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我收藏陝北民俗炕頭石獅子已有十五六個年頭了,我喜歡民間石獅子的造型是發自內心的,情不自禁。這一路走來,為了找尋炕頭石獅子,我曾多次往返在陝北的梁梁峁峁和溝溝岔岔。我是一根筋走到底的那種人,當我被這群從民間收集而來的石獅子包圍著的時候,突然發覺,生活變得如此愜意。因此,我也有了一個“獅子王”的稱號。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整理和記錄炕頭石獅子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陝北民俗石獅子歷經“守魂保命”的風雨年輪,保留“羌胡風貌”的血統和審美,鍥刻著陝北族民的圖騰。流行在陝北的民歌、剪紙、石雕等均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翹楚,並顯示出最強勢最直白的文化蘊含。在上世紀80年代,陝北俗炕頭石獅子和關中、渭北一帶拴馬樁的發掘,更加豐富了中國的石獅子藝術。陝北的田間地頭、堖畔牆頭以及炕頭上的石獅子地域特色鮮明,風格樸拙簡約,造型粗獷渾厚,特別是因材施藝的石雕方法與秦漢的雕刻技藝如出一轍。陝北民俗石獅子的主流應是炕頭石獅子,它的式樣是祖輩們留下來的。在陝北眾多的民俗石獅子當中,除較大的巡山獅、門墩獅、廟宇獅之外,唯獨在炕頭上“拴娃娃”用的石獅子能居窯臥炕,與人為善,這是陝北的奇蹟。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陝北民俗炕頭石獅子是生活中的藝術。沉浸在黃土黃塵之中,質樸辛勞的陝北人對“藝術”二字不為所知,但包括炕頭石獅子創作的生活本身卻是真正令人感動的藝術。我之所以傾心於陝北民俗石獅子的收藏與研究,主要在於能深刻地體會到陝北人對獅子的那份信仰和情感的力量。對陝北地界民俗石獅子的考察,我做得還遠遠不夠,好在我“養活”了這群炕頭石獅子,於是,便有了“獅語權”。

這些年來,每次看到我們陝北的民俗石獅子,就能真切地感到陝北豐厚的文化積澱。如果以民俗學、發生學、符號學、圖象學、民族學、現象學和人類文化學等諸多學科為基點研究陝北炕頭石獅子,都能從中找到相對應的學術線索。我收集、整理、民俗炕頭石獅子的本意是為了儘快地搶救這批農耕時代的最後遺物。同時我也知道,因為民俗,石獅子才置炕頭之上;也因為石獅子,不僅固化了民俗,還豐富、擴展了陝北人的情感世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雖然石獅子的民俗意義已不再,但當我們看到炕頭石獅子這些老玩意兒,不由地想要加以保護。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折曉軍:《炕頭上的石獅子》後記

日子一天一天的打發,年夜一年一年的過往,我沒有數典忘祖,更沒想忘掉祖宗們留下來的民俗炕頭石獅子。對於陝北地方民俗石獅子這項文化工程,還需要更多的有鄉土文化情結的人士聯起手來,共同關注和開發民間石獅子,不讓這份屬於我們陝北人自己的文化遺產被歷史所湮沒。本書的撰寫,原初緣起於老朋友王剛先生的一通約稿電話,也正是由於他和責任編輯張雙女士的嚴謹和務實讓本書顯得厚重多了。

先前,我寫過一本《陝北民俗小石獅》(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這次能成書就是在此基礎上,我力求變通,到田野中去,又一次翻找、考察了有關炕頭石獅子遠遠近近的記憶。為了讓書中的文字與圖片變得豐富起來,我再一次審視部分藏家和我家藏的炕頭石獅子並拍照,又在多次走訪陝北鄉親們的過程中,獲得了寶貴的資料。另者,作為一本民俗鄉土文化的考察手記,書中難免會有錯漏和失誤,懇請各位師長及志同道合者不吝賜教。細細想來,我之所以能順利地完成民俗炕頭石獅子的收藏和研究整理的工作,主要得益於來自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以及我獨特的生命歷程。最後,我覺得最應該感謝的是陝北先民們所創造的民俗石獅子,因為它們才是書中真正的主角。

摘自《炕頭上的石獅子》,折曉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