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還有多少人有心情欣賞詩歌?你怎麼看?

柳家建軍


詩以言志,文以達意。先秦以前的詩歌都是當時的白化文所寫,無論是國風還是大雅小雅,當時的民眾讀起來都朗朗上口,意思一眼都能明白。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秦漢以後,詩歌就發展成了一種高雅生活,只有貴族士宦文學之士才能寫作欣賞,一般的平民百姓連生計都難以維持,還哪有心思去品評欣賞詩詞歌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還比較接近秦漢語言,比較直白些,那時的賦與漢賦就比較晦澀難懂了,更因楊雄等人提倡淺顯文字隱晦化,故意讓人看不懂,以此來顯自己學識高深,雖然遭到當時不少人反對,但在內心卻也都接受了這一觀點,也時刻想顯擺一下自己的才學,詩詞歌賦就慢慢向苦澀意境高深方向發展。到了唐代詩詞歌賦更是講究引經據典仿古復古平仄壓韻,脫離了平民百姓,完全成了上層社會的風雅娛樂方式。唐詩在當時確實盛極一時,有了很大發展,但沒聽說過唐朝有從民間採風留下的詩歌。唐朝提倡的古文運動,雖說屏棄了魏晉以來駢體文那種不實浮躁文體,但盲目仿古文寫作,民間白話與文章已經脫節,民間說話交流一套,文章寫作一套,普通老百姓是看不懂古文的。古文運動也為後世各朝立下了榜樣,有了文言和白話之分。文章尚且如此,詩詞歌賦更與一般百姓脫節了。難怪蘇軾在遊石鐘山記中說,士大夫能文卻去不了艱險的地方,農夫愚夫雖能到那些地方,卻不能文。宋以後到明清,詩文都是官宦貴族文人的專利,平民百姓卻如看天書,一臉懵逼。為什麼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正因為那是富貴人才有的,一般平民都將其看成了聖物。因此從唐至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詩文都與民間百姓嚴重脫節,為什麼我們都會一致認為秦漢以前的詩文最好,後世無法超越?也許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吧。詩詞文化,一般在太平之世,就會繁榮,亂世成就不大,原因恐怕大家都明瞭。但唐宋元明清繁榮的詩詞歌賦,都是上層社會的,與大多數平頭百姓何干?現在文字提倡推行白話文已有百年,各種書信文章也都白話,詩歌也提倡現代詩歌,但是,最近在詩文歌賦方面有過於崇古的傾向,有些人寫文章也愛引用一些文言文句子,如果更能表情達意,別人一看就懂,那也無可厚非,可笑的是一些文言句子就連他自己都沒整明白,就盲目引用,以此來顯擺自己文化水平高深,你說可笑不可笑呢?白話詩歌看來有些衰微了,代之而來的是仿古詩。有些人甚至提出寫詩越有古意越好,在寫的古詩裡不能有現代的名詞,什麼手機呀、汽車飛機呀、微信呀等等都不能在寫古詩中顯示,那樣寫出來的詩就太沒意境了,非得迴歸到古道衰草、斜陽巷陌才行。這是什麼邏輯?這不是在開歷史倒車嗎?寫出的詩都古言古語,苦澀難懂,這是想讓大多數人去欣賞品評嗎?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生活工作學習壓力都很大,有誰還會有閒心去欣賞詩詞歌賦呢?更何況你寫得那麼深奧那麼朦朧,讓人看了半天尚是一頭霧水,有誰還會去喜歡去深讀呢?因此除非一些“待業”、無事、退休閒人外,去關注喜歡詩歌的人是很少的。在生活中有了一些詩情雜感吧,想寫出來,但鑑於不懂平仄壓韻、用典仿古,也就只能作罷。因此要想被平民大眾喜歡接受,要想讓詩歌文化得到發展,在詩歌創作上,就要打破條條框框,不管用什麼形勢寫詩歌,只要能酣暢淋漓地把自己所想所感所看都盡情揮發出來,適當修飾,大眾都能看懂理解欣賞,這就是好詩歌。要多寫些“下里巴人”,少寫些“陽春白雪”。白居易的詩歌為什麼能在民間受歡迎?能傳播到海外?就是因為他寫的詩歌文字淺顯更接近當時白話。學古是為今用,只有古文今用,讓更廣大的人民群眾所接受運用,詩歌文化才能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sunjin72976689


當代有多少人有心情欣賞詩歌?你怎麼看?

