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2歲男孩弒母,有人認為過去沒吃沒穿,孩子對父母充滿敬愛,如今生活好了卻對父母充滿仇恨,這是為什麼?

KL發光樹


為什麼就沒有人追問一下爺爺奶奶到底是怎麼帶的孩子?孩子變成這樣確實跟教育有關,跟吃啥喝啥沒關係!新聞中有說孩子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爸爸媽媽都出門打工了。也就是說在孩子出事前的成長過程,爸爸媽媽基本上是沒有參與的。何談父母的教育呢?父母要出門打工賺錢養老的,養小的,養自己,開支這麼大。不出去打工賺錢,吃什麼喝什麼?所以那些說父母教育有問題的人真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誠然,生活中也有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很優秀的例子。但這畢竟是少數。現在特別是農村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有幾個是沒問題的?只是問題大還是小,暴露出來了還是沒暴露出來的區別而已。我不敢說所有農村的老人,但我敢說相當多的農村老人的一種思想,認為男孩子就是要寵,要縱容,要把脾氣養的壞壞的,才會很厲害,才不會吃虧,不會被人欺負。所以孩子在小的時候什麼都順著孩子。孩子就算有些小的錯,小的壞習慣,也是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導致了孩子的錯和壞習慣越來越大,也導致孩子心裡對人對事沒有敬畏之心。

第二個,我懷疑奶奶和孩子的媽媽關係本身也不好。千百年來中國的婆媳關係歷來緊張,孩子的奶奶在帶孩子時,是否有把這種對兒媳的不滿在潛移默化之間傳給孩子呢?導致孩子本身對母親的心裡有著很深的怨恨!假如奶奶從小有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很辛苦,把賺來的錢寄回來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你要愛爸爸媽媽。孩子至於對媽媽下狠手嗎?

第三個,手機遊戲的泛濫,如果是普通的手機遊戲,像對對碰或俄羅斯方塊這樣的遊戲還好,對孩子沒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如果是那些打打殺殺的遊戲,那影響就深了。因為在遊戲當中,人隨時可以死,也隨時可以活。玩久了,像這麼小的孩子就會覺得生命就像一件可有可無的物品,有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對生命也就沒有敬畏之心。再加上已經養成的性格習慣,殺人也就很正常了。換句話就是說這孩子就算今天沒殺媽媽,未來也會因為一點小事殺媽媽,甚至殺其他跟自己不相關的人!就是我們俗稱的垃圾人!!


七色花177487136


看新聞,男孩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母親生二胎回到老家,由於孩子的行為和管教問題和孩子牴牾不斷,直到被孩子砍死,極端悲劇發生。



我個人認為,與其說這個事件與吃穿用度,物質水平有直接聯繫,不如說與父母的陪伴,關注與養育方式聯繫更大一點。近些年弒母悲劇發生不少,前有北大高材生吳謝宇弒母,山東濟南24歲大學生弒陪讀母親,今有12歲留守兒童弒母。雖然一些事件還無最終定論,但結合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不妄做一些大膽揣測,極端悲劇的發生,可能與父母的兩種極端行為有關:關注過度,關注不足。

首先說關注過度:孩子成為父母生活的一切重心。同時,孩子也成為承載並實現父母所有夢想和希望的賭注。在這樣的一種模式下,一方面是父母密不透風,傾注全部身心的愛;另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成龍成鳳的高期望值帶來的“高壓”管理。因為一直停留在無盡索取者的角色,前者會促成一個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後者則會讓孩子在長期的壓抑中積累起對父母的一種無名怨憤。這兩種情結疊加,很容易在導火索效應下形成極端事件。

其次說關注不足。比如說這起留守兒童事件。父母角色長期缺位,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這樣一種家庭經歷,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大概率可能會成為一種“熟悉的陌生人”,缺少朝夕相處,日積月累而成的情感聯結和親密關係。母親角色歸位,已經是在孩子價值觀和人生觀已經基本成型的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從外表身形來看,很多孩子已經與成年人無二致。從心理情感層面而言,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躁動、自我、狂暴……這樣一種人格和心理特徵,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依舊停留在粗暴式管理模式,父母與子女又缺乏朝夕相處日積月累的情感聯繫的制約和羈絆,就很容易導向極端悲劇,這也可能是這起悲劇發生的根因所在。



