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懷念農村的小吃是什麼?

胡麥寶寶


生長在農村的我,小時候吃的東西都是自己家裡親自做的,不象現在的小朋友,小吃的全部從商店購買。那時候家裡窮,但是人們能把田地裡僅僅生產的幾類農作物做成花樣繁多的小吃。


我最懷念的農村小吃是炒棋子,母親每年一到秋末初冬,就給我們做這種小吃。母親用自己地裡產下的黍子磨成麵粉,然後加熱水和成麵糰,再製成一個個的小圓球,院子裡柴火上面放一個大鍋,鍋熱了之後,把我們那裡正宗的黃土和剛做好的小圓球放進去一起炒,直至炒熟,出鍋之後脆甜可口,現在想起來還想吃上幾個。你們小時候吃過這種小吃嗎?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蠟筆小新goddess


最懷念的農村小吃?

饊子

小時候到了冬天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會和上一些面,炸上一些饊子,留著給我們當零食吃。吃起來香香脆脆的,小時候覺得可好吃了。

糖糕

我家這邊在過端午節的時候,一般要吃糖糕和油條。而糖糕是用沸水和麵後,包上糖,炸出來的一種小吃。

鍋巴

以前在農村都是土灶燒飯的,在煮飯時都會有鍋巴,吃起來脆脆的。放些油炸一下會更好吃,現在都用電飯煲煮飯,已經很少能吃到這樣的鍋巴了。

鹹蝦皮

一般拿來做菜吃的。但我時候特別喜歡,曬乾後直接剝著,當做零食在吃。新鮮的米蝦洗淨後加少許的鹽,然後煮熟後再曬乾就可以吃了。


酥蝦

是用新鮮的河蝦麵粉、雞蛋、鹽、蔥花等攪拌後,放入油鍋炸至金黃的一種小吃。不僅有酥蝦,還有小魚炸至而成的酥魚,和酥一樣蝦的好吃。

燒餅

有甜燒餅、有鹹燒餅,就是現在每次看到,還是喜歡買上兩塊來吃。

在你家鄉各種各樣的農村小吃裡,你懷念哪一款呢?


不吃魚的貓6725


小時候我們總能在農村集市上吃到各種小吃,其實這些也算是我們日常所吃的零食,不過兒時的回憶讓我們長大了也覺得是非常值得懷念的一件事情。舌尖妹是南方人,在南方農村集市上據說這7種小吃能讓人看到就想流口水,有沒有你所懷戀的呢?

1、紅薯幹

切片過水後再拿去太陽底下曬,做好之後超級有嚼勁又甜,城裡買不到的滋味。

2、炸丸子

春節時分才幹吃得上的菜,每次每端上桌都去廚房裡面先偷吃兩個。

3、麻花

麻花可是非常好吃的呢,麻花可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小吃呢,油炸出來的麻花吃起來是非常香酥的呢,還有甜甜的味道呢,舌尖妹是非常喜歡吃的呢,而且麻花是放很久都是不會變軟的呢,還是那樣脆脆的。

4、艾草粑粑

很多地方都有,做法也基本一樣。

5、米鍋巴

城裡的孩子肯定吃不到,鄉村的土灶鐵鍋才幹做出來的米鍋巴,上學時都是邊走邊啃。

6、烤地瓜

那個時候沒有像現在那樣的生活條件,或許每天的一日三餐都只能吃地瓜,當然每天吃很快就會吃膩那是必須的。然而那個時候地瓜自家地裡很多種植的,吃得都不想吃了,但是現在卻能在集市上賣高價,人們也都很愛吃。

7、蘿蔔糕

很多地方的小吃,做法不一樣。南方地區一般是鹹的。

《舌尖計》專業創造有價值的美味視頻教程,同廣大網友一同領略不同美食風采,關注我,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美食體驗哦。


舌尖計


小時候家裡窮,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一年四季有什麼應季的蔬菜就吃什麼,像紅薯這就是吃一年的東西,夏天吃紅薯葉,冬天吃大紅薯,但是等到過年過節各色各樣的美食就擺上了桌!

