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嗎?你怎麼看?

盜德高點


按照《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是個大區,包含北京官話、中原官話等次級方言,粵語則是直接隸屬漢語的次級方言。廣州話是粵語標準音,普通話是漢語標準音。

於是,粵語是一種漢語方言;普通話是漢語標準音。

但學術上也有認為粵語和官話都是語言,所以粵語是一門語言,而普通話是官話標準音。

普通話不是方言,粵語是方言也可以是語言。


掌上呂梁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方言,一個是普通話。我們先分析這兩個關鍵詞。

先看方言。語言有三個要素,分別是語音、詞彙和語法。各地語言的不同,語音差別最大,其次是詞彙,語法最穩定。即使是古代漢語,在語法上,古今差別也是很小的。於是語言學家們根據語音的特點和差異把全國各地分為七大方言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和湘方言、贛方言、客家話。

再看普通話。根據語言的三要素,普通話的定義有三句話,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注意,第二句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詞彙這個方面。

在七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地域最廣。它包括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和江淮等廣大地區,使用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3%。在北方方言中北京話地位最特殊。因為北京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方面北京話發展為官話被傳播到全國各地,另一方面國家的公函和文告也都以北京話為基礎。就是後來魯郭茅巴老曹的作品,也都是受到北京話的極大影響。所以普通話定義的三句話,都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

到這裡我們可以說,普通話不是一種方言,它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六枝申斧


先給結論:普通話不是方言。

有人會說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幼稚,我不這樣看。對一個沒有系統學習現代漢語的人來說,真不一定知道普通話跟方言之間的關係。而我恰好是對這個問題比較瞭解,試作如下解答。

先給個公式:普通話=現代漢語(狹義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

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語方言學,屬於並列學科。而各個方言、土語,均屬於漢語方言學的研究範疇。

------

先來給個現代漢語的官方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

普通話的音:北京話的語音系統。

普通話的構成基礎:北方話。

普通話的語法規範: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

------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什麼是漢民族共同語呢?就是漢民族全體成員通用的語言。共同語的形成規律就是:在一種方言的基礎上形成,它的形成,跟經濟、政治的集中分不開。

有人說,普通話是現代漢語是漢民族共同語,這個道理我明白了。問題是,為什麼一定要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呢?

一個民族共同語,以該民族的哪個方言為基礎方言,取決於那個方言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以至人口多寡等等。

------

有人覺得不公,南方經濟一直髮達於北方吧?為什麼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而不是南方某個方言為基礎方言?

決定以哪個方言為基礎方言的因素雖有多個,但起決定作用的是政治。對,政治。

漢族的書面語文形成很早,至少在漢代已經有成熟的書面語言。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哪裡呢?不說你也清楚,北方啊!也就是說,文言,這個書面語言,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形成的。

文言離生活語言越來越遠,漸漸的,別一種書面語出現了,就是把生活語言放到書面上去,就叫白話。可以確認的是,白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讀的古典小說名著,至少紅、水、西、儒都是用的這種白話創作出來的。這些書流傳甚廣,北方方言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白話,也就普天之下,人人用之了。

白話上了書面,民間交流中總得有個大家可以共同理解的方言,來作為“中間”語言,大家可以彼此交流啊,彼時,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話,慢慢就取得了這個地位,並且有個名字,叫“官話”。北京話作為官話的基礎,那也是有原因的,清統治幾百年,都城在哪裡呀?北京呀!所以啊,語言這東西,它是跟政治綁定的,都城所在地的方言,更容易上位對吧?

要說最終推出普通話也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跟五四白話文運動有直接關係。“國語運動”在口語上,直接把北京話推到了老大的位置上,北京語音自然而然地成了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

經常看到網上有人叫不公,說什麼標準語音應該是哪個哪個,為什麼是北京音。希望這些忿忿不平的人,去看看現代漢語發展歷程,就不會嚷嚷了。

還有的人認為普通話是解放後,政府腦子一熱定下來的。這顯然是對語言的發展規律不懂,淵源二字,懂嗎?從先漢就線索分明瞭,爭之無用啊!

------

那麼,我們國家的方言有哪些呢?不妨羅列一下: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代表。吳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湘方言,以長沙話為代表。贛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閩方言,分東、北、南三地域,各有其代表。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代表。

好啦,算是把過去學過的東西,趁機複習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足以回答清楚題主的問題?

