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吃的是“牛肉罐頭”,為何士兵卻說伙食連豬食都不如?

許錳


日軍的牛肉罐頭,和其他的食物配給一樣,都是一個供應越來越爛的過程,倒也不是日本大本營不想讓士兵們吃好喝好,實在是有心無力,到戰爭末期,隨著日本海軍全面崩潰,海上運輸線不斷被封鎖,日本本土只能任憑海外日軍各部自生自滅了。

如果單純看日本軍隊對士兵們的伙食標準規定,那是相當不錯的,總之每天都有足夠的大米、肉食、蔬菜、醃菜和各種調味品,此外,每天每個士兵還有少許茶葉、清酒、甜食和香菸的配給,雖然比起美軍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放在亞洲,那是相當可以的了。

這人是鐵飯是鋼,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足以說明糧食在戰爭年代的重要性,而在二戰中,眾所周知美軍士兵的營養條件是最好的,美軍規定的標準每個士兵是每天4300卡路里的熱量攝入,其他歐洲國家的軍隊次之,二戰中一般士兵每天需要攝入3000多卡路里才能滿足打仗的需要,而日軍在二戰中最好的時候能滿足的也只能達到美軍的一半,每個士兵只能滿足2000多卡路里的熱量供給。

即使到了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前後,日軍總兵力約為108萬,其中大部分被派往中國戰場,此時日本的戰爭機器尚能基本滿足一線作戰部隊的食物配給,此時的牛肉罐頭是正兒八經的牛肉,大多進口自美國牛肉(便宜,現在也是很便宜的),也很好吃,充分考慮到士兵的營養需求,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大米、肉食、魚類、水果、蔬菜……甚至還能搞點咖啡,他們也很少吃中國人的東西,怕中國人下毒,但隨著日本戰線拉大,很快物資供應就不行了,規定的伙食標準也根本實現不了,日軍只能靠“就地補給”,說白了就是搶東西,掃蕩中國人的村子,搶劫雞牛羊等一切能發現的牲畜和糧食。

至於牛肉罐頭,裡面的牛肉也越來越少,開始摻雜各種牛血、雜糧等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味道吃起來“像甘蔗渣”,沒味道,大家都不愛吃這東西,稱之為“豬食”。

1941年,日本和美國開戰後,約有240萬軍隊,210萬為陸軍,其中40萬駐守本土,130萬在中國戰場,投入到太平洋戰場的約有40萬,這點兵力顯然不夠,於是日軍軍隊規模也急劇擴大,到1942年已經擴增到了720餘萬,而軍隊的供給也很快陷入了崩潰。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是日本陸軍,日本海軍作為“貴族”軍隊,自然享受的伙食待遇是遠超陸軍的,1942年,陸軍三大參謀之一辻政信中佐,去聯合艦隊找山本五十六,因為日本陸海軍是嚴重不合的,為了羞辱他,在大和號軍艦上,日本海軍給了他一份軍曹士官級別的伙食,沒給他軍官餐。可就這海軍軍曹餐也把辻政信中佐吃的感動的“淚流滿面”:你們海軍吃的真是太好了……他後來稱大和號為大和賓館。

這個也不奇怪,日本海軍師從英國人,英國海軍是很講究軍官階級區分,軍官食堂和士兵食堂是嚴格區分的,不同級別享受不同伙食待遇,日本海軍軍官吃飯時,還要穿禮服、樂隊伴奏、用刀叉,水兵在一旁伺候,那日子可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到了戰爭後期,海軍的伙食也不行了,但再差,也比日本陸軍好得多的多了。

如果把各地的日軍比慘的話,日本本土和中國派遣軍的日子還算可以的,至少不會餓肚子,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日軍就慘的多了,無論是新幾內亞,還是瓜島、硫磺島等等,日軍餓的都要吃人了。


雲中史記


這種連豬食都不如的“牛肉罐頭”,美國人還想吃呢,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美軍的斯帕姆午餐肉罐頭裡面全是肉,長時間吃就會反感,據美軍士兵回憶稱,二戰時間吃牛肉罐頭都吃出陰影來了,還不如日本的罐頭。

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軍用罐頭裡裝的是什麼?