1、炸芋丸

我記得我們家是在元宵節的時候就會自己炸或者去街上買。總之很好吃,一口下去,滿滿的芋頭的香味。

2、凍米糖

這個在小時候絕對要等到過年才有的吃。並且還是最令人期待的小吃

3、南瓜醬

以前家裡會種很多南瓜,吃不完奶奶就會把那些個大的南瓜曬成這樣的南瓜醬給我們吃

4、花生巴

這個是客家人才有的小吃。

5、魚脯

過年桌子上必備的一道菜,雖然我不是很喜歡它煮湯之後的味道,但是剛炸好的時候卻是非常好吃。

6、豆角酥

過年必備的擺盤子用的,每次都不讓多吃,只能偷偷吃。

7、江米條

這是一個神奇的麵食,因為它是甜的,小時候我的最愛。但是因為牙不好,吃太多牙齒就疼。現在想買,可是外面炸的好難吃。

8、麻圓

一口咬下去是空的,但是滿嘴芝麻香。

9、開口笑

這東西特別喜慶,而且個個都是破的,就像在咧嘴笑一樣。


以上就是我比較懷念的小吃,其實很有很多,但是我記不大清楚叫什麼名字,只能默默地懷念味道以及以前可以吃上一口的快樂。


樂鬧


我兒時居住的村莊離集市遠,而且沒有往返的班車,我們小孩能上一次街不容易。雖然街上有很多好吃的糖果,零食。

那時,記得饞起來的時候,青碗豆,紅糖,冷飯也是最好吃的零食。其中有幾樣好吃的小吃,讓我一生難忘。

洗澡蛋

要是哪一家生小孩滿月了,那一天,主人家會很熱鬧。主人家從山上採來洗澡葉,用鐵鍋煮一大鍋水給月子婆洗澡,這時,有些村裡的人就會帶著自家的雞蛋到主人家去煮。

據說用這種葉子煮的水洗澡,對產婦非常的好,能去風除溼,一生受益,而且這種葉子還有特殊的香味還能治病。


這種葉子煮出來的蛋象滷過一樣,黑黑的,特別的香,我可以吃三個。現在農村家家都有太陽能,都不用鐵鍋煮了,我很多年沒吃過了,好懷念那種香味啊!

燒蠶豆

收蠶豆的季節大約也就是四,五月份吧!只要村裡誰家燒糞草堆,準有幾個饞貓在灰堆旁燒蠶豆。

採一把新鮮的石榴葉一起和豆燒,燒出來的豆又香又泡,而且特別的黃。一邊用一根小棍子拌著,一邊放一個豆在嘴裡。燒好後,臉龐烘得紅紅的,嘴吃得黑不溜湫的。


燜洋芋

燜洋芋一般都是偷偷的進行的。看好誰家地裡有洋芋,幾個人就偷偷的去挖。然後再把挖到的洋芋拿到僻靜的地方燜。

挖好燜洋芋的坑後就撿柴火,燒出一堆火炭,然後把洋芋放到裡面,用土捂上,過個十多分鐘就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洋芋了。

地醃蓮花白

蓮花白有的地方叫包菜,菜葉裹得圓圓的,象一個球一般。這個通常我們也是偷偷進行的。

帶上刀,鹽巴辣椒麵和醋到地裡,在蓮花白頂上切開一個蓋子,用刀劃一下心,然後拌上帶來的作料,再把蓋子蓋好,過兩天後,就可以吃了。

要是被主人發現,也很少會被捱罵,最多說幾句拉肚子呢,這些小饞貓。

拌酸石榴

正當所有的桃梨果子吃光了後,石榴來解饞了。甜的石榴除了是自家種的,一般都很少吃得到,大部分人家都摘到集市上賣。

而酸石榴可以放開的吃,我們用一個盆,把剝好的石榴拌上醃豆腐湯,那美味真是天下一絕。


小時候的我們無憂無慮,天天只想變換著找零食吃,所以,練就了一副農村裡的小孩不挑食的好身板。

而這些所謂的難忘的小吃,每每一提起來,旁邊的人就會說你們真吃得進去。是呀!真吃得進去。

小丫問答,你的問題我來答!


