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據說,狄仁傑做大理寺寺丞的時候,曾一年清理積案一萬七千多人次,其中無一人覺得不公,提出上訴,或者在微博上作嚴正聲明,說我沒有偷稅漏稅,沒有吸毒,沒有小三小四,沒有割韭菜什麼的。

這簡直就是神蹟,也難怪今天的人們要將他稱為神探,狀狄仁傑之智近於妖,比諸葛亮還多了一個天空中飛來飛去了。

錢雁秋執導的《神探狄仁傑》系列電視劇,已經出了4部。

徐克執導的狄仁傑系列電影已經出了3部,聽說這還只是毛毛雨,人家還有20部在待拍。

如今,黃河執導的《狄仁傑之幽冥道》,也出來了,這些年,狄仁傑當真是火透了,我們一起看過的狄仁傑,當真越來越妖。

榨乾,榨乾,榨到骨髓裡,娛樂時代嘛,但凡一個模式成功,就會大風越狠,我心越蕩,這也沒啥好說的。但是說到歷史,這就要講點現實人事了。

狄仁傑清理積案那事,顯然也說明他的前任們太混蛋,狄仁傑能夠大火起來,深受大眾喜愛,這肯定是因為他公平公正,是斷獄的高手,大大的清官,但是歷史上的狄仁傑,卻還不只是這點本事。

他做刺史、巡撫使、大元帥、宰相,一概有模有樣,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啥都能搞,這竟還是一個全才。

而且他這妖,還妖得非常硬氣、恣肆,基本誰的賬都不買。

宰相張光輔帶大兵征討,到處勒索,誰都沒法,可一勒索到他這,就不行了。

他不但不給錢,還硬說人家比叛賊更加有罪。得罪人,被貶官這樣的事,他一概不怕。

他憑著自己佔理,曾經連皇帝的面兒都不買,高宗不想辦的人,他堅持要辦,要辦的人,他堅決護著,鬥志昂揚,寧死不屈,這最後弄得皇帝也只好讓步,行行行,怕了你了,你是我大爺。

所以狄仁傑到最終,就被人稱作“北斗以南,一人而已”了,這就是沒誰了的意思,但是他是不是真就愛誰誰了呢?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狄仁傑厲害到如此地步,如此不怕死,但他依舊有剋星,而且還不只一個,是兩個,人家根本不弄死你,就治你。

哪兩個呢?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他最怕的第一個,卻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來俊臣。

這有史為證。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狄仁傑在武則天長壽元年,也就是女皇登基的第三年,曾經被武承嗣、來俊臣以謀反罪名逮入大牢,他一進去就慫了。

他本來沒有謀反,可人家來俊臣一問,他趕緊就承認,對對對,你說的對,我是謀反。說什麼,他都是對對對,這就跟閃婚閃離的張雨綺,怎麼都是一些人的女神、女王,一樣一樣的。

那時候的他,可一點兒嫉惡如仇,剛烈不屈的性子都沒有了,就差跟某作者那樣,“請容我叫你一聲‘張爺’”了。他肯定還沒低到那樣的塵埃裡,這跟某種崇拜,完全無關。

狄仁傑這彎拐得有點大,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沒別的,就因為來俊臣太狠,他是一個能狠到連狄仁傑這樣一個人都戰慄的傢伙。他那裡你千萬別想著講道理,你越講道理越吃虧。

這也就是說,來俊臣面前,狄仁傑死可以,可嚐嚐來俊臣的手段決不可以,他堅決不去遭那個罪。

來俊臣到底能有多狠?這事我們只要複習一下“請君入甕”這個典故就可以了。

武則天那時候有二大狠,一個是來俊臣,一個是周興,這兩個人論狠勁登峰造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誠可謂罪惡滔天,罄竹難書。

卻說武則天剛登基那會兒,人心不穩,反對者無數,所以她就曾想了一個損招,大肆鼓勵告密。

告密實不實都無罪,而且還都有錢賺,你不告人,就可能被人告倒,你想,這種情況下,告密的人是不是會像現在爬網上胡說八道的人一樣多?