我認為詩歌是屬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是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寫照,是一個朝代變遷的反應,是勞動人民在工作之餘的片刻享受。

當代詩世大興,無數文人墨客爭相獻技,普通老百姓也走進各個軟件平臺,把自己寫的小詩呈獻出來。貢大家欣賞。現在“我愛中華好詩詞”,辦得好,無數人士為了比賽得名次,白日黑夜地背誦。在比賽現場上氣氛火爆,大家情緒激動,為選手們,吶喊,助威。電視臺的這個節目推動了詩詞的普及。哪些平時不愛詩歌的也背誦起來。

詩歌起源於民間縴夫的號子。縴夫拉縴是又苦又累的活。我們祖先們苦中尋樂。把簡直的喊號編成了歌。這樣艱苦的勞作變成才藝演義午臺,其不樂哉。當代“縴夫的愛”經歌唱家演唱,真是妙言動聽,情意濃濃。

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裡面收錄了大量民間詩歌。有《碩鼠》此篇,詩中抒發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憤恨。大喊"碩鼠 碩鼠,勿食我麥"。句簡意精,擲地有聲。把心中的憤怒爆發出來。

勞動人民創作很多作品,因為沒有社會地位,其作品名字常被佚名。但作品的光芒早已射到世界各個角落,被永遠傳頌。其中《木蘭辭》就是傑出代表。

人們對古詩中精華句子,喜歡冠上最名。例如,世界上最長的河。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作者李白。

現在各個平臺都有詩詞群體,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不要擔心詩詞被遺忘,那是因為不喜歡詩的人。感受不到詩的陽光,美好。











新浪陽春白雪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中國古代是以詩歌來教化文明的。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一。我們天天都在聽歌手唱歌,演唱會、主題曲;古代的《岳飛~滿江紅》,現當代的《國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勵志的、親情的、愛情的等等,其中的歌詞都不是詩歌嗎?

當下,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解決溫飽之後,開始追求精神安慰的階段。這是一個傳統觀念分化,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年代。也是人們希望重塑新的精神價值的時代。詩歌正好承擔特殊的慰藉心靈的作用。比如個人情感的抒發,心靈的寄託和相互安慰,個體精神的救贖⋯⋯。慰如:獲得"咸寧第二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一等獎的

題目:《故鄉》

故鄉真小/

小的只盛下/

兩個字//

全詩十三個字。獎金10萬元,可謂一字千金。作者施雲說:故鄉是什麼?他也說不清。便想把這個回答交給讀者。有人感嘆"問到心裡去了"。


還有一位小學生寫的一首詩,也值得我們稱讚:

題目:《我想變成一棵樹》

我想變成一棵樹/

我開心時

開花/

我不開心時

落葉//

網絡詩歌的普及,草根詩人和女人性詩人的出現,為詩歌大眾化鋪平了道路。

詩歌期盼"高峰"。英國偉大詩人,"天才預言家"(恩格斯語)雪萊說:"在一個偉大民族覺醒起來,為實現思想上和制度上有益改革進行的戰鬥中,詩人是一個最可靠的先驅、夥伴和追隨者。




李彬文


確實,當今社會,喜歡和欣賞詩詞的人很少很少。根本原因是,人們太浮躁了,靜不下來。靜都靜不下來,又怎麼可能去賞析經典詩詞呢?

