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MiDream-末世


誠邀,如題。為什麼劉備伐吳不帶著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竊以為是為了防備曹魏。

三國不只孫劉兩家

總的來說,劉備漢中之戰前,孫劉兩家實力都弱於曹操,劉備奪得漢中打敗曹操威震華夏,於是劉備就想提前積聚力量一統天下,但是曹魏雖然折了許多兵馬,中原各州依然還有舊軍二十萬沒有動用,所以其實曹操還是有威脅孫劉的絕對實力。

劉備伐吳,名為替關羽復仇,實為想一統南方好於曹操分庭抗禮,所以這時候他並不“氣急攻心”,反而很清醒,他看到了曹操也在看他,所以他並沒有把自己的所有兵馬全部帶走,起碼留了十萬大軍在漢中以據曹操,兵不可無將,於是劉備就把自己猛將們一分為二,諸葛亮為領導,以趙雲、魏延、馬超為將鎮守益州,自己帶著黃忠等人東征伐吳。小編以為這就是諸葛亮夷陵之戰時沒有在劉備身邊的原因。


電視劇裡看歷史


夷陵之戰,讓我們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劉備猛將都沒帶,而是帶的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將領,比如張南,傅肜,馮習,沙摩柯,但不要忘了一點,這些人之所以不知名,是因為他們死於夷陵之戰,如果不是,那麼蜀書也必然會有他們的傳記。

另外,夷陵之戰,也有兩個重要人物也參戰了,一個是馬良,一個是黃權,馬良大家都比較熟悉,是馬謖的哥哥,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就是馬良,而且馬良與諸葛亮的關係很好,情同兄弟。

黃權夷陵之敗的時候,退路被東吳所斷絕,又不能向東吳投降,最後只能選擇向曹魏投降,曹丕對黃權十分的常識,封他為鎮南將軍,育陽侯,後來還升遷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可見黃權的能力也是很強的。

夷陵之戰十分重要,因為這個關係到,能不能拿回荊州的問題,劉備很清楚,一旦荊州拿不回來,蜀漢只有益州這塊地方,那麼割據幾十年不成問題,但是要實現隆中對,平定天下,那就像蜀道那樣,難於上青天了。

所以劉備必定派出的是精兵強將,那為什麼沒帶上這四個人呢?那我們一一來分析。

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是受到群臣的反對的,雖然明確記載反對內容的只有趙雲,而諸葛亮則是說,如果法正在的話,能勸劉備不打夷陵之戰,而如果真打了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可以看出諸葛亮肯定也是反對劉備打這場戰爭的。

劉備不讓趙雲和諸葛亮上,並非是因為他們反對,而是諸葛亮必然要坐鎮後方,正如劉備打益州,諸葛亮要在荊州,劉備要打漢中,諸葛亮要在成都後方,因為打仗,後勤保障還有後方的穩定,是十分的重要的。

而趙雲之所以沒有參與,是因為趙雲不是一個將才,所以才沒上趙雲上,另外,趙雲留在江州,也可以在劉備戰敗的時候,接應一下。

馬超之所以沒參加,原因是馬超此時已病重,不能參加,並於這一年的十二月病逝,而魏延沒參加,是因為魏延此時在鎮守漢中,漢中也同樣重要,自然不能讓魏延來參加了。

另外,像法正和黃忠沒參加,是因為他們這個時候都已去世,而張飛本來是要一起參加的,只是被範強、張達所殺。可以說,夷陵之戰,劉備將能用的將和兵,都帶上了。


歷史簡單說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整合各路人馬,正式出兵伐吳。這是一場國運之戰,按理說應派出最強陣容,當時關羽、張飛、黃忠已死,趙雲、馬超、魏延算是蜀軍最知名的將領,但劉備一個都沒帶。

一、劉備帶了哪些人

劉備對夷陵之戰具體的部署是: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軍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即今重慶市,但張飛還未動身即被叛軍殺害。

吳班是國舅吳壹的族弟,也深得劉備信任,馮習是南郡人,追隨劉備由荊州來的益州,當初的地位與魏延差不多,現在進步也很快。趙融等人都是帶兵的將領,但事蹟不多,在後世的名氣也不大。

除此之外,此次隨劉備出征的還有: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大鴻臚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王甫等。