泥糖小丫


說起小吃,現在的人不知道有多幸福,現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各地小吃也是五花八門,品種繁多。我出生在上個世紀中葉的豫東農村,那時候的人們生活條件很艱苦,物質產品匱乏,不要說小吃,人們吃飯都比較困難,頂多就是能填飽肚子而已。但即使條件有限,母親也總是盡力讓孩子們能生活的快樂幸福,經常就地取材變著花樣做給我們吃,像做棗饃,炒剩饃,涼拌剩燜條,烙洛饃,熬胡辣湯,炒滷麵,包菜角子,炒涼粉,涼拌涼粉,炸油泡子,小零食有炸玉米花、大米花,炒黃豆、南瓜子、西瓜子,炒焦螺參,凍紅薯等。雖然看起來花樣不少,但也不是能經常吃到的,由於條件有限,家裡油少,有很多一個月只能吃上一兩次而已,有些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到。而讓我至今想起來還口水直流的是母親做的胡辣湯。胡辣湯一般是中午做,手續繁雜,加上家裡經濟條件差,農活又忙,母親一般一個月做上兩三次胡辣湯來改善一下一家人的生活,其餘的日子中午都是水煮麵條,當時糧食有限,家裡人多,面裡多加些水抗餓。我從小比較挑食,不愛吃水煮麵條,每次吃麵條都不太樂意,使使小性子,耍耍脾氣,所以總盼望著吃胡辣湯的日子快點到來,呵呵,我是不是很饞啊!😃😃😃

我記得小時候母親做胡辣湯是這樣的,事先要把面和好,洗面筋,炸小面葉、小豆腐塊,泡花生米、黃花菜、海帶啥的,這些都是我能看到的,至於怎麼做,由於年齡小,也不知道咋做的,反正就知道喝起來鮮香美味爽口。現在市面上賣胡辣湯的還真不少,每次回家也吃上一碗,但總感覺缺少點啥,吃不到母親做的胡辣湯的味道啦。有時候自己也在家嘗試著做,也不行,但好過市面上賣的。哎。。。想念母親!想念那個年代的味道!





紫月亮的姐姐


最懷念的一直也是最愛的這麼多年一直都沒變過。一直覺得很奇怪,人說人會變,心會變,所有的東西都在變動著,可是我愛吃的家鄉的食物(小吃)一直都沒變。

1 爆米筒

還記得長什麼樣嗎?這可能是80-90後農村的孩子最惦記的東西了,不貴但是特別好吃!

原材料要的不多,只要有米,喜歡甜的加點糖,喜歡鹹的加點鹽,就可以製作出來。懷念原因是因為這個東西對我們小時候來說太珍貴了,沒有辦法去忘記那種感覺。

我們村小,又偏遠,做米筒的人很久很久才來一次,孩子們跟盼星星盼月亮一樣。下面院子裡機器一響,就知道有人來了,一邊往下趕,一邊讓老媽準備好東西排隊爆米筒。當然最開心的是下去可以蹭吃的,只有在這一天可以吃到飽,都不覺得有心理負擔。把手指伸入爆米筒中,五個手指,全部頂著米筒,手舞足蹈的吃著,脆脆的,甜甜的,嚼的嘎吱嘎吱響。

過後,就算老媽全部拿出來也不敢這麼吃咯。因為吃完了,就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會有了。等待是最漫長是,也是最難受的過程。



2 烤玉米

還記得當年你烤出來的玉米的模樣嗎?黑糊糊的,跟木炭一樣,照樣吃的心安理得。烤玉米不僅是美食也是一大樂事。起火,燒柴,而且還不能用很細的柴火,不然的話玉米還熟不了。農村的孩子,爸媽事情多,想吃的東西都得自己弄。

跑到山上拾了柴火,燒完後,放玉米進去烤,最好用一張溼的報紙包住這樣不容易燒糊。守在火堆旁邊,中間再翻動一下。一堆人圍在火堆旁,等待著豐盛的美味。

實物的匱乏,物質的短缺,能夠吃上一個飽滿的玉米就是莫大的開心了。

因為愛吃往後每年,只要爸媽在家都會種少些玉米。出來了,還會惦記著我要不要吃玉米,買回去煲湯,玉米歲甜,但始終沒有那個味道。


3 沙葛

長於秋季,水分充足。這個季節,喜歡它勝過任何水果。也是因為我愛吃,老媽每年都會種,地理位置不遠,就在房子對面,看的見的地方,穿過一條田埂就到了。

成熟的季節遠遠就可以看到密綠的長藤,往地上,樣陡坡上,樹枝上蔓延。

收完花生,黃豆,稻穀,坐在天台上,剝開一沙葛,白嫩鮮滑的肉果,水汪汪的出現在眼前,輕輕一口,那清脆,清爽,甘甜的滋味讓冒煙的喉嚨瞬間涼透下來。整個山間,一股清甜的味道。