其實,詩詞是絕美的,我們應該好好去賞析,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從容、更淡定……

詩詞之美:

一生最鍾愛的詩詞繾綣,如明珠熠熠,如月華皎皎,如星輝燦燦。擷取最優美的詩風詞韻,譜下最清麗的墨跡書香……

在質樸的上古歌謠裡,是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隨意自然;

在天然風流的詩經裡,是百姓“桃之夭夭,宜室宜家”的燦爛;

在瑰麗奇絕的楚辭裡,是屈原憂君憂國“長太息以掩涕”的長嘆;

在魏晉名士的清談裡,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

在豪邁奔放的唐詩裡,是“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的盛唐氣象;

在纏綿婉約的宋詞裡,是“杏花煙雨江南”的明媚春光;

在哀婉真切的元曲裡,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無限滄桑;

……

最美的詩詞,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讀的典藏。



青年作家劉志良


退體前,一次和朋友閒聊,開始聊物價,聊市埸,聊工資,後又聊到詩歌上頭去了。我問朋友:“喜歡詩歌嗎?”他說:“喜歡詩歌,給錢嗎?”我說:“不給。”朋友說:“不給錢,喜歡它幹啥。”我又問:“喜歡讀詩嗎?”他說:“讀詩給錢嗎?”我說:“不給。”朋友說:“不給錢,讀它幹嘛。”詩歌在我朋友的心目中一點地位都沒有,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全完是由錢來確定的,給錢就喜歡,不給錢就不喜歡。這件事使我想到,在金錢至上,拜金主義橫行的社會條件下,詩歌是沒有地位的。在有些人看來,詩歌與錢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當今社會倍受推崇的是企業家、金融家、各單位的高管,等等。必須承認,這些人為國家、為社會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理應受到推崇。但也必須看到精文化方面,主要是詩歌的創作和欣賞受到了忽略,因為詩歌帶不來人們所期望的物質財富,因此倍受冷落。書法、繪畫、歌曲、小說都能買出大價錢,唯獨詩歌買不出錢。這是人們無心創作和欣賞詩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使詩歌創作達到較高水平和提高人們欣賞詩的能力、水平,必須給詩歌創作者和詩歌應有的社會地位,使詩歌創作也成為創收財富的手段之一。否則,很難挽回詩歌的頹勢。

據筆者所知,現在雖然寫詩歌的人不少,但真正用心寫詩歌的人卻聊聊無幾,絕大數是應景或附庸風雅,業餘的居多,專職的極少。我們中國,號稱詩的國度,難道進入現代社會只剩個虛名嗎?

對那些不為金錢所動,孜孜不倦地創作詩歌的人,點大大的贊。我相信,隨著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中國的詩歌一定會重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布衣閒人10


我不知道說的是現代詩歌,還是舊體詩歌。中華詩詞歌賦源遠流長。

對於現代詩歌我不甚瞭解,不做評說。但是古詩詞知道的也不多。還是因為孩子才來讀的。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古詩,所以我敢說做為一箇中國人,大多數人都會吟誦幾首古詩。隨著國家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改革。不僅古詩越來越受關注,連帶著古文也有所增加。

我家孩子今年讀一年級,除去書上的幾首古詩。老師額外打印了10首古詩發給孩子們讓孩子們背誦。我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的古詩詞會越來越多。

至於為什麼要背誦這些古詩,就像網上說的,當你看到夕陽餘暉下河面飛過一群鳥時,不會只感嘆:哇塞,太美了這景色。而是隨口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詩詞不僅能表達我們的情感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古詩詞的。


軒寶的老媽


當代國人都有哪些人還在欣賞詩歌?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於某個時段經歷欣賞詩歌的體驗。

學子時,詩歌與文字語言一樣是必讀,只要文字語言還在,詩歌就不可缺。

離開了學校步入了社會,有些熱愛詩歌的人,可能還會看詩寫詩,但大部分忙於生計,恐怕離詩歌是漸遠了。有些人生活穩定,無須為權財勢奔波的時候而又是詩愛者,就會向詩歌靠攏。這個群體,以退休人員為主。這群體可能是除學生外最大的寫詩讀詩團體,而且,寫讀古體詩詞的以這群體為主。當然,寫詩讀詩的還有一個主要團體,那就是文藝工作者,即作協會員,詩會會員等。

有些人很鄙夷詩歌及寫詩的人,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曾飽含詩意,不然怎會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人生原本就是一首詩啊!