二、為什麼沒帶魏延

劉備稱帝前先在漢中稱漢中王,之後要留下一員將領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留張飛,就連張飛也這樣認為,結果劉備提拔了魏延,讓魏延在漢中留守。

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魏延是一員猛將,很有作戰經驗,對劉備也非常忠誠,這是劉備親自挑選的人,從魏延鎮守的情況看,也較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漢中方面始終沒有發生過警訊。顯然,此時把魏延從漢中調走是不明智的,劉備讓魏延繼續留在了漢中。

三、為什麼沒帶馬超

馬超投奔劉備以後,劉備待他很優厚,給他的官職也很高,一度超過了關羽,成為蜀漢武將之首,劉備稱帝以後,關羽被拜為前將軍,關羽這才重回武將之首,免強超過了馬超。

然而,馬超在蜀漢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平時很小心謹慎,劉備也沒有讓他掌實權的打算,他的職務頂多是個掛名,而馬超的名氣慢慢也淡了,在徵吳這樣的戰事裡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馬超大概這個時候身體不太好,也許是心情太壓抑,所以馬超雖然年齡不算太大,夷陵之戰時還不到50歲,但身體狀況卻不佳,劉備是221年發兵伐吳的,馬超死於222年,年齡和身體狀況也是劉備沒帶他出徵原因。

四、為什麼沒帶趙雲

趙雲也不在此次東征伐吳之列,有人認為這說明劉備對趙雲不信任,尤其此次東征趙雲又提了反對意見,劉備有意疏遠他。

另一種看法認為,蜀漢能獨擋一面的大將目前看只有趙雲、魏延等人,魏延守漢中不雲不了,但益州也要有大將留守,所以趙雲沒有參加東征。

相比較而言,後一種看法更靠譜,因為劉備隨後命趙雲留守江州,這個任務也很重要。


南門太守


先簡單介紹下夷陵之戰

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兩點,關羽被殺,同時丟失了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蜀軍這邊,劉備親率大軍討伐,主要將領有馮習、張南、傅肜等。

吳軍這方,陸遜率軍應戰,主要將領有孫桓、朱然、潘璋、徐盛

結果:蜀軍大敗,元氣大傷。東吳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實力也受到損傷,最後以雙方停戰議和終結。

如此重要的一場戰鬥,為什麼蜀軍沒有大將參與呢?

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為什麼沒帶諸葛亮,在我看來主要有這兩點原因。

首先,劉備本人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統帥,馮習、張南也不是泛泛之輩,再加上張飛的協助,在劉備看來取勝並不是問題,沒想到還沒和劉備會師,張飛就被殺。

其次,諸葛亮除了是軍師,同時還是蜀漢的丞相,劉備外出,家中必須有人穩定局面。

說完諸葛亮,再說說趙雲

夷陵之戰前,趙雲曾極力勸阻劉備不要興兵伐吳,《雲別傳》中曾有記載:“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說明趙雲和劉備在伐吳的意見上持相同態度,所以趙雲被派去鎮守江州。

再說魏延,更是鎮守漢中要地,抵擋曹魏,分身乏術。而據說馬超此時已經重兵纏身,夷陵之戰剛結束,馬超就病逝了。


一點點歷史


先來看夷陵之戰的背景

1、218年,劉備聽從法正建議,攻打漢中,但被夏侯淵據守,雙方相持;

2、防守襄樊的曹仁為緩解漢中夏侯淵的壓力,計劃攻打荊州的關羽,但因叛亂而中止;

3、219年,劉備用法正的策略擊殺夏侯淵,佔領漢中;

4、219年7月,劉備稱漢中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12月,關羽兵敗被殺;

5、220年10月曹丕稱帝;

6、221年4月劉備稱帝,當年七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攻打東吳。

從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221年劉備稱帝后,面臨兩大選擇:

1、為漢獻帝報仇,攻打曹魏,這是國事;

2、為關羽報仇,攻打孫吳,這是私事。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208年劉備佔據荊州、214年劉備佔據益州、218年劉備佔據漢中。這說明劉備對巴蜀的統治才剛開始,巴蜀需要得到休養的時間。治理巴蜀,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的頭等大事。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等人去進行夷陵大戰:

1、蜀漢君臣大部分反對劉備為了報關羽被殺這個私仇而攻打東吳。在他們看來,蜀漢只有兩件事要做,一是諸葛亮所進行的治理巴蜀,這是百姓休養生息的大事,如劉備自己所說的:

“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二是如趙雲所說的滅曹才是正事: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2、如同魏國侍中劉曄所言,劉備不得不為關羽報仇,否則劉備安身立命的名譽必然受損: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劉備不為關羽復仇,後世還能傳唱桃園三結義嗎?