其實日本人沒有說自己國家的牛肉罐頭像豬食,而是他們根本就很少吃牛肉罐頭,二戰時期,日本發動兵力侵華,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日本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島國,日本的牛肉有限,但是漁業卻非常發達,所以在整個二戰過程中,日軍配備的罐頭大多都是魚類罐頭,其次就是豬肉罐頭,但是日本的罐頭裡不僅僅是隻有魚和肉,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大鍋燴”、“大和煮”,裡面除了肉,還有土豆、蔬菜、胡蘿蔔之類的,另外還會有日式味增,用來調味的東西。

所以如果是長期來說,日本人的這種罐頭更利於長期食用,我們也經常看見電視劇裡面,抗日士兵每次打了勝仗,清理戰場時發現有日軍罐頭都非常高興,尤其是慶祝的時候還將日軍罐頭全部放在一起充當菜吃。

牛肉罐頭像豬食,實屬無中生有

而網絡上說的什麼日本人說自己的牛肉罐頭是豬食,也有可能是因為在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裡,新四軍搶了日軍的一批牛肉罐頭,結果吃的時候發現裡面全是亂七八糟的東西,還有血,所以大家也都這麼認為。其實是無中生有,更多的是我們國家文人用文字描述出來的,畢竟這種國恨還是難以化解,所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能達到讓人感覺日軍噁心的一面。

當然肯定也不會是空穴來風,只是日本在二戰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有牛肉罐頭,這裡面的牛肉也是實打實的,和美軍的斯帕姆午餐肉罐頭一樣,但是隻有軍官才能吃,到了中後期,物資短缺,日軍牛肉罐頭已經供不應求,所以就減少了牛肉的成分,添加一些豬肉進去,但遠沒有網絡上說的那樣,用牛血和其他雜糧參合在一起,這種牛肉罐頭沒有一點點味道,非常難以下嚥,所以日軍就稱之為豬食。

細細想來,日軍在牛肉缺少供應之後,確實用豬肉替代了,也就是上面說的那樣,是用豬肉和其他配菜參合,營養價值還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是牛血和其他雜糧隨意參合,怎麼可能?哪有自己國家對士兵這樣的,要知道如果吃的有問題,對於戰鬥來說是非常有影響的。

然而真正到了後期,很多日本士兵都是搶錢搶糧,日本國內在投降前,負責供應糧食的軍官在會議上指出,如果再不投降,日本士兵的糧食供應需要沒人減少一半,而且只能維持到12月,也就是半年左右。不過說實在的,日本人在飲食方面確實有很多食物都理解不了,總喜歡吃生食,讓人有些反胃。


羽評郡主


日本製造一向以物美價廉著稱,但日本人在二戰時期造的罐頭卻堪稱假冒偽劣產品,讓人叫苦不迭,日本軍官和士兵都不願吃,斥為連豬食都不如。

罐頭是一項重要的發明,最早的玻璃罐頭由法國人發明,然後來國人又發明了鐵皮罐頭,但如今的鋁箔包裝罐則誕生於20世紀的美國。

罐頭的作用是讓食物變得容易儲存,特別是美國人發明的鋁箔包裝罐,進行了滅菌處理,不僅可以長期儲存不會變質,還可以加熱食用,為士兵提供熱量,因此深受野戰部隊歡迎。

二戰時期,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世界首屈一指,罐頭產量更是驚人,而且內容豐富,肉、菜、餅乾、糖果、咖啡都可以放進罐頭裡,伙食水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後來美國也曾援助中國大量的軍用罐頭,可惜只有高級軍官才有資格享用。

日本人也造罐頭,日本罐頭裡貯存的是一種叫“關東煮”的美食,也叫“牛肉畑煮”,就是把牛肉、菜等煮在一起,壓縮到罐頭裡。戰場上,士兵把罐頭一加熱,然後配上米飯,就可以連肉帶菜,美美吃一頓。

