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密謀刺殺董卓,是曹操平北方的最大功臣,為何沒有名氣?

ONE萬泉


荀攸字公達(公元157——214年),東漢未末年潁州荀家人,曹操手下五大謀士之一,與荀彧、賈詡、程昱、郭嘉齊名。



荀攸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來看看曹操對他的評價:

“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曹操說了,荀攸外表看起來有些愚鈍,其實心裡亮堂聰明;外表看似膽怯,其實非常勇敢;外表看似軟弱,其實內心極其強大;不會欺負善良;也不會把事務強加於人;

是一個聰明絕頂,沒有一絲絲愚唸的人,就是春秋時期的衛大夫寧俞和孔子的弟子顏回也未必能夠比得上他。

曹操對荀攸如此的讚譽,那荀攸到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荀攸內藏英知,善於觀顏察色,明斷是非。


荀攸還沒有出山之時,他那官居廣陵太守的祖父荀曇去世了。當時有一個身份不明的人主動要求,不要薪資可以為他祖父看守陵園,荀攸的叔父荀衢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於是不假思索地順口就答應了。

荀攸仔細地觀察了那人後,便對他的叔叔斷言此人必是身系奸犯科之輩。後來經過審訊,果然猜了個正著。

2、荀攸謀刺董卓,深明大義、嫉惡如仇。

公元189年,董卓犯上作亂,目無尊長,不但在內專橫跋扈,胡作非為,而且對外橫徵暴斂,欺壓百姓。達到了膽敢淫亂宮闈、夜宿龍床的猖狂地步。

荀攸聯合議郞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一起密謀刺殺董卓。不料事情敗露,東窗事發後何顒和荀攸被捕入獄。

何顒憂形於色,惶惶不安,不但夜不能寐,而且不思飲食。而荀攸卻大吃大喝、神色自若。不料沒過幾天,董卓就被王允和呂布謀殺了。荀攸和何顒得以釋放。真是“吉人自有天相”,天理昭昭,自有定論。

3、荀攸得遇明主、妙計百出、算無遺策。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於許縣建都。曹操非常賞識荀攸的才華,將荀攸升任為軍師,從此荀攸就追隨在曹操左右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屢建奇功。

當曹操攻打張繡之時,曹操意欲孤軍深入,直搗張繡老巢。可是荀攸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如果曹軍深入攻城作戰,必定受到張繡、袁紹的兩面夾攻。

但是如果曹軍只是圍而不攻、以逸待勞的話,袁紹所部必定駐足觀望而不動,此時可以行使“反間計”離間張繡與袁紹的關係,而後再各個擊破。

不料曹操自恃熟讀兵法並不採納,結果首戰失利,弄了個大敗。從那以後,曹操對荀攸開始言聽計從。

接下來的“官渡之戰”之戰中,荀攸奇計頻出,妙不可言。

一次,曹操帶著五六百人馬押著糧草正在緩緩前行。忽然得到哨馬探報後面有敵軍大將文丑,率領大約五六千人的追兵正在疾風驟雨般地趕來。

因為此時兵微將寡,所有將士全都面有懼色。然而荀攸望了望曹操,又望了望糧草,曹操會意,兩人仰首向天哈哈大笑。

於是曹操命令士兵將糧草、輜重以及所有貴重物品丟棄於道路之上。然後命令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所有馬步軍整裝備戰。

文丑所部士兵果然爭先恐後地下馬爭搶棄物,文丑禁止不住。此時曹軍乘機出擊,那文丑一時手忙腳亂,此時關羽迎面趕到,文丑措手不及被關公斬於馬下。



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也是荀攸之計;聲東擊西斬殺攻擊“白馬城”的顏良,也是荀攸之計;當袁紹之子袁譚、嘉尚等欲降,而勸曹操“斬草除根”的也是荀攸;

當袁紹手下許攸前來投降,並帶來袁軍大將淳于瓊以一萬兵押糧的情報時,勸曹操相信的已是荀攸。當張郃率部來降被曹洪拒之門外時,也是荀攸勸得曹洪相信。

荀攸的妙計還有很多,難怪曹操要他的兒子曹丕去拜荀攸為師,並反覆告誡他一定要對荀攸尊敬。

對於荀攸的戰功曹操評論說:

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算,天下亦何憂哉!”“孤與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髮可非者。

公元214年,曹操起兵東征孫權,荀攸不幸病逝於行軍途中。曹操痛失股肱之臣,泣不成聲。

荀攸著有《魏官儀》一書,可惜已經失傳。荀攸的好友鍾繇生前想要整理荀攸曾經口述的“奇策十二計”,可惜還沒完成鍾繇就去世了。

鍾繇對荀攸也有極高的評價:

“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謂無以易;以諮公達,輒復過人意。”

荀攸逝世之後,曹操悲痛萬分,將其功上奏於漢獻帝。獻帝下旨賜封荀攸為敬侯,祭於太祖廟旁。

以上問答回答完畢,敬請大家給以斧正。謝謝!