劉備是不得不報仇攻吳。但劉備為關羽報仇是私仇,並非國事,不能要求不贊同的大將去參加。

3、劉備並非《三國演義》中那個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帶兵打仗是劉備一生的追求和愛好。劉備,和他的先祖劉邦一樣,都被很多人誤解,認為他們都不是有能力帶兵的將領,但實質上無論劉備,還是劉邦都是一流的將軍,只是更多人關注他們的非軍事才能一面,形成劉備仁義、劉邦小人的偏見。

4、諸葛亮、馬超、趙雲、魏延等人都有要務或不能去的理由。220年,法正、黃忠去世;諸葛亮在221年劉備稱帝后任職丞相,整天忙著治理巴蜀,比劉備還要忙;魏延鎮守漢中,不可能調離;趙雲因為勸諫劉備不要攻打孫吳而被劉備留在江州督軍;馬超負責安撫蜀漢西部的羌人,走不開。

如果法正還在,將能補充智囊團,為劉備提醒。

小結下:

諸葛亮等沒有參與夷陵之戰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很忙,沒有時間,走不開。除了趙雲之外,諸葛亮、魏延、馬超等都忙著治理巴蜀。間接原因是蜀漢最大的事情是休養生息,以便攻魏為漢獻帝報仇,這才是最大的國事。為關羽報仇是私仇,不能為了私人恩怨而忘記國家大事。

當然,還有人們總是忘記——劉備也是一個優秀的將軍,才能不比關羽、馬超、魏延等人差。劉備因此率兵作戰一點問題都沒有。

諸葛亮不再劉備身邊,不是夷陵之戰劉備戰敗的根本原因。大家之所以認為夷陵之戰是因為諸葛亮不在,主要是認為劉備軍事能力不足,看不透陸遜的計謀。

但劉備即便看穿陸遜的計謀,也未必會退軍。這就涉及到劉備為什麼拒絕孫權求和的原因。這一點劉曄說得很清楚: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並非僅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更在於打破人們認為蜀漢是一個弱國的偏見,打出蜀漢是強國的形象,即“威武自強”。

因此,劉備大舉進攻孫吳,就是有意和孫吳進行主力決戰,打響蜀漢的名堂,威震曹魏和東吳。這也能給蜀漢更多的空間和時間。


夷陵之戰為什麼失敗

夷陵之戰失敗的原因,一般都是認為陸遜堅守險隘,以逸待勞擊敗劉備。但這僅僅是表面原因。

先來看夷陵之戰的衛星地圖:

根據《三國志 先主傳》中:

“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

可以得出:劉備分兵兩路沿江而下,自己親率江南一路,江北交給黃權率領。

上圖中,黃色是黃權軍所在;綠色是劉備軍所在,長江中的紫色線則是在夷陵之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東吳水軍。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的火攻並不是勝利的關鍵,東吳水軍斷絕蜀漢南北兩軍的呼應才是關鍵的。

在南宋和蒙古決戰的丁家洲之戰中,賈似道也使用陸遜的水軍隔絕南北軍的招數。見下圖:

夷陵之戰戰術和丁家洲之戰的戰術是不是很相似。劉備在夷陵之戰之所以失敗,就在於蜀漢沒有水軍,即便有,也無力對抗成熟的東吳水軍。蒙古之所以在丁家洲之戰擊敗南宋,是因為蒙古有回回炮這個科技優勢來阻止南宋水師起到阻隔南北蒙古兩軍的作用。

蜀漢的水軍,因為關羽的失敗而潰散了。而巴蜀並無水軍的習俗。而能產水軍的荊州又被東吳佔據。

如果蜀漢有能和東吳對抗的水軍,劉備完全可以分兵順江而下攻打荊州的江陵,而不是和陸遜抗拒半年。只要劉備分兵攻打江陵等荊州地區,陸遜只有決戰或退兵兩個選擇。因為一旦劉備攻下江陵,陸遜等東吳軍歸路被斷,死守就沒有絲毫意義。

