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母親在,家就在”?

頡鵬歡


為什麼這麼說“母親在,家就在”?

60、70後出生的人小時候剛一回家進門就會愛喊的一句話是啥?媽媽!媽媽我回來了、我餓了,有吃的沒,喊的母親大人連連回答:“猴崽子”急啥要餓死啊!然後吐著舌頭跑進廚房,見啥能吃的就拿啥手都不洗像鬼子掃蕩一樣。那個時候聽到媽媽叫“猴崽子”這個詞挺接受不了的還以為媽媽在罵我,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是多麼的親切。家就像自已的庇護所。


母親在、家在 家再窮也溫暖

小時候家裡生活比較困難,家裡就我和姐姐倆個孩子。姐姐比我大幾歲,媽媽在衛生所上班,父親在外地,大多的時間都是媽媽一個人把我們從這個家養大成人的。那時候“好吃的”都要用棉布包裹上好幾層放進籃子裡,不到吃的節日是不准我們拿出來偷吃的。媽媽也就常把這些老式的“漢堡堡”們當誘惑品並且極其嚴肅地說:再讓你們淘氣不好好唸書就不讓吃,將來當叫花子。可每當我們回到家喊餓的時候她的心就軟了下來。真的很愛媽媽,有媽在才會把家當成溫暖的搖籃。

母親在、家常在。


加薪米粒


為什麼說"母親在,家就在”?因為——

一,母愛是人類最神聖最偉大的愛。她十月懷胎,忍著身體的巨痛生下我們,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新鮮的世界,給了我們一個家。雖然這個家不是金碧輝煌,但足以遮風擋雨,溫暖人心

母親賜給了我們生命,奉獻了她全部的愛。沒有她,哪來家?因此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

二,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父親掙錢養家

母親勤儉持家,每日操勞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掃地……把家裡料理得乾淨整潔,井然有序。負責大人小孩的生活起居。她含辛茹苦,任勞任怨,甘願為兒女當牛做馬;當我們長大了,驀然回首,她的臉上早已刻滿滄桑,背也不再挺拔,滿頭白髮;不變的依然是對兒女深深的愛和牽掛!她不奢求兒女們家有多富,官有多大隻希望兒女們常回家,安慰她疲憊的身心,陪她說說話——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她不在,少了一個料理家務的人,缺了一個生命中的最愛感覺家不再是從前那個家了。

三,父愛重如山,母愛深似海!我們就像海中行駛的帆,無論我們行多遠,縱然身在異國他鄉,歸程萬里,回頭便是岸,進屋就是家!我們能夠走出母親的視線,卻永遠走不出她的心

她的牽掛!所以說,母親在,家就在!

歡迎朋友們閱讀本文,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討論!


喻華東


常言說,七十歲有個媽,八十歲有個家。確實的,有媽才有家。

小時候,我們剛會說話時,第一聲說的就是“媽”,再大點,受別家孩子欺負了,第一句話:我告我媽去!上學了,是媽送到村口,放學了,進門就找媽:我餓了!於是熱騰騰的飯菜端上來……

再以後,上高中,讀大學,都是親愛的媽媽幫著整理行裝,臨走時,還會偷偷地往你書包裡塞幾個煮熟的雞蛋,留著路上吃……

我在師範讀書時,一般兩週回家一次,媽媽儘可能做點差樣的,走時還會給我三五塊錢,留著買生活用品,因我們那時不交學費的。

到了我們結婚成家了,隔三差五會回家看看。別人問去哪,“回孃家”!從沒說過回爸家,結婚的姑娘都這樣說,足以說明“娘”或“媽”在女兒心中的重要

隨著母親年歲越來越大,我們的思親之情也越來深!動不動兄弟姐妹打個電話:我今天回家,你回不回?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孃家來個小聚會……

然而沒有永遠的幸福!母親終歸要離開的!我的母親也於二零一六年去世了!多麼殘酷哇!我都不願意承認這是事實,可卻沒有絲毫辦法,只能面對……

沒有了母親的日子,我們再回家,就像少了很多人!再也沒有母親的笑臉,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飯菜,再也沒有了圍著母親的談笑風生……感到家裡冷冷清清,好像沒有家的味道了……

好在我的父親還健在,每當想起母親時,我都趕緊給父親打個電話,買點好吃的去看看他。我生怕以後這樣的機會都沒有了!以至於花多少錢,搭多少路費,我都心邊不去想!即使這樣,又能回報父母對我們深恩的百分之幾哪!