但日本畢竟資源有限,到了戰爭後期物資緊缺,伙食供應乏力,這種牛肉罐頭只能特供給高級軍官,罐頭質量也隨之下跌,牛肉越來越少,只有一丁半點的牛肉末,牛肉量跟康師傅紅燒牛肉麵裡的牛肉量不相上下。

再到後來,日本實在一點牛肉都沒有了,只能自欺欺人,用牛血和各種雜糧混合起來充當牛肉罐頭,吃起來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日本軍官形容“味道像甘蔗渣”,稱之為“豬食”。

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裡的陳大雷曾繳獲了日軍的一批牛肉罐頭,他以為這種罐頭會像美國援助給國軍的罐頭一樣美味,就拿來請劉司令喝酒當下酒菜,結果發現味同嚼蠟,壓根就無法下嚥,陳大雷還據此做出判斷——日本鬼子已經撐不了多長時間了。

中國戰場上的日本鬼子尤其喜歡燒殺搶掠,影視劇中的鬼子進村必定把老百姓的雞鴨豬羊洗劫一空,主要就是因為日軍的後勤給養跟不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死啦死啦曾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打仗好啊,把大家都打成窮光蛋了!

當時,炮灰團依靠一門37MM戰防炮挑戰整個南天門的日軍炮群。剛開始時,日軍炮群會瘋狂反擊,炸的祭旗坡昏天黑地的。可是,等到後來,克虜伯打一發炮彈過去,日軍也只會換回來兩發炮彈。可見,日軍也是越來越窮了。

二戰時,財大氣粗的美國面對戰爭時,也是有捉襟見肘的一面。要知道,在美國參戰之前,美國的廠家還有實力向日本出售牛肉罐頭。沒錯,日軍最初的牛肉罐頭大都是美國人提供的。可是,等到美國參戰以後,美帝發現軍隊的後勤補給壓力太大了。幾百萬軍隊散出去,每天光吃肉都要消耗不少錢。

於是,善於精打細算的美國人,開始為軍隊購買一種罐頭--午餐肉。其實就是豬肉打碎後,再混合澱粉,加上鹽。初期,肉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可是,隨著戰爭進行,為了省錢。午餐肉裡面的“肉”越來越少。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午餐肉就像敵人的子彈以及淋病一樣,是全球各地幾百萬美國大兵的“共同敵人”。

不過,盟軍們卻很喜歡吃美國大兵不愛吃的午餐肉。尤其是蘇聯,認為午餐肉是非常好吃的美味,而且,蘇軍還認為午餐肉是美軍給的最好的援助。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在中國戰場上,我軍能吃口熱飯就很滿足了。

日軍說自己的“牛肉罐頭”連豬食都不如,這是在中國戰場上把嘴吃刁了。

前面也說了,日軍的“牛肉罐頭”最初是採購自美國的。因為,日本基本上沒有畜牧業,不可能提供牛肉。而在美國參戰前,日本為了保證士兵的營養供應,從美國採購了很多牛肉罐頭。這種罐頭並不是純牛肉的,因為純肉太貴了。所以,根據日本人的“預算”,美國供應商往裡面添加了各種蔬菜。所以,牛肉罐頭的準確名字應該是“牛肉燉菜罐頭”!

牛肉罐頭絕對是日軍最好的食物,因為,等美國參戰以後,日軍連牛肉都吃不上了。日本只能依靠自己本土供應商,搞一些魚肉(鯨魚)做成罐頭。為了做得能吃,日本人往裡面加了一些牛血或牛雜碎,成了“雜糧罐頭”。

不過,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並不稀罕這種罐頭。因為,日軍在中國推行“以戰養戰”和“三光政策”,隨意燒殺搶掠。日軍根本不用靠罐頭來補充營養,侵略者們嘴饞的時候,可以隨意去中國人家裡牽羊殺牛。而且,日軍還會把吃不完的牛羊集中起來,運到後方做成罐頭。