從劉備經營荊州多年的歷史來看,加上劉備仁義的形象,攻下荊州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劉備死守夷陵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水軍!這才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不是不想帶是不能帶。

首先,漢中的位置太重要,離不開大將,對馬超又不放心,必須留魏延鎮守漢中。至於馬超,由於在羌族的威信很高,有他在魏的西北就不會穩定,而且馬超手下是西涼騎兵,不適合江南作戰,帶了作用也不大,夷陵都是丘陵!

其次諸葛亮,這個更不能帶,成都必須留個心腹,不可能留益州集團的人,門閥勢力龐大的年代,益州留誰都有隱患。而且還要有能力和威望,不僅政治強軍事也要強,不管前方戰事怎樣都能穩定後方。荊州集團除了諸葛亮根本找不出第二人能猛龍過江!

再次是趙雲,這個也不能帶,七擒孟獲大家都知道,其實南蠻問題一直就有,只是到諸葛亮時才解決。江州剛好在南蠻跟永安中間,所以劉備安排趙雲總督江州,管軍管民,哪邊有問題就見機行事,這不僅是心腹還得有獨擋一面的能力,軍事政治能力要求都很高,益州人又被排除,此時除了趙雲,也是找不出第二個,諸葛亮可以但是有更重要的成都需要!

所以,夷陵之戰時,這幾個人駐守的其實就是蜀國最關鍵的幾個點,基本是蜀國的命脈所在,都需要心腹和能力,很難替代!

有些人所謂的反對就不帶其實是比較幼稚的,這是把戰爭當兒戲,更是把諸葛亮,趙雲這些追隨者的理想當兒戲!


元直5305971


夷陵之戰是否關乎國運,至少在開打之前是看不出來的。而真正關乎蜀漢國運的戰爭其實是漢中爭奪戰,所以從劉備心裡上,夷陵之戰只是一場有關復仇及奪回荊州的局部戰爭,壓根都沒特別重視對手。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這些大將呢?

在進行漢中爭奪戰時,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這些人幾乎都參與了,諸葛亮負責在成都督運糧草,張飛、馬超屬於一路,負責斷曹軍後路。黃忠、趙雲是一路,後來在漢水附近與曹軍對峙。而漢中爭奪戰打到了蜀漢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全民皆兵的地步,因此,漢中爭奪戰才是蜀漢的國運之戰。

後來,曹丕稱帝后,劉備以給關羽復仇的名義發動

夷陵之戰,在發動戰爭之前,劉備是經過充分考慮的。此時曹魏皇帝為曹丕,東吳為孫權,東吳大都督呂蒙已死,在劉備眼中,環顧天下,他怕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現如今曹操已死。曹丕、孫權在劉備眼中根本不值得重視,因此,劉備才放心的發動了夷陵之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經佔領了整個益州和漢中地區,因此在人員佈置上有了很大的調整,所以才有了新的人員調配。我們來一個一個說。

劉備出戰需要帶一個軍師,當時帶的軍師是劉巴。那麼劉巴這個人怎麼樣,能勝任嗎?諸葛亮曾經對劉巴有過這樣的評價: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這裡的子初就是劉巴,由此可見,劉巴出任軍師是很合適的,至少在諸葛亮眼中是這樣。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呢?其實諸葛亮也算是參與了。諸葛亮和劉備在每次戰爭中向來是這樣的分工,劉備負責前線打仗,諸葛亮負責後方運糧。例如成都爭奪戰,漢中爭奪戰,而此次的夷陵之戰也是這樣,因此,不能說諸葛亮沒有參與,只是在大多數人眼中,諸葛亮應該以謀士兼軍師的身份出現在劉備身邊罷了。

再說趙雲,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趙雲呢?關鍵原因在於趙雲不支持劉備發動這次戰爭。在劉備決定伐吳時,趙雲力諫劉備說:曹丕篡漢稱帝,是國賊。應該先征討曹丕,魏國投降,則吳國自然俯首稱臣。怎麼能夠捨本逐末,東向伐吳呢?

