

而高價藥“格列衛”因為電影《我不是藥神》成為普通民眾熟悉的藥物,在這次集中議價後,國產抗癌藥甲磺酸伊馬替尼片,不僅較過去的中標價有很大的降幅,納入醫保後,甚至比印度的同款抗癌仿製藥還要便宜。

其實,藥品集中採購過去也有,只不過與當前的做法有很大不同。過去藥品供銷對量的約束力很弱,藥品中標後,醫院是否使用以及使用多少,藥企是否供應以及供應多少,都充滿了變數。

沒有預期銷量,藥企不願意讓價,甚至為了利益,不少藥企在銷量上大做文章。比如讓部分藥品以不合理低價中標後,但並不生產供應這部分藥品,只選擇性地供應利潤更大的藥品,導致部分藥品出現“中標死”。

国产“格列卫”再降价,药品集中采购有“药神”潜质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如今,藥品集中採購將銷量擺在了首要位置,藥企可以薄利多銷,醫院也不再擔心斷供,供需雙方都因此吃上了定心丸,中標藥品才會出現歷史最低價。

也要看到,集中採購雖然可讓藥品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是否在質量上也能夠贏得民眾的信賴,這個問題還不能得到確切的回答。數量可以換來低價,但數量能否換來高質,究竟該以誰為先,這決定著藥品集中採購模式的發展方向與最終成效。

其實,以量換價和以量換質,二者完全可以做到兼顧。

在過去,針對仿製藥的療效一致性評價沒有得到普及,評價標準也沒有統一,許多質量尚未達到標準的仿製藥也能進入購銷渠道,這導致部分同類藥品在質量上卻存在很大的差別。這種魚龍混雜的現象,也影響到民眾對這些藥品的整體觀感,一些高質國產藥因此也受到影響。

如今,只有經過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品,才具備參與藥品集中採購的資格,低質藥品再無濫竽充數的空間,這勢必促使藥企更加註重提升質量,做到價廉不忘質優。

比同款印度抗癌仿製藥便宜,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患者或許不必再羨慕國外低價藥。藥品集中採購模式,具備成為患者心中“藥神”的潛質。但價格不是藥品的唯一關鍵要素,邁好集中採購試點第一步固然可喜,但需要進一步完善藥品議價與購銷模式,代購印度仿製藥等現象才會徹底成為歷史。

□羅志華(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