鍾禪


我覺得詩歌離不開人們的生活,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詩歌。下面我就詩歌的一點看法說一說。

第一關於詩歌

我們都知道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他的字數和問題的內容深刻,方便,而且抒寫簡單,可以隨時隨地的發表。他的語言是高度的總結和凝練的,是每一個寫作者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的問題,內容也是多樣的,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會,也可以反映人文。《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他也是語言文化藝術的表達。

第二發揮網路優勢

我們今天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寫文字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一直在堅持寫作,尤其是詩歌,大家也可以看看我的作品提提建議。在互動的過程中也發現看到了很多喜歡寫詩歌的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必須是大力氣的把我們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看到很多地方開辦學堂和文化藝術館,發表詩歌的網絡,我覺得詩歌文化還是比較繁榮的。

第三每個人都可以是詩歌文化的傳承人

今天我們看到了很多熱愛詩歌寫作的人,他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方式在發表寫作,而且電視節目和學校也在大力的學習。我想通過一些培訓和互聯網的講座,還有網絡的大力扶持推廣,喜歡詩歌的人會越來越多。


可以關注我,一起學習交流文化知識,感受文化的魅力,謝謝!


兵傳媒


《詩之新印象》

彷彿街邊

長椅上休閒的老太太

過往行人多多

無一留意你的寂寞

你也曾擁有

如花如月如水如雲的青春

你也曾經歷

如風如雨如山如海的愛戀

如今,閒暇有影視消遣

思念有微波傳遞

激情有搖滾渲洩

記憶有電腦儲蓄

到那裡尋覓你的知音呵

文人們各忙各的事去了

空留些感慨

微薄的稿酬,難以維持生計


蘭花花4722


我注意觀察了周圍,真正喜歡詩歌的人十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數人只是覺得挺好,但是並沒有把它當作回事真正去喜歡。以此類推,中國當代人喜歡詩歌的同十幾億如此龐大的群體相比較應該是個羞於啟齒的數字。

不能不說,這個數字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原因。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的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越美國也只是時間問題。但是,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表現同經濟相比,卻沒有那麼出彩。放眼看去,滿街的手機“低頭族”,通俗讀物,小報花邊,明星緋聞,財富大佬,網紅,電遊……唯獨少了詩歌一席之地。表面看,它並沒有干擾到國家整體崛起的態勢和趨勢。但是,它造成的深層次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文化與經濟失衡,會影響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影響和促進。一個文化素質膚淺,文化實力欠缺的國家是不可能引領世界的。

喜歡詩歌與否,說到底,不是個心情問題,也不是有無時間的問題。而是一個人的文化和精神境界的價值取向問題。一個人愛好純文學,愛好古典詩詞,愛好當代的詩歌,是他精神世界豐富,高雅,美好的表現。在這樣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引領下,這個人會因為心情好否去到詩詞歌賦,文學殿堂裡尋求寄託和安慰,會想方設法去找時間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詩名作,用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更多的人喜歡詩歌,是國家強大繁榮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反饋。是讓國家更加強大繁榮,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

看一下唐代詩歌的發展程度,看一下《全唐詩》收錄了幾萬首詩和幾千個詩人,就可以知道。唐朝是當時的世界之都絕非虛詞,就不難看到我們現在的文化差距有多麼大。

喜歡詩歌的人多起來的一天,就是中國真正強大起來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