家裡有12歲的男孩子,我自己的一個觀察和體會:12歲之前孩子對待父母的權威與訓誡基本還是一個順從服從的姿態。12歲開始,孩子開始了自我意識覺醒和反叛的過程,孩子這樣的轉變需要父母的教育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父母需要從居高臨下的粗暴管制到更為平等平和的教育方式轉化。

中國傳統中的父母和子女關係,父母的權力幾乎是無限的,兒女對父母的角色,強調的是孝道和服從。從傳統到現代社會的轉型中,父母至高無上的權力極大萎縮,孝道文化和感恩文化式微,孩子的權利平等意識覺醒。這樣一種轉變對父母和孩子,尤其是父母而言都是一種新的挑戰。

在後續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格外讓人關注:孩子在指認現場的時候,居然在微笑,甚至說出了“我就是恨她”的話,絲毫沒有對自己行為的悔悟與對母親逝去的悲傷。當然,你可以把這個細節解讀為這個孩子天性的殘忍和冷酷,但我更傾向於把這個細節視為母子之間關係情感的疏離與隔閡。這種疏離與隔閡使得母子之間,誤解與仇恨最終戰勝了血濃於水的親情。


孫衛華


今天,我恰好看到這篇文章,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此拋磚引玉。

說起過去,物質生活是比現在缺乏,但吃飽穿暖還是可以做到的。那時,手機,電腦很難見到,有一個收音機,就是孩子們的寶貝,做完作業,聽上一段少兒廣播,就心曠神怡。父母基本上都是跟孩子在一起。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多麼溫馨幸福的氛圍。

現在,不同囉。手機,幾乎是人手一個,電腦家家都有。手機電腦,我們做大人的,很多功能還沒有摸清楚,孩子老早就會了。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東西害了孩子。它們的出現自有它們的價值。就看家長如何去規劃引導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做家長的把手機電腦送到孩子面前,要給他定規矩,什麼時間可以看電視劇,什麼時間不能摸手機。比如,我的女兒,現在五歲了。我給她定的規矩是,星期一至星期四不能看電視劇。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可以看電視劇,但總的時間不能超過三小時。每天睡覺前可以用手機聽故事。這個規矩她遵循得很好。老大呢,十九歲了,她懂得把控自己,我給她配置了私人電腦,怎麼樣用電腦由她自己決定。重要的是,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能把他們託付給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品‘’帶養‘’。我們要多抽出時間陪他們,不讓他們沉迷其中。有度就好辦。





樂享美好時光888


過去沒吃沒穿,孩子對父母充滿敬愛;現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家裡的孩子卻對父母充滿仇恨,甚至是出現殺害父母等這種慘痛的現象。對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慘痛現象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社會深思、反省和深刻研究了!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悲劇現象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於中國社會結構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客觀上的私有制的產生,讓原有的社會家庭結構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的社會分工角色分化成多稜化,社會流動性增強,演化成了老帶小(留守),青壯年(流動),少年兒童(留校)這樣一種基本三稜型的家庭結構模式,客觀上造成了家庭成員的親情疏離,情感交流減弱,情感培育失衡。二是由於前述因素的存在,很多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等上輩,在隔代撫養孫兒孫女等下一代的過程中,過分包辦代替,把自己過去吃旳苦、受的罪全部看作是一種人生不幸,不希望下一代再吃點什麼苦,遭點什麼罪,或者是犯“隔代親”的錯誤,明明有兒女可以照顧孫兒孫女,也頑固的佔有孫兒孫女的培養教育權,將就、慣實和溺愛下一代,把他們當成小皇帝、小公主來“培養",而且由於觀念、知識、習慣、教法、行為等的老化、退化和落後,造成只能慣著孩子,無法培養孩子的隔代害現象。三是由於大多數年輕人都流動外出打工、工作等,造成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缺乏感情交流,缺乏親情互動,缺乏溫情傳承,缺乏德行彌育,造成親情冷漠寡淡。四是不少年輕夫婦,缺乏父母責任心,只圖安樂享受,把兒女強託給爺爺奶奶、公公婆婆,自己做甩手父母,自然而然的疏離了骨肉親情。五是由於現代網絡等媒體大量出現不少暴力性遊戲等文化產品和負能量的東西,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帶壞了社會風氣,對不少少年兒童造成了極壞的暴力傾向危害,使他們在幼稚中不知不覺的從思想和行為上走向了仇視的極端。六是由於社會教育配套功能沒有跟上,客觀上把家庭、學校、社會割離開了,使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很多微妙的東西喪失了,變相助長了不少孩子的冷漠性格。總之,由於前述幾個主要原因的存在,導致了不少孩子在享受了豐富物資生活的前提下,卻缺失了人性品質和精神思想與情感價值。如果這些問題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不引起所有家庭的深刻反省和糾正,將來必定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後果!希望學界認真研究對策,希望人們必須三思再三思啊!!