父母在,不遠遊。朋友們,如果你們雙親都在,是多麼幸福啊!請珍惜並好好孝敬他們吧!


常青樹


世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最溫謦最親切的稱呼我們叫做"母親"!

這個世上如果說還有誰能為你心甘情願付出一切,不計報酬不計得失,這個人無疑就是生你養你的母親!

在媽媽的眼裡我們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永遠是她心中唯一的牽掛,不管你年齡多大,也不管你是否貧窮富有!家,因為有媽媽的存在才變得溫馨,才變得熱鬧非凡而又不失和氣。因為有媽在家,有媽的思念和牽掛在,我們才有回家的動力,那怕回家轉一圈再走,那怕回家只是聽聽媽媽的嘮叨,我們也是樂在其中,心中滿滿的全是幸福!

有媽在不遠行,讓我們好好珍惜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珍惜上天賜予我們的母子緣份,有事沒事常回家看看,那怕只是簡單的陪媽吃頓飯或嘮上幾句家常,相必她老人家就足矣!行孝需儘早,且莫到子欲孝而親不待時悔之晚矣!

娘在,家就在!


雲清風淡123


為什麼說,母親在,家就在呢?

母親是家。

小時候在媽媽的懷抱裡撒嬌嬉戲,不管誰再親,再疼,最終還是要媽媽抱著。即便是被媽媽訓哭了,打哭了,還依然要媽媽抱抱。

幼兒園,媽媽接,媽媽送,不管日頭有多高,風有多急,雨有多大,媽媽總是戰在那裡等著。只要牽住了媽媽的手,就不再害怕風雨雷電。

小學時,不用媽媽接,也不用媽媽送了。每天放學,回到家,先喊“媽媽,我餓了,有吃的嗎?”,吃飽喝足,跑出去玩一會,然後再回家喊“媽媽,做好飯了嗎?”。

中學時,住校了,每兩週回家一次,回到家,家門鎖著,我就問鄰居:“我媽媽去哪了?”。我突然發現,怎麼一直找媽媽,而很少問起爸爸。這可能就是養成的習慣吧。

大學時,很少回家,只有寒暑假才會回家住幾天。媽媽總是做很多好吃的。什麼燉排骨,醬肘子等。還問有沒有女朋友啥的。我不好意思說,其實吧,我還真交往著一個女朋友。有一天,我對女朋友說,去我家吧,見見我媽。我媽媽人可好了,你一定會喜歡的。

工作後,掙的第一月工資給媽媽買了一件羽絨服,回到家,先說,媽媽給你買了件羽絨服,爸爸光在一旁傻笑,我轉過身來對爸爸說,爸爸,給你買了一雙皮鞋。為什麼每次回到家總是要先找媽媽,然後才找爸爸呢。

結婚後,雖然沒有在一起居住,閒暇無事,也就是想回家看看,吃媽媽做的飯菜,品媽媽沏的茶。有了孩子之後,更是離不開媽媽,媽媽幫著帶孩子,孩子也天天吵著找奶奶。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在,兄弟姐妹是家人,母親不在,兄弟姐妹走動的也就少了,一家人就不像一家人了。母親,是鏈接兒女的橋樑。母親是托起整個家的靈魂。

進家門,喊母親,這是習慣,也是自然。


戶外浪漫


這個問題, 哈, 感覺我們就像風箏, 父母就像放風箏的人, 心中那深深的牽掛就是那根掙不斷風箏線....