張國榮沒死,在五臺山,在不丹。薛之謙吸毒,我敢保證!啊?你專門去派出所驗了,沒吸?嗯嗯,感謝我,我不說他不會去……

這特麼叫什麼事啊?有錢沒錢都能這麼潑皮,現在有錢拿,還不快去?來來來,有仇報仇,有怨報怨,沒仇沒怨當生意做好了!八卦之魂點燃,武周朝當年那場殘酷的八卦遊戲,卻就是這樣轟轟烈烈搞起來的。

有人告密,當然就得有人辦理,那時候,專門為武則天辦這種事的,當然就是來俊臣、周興這幾個能人。

告密已經假得不行,而這兩個人偏偏又是最內心陰暗,看不得人好,最善於羅織,最技藝高超,最精擅屈打成招諸門武功的。

你不說就往死裡整,總之是沒罪不行,從你這裡整出一串,那就有下一串,下下一串,所以那時候的大臣們,整天在做的就總是這件事:

早上出門,安排後事,告訴老婆孩子,今晚我不一定還能活著回來吃飯,你們不用等我。

晚上回來,他自己倒激動得哭,媽呀,我又多活了一天,我比那誰誰誰,賺大了。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只可惜周興不興,他的完蛋比來俊臣早了一步,也就是在狄仁傑被抓的前一年。

那時候武則天最怕的就是謀反,所以謀反罪就總跟現在的人設崩塌一樣多,一抓一大把,而周興當時被人舉報的恰恰也是謀反罪。

一個整天用酷刑製造謀反,懲治謀反的人,現在居然被人舉報謀反,這是不是很有意思?可最有意思的還是,來辦他的,是跟他一樣一樣的來俊臣。

來俊臣當初一接到此案,是又高興,又犯愁。

他高興什麼?周興倒了,他一枝獨秀,周興跟他一樣都是業界牛逼,這事大有搞頭,他們對事業的熱情,那可都像賈島對字句的推敲一樣高。

愁什麼?周興太狡猾,來俊臣會的路數他都會,這小子大概也很硬,狼一樣,太不好鬥,一旦整不倒,這就會反噬上來,到後面被他推敲。

怎麼辦呢?來俊臣想啊想,最終終於想出一個辦法,這如果用評書的手法講,那就是這麼這麼這麼辦。

他首先和和氣氣地把周興請來了,一起在家裡涮羊肉。

哥啊,弟遇到難事了,只好求你。我遇到一個謀反之人,不知道怎麼能讓他開口。

周興一聽,笑了,弟啊,你問對人了,這是哥的強項啊,我可不是那宋大嘴,這事好辦。

你整一個大甕,周邊放上柴火,再把那傢伙放甕裡,慢慢烤,我不信有人能抗住這個。

周興說完,來俊臣也笑了,哥啊,這辦法太好了,那就請你進去坐坐唄。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來俊臣那案子就是這麼辦的,你看,他們整天就弄些這個,狄仁傑能不怕嗎?

當然,狄仁傑這樣做,也不只是怕,還因為他想用智。

不想死,遭那罪幹嘛呢?死有十萬八千九百七十六種,傻子才會選擇這樣死。

所以狄仁傑這後面,就又有了這樣一些事。

你讓他自己認罪行,但你讓他攀扯別人,他就不幹了。可是不幹還是得受刑,烤周興的甕還在那放著呢,這可真是要了命了。於是狄仁傑只好一頭往柱子上撞去,我死行不行?

狄仁傑是不是真想死,他的撞頭是不是策略之一,這不知道,反正他到底沒死成。頭撞得鮮血直流,這倒幫了他的忙,不但沒人給他用刑了,他還有墨來寫信了。血墨。

活下來的狄仁傑用血,寫了一封信,藏在棉衣裡,跟人家說,這棉衣我穿不著,給我送回家吧。結果這後面,他那很有特工天賦的兒子,就發現它,帶上它,來找武則天了。

我爸冤。

可是你爸冤不冤武則天難道會不知道嗎?你以為那些事真就是周興、來俊臣這些傢伙搞出來的嗎?他們也得敢!