手機用戶雷霆


新聞裡說的男孩父母根本沒有盡到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孩子是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我堅持有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帶。隔輩帶孩子等於毀孩子不是沒有道理。我哥哥嫂嫂因為上班所以平時都是奶奶帶孩子。奶奶根本捨不得讓孩子哭。孩子一哭奶奶就不幹了。有奶奶在的情況下孩子也特別任性。但是單獨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不敢的。還是比較聽媽媽話的。長輩對孩子太過溺愛。我們家也是。孩子哭的時候我一般都默默的讓她哭。哭完我們在說事。但是我爸捨不得讓哭。一哭就哄。我覺得沒必要這麼慣著。孩子該教育的就應該嚴肅的教育。現在三代人住一起的情況很多。這種問題很難避免。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長輩還是儘量少參與


羊小婧391


個別的亊件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過去的人在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奢望,比較安於貧困,大家都一樣,能吃飽穿暖就滿足,父母不會期望子女將來大富大貴,子女也不會期望父母有權有勢,一家人平平安安,生活大眾化就可以了。那時家庭也和睦,社會也和諧。

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現茌是競爭旳社會,貧富差距在拉大,人們不安貧困,成功人士的榜樣被人們效仿,在競爭的壓力面前,孩了希望自己有可以依仗的好爸好媽,父母希望子女改變命運,至少不要象自己一樣背運,於是矛盾產生了。父母希望孩子學好,不斷施加壓力,孩子覺得委屈,沒有自由,不願受管束,責怪父母沒本事又管得太多。一句話概括,就是對父母沒有敬畏之情。於是他掙扎,他反抗就造成了以前不曾有的各種悲劇。我認為這種情況將來會有所改善,隨著老齡佖社會的到來,競爭會有所緩和,父母和子女間的矛盾會減少,但隔代旳矛盾會凸顯出未,現在已經有了苗頭了。爺爺輩和孫子輩互相看不慣,老人乘車免費也受非議,自媒體對老人的各種嫌棄不一而足,可以預料,70後老了後其境遇不會比70前的老人好。


長征154442478


新聞12歲男孩弒母,有人認為過去沒吃沒穿,孩子對父母充滿了敬愛,如今生活好了卻對父母充滿仇恨,這是為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分析如下:

1、原來生活貧困,一家都十幾個孩子,父母顧不上照顧他們,每個孩子從小都是哥哥姐姐照顧,父母忙於農活,孩子們每天看見的就是,父母的艱辛跟不容易,他們心中充滿敬愛,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善良的。

2、現在的孩子,經濟條件優越,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對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要星星不給月亮,把孩子寵得像個小皇帝,孩子們根本受不了一點挫折。小時候覺得孩子小,犯了錯都不捨得說一句,可是大一些了,你再說他一句,試試,他那小自尊都敢跟你示威。現在新聞裡頻頻出現老師說句,孩子就跳樓,跳河的。父母管下,就離家出走,打爹罵孃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3、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給他們富裕生活的同時,也要培養他們自立自強,自信,豐富他們的智慧,讓他們懂得什麼是責任。給他們富裕的生活,更要富裕他們的頭腦。

4、孩子需要愛,但不能溺愛,教育從小做起,“愛”不單是給他好的生活,更是給他好的人生方向,多多鼓勵孩子,欣賞孩子,讓孩子面對生活要積極樂觀,做人做事要對的堅持,錯的改。尊老愛幼,讓孩子成為以德賦予責任的人。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個幸福和睦相處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都會才華出眾,懂得感恩,懂得擔當。反之孩子就會叛逆,性格暴躁,心中滿是怨恨。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幸福和諧的家!

望採納!