所有愛吃的美食,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但是有種愛始終沒變,只要是能種的,能自己親手做的,都會帶有父愛或者母愛的味道。也只有他們,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多大,永遠都會記得你愛吃的東西。


婉瑜喜屋1990


看到題主的圖進來的~

這也是我最懷念的食物!老家叫棋子。

小時候,每年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炒豆,做棋子,寓意金豆開花,帶來一年風調雨順等美好祝願。



這一天小學生們一般要帶很多豆子棋子到學校,老師會在講桌上鋪一張報紙,同學們陸陸續續把帶來的棋子豆子倒在報紙上,形狀各異,顏色不同,但表達的是對老師的尊敬和喜愛,也是尊師的一種方式吧。下了課同學們會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互相品嚐點評誰家媽媽做的棋子好吃,誰家奶奶做的添了芝麻,誰家炸的最到火候,誰家又做了新口味……



最懷念奶奶做的棋子,又黃又脆,加上芝麻特別香~

可是離家多年,再也沒有在家過二月二了,這麼多年再也沒吃到過棋子……😢


大眼喵樂樂


有沒有重慶酉陽龍潭的老鄉,懷不懷戀家鄉的油粑粑。我爺爺以前就是做油粑粑的提子的,就是圖中那個。

一般有肉餡的,渣海椒,豆腐乾和青海椒,越說越想吃了!


油粑粑,土家族小吃,也叫油城、油香、餌糕,渝黔、渝東南湘西土家人特產,是"土家漢堡包"。是將大米與大豆類配比合適的水打成漿、用模具容器在放入秘製的包心用菜籽油炸而成的一種食品,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制作的食品,其香其脆,其色澤,其味道更是別具一格。 油粑粑不耐儲存。根據氣候冷熱狀況和油粑粑軟硬程度,保質期在1~3天之內。

另外還有泡粑


泡粑,用糯米做的,吃起來鬆鬆軟軟的,香甜可口。泡粑的特點確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色如凝脂,二是口感舒適,回味清甜,三是個小而薄,一般只蘸碟大小,中間最泡處也只有兩三釐米厚,四是經濟實惠。因此,適宜於老年、幼童、青年婦女以及病人吃。由於以上特點,所以能佔領市場,在貴陽人的心目中,產生較好的影響。丹稜的泡粑很有名,裡面放有油渣,香的很。5毛一個。早上用微波打一下或者蒸來吃,就解決早餐問題了。


你們想吃的話可以私信我,給你們郵寄過來。


隨緣灬灬傑哥


我小時候那個年代,沒有如今這樣花樣繁多的零食小吃,僅有的幾樣零食(我們叫“零嘴兒”),也是母親就地取材現做的。

過去生活拮据,農家孩子喜歡吃的糖果,以及油炸的酥果子,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幾顆。平時最廉價的零食小吃,是母親炒的

“料豆”。

所謂“料豆”,是過去膠東地區在春牛節和二月二時,做給牲畜加料吃的。我們沒有什麼零食吃,就偷著吃。這一吃還上癮了,於是平日裡也央求母親給炒料豆。

做料豆一般用玉米粒和大豆粒。兩樣攪在一起,用水淘洗乾淨撈出,趁著玉米粒和大豆上面還有水分,灑上一點糖精水攪勻(這樣吃起來有甜味)。然後在大鍋裡慢火炒熟,有些玉米粒還會炒開花。

在過去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吃到又香又甜的料豆,簡直像做神仙一般。因為就是這樣最廉價的料豆,也不是每個家庭能經常做的。小時候經常裝一衣兜料豆在小夥伴們面前炫耀,高興了還“施捨”給他們一些。

每次吃完料豆,我就盼著下一次母親什麼時候炒料豆。而每次母親炒料豆時,我就會扒著鍋沿問“還不好啊?”“什麼時候能吃啊?”。



更多精彩回答請點擊我的頭像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