任何大案,那都是武則天交辦的,這樣的史實記載在武周朝比比皆是,一個堂堂的大宰相,剛被武則天提拔四個月就被拿下,這事沒武則天點頭怎麼可能?

就是她侄子武承嗣羅織的罪名,要清除的人,那也不可能,所以狄仁傑這個案子,就有了蹊蹺。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狄仁傑是上一年被武則天提拔為宰相的,這也就是武則天剛剛登基的第二年。

武則天向來有知人之名,她當年一面在殘酷打壓反對者,一面也甄選提拔了許多德才兼備的人,以她的非凡智慧,她當然很清楚她不能光依靠聽話的混蛋、庸人,她更需要德才兼備的人,來為她做事,光大門面。

此時,可是一個異常敏感的時期,狄仁傑的聲譽、才幹都為她所需要,那麼智略如斯的她,到底是為何做出的這一決定呢?

就因為一句話。

天授二年的武則天,等狄仁傑從豫州回朝上任宰相後,曾專門找狄仁傑談話,她說,老狄,你在豫州幹得不錯,這我是知道的。但是那時候卻有人暗地裡舉報你,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

女皇的話並不是隨便說說的,她這意思就是你其實是我保下的,我是信任你的,你要知恩,緊跟我走。告密成風,風聲鶴唳的時期,你狄仁傑先前還一直被人打壓,這多大的恩典,多溫暖的話語,親人啊!但是耿直抗上的狄仁傑哪管這些?

他反而覺得一個堂堂的女皇,卻對大臣市恩,拉娘們呱,這很不好,得婉轉批評。

所以他回答的就是,陛下要是覺得我有錯,那我就改,陛下要是覺得我沒錯,那就是我的幸運。至於誰中傷我,我一點不想知道,還會把他當朋友。

史載,武則天聽了這話,深為歎服,大加讚賞,此為一段佳話。可是這只是文人眼裡的佳話,不是帝王的佳話,不是權謀過人的武則天的佳話,這事可大了。

作為普通人,如果你跟你朋友也這樣私密說話,而朋友卻告訴你,我一點不領情,一點不想聽這些閒話,你會怎麼想?會不會有被打臉的感覺?

而你如果是皇上,是上司呢?你會怎麼想?

有才可以用,有德可以信任,但是對於帝王來說,用能人,用有德之人的前提是什麼?那是不是要看你是不是我的人?

所以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的這些話,就不只是話,而是態度了,不是簡單的打臉問題,而是政治立場問題了。

好你個狄仁傑,我這麼重用你,你還這種態度!你不買我的賬,是鐵了心要做唐臣啊!她一定會這麼想。

前面唐朝宗室不服,紛紛反抗時,越王李貞也這麼幹過,當時處理此事的正是豫州刺史狄仁傑,李貞那一家六七百口由死刑改為流放,靠的正是狄仁傑的抗辯、求情。如果武則天這時想起此事,她是不是更可能會覺得狄仁傑居心叵測,大有問題?

但是武則天當然不同於一般的小女人,她不但清楚人才難得,治國該用賢臣,也特別有辦法收服。總之她那裡就是,你若能蜷伏,我照樣用你,你若真要頑抗到底,這才會死路一條。

所以她就先要給狄仁傑一個下馬威,看他的反應,再加定奪,所以她這時一見狄仁傑的兒子捧著血書來了,狄仁傑低頭了,來求她了,就立刻把狄仁傑從大獄裡提了出來。

這一次,她要親自過問狄仁傑的案子了。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女皇這時絕對是貨真價實的影帝,她假裝不知道來俊臣手段毒辣(誰知道那不用刑跟她有沒有關係),張口就問,老狄,你既然那麼冤,為什麼要認罪呢?