在這個世界上, 誰是你最親的人?誰對你最好? 誰最關心你愛護你? 你生病了誰那麼著急火燎地帶你去醫院? 有好吃的誰第一個想到你, 誰為你嘔心瀝血? 答案肯定是:父母!

父母給我們的愛永遠是最無私和溫暖的, 想必幾乎所有人想起父母親, 就無比親切,....當我們長大離開父母, 父母那份牽掛,那份希望,永遠縈繞在心頭....我們呢? 我們都希望父母身體健康, 晚年快樂幸福.....所以我們都會久不久回家看看父母親, 父母也是我們的牽掛....

哈, 感覺我們就像風箏, 父母就像放風箏的人, 牽掛就是那根細線....

如果父母不在了, 我們的這份牽掛就沒有了, 想回家看看父母也不可能了, 就感覺自己沒有老家了...雖然可能也有兄弟姐妹, 但是這和牽掛父母的感覺相差太多啦....

所以父母在, 家就在, 常回家看看, 父母需要我們! 祝天下父母親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用戶52713245090


”四根兒,你回來啦?“

動筆前已是淚流滿面。

再也聽不到這麼親切的問候,再也看不到媽媽的音容笑貌。

再也吃不到我醉酒後媽媽親手做的莜麵雞蛋湯,再也分享不到大年三十和媽媽包餃子的情景。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再也沒有了回家看看的念想,再也沒有回家的理由。

媽媽在,一盤散沙很快聚攏,媽媽不在,親情也可有可無。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 ,平時真的難得一見的親人們。

多想回到從前,在媽媽豐滿的羽翼下,我這個小雞崽,躲在裡面,不怕風吹雨打。

曾經豐滿的媽媽,再也保護不了我啦。

媽媽在,家就在,媽媽不在,溫暖的家不在。

泣不成聲,願媽媽天堂安好!




擦乾淚,擱筆。


陸陸虎


“家”是一個會意字。上面的寶蓋頭“宀”像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屋室,下面的“豕”是豬的意思。在一個屋子裡,養著豬,住著人,其樂融融,這就是最原始的家溫馨的感覺。而母親和父親四隻手就是撐起家的四根頂樑柱。相比於父親,中國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以及女性本身的生理的特性,都賦予了母親更多“家”的感覺。

一,母親的子宮是尚未降臨人世孩子的第一個“家”。

每一個生命的到來,都是上天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而母親則是接受禮物饋贈的第一人。袋鼠媽媽們有個奇特的育兒袋,人類媽媽們也有一個神奇的育兒袋,就是子宮。當卵子的芳心被精子的丘比特神箭瞄準射中時,一顆愛的受精卵就在媽媽的子宮裡著床。然後找個溫暖的地方,將自己埋進去。在子宮裡,小生命吸收母體的養分,拼命生長,長眼睛,長手指,長腳趾……於是形成了胚胎,形成了胎兒,形成了性別分明的男女寶寶。他們熱切等待著和媽媽見面的那一天。而創造這個偉大生命奇蹟的,就是子宮。母子同體,媽媽在外面感受著肚子裡寶寶成長難以言說的歡樂,寶寶在子宮內則享受媽媽小心翼翼的關愛!母愛感覺的奠基,可以說打孩子在子宮裡就開始了。



二,母親的懷抱和乳房是孩子降臨人世的第二個“家”。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呱呱墜地的孩子降臨人世,第一個接觸到的就是媽媽溫暖的懷抱,第一口吮吸的就是媽媽潔白甘甜的乳汁。這懷抱和乳汁,像詩一般優美,像春天一樣溫暖。只要孩子肚子餓哇哇大哭,母親的乳頭就會送過來,讓孩子粉嘟嘟的小嘴盡情吮吸。只要孩子想睡,媽媽結實的手臂就會伸過來。拱起一道溫暖的港灣。媽媽的懷抱和乳汁在滿足孩子生理需求時,也讓孩子有了最初的安全感。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孩子很自然將自己的吃睡和母親聯繫在一起,這是孩子對母愛的加深奠基。