這就是日軍的“以戰養戰”政策之一。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老班長眼裡噙著淚花:“你們幾個敢死隊員馬上就要組織衝鋒了,臨衝鋒之前還有什麼囑咐需要我代轉向你們家人交待的嗎?”衝鋒隊員:“沒……沒有,可是俺有個要求,能不能給俺一個土豆吃……”


這段對話應該是援朝戰爭時期的真實寫照,當時的士兵在極度嚴寒的天氣下,沒有棉衣,沒有後勤食物補給,甚至連腳上穿的一雙破草鞋都是奢侈品,“只想吃一個土豆”是多麼簡單的要求,然而也沒能得到滿足。即便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我軍還是堅持到最後,打贏了一次又一次攻堅戰。

其實,在戰爭年代物資嚴重匱乏,很多時候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詞,那麼,為何二戰時候日軍明明吃的牛肉罐頭,卻還在說是豬食呢?要知道,罐頭這種高大上的食品對於我軍簡直就是美味佳饒。


當然,這個問題只能從日軍自身對伙食標準的高要求來討論,不能與我軍的伙食標準聯繫到一起。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開始了“脫亞入歐”的進程,國內經濟迅速提升,並且靠著甲午中日戰爭又拿到鉅額賠款以及戰略要地,進一步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資本主義在向終端帝國主義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新的廣泛不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第一次大戰的爆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日本國內想通過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於是一場掠奪戰爭在緊鑼密鼓的謀劃著。

而在日本發動戰爭的初始階段,雖國內正在經歷危機,但軍隊的後勤補給仍舊可以得到充分滿足。據一名跟隨日軍第16師團第20聯隊在1937年到1939年來華的上等兵在自己的日記《東史郎日記》中記載,戰爭初期日本國內完全能夠滿足作戰部隊的食物供給,士兵們吃的牛肉罐頭也是正經的牛肉生產出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牛肉。



因為沒有充足的營養,士兵的戰鬥力勢必會下降,所以在戰爭初期,士兵的營養很均衡,大概計劃每一名士兵每天所需的食物清單在《東史郎日記》中有記載:米640克、麥200克、牛肉罐頭150克、鹹菜110克、泡菜40克、醬油20克、鹽12克、糖15克,甚至還為士兵提供茶3克或者咖啡之類的提神飲品。

但等到開始打起仗來以後,日軍高級將領發現“三個月結束”的小目標完成不了了,於是受限於交通運輸等諸多因素,一線士兵不可能吃到上述清單中的所有食物,那些資料上的數字只能是在後方或是在平日演習中才可能吃到的。

並且,隨著戰線逐漸拉長,日軍的後勤補給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原本供給就不是很充足的牛肉罐頭,到了後來基本上已經和牛肉沒關係了,很多士兵拿到手的牛肉罐頭中也就是隻有點牛血或者雜碎之類的帶有點牛肉味的東西,據日軍士兵回憶,戰爭中後期,人們吃的“牛肉罐頭”就像甘蔗渣一樣,食之無味,用當時日軍士兵的話講,甚至連豬食都不如。

其實,嚴格來講,在日本本土或者中國作戰的日軍的伙食,即便是他們聲稱的“豬食罐頭”也是非常不錯的,且不說我軍過草地吃樹皮,甚至很多戰士直到犧牲之前都沒吃過一次熱乎的飽飯,肚子之中都是棉絮。單說在東南亞,例如緬甸、印度、太平洋硫磺島等地作戰的日軍,其中在有著“絞肉機”稱號的硫磺島戰役期間,美軍將日軍打的喘氣的功夫都沒有,別說罐頭了,任何補給品基本都消耗光了。


小小嬴政


“豬食”說的很對嘛,畢竟是給日寇吃的,你懂得
言歸正傳,日軍為什麼把“牛肉罐頭”叫做豬吃的呢?