狄仁傑當然實話實話,我不認就死了啊,來俊臣酷刑猛於虎。再說了,咱不是有規定嗎?一開始就認罪的,可以不死。我不死才能向您伸冤啊。

那麼你那《謝死表》是怎麼回事?

假的,偽造的。

真的嗎?那我拿放大鏡看看。

這時候的女皇武則天又成了字跡鑑定專家了,她看了看,嗯嗯,果然是假的,表章是偽造的,那麼你沒事了。

狄仁傑自己稱冤,這就沒事了,表章是假造的,這就可以結案了,沒人再去過問這事的來龍去脈,也沒人跑到來俊臣那裡去打假,我們武皇的審案,就是這麼簡單。

可是你以為這事就完了嗎?

罪名不成立的狄仁傑那一夥,雖然死不了,卻都被降職,貶為了地方官,宰相狄仁傑,居然去彭澤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可是你以為這小縣令誰都做得嗎?

這之後,不懂武則天路數的魏王武承嗣,也就是武則天那侄子,挾私報復,曾三番五次來要求武則天殺掉狄仁傑,但武則天就是不準。

她這一次偏偏連侄子的舉報都不聽了。

狄仁傑在下面一放就是四年,到萬歲通天元年(這名號!武則天真能整),因契丹作亂,才得以升遷為魏州刺史。

契丹人一聽說狄仁傑復出,不戰而退,武則天當即在紫袍上寫了12個金字,賞給了狄仁傑。

狄仁傑從縣令直接做了刺史,然後就是幽州都督,緊接著,就再次入朝拜相,這過程,只不過用了一年時間。

史書上說武則天重新起用狄仁傑是為穩定大局,但是原因只在這裡嗎?他升得實在是太快了。


狄仁傑一生最怕兩個人:鉅奸來俊臣,女皇武則天


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在這裡。

武則天的確是非常欣賞狄仁傑的,她對他的降服,很用了些耐心和手段。

你入獄後知道屈服,這還不行,我還得再挫折你一下,磨磨你的性子,消消你的銳氣。

我把你磋磨完了,再讓你坐直升機升上來,就是要讓你在這起起落落之間,知道:殺你活你,罪你升你,都是我一句話的事;我不是德宗皇帝,你怎樣都可以,我能把你打入十八層地獄,也能讓你騰雲駕霧,飛上九霄。

於是這以後的狄仁傑,就真的怕了、服了武則天,終武則天一生都忠心耿耿。雖然也偶爾抗上,但“唐室舊臣,甘從誅戮”,這類憤激的話是不說了,不但勸諫極有分寸,大多數事也都能站在武則天的立場上,為她著想。

而武則天投桃報李,也終其一生,對狄仁傑恩寵有加。

突厥侵犯,是狄仁傑以大元帥身份帥兵擊退的,武則天對他言聽計從,一再升遷、賞賜。

久視元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文武百官只有狄仁傑賜宅第一所,當年狄仁傑去世,武則天還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狄仁傑這期間的勸諫,武則天都選擇了讓步,他無論舉薦誰,武則天都加以任用,甚至重用,就是他舉薦自己的兒子,武則天也連聲叫好。

他甚至可以干預她的後事。

你如果選擇讓武氏子孫繼位,那按照禮法,你就將得不到祭祀,而你如果選擇李氏,那你就依然是太后,仍舊會千秋香火不絕。

李顯因此成為太子,李唐王朝因此得以復興,武則天連這樣的話也肯聽從,那當然是因為狄仁傑真正為她考慮。

古人最重身後之事,來世之事,武則天百年之後,豈可沒有血親祭祀?侄兒難道會比兒子更親?她做女皇,就已經是翻天覆地的事了,還想怎的?過足癮也就罷了,以後的世界,管它是武周還是李唐。

如此剛性的狄仁傑,此生卻曾怕過兩個人,一個是鉅奸來俊臣,一個是女皇武則天。人生不能蠻幹,需要智慧,立場、原則同等重要,開掛需要跟對人。

END


文 | 九鴉

圖 | 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