劉備心裡很不高興,但是趙雲畢竟是自己的心腹愛將,不帶他參與是不可能的,於是趙雲被劉備安排去督管江州,江州瀕臨吳蜀兩國的邊界,以作後援。

劉備是僅僅只對趙雲這樣嗎?不是的,和趙雲享受同樣待遇還有黃權,黃權同樣也不支持劉備伐吳,黃權對劉備說:吳兵悍戰,現如今順江而下,水路易進難退。請讓末將為先鋒,為您開路。劉備不從,但是也沒有放棄黃權,而是

讓黃權督領江北駐軍,北上防範曹軍去了

從這裡看出,劉備用將,只用聽從自己話的將軍,不聽話的都調去從事配合事宜。算是劉備剛愎自用,驕傲輕敵的表現,不過劉備用趙雲鎮守江州算是歪打正著,後期正是趙雲率軍支援,救了劉備一命。

再說魏延,劉備為什麼不考慮帶上魏延呢?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後,關於漢中太守的職位有兩個人可以考慮,一個是張飛,一個是魏延。劉備考慮到張飛性格粗暴,總是鞭撻下人,因此啟用了更為慎重和同樣勇猛的魏延。而張飛去了巴西郡,隨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召張飛前去。

因此,在劉備心裡,張飛和魏延只能去一個人,既然魏延已經督管了漢中,防範關中的曹軍,那麼就只有派張飛去了。可惜的是張飛出發前被手下害死,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後說馬超,馬超投靠劉備時幾乎是孜然一人,但是馬超的名聲很響。馬超最大的作用就是嚇唬劉璋,迫降和成都。馬超後期在漢中爭奪戰中表現並不好,甚至還不如張飛。

究其原因,馬超原來的部眾都喪失在關中和漢中,在投靠劉備後,馬超一直小心翼翼,不敢發展和培植自己的勢力,生怕劉備懷疑自己做大,而劉備也有讓馬超做冷板凳的意圖,因此,夷陵之戰,劉備並沒有帶領馬超。

還有一個原因,馬超在漢中之戰後,悲憤於馬氏家族喪命於曹魏,而自己屈身於劉備帳下,復仇無望,於是身體抱恙,狀況堪憂,不能再勝任領軍出戰之職。一個沒有鬥志和身體不好的將軍,劉備是不會帶他的。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夷陵之戰開打前,劉備考慮的意圖只是打一場局部戰爭,目標是奪回荊州就可以了。諸葛亮參與了戰爭,職責是督管後方糧草。趙雲因為反對劉備伐吳而被劉備安排到江州負責接應,而魏延因為要在漢中防守曹軍沒有參戰,馬超則是因為遭到劉備猜忌和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參戰。如果這些人都參戰了,劉備至少不會敗,關於這一點,我是肯定的,你同意嗎?


每日趣評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真實的戰爭,不是說書人嘴裡的武將單挑!理解了這一點,咱就可以聊聊這個話題了。

咱先說馬超,他是不適合去夷陵這種戰場的,因為他的優勢,不在於他本人有多麼厲害,而在於他帶領的西涼騎兵。漢朝因為長期的對匈奴和羌人作戰。西北這一線的百姓,都習慣了戰爭,尤其是馬上作戰。在涼州這邊,最強的是皇甫嵩和董卓等人帶領的涼州官兵,其次便是馬騰帶領的羌漢起義軍,馬超便是後者的接班人。當初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主要原因就是西涼鐵騎戰鬥力的強悍。

但馬超和他的西涼鐵騎,在夷陵這個地方很難發揮作用,因為這裡是多山林、多水澤之地。那個時代的騎兵,主戰場是在華北、西北、中原這些平原或是高地。所以你看龐德,是馬氏的部下,按說英勇善戰,可一發大水,就被輕鬆捕捉。

相對而言,魏延的適用範圍就大許多,魏延是中原人,卻在南方長期工作,譬如長沙,又在劉備西進四川的戰爭中立功不少,所以他可以去夷陵。但問題是當時他被派去鎮守漢中,何等重要,豈能隨便調動?