其實,二戰前期日寇的經濟和國力領先中國,這時候日軍的伙食還是很不錯的,

據史料記載,日軍伙食每人每天大概為米:640克,麥:200克,罐頭肉:150克,乾菜:110克,泡菜:40克,醬油:20克,鹽:12克,糖:15克,茶:3克。這種標準雖然比不上歐美但是比那時候的國軍還是強太多,更不用說八路軍了。注意,這時期的日本牛肉罐頭是真的牛肉。

變化發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日軍統帥部可能吃牛肉罐頭“吃多了”,不想吃了,於是和罐頭出口國美國打起來了。

日軍的罐頭

打著打著,日軍後勤部發現,“八嘎,沒罐頭了”。這是由於日本本土物資匱乏,和美國撕破臉皮後人家也不給日本糧食。日軍一個大官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把

牛血和雜糧的混合成牛肉罐頭”,不得不說日軍造假能力還是一流的。沒想到罐頭髮下去以後,底下士兵不買賬了,原來日本人不但“扯淡”一流,“肚子”也得一流,一吃這“像甘蔗渣”一樣的牛肉罐頭紛紛不幹了,不幹也不行,不吃就沒吃的,於是也就發發牢騷,繼續吃自己的豬食。哦不,罐頭了。

日軍在“咪西”

以上就是小編的“扯淡”,歡迎各位看官接力哦。


電視劇裡看歷史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不由自主的的就會想到《亮劍》中一個劇情:

李雲龍在著急部隊準備攻打平安縣城時,獨立團一營長張大彪嘴裡說著“天天小日本的牛肉罐頭伺候著”,再配上那得瑟的表情,可以明顯感覺到小日本的罐頭對於八路軍來說,那可是相當高檔的食品。


在一些關於二戰時期的資料顯示,日本陸軍士兵的伙食標準是這樣的:

米,640克;麥,200克;罐頭肉;150克;乾菜,110克;泡菜,40克;砂糖,20g……

在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制定的伙食標準應該還算是不錯的,有米飯,有罐頭肉,還有砂糖。

但是,標準是一回事,實際發到手上的又是一回事。按照《東史郎日記》中的記載,日本陸軍的士兵基本上很難分配到標準要求的口糧。


其主要原因是隨著戰爭的爆發,資源匱乏的日本人深陷在戰爭的泥潭,再加上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從日本本土運往各個戰場後勤物資得不到保障。因此導致了這種情況。

比如在東南亞戰場上,日軍在行軍作戰時只能攜帶五天的口糧,五天之後如果到不了下一個駐地,就只能自行解決口糧問題。因此在二戰時期流傳著日本人吃戰俘的事情,這並不是憑空捏造,在太平洋戰場上,就曾發現過被日軍吃掉的美軍骸骨。

在中國戰場上,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人在配發的口糧吃完了之後,就開始就地取材,說白了就是到處去百姓家裡搶,糧食、牲口,但凡能吃的,通通搶走。


而日本士兵把“牛肉罐頭”說成“豬食”,主要是因為長期的戰爭,導致日本國內的物資迅速消耗,而美國等國家又對日本進行封鎖,日本人哪裡還有什麼牛肉去做牛肉罐頭,只能用各種劣質的肉在配合上其他東西來做成劣質的牛肉罐頭髮給士兵,這個就是日本士兵口中的“豬食”。

然而,日本人口中的豬食,對於八路軍來說卻是相當高檔的食品了。能繳獲到日軍的牛肉罐頭,就像過年了一樣能吃頓好吃的。

然而就是這種情況下,我們通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把日本人趕出來神州大地,更加讓後人值得欽佩!


胡史亂翔


今天縱橫寫了一道關於蘇聯紅軍在二戰時期的伙食問題,在戰爭中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大兵,剩下哪個國家的士兵日子都不好過,蘇聯士兵是二戰初期過的特別困難,美國租借法案把蘇聯納入後蘇聯士兵的日子就好過了,日本在戰爭初期很好過,在美國貿易制裁後就不好過了。

可見,真正決定你日子好過不好過的,還是老美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實在是因為美國斷了他的口糧啊!