哦,捎帶說一句:漢民族共同語是由法律規定了的,題主問:怎麼看?我認為,做一個守法公民,是我們的本分,法律規定的事情,我們執行照辦就是了,不存在“怎麼看”的問題。


跟娃一起長的寶爸


普通話我認為也是一種方言,也許大家不認可。大家都知道我們歷史上,國都在各個朝代都不同,不像外國只有一個首都,而我們目前排上名的都十大古都了。在各個不同時期,例如北宋肯定是河南話是標準國語,秦標準國語肯定是陝西話。

現在的普通話大家都知道是以北方話為基礎,實際是以河北承德的一個小村莊為準的,據說那個村子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做播音員。為什麼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我認為主要是,一、首都北方佔居多,推廣基礎好;二、北方平原廣交流廣,融合快;三、南方多山交流少,融合慢;四、南方民族多,客家人等宗族勢力強較獨特,不利於融合。


李紅周看世界


個人認為,可以這麼講。“漢語”這個概念很大,從時間上看,它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從空間上看,它包括大陸的普通話和臺灣的“國語”(前中華民國官方用語的孓遺),更包括四川話、廣府話、上海話、客家話、閩南語等等這些地方方言。

畫一個概念圖來表示是這樣的:首先是一個大圓圈⭕,代表“漢語”。然後在裡面畫兩個並列的小圓圈,分別代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然後又在代表“現代漢語”的那個小圓圈裡面畫上若干個更小的互不相交的圓圈,分別代表前面講的大陸的普通話和臺灣的“國語”以及其它各個地方的方言。這樣就使你更容易看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

在“現代漢語”這個大概念面前,普通話和臺灣的“國語”,都可以看作是方言。普通話可以看作是通行於整個大陸地區的方言,而臺灣的“國語”可以看作是通行於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方言。其它那些西南官話、廣府話、客家話、吳語、閩南語、贛語、湘語等只是通行於大陸某一個地區的方言。

既然普通話也可以看作一種方言,那麼它和其它方言之間是什麼關係?由於使用普通話的人數遠高於其它方言,在現代漢語中所佔權重最大,個人認為,可以把普通話看作是現代漢語的“一級方言”,而把其它方言依其使用人數多少和所佔權重大小看作是現代漢語中的“二級方言”以至“N級方言”。普通話和它們的關係是級差關係。

由於使用普通話的人數最多,權重最大,所以在畫概念圖時,代表普通話的那個圓圈,要畫得大一些。代表其它方言的圓圈則應視其在“現代漢語”裡面所佔權重的大小,即使用人數的多少,按比例縮小。


心際旅行76331311


感謝提問!普通話原始出處在河北省的灤平縣。據說那裡人人都是“播音員”,祖傳標準音。😂😂😂後來國家語委決定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話為音調而發展普通話,其發聲和灤平一樣。後來在灤平地區採集語音數作為數碼語音,就是說電腦模擬音,可以說普通話就是灤平縣方言。


鹽城網絡妹妹


先不管漢語的定義域,講講什麼是『方言』的定義。

為何叫做方言呢?

解凍歷史常識判斷推理題材:

一方之言也對,這是後來的定義;更加早的定義卻是:九州方格各自之言也。

為什麼會這樣說法呢?

道理非常簡單和膚淺:因自古原始社會意識形態的古言,被一種月古胡言→白紋言字音意,帶得混亂不堪而自成一派的『胡言』,後來為了安穩天下為公的需要,又要顧及那些代代人性入腦的一派胡言,不得不把天下劃分為九個方格的原因之一。

需要明白假如某種『方言』一旦入腦,在古代沒有什麼語言可見的話,人性意識形態表達就好難出來了,人活著總不能不說話吧?更何況古人貪玩成性,而且野性十足的品行,使得某些方言更加肆無忌憚。

後來黃帝一脈相承的姬周文化語言表達能力,慢慢成熟並出現在朝政體系化了,這就是大周朝教育實踐活動的國語也。也即是說一種文化內涵範疇方面的語言,成為科舉制度化的必考『文科』之語。

假如明白了這一點國語門檻阻攔的官途,那麼沒有文化水平的人才,等於沒有受過良好『文科』的考核吧?至於人才輩出能否『普遍通過』?就要看看自身國語水平了吧?

普遍通過濟南允許進入九州之冀州『燕趙』地區吧?

這就是普通話的來龍和去脈的因由。相當於『趙話+燕話』的合二為一。你說它是冀州方格之方言也行,基本沒有什麼錯誤,不過後來成為了主流語言→普通話而已。

關於漢語那是秦漢以後的說法,不去理會他的問題是非了。


藍本動畫


普通話根本就不是漢語,是胡語。


賴史洛褲米爾維奇



卿姐來了


普通話是標準的漢語,廢除地方方言的良好開端,統一文字,統一語言,傳承中華文化,勾通語言障礙,加強學術交流,繁榮中華文化口技,不雖要吝地翻譯便於交流,與秦皇統一衡量,統一貨幣異曲同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