農夫看天下


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荀攸,是一個怎樣的人?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人。提起荀攸可能知道的不多,但是荀彧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吧,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是比荀彧還要大7歲。祖父荀曇,官至廣陵太守,也就是荀彧的父親。年輕時就以見識高遠、機警過人聞名,屬於神童。將軍何進秉政後,徵辟海內名士二十餘人到朝中任職,其中便包括荀攸。荀攸進京後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負責傳達詔令,屬於皇帝身邊的近侍之臣。

後來董卓入京之後,倒行逆施,夜宿龍床,遭到關東諸侯討伐。此時,尚在朝中為官的荀攸決定為國除奸,於是邀集了一批小夥伴合謀,準備一起刺殺董卓,可惜尚未實施行動便被人告發了。謀殺董卓屬於重罪,本來沒有生還的希望,可巧趕上國賊不久後伏辜,才使他僥倖脫險。荀攸見天下已亂,為避難一度辭職還鄉。

曹操迎漢獻帝入許昌之後,徵召荀攸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名義上是朝廷的官,但實際身份卻是曹操的謀士。曹操每每稱讚他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他的內智別人可以達到,他的外愚別人卻達不到,即使是顏子、寧武也趕不上他。”

對於曹操的推崇和器重,荀攸的表現也確實沒讓他失望。作為曹操的核心謀士之一,荀攸為曹操謀劃出諸多妙計,其中包括水淹下邳活捉呂布、斬殺袁紹大將顏良和文丑、火燒烏巢袁紹軍糧,併力主曹操消滅袁紹諸子等等,可以說河北的老袁家就是敗在荀攸的計策下,可謂見識高遠、算無遺策。

荀攸前後設奇策共十二計,只有好友鍾繇知道。鍾繇本來想將荀攸所設奇策十二計整理成書,可惜沒有整理完就去世了,後世之人也都沒人知道,就失傳了。

荀攸為曹操謀劃一生、建功極多,由此官職、爵位不斷得到提升,魏國建立之後,曹操稱魏王,荀攸被封為尚書令,封陵樹亭侯。公元214年,荀攸在跟隨曹操南征孫權的途中病逝,諡號為敬。荀攸死後,曹操非常悲痛,每當想起他來便會傷心流淚。


仲謀天下


首先在這裡要更正一下,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是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而荀攸是荀彧的侄子。

人物簡介

荀攸,字公達,潁川潁陰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曹操賬下首要謀士荀彧的侄子,其本人也是曹操賬下的主要謀士之一。

他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提出了許多關乎成敗的重要決策,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跟隨曹操東征西討二十餘年,曹操更是對他言聽計從,常常與他共商軍國大事。

如何到了曹操賬下

荀攸年少時就因為聰慧過人已經非常有名氣。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把持朝政,徵召天下名士二十餘人。荀攸抵達洛陽後,官拜黃門侍郎。後棄官回鄉。

公元189年,董卓作亂,遷都長安。荀攸與人密謀刺殺董卓未成,被人發覺,被捕入獄,後來恰好碰上董卓被殺而得以免罪。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縣建都,曹操久聞荀攸大名,於是徵召荀攸為汝南太守,並進入朝廷做了尚書。曹操對荀彧、鍾繇說:“公達不是平常的人,我能夠和他一同商議大事,怎麼還會憂慮得不到天下呢?”自此,荀攸成為了曹操的軍師。


隨曹操征戰

荀攸屢建奇謀,算無遺策。

曹操征伐呂布時,獻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

官渡之戰時,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

又派徐晃帶奇兵燒袁紹糧草,同時力勸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

平定河北期間,荀攸力排眾議,主張曹操消滅袁紹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為陵樹亭侯。

人物評價

他行事謹慎小心,周密低調,善於保護自己,曹操非常喜愛他,對他極為讚賞,認為他跟隨自己二十餘年間,毫無非議之處,是十全十美之人。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對荀攸十分推崇,在評論中說他是西漢張良、陳平那樣的良相。

曹操對他的評價非常之高,把他看得非常重要,曹操評價他:

“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可見,荀攸在曹操眾多謀士當中是佔有非凡的地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邛芒”,每天都可以學習一點歷史知識!也懇請您對我的不足之處提出批評與指正!謝謝!

謝謝來自悟空小秘書的邀請!


邛芒


荀攸是荀攸的堂侄,善於謀略,被成為“謀主”,三國時期被成為謀主的人不多。同時他也是曹操五大謀士之一,尤其善於臨陣戰術的決策,曹操在官渡之戰前與袁紹的對攻戰中,可以看出荀攸的高超謀略水平。荀攸和荀彧一樣是持重的類型,不張揚,很低調。同時,他也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在曹操加快廢漢進程的時候,他和荀彧都保持了與曹操的距離,因為被曹操有所疏遠。


曉評三國


應該是荀彧(yu)吧!有許攸,沒聽說過你說的這個。荀彧一直是主張恢復漢室的,而曹操當然是有野心的主公,怎容得了他?


狄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