食物補給對戰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古代的時候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實際上在一場戰爭中的後勤補給人員比打仗的人還要多,隨著近代食物保存技術的進步,也深刻影響著戰事的發展。

那麼,日本人吃的牛肉罐頭,為何士兵卻說連豬食都不如呢?

這個要分前期和後期,在二戰前期的時候,日本的牛肉罐頭肯定是真的牛肉罐頭,在1941年之前,日本都保持著和美國的貿易,美國是世界上畜牧業最發達的國家,因此將大量的肉類加工成罐頭,然後出口到日本,輾轉在送到日本軍人的手上,在抗戰初期的時候,日軍人數並不多,牛肉罐頭當然還能供應過來,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日本投入的人數越來越多,一度發展到七百多萬軍人,這個就是美軍供應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戰略上,美軍雖然未對軸心國宣戰,但是很明顯已經打破中立國的身份,開始站到英國、蘇聯一方,因此,美國在發佈租借法案對盟國進行援助的時候,就開始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當然就吃不上牛肉罐頭了,甚至是日本的魚肉罐頭、蔬菜罐頭都有點供不上溜了。

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奶就幹你孃的,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誰知道這個美國是個虎媽,是一個日本絕對惹不起的老孃們,打的日本是滿地找牙。

到這個時候,牛肉罐頭就成了到一定級別的軍官特工的食品了,普通士兵還能吃上點豬肉罐頭和魚肉罐頭。

但是隨著太平洋戰事的發展,日本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日本的資源已經枯竭,什麼罐頭也供不上了,怎麼辦?日本人開始利用牲口的血混合糧食製作“牛肉罐頭”,這種罐頭也就標籤上帶著個牛肉倆字,實際上連個牛肉的影子都搭不上了。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亮劍》中的張大彪說,日本牛肉罐頭天天吃,根本就是騙人的,牛都被你吹上天了,還用什麼來做罐頭啊!

鬼子進村就開始偷雞摸狗抓鴨子,那不是沒來由的,天天吃這樣的牛肉罐頭,他也想打點野食填飽肚子啊。


史論縱橫


抗戰神劇《我的兄弟叫順溜》有個鏡頭記憶猶新,新四軍軍分區司令員陳大雷將繳獲日軍的牛肉罐頭,用來款待友軍劉司令時,結果吃到嘴裡才發現,完全是些亂七八糟的蔬菜,簡直都無法下嚥,為了表達這罐頭的難吃程度,劉司令戲稱說,這牛是和騾子配過的吧。

其實,那時的牛肉罐頭中已經沒有牛肉了,是用牛血和雜糧混合而成,基本上就是豬食了,陳大雷通過所謂的牛肉罐頭判斷,日本戰爭物資匱乏,這場仗已經撐不了多久,反映了我軍高級指揮員敏銳的戰略目光,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也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其實,抗戰初期,日軍的伙食還是挺不錯的,比起國軍特別是八路軍和新四軍,不知道好多少倍,基本上都能保證吃香喝辣,大隊級別的作戰單位,在常駐地都設有食堂,一日三餐的菜品和米飯供應相當豐富。

那時,日軍配給的牛肉罐頭,屬於英式的牛肉畑煮,實際上就是以牛肉為輔,以土豆、洋蔥、捲心菜等蔬菜為主的牛肉燉雜菜,與美軍的牛肉罐頭純碎以牛肉為主,完全是兩個概念,日軍的牛肉罐頭,稱之為牛肉湯來得更為恰當。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大量侵華日軍的甲級師團被抽調出去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奪島戰役,由於兵力急劇擴張,日本有限的國力就顯得相形見絀,因此供應日軍的所謂牛肉罐頭就偷工減料,牛肉就成了零星的配料,有時牛雜、牛血當都摻入其中,所謂的牛肉罐頭事實上成了雜菜加牛肉沫的蔬菜罐頭,吃在嘴裡又腥又臭,簡直和豬食沒什麼區別,被日軍自己都吐槽為豬食。