那麼趙雲呢?很遺憾,雖然演義裡趙雲很牛,但歷史上的趙雲主要是個單打獨鬥型的將領,譬如生擒夏侯蘭、長坂坡救阿斗、不許孫尚香帶走阿斗這種。當然他其實也有帶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只是劉備沒有發現而已。而且在此次出兵之際,趙雲還站出來反對劉備,所以劉備斷不可能用他。

於是便剩下了諸葛亮,但結論還是不行。因為劉備當時剛平定巴蜀沒多久,人心並未十分穩固,如果劉備和諸葛亮一塊出來,萬一出內亂咋整?你讓阿斗去搞定嗎?

實際上,最好的辦法,倒是劉備留下,讓諸葛亮和趙雲這個組合去攻打東吳,倒是會效果好太多,只是凡事沒有後悔藥,說了也白說。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夷陵之戰是劉備的復仇之戰,目的就是恢復東吳背盟之後佔領的荊州,為關羽報仇。有人認為沒有帶諸葛亮為軍師、趙雲魏延大將,是劉備的失策,但是其實仔細分析當時的局勢,發現這也是劉備無奈之舉。

首先,當時的劉備不再是當初小打小鬧,人在哪,全體軍隊和手下都在哪兒的流寇,而是坐擁東西兩川的漢中王。劉備傾國遠征,成都總要有重臣來坐鎮。這個重臣,在當時非諸葛亮莫屬。於是諸葛亮是不可能跟著劉備遠征的,而是輔佐劉禪監國,留在了成都。

至於魏延,他所鎮守的漢中是兩川的門戶,極其重要。漢中若失,則兩川不守。當年劉備拼著家底,也要和曹操爭奪漢中,正是因此。所以帶走誰也不可能帶走魏延。不然曹魏若是乘虛來攻,就會失去了自己的根本。

而趙雲對於伐吳的意見和劉備不同,曾經力諫劉備不要伐吳而伐魏。劉備還因此發過脾氣。對於如此重大的軍事活動,帶一個思想還沒有拐過彎的大將,恐怕是不能發揮他的全部實力的。所以劉備留趙雲看守江州,牢牢的守住大軍回撤的道路,也算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

而馬超確實當時是閒職,不過馬超自從投靠張魯之後,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在漢中之戰中表現非常一般,後來身體多病,故而劉備也沒有帶他。

其實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帶的,都是蜀漢第一梯隊的新銳和第二梯隊的繼承人,文有馬良和黃權,武有馮習、張南、傅肜等等。這些人在夷陵之戰死的死,降的降,導致後來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才是夷陵之戰最大的損失。


經史通義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同年七月,劉備發動侵略東吳的夷陵之戰,此時距關羽去世大概八個月。古人行軍打仗,愛講個出師有名,但凡發動戰爭,一定要說興仁義之師。劉備入侵東吳,打的旗號就是為御弟關羽報仇雪恨。其實劉備的用心,不過是要重新奪回對荊州的控制權,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荊州處於東吳都城建業的上游,控制了荊州,就是扼住了東吳的咽喉。

夷陵之戰,雙方共計投入了十萬的兵力。在演義中,劉備率兵七十五萬,加上南方蠻兵五萬,號稱八十萬大軍,有點誇張了。實際上經過漢中之戰,蜀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劉備之所以在關羽死後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準備,就是因為兵力不足。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作為先鋒,率領4萬多人打頭陣,奪取峽口,攻入吳境,佔領湖北秭歸一帶。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全部兵力算起來,劉備投入了大概5萬多軍隊。

孫權聽說劉備入侵,心裡面很慌。為什麼慌呢?因為劉備剛剛在漢中之戰擊敗了曹操!劉備和曹操剛正面,居然贏了!劉備入川之前,孫權雖然在赤壁之戰也擊敗過曹操,但是畢竟不是親自和曹操剛正面。劉備長驅得勝之兵,一路勢如破竹,孫權一開始是想講和的。於是派遣諸葛瑾到劉備賬下講和,因為條件談不攏,劉備斷然拒絕。

劉備為什麼這麼剛呢?其一,入侵東吳,劉備早有此心。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和趙雲都不同意伐吳,劉備獨斷專行,一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常態,是因為他老了。要知道劉備已經六十歲,幾個兒子又不成器,此時不伐吳,此生都沒有機會了。其二,東吳殺關羽奪荊州,劉備師出有名。呂蒙奪了荊州之後,不久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繼任。東吳名將,周瑜、魯肅、呂蒙相繼早死,劉備這邊,諸葛亮、馬超、魏延、趙雲正當年,這讓劉備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入侵東吳,是欺東吳無人。