三,成長中飲食起居的悉心照顧讓孩子強化感受了母愛的溫暖。

丈夫負責在外掙錢養家,妻子負責在家相夫教子,一個主內,一個主外。所扮演的家庭角色不同,使得養育孩子的責任更多地落在母親的身上。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是長在母親心頭的一株小樹。母親就是一個辛勤呵護的園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的成長。成長中的孩子身體要營養,做母親的就思量著買些排骨燉田七,據說青春期的孩子吃了能長得像白楊一樣挺拔。孩子早上要上早學,不管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做母親的總是早起備好營養可口的早餐。孩子學習很辛苦,做母親的就想方設法變換口味做各種各樣可口的美食。孩子感冒不舒服了,做母親的更是著急,又是帶孩子上醫院,又是督促孩子吃藥。高燒不退,做母親的幾乎夜不成寐守在床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雖說現在不需補衣服,但是孩子衣服掉個釦子,裂個小縫什麼的,做母親的仍然需要抄就業,一針一線縫的漂漂亮亮的。瑣碎到衣食住行,大到”人格教育,母親為孩子是操碎了心。



四,成家立業後各奔東西,但母愛依舊不會褪色。

有句老話,兒行千里母擔憂。是啊,孩子是風箏,母親的牽掛就是那長長的線。不管孩子走到哪裡,不管孩子年幼還是年長,你邁出的每一個步子,都被母愛牢牢牽掛著。曾經看到一則故事,氣溫突降,一位父親趕緊打電話給外地求學的孩子,叮囑孩子要添衣。當這位父親剛放下手中的電話,手中的電話又響了起來,電話是80歲的老母親打來的,同樣詢問他加衣服了沒有。這位父親一時愣住了。他一心惦記的是讀書的孩子而忘記了老母親。可是,遠方的老母親並沒有忘記他。多麼慈愛的母親啊!多麼感人的母愛啊!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母親比比皆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那快80歲的老母親總是讓大姐或弟弟打來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回家團聚。每次回家,老母親總是在村口那棵老樟樹下翹首。不管你多大年齡,也許白髮蒼蒼,也許皺紋滿面,但在母親心中你依舊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你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她依舊將你當做孩子來對待。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永遠是孩子泊停的溫暖港灣!


農da姐



鳳146983974


謝邀請!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就是指我們父母健在時,父母來哪,家在哪,儘量不要到太遠的地方去求生,離得近,三二日回家看看,有個照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養兒防老,父母臨老身邊好有個人照顧。

兄弟姊妹再多,兒大分家,樹大分叉,有娘在,都會回家看娘,娘在,家就在。飛的再遠,逢年過節,天南地北地都要趕回家來與母親相聚團圓。就象樹上的葉,離根再遠,總是要落葉歸根。

我母親在世時,六兄弟姊妹不管有多忙,逢年過節,母親大壽,都會隨全身一起回到母親身邊去小聚,一大家人熱熱鬧鬧,好不歡喜。

母親病重時,我常陪在母親身邊照顧。我曾對我哥說:娘在,你打我也來,你罵我也來。一旦娘不在了,大家是親戚,你請我會來,你不請我,我不會來。或者,你請我,還得我想來,還得我有工夫才來。雖然言直,但就是這麼個道理。

母親不在了,大家庭就解散了,各歸各的小家,各忙各的生計。沒大事很少走動,相互不打擾,經濟上也各歸各家。不象以前母親在時,誰回去誰都會買生活用品給大家庭,共同享用,彼此都不計較錢用多用少,隨各人自願。有誰不好過,為難了,只要母親一句話,就象下聖詣一樣,大家都得幫,雷打不脫。

母親不在了,誰經濟上為個難,要伸個手藉藉,也得存個心,說幾句好聽的話,求哥兄老弟幫個忙。誰家子女有個難事,也得求大姐小妹的達把手拉一把,送個人情。

這也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吧,母親在家就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