於是,就出現了抗戰神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中的一幕,所謂的鬼子的牛肉罐頭,就是雜七雜八的蔬菜罐頭,真的不如臭豆腐好吃。

抗戰時期,我軍還是截獲了許多日軍的所謂牛肉罐頭,《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順溜也曾拿日本的牛肉罐頭打趣國民黨士兵,告訴他們新四軍頓頓都吃紅燒肉和牛肉罐頭。

在抗戰電視劇《亮劍》裡面,一營長張大彪有打趣說,自己每天被日本的牛肉罐頭養著,都開始長胖了。


喜柿嚴採


牛肉罐頭裡面為何沒有牛肉!——小泉次郎!

戰爭消耗的是武器裝備,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決定人的戰鬥意志的是隨軍伙食。而日本軍隊的伙食又是如何從亞洲最好的牛肉罐頭變成了最後的“豬食”般的牛肉罐頭了呢?二戰後期日本的“牛肉罐頭”差到什麼程度呢?


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由於國內工業基礎已經建立健全,再加上國內已經積累了多年的經濟儲備,更是已經佔領了中國肥沃的東北地區,因此日本軍人一開始戰鬥力很強,這跟他們隋軍的伙食是密不可分的。當時日本軍隊裡面的後勤補給是十分充足的,源源不斷的營養品和日常用品不斷的送往前線的每一個軍營,此時日軍配備的“牛肉罐頭”是真材實料的。

因此在抗戰之初,日本的牛肉罐頭也成為我國軍人在打掃戰場時最喜歡繳獲的日本物質。我們在很多抗日的影視作品中經常會看到,每當中國軍人繳獲一批日軍的軍需物資,那麼日軍後勤補給中配備的牛肉罐頭都是中國軍隊中用來改善伙食的最好營養品。每次能夠繳獲日本的牛肉罐頭,對於中國軍人來說,都是一次很激動的時刻。畢竟猶如過年一般吃上了肉。



而日本終究是一個島國,地域狹窄且資源貧瘠,大量的物資和資源都需要通過進口才能夠基本維持正常運作。因此隨著戰爭的不斷持續和戰線的拉大,日本國內經濟陷入困境,貨幣儲備的消耗和勞動力的不斷減少,更使得日本的經濟不堪重負,再加上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被美國步步緊逼,節節敗退。日本甚至不惜徵集了大量的娃娃兵派往了前線作戰。由此可見,喪心病狂的日本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而此時的日本的軍需物資和後勤補給開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軍需物資根本無法滿足,日本的戰爭需要,而後勤補給更是讓前線的戰士苦不堪言,身材上更是瘦弱不堪!這才有了開頭的小泉次郎的一段話:牛肉罐頭裡面為什麼沒有牛肉?

原來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的國內以及佔領區已經無法提供足夠多的牛肉來自做牛肉罐頭,日本國內負責後勤補給的人便想到了一個辦法來欺騙前線的戰士們!


用麥麩和著土豆番薯等澱粉揉搓在一起,然後向其中倒入牛血浸泡數天,然後再經過處理做熟之後,封裝進罐頭之中。然後這種罐頭上面印著四個大字“牛肉罐頭”。然後變裝箱通過火車、輪船等送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日軍各個前線。因此二戰後期日軍前線的戰士們領到的軍需物資便是這種用牛血浸泡過的粗糧製品。其味道如何可想而知!真的是還不如豬食得味道好!

據說到了1945年的時候,很多日軍的前線戰士連這種“牛肉罐頭”都吃不上了。隨之而來的是日軍的戰鬥力也嚴重下降!而我們中國軍人的軍需物資和後勤補給都越來越充足,裝備越來越精良。戰爭的發展形勢已經一片明朗。

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得出,日本侵華戰爭的失敗是早就註定!日本貧瘠的國土自給自足尚不能夠!還是不要奢求發動戰爭侵略他國領土!否則必定是搬起來石頭砸自己的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