因為《三國演義》無法逃出儒家的範疇,作者一向偏袒作為漢朝正統的蜀漢而貶抑東吳和曹魏。夷陵之戰,東吳抗擊蜀國的主要指揮官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其實都是歷史上勇謀兼備的名將。西蜀入侵的軍隊,主要指揮官為劉備、馮習、張南、吳班、陳式、傅彤、沙摩柯,以及在背面防備曹軍的黃權,馬良代替諸葛亮充當軍事顧問。

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影響歷史走勢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兩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東吳方面的戰將,好歹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有點名聲,為什麼西蜀方面的戰將,怎麼連名字都沒聽說過?劉備舉傾國之兵,發動對東吳的侵略戰爭,誓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為什麼用的將領全是無名之輩?當時西蜀尚存的名將有馬超、魏延、趙雲、馬謖,以及用兵如神的軍師諸葛亮,為什麼劉備都不用?(備註:夷陵之戰前,關羽身死,張飛被殺,黃忠病逝,五虎上將止餘其二,馬超、趙雲。)

且看演義中劉備的安排,就能窺知一二。先主看畢,擲表於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來,無論是佔領荊州,還是進取西川,奪取漢中,諸葛亮出謀劃策,劉備一向言聽計從。這一次,關羽被殺,荊州被佔,諸葛亮和趙雲能忍,劉備不能忍。君臣之間第一次出現了分歧,諸葛亮和趙雲能忍,是因為他們兩竭力主張北伐曹魏,然後蠶食東吳,即使荊州丟了,還是要堅決貫徹隆中決策。劉備不能忍,因為他時日無多,必須奪回荊州,把北伐中原的贏面擴展到最大,同樣也是為了堅決貫徹隆中決策。目的一致,方式不同。

劉備不用諸葛亮,主要原因不是意見不合,而是蜀中方定,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叛亂。夷陵之戰劉備戰敗,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死後,西蜀南方的部落紛紛造反,為了平定南方,諸葛亮率領趙雲和魏延花了五年的時間。劉備不是不想用諸葛亮,而是諸葛亮和劉備,必須有一個人坐鎮成都,因為成都是從劉璋手裡搶來的。劉備和諸葛亮一起離開成都討伐東吳,蜀中必亂。所以劉備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不得不如此。

趙雲在演義中被列為五虎上將是誇大其詞,蜀國鎮守一方,能夠單獨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上將,其實只剩下馬超和魏延。劉備安排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魏延時任漢中太守,和張飛是一個級別,馬超都要給他打輔助。劉備不是不想用魏延和馬超,而是漢中也是從張魯手裡搶來的,而且是和曹操搶。如果魏延、馬超撤兵,曹魏部隊必然南下,漢中丟失,成都也就岌岌可危。尤其是襄樊之戰間接導致劉備的假兒子劉封和上庸守將孟達投降曹魏,劉備不得不防。

至於趙雲,劉備並非沒有用,而是另有安排。反對伐吳的趙雲其實參加了夷陵之戰,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趙雲勇冠三軍,忠勇兼備,為什麼不作為先鋒打頭陣呢?這就顯示出了劉備對趙雲的瞭解,也是為什麼趙雲難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原因,因為趙雲和諸葛亮一樣,平生謹慎,辦事靠譜。行軍打仗,並不能保證一定取勝,必須留一條退路,劉備信任趙雲,安排他作為後應。戰爭後期,東吳轉守為攻,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趙雲率領後軍及時接應,劉備方才曹操赤壁之戰慘敗一樣逃得性命。

如果夷陵之戰東吳沒有陸遜,如果劉備沒有連營七百里,如果劉備在擊敗曹操後沒有驕傲,如果阿斗能夠扶起來,足以鎮守成都,如果諸葛亮、魏延或馬超任何一個人能夠分身指揮作戰,歷史或許就此改寫!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取勝,他一定會沿長江流域揮師東進,東吳或許就此滅亡,三國之爭,將演變成劉備和曹丕爭奪天下,如此,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司馬晉國。可惜,一切的一切,劉備生了一個操蛋的兒子。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