華夏快報


我覺得首先得確認一個信息,就是過去和現在,都有敬愛父母的孩子,也都有仇恨父母的孩子,至於是不是仇恨父母的孩子比例更高了,沒有調查數據,不好說,但我們聽說的肯定是多了,因為現在資訊更發達嘛。

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講,多大的子女都是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對他產生影響最大的肯定是父母,其次是社會。

古代整個社會宣揚的是,子為父綱,什麼賣妻養母,辭官養母啊,還有更可怕的郭巨埋兒,這些思想根深蒂固,孩子一旦反抗父母,傳出不孝,這輩子就完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是不是真敬愛父母,都得表現出敬愛。

在那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有時候是不把孩子當人的(不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獨立的人),全方位地控制孩子,這也是統治者想要的,有助於統治者利用這些輿論控制民眾。

現在社會,思想開放了,孩子有了獨立的思想。不再認可那種,父母讓幹啥就幹啥的傳統了。

經濟條件好了,子女少,父母在每個孩子身上傾注的精力和關注都很好,對孩子有求必應,讓孩子有種“你們都欠我的”。很多父母對家裡的小公主、小王子那是,只溺愛不管教,最後變成了管不了。

還有的依然實行老一套,打,使勁打。或者逼迫孩子要出人頭地。

結果就可能形成,“生育是大恩?又不是我選的”。“你們生下了我,你們又不愛我”,或者“你們給不了我好生活”,然後就會演變成不感恩,甚至仇恨父母。

社會上宣揚什麼價值觀,其實我們每個人是沒有能力改變的,但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是可以對孩子的價值觀起到很大的影響的。

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作為一個有意識,但沒有基本判斷的孩子,他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父母和家庭教育。

為人父母不是生下孩子,給他口飯吃,就養大孩子了。每個父母都要不斷成長,才能跟得上社會的步伐,才能和孩子同行。

根據公安初步審訊,這個男孩是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母親打後便心生怨恨,到底是什麼情況,還不知道。


有人說,管教孩子怎麼能不打呢?可以打,但你為什麼打,怎麼個打法,孩子能感覺到你是為他好,還是你發洩心中的怨氣。而且,打完了再一頓哄,只能越打越皮。

生孩子很簡單,養孩子不容易,大家且養且努力吧。


流年芳華


血淋林的慘痛教訓,評論起來心也在滴血!但實事就擺在我們面前,再令人痛心疾首,也總得為將來計,儘量減少這類悲劇得發生。

1)提問者說過去缺衣少吃的情況下,孩子還知道疼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過去的環境乾淨得多,簡單得多,對孩子心靈的汙染也就少得多。

©過去孩子做家務,幹體力活多,這些體力勞動培養了孩子意志和性格的堅韌性,也就是說孩子沒那麼脆弱。

©過去,孩子吃、住和勞動,都在父母身邊。苦也好,累也好,喜也好,樂也好,這些情感父母同孩子是同樣感受的。

父母和孩子都生活在同一個層面,也就是說父母和孩子感同身受。所以,孩子能理解父母,能感恩和孝敬恩父母。即便父母打罵,孩子也能體諒。

(2)而現在的環境變了,家庭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

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複雜得多,干擾大得多,信息量大得多,各種思想的影響也大得多,加上還有網絡這個虛擬世界。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下,更需要家長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孩子的好觀念、好性格、好才華。

這個案例恰恰說明家庭教育的大失敗、大崩潰。

(3)這案例中,為什麼母親的愛,卻換來兒子的仇恨和殺害呢?

母親已去世,我們不去指責母親,因為不人道。

但火山爆發總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長達12年的壓力積累,終於在12月2日這天,因最後一根稻草點燃,而爆發。

為什麼母親的愛,反而換來的是仇恨,是屠殺呢?

長達12年之久,母親每一次的愛,從母親內心出發的時候是愛,但衝出口或打出手的時候,就不再是愛,就變味兒了,到達孩子心裡的時候,就是語言的抽打和動作的鞭笞。

試想,12年來,母親每“愛”一次,就如同用小刀子割孩子身上的肉,就如同用針尖刺孩子的血,孩子終有一天會“報答”回來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2年負面情緒的積壓,終於釀成今天的慘局。

母親的“愛”從心裡出發,到達孩子那裡,實質上是冰塊。換句話說,只有有溫度的愛,才是能被接受的。

就好比一個人的身體,只有當身體的血液有溫度,才能吸收營養,並將剩下的垃圾排出體外。否則,吸收和排洩功能就完全喪失。

母親一次次“丟冰塊”給孩子,孩子血液的溫度也隨之一次次地降低,最後,他的血液凝凍了。

他這個人就成了冷血動物。冷血動物,就變得漠視、冷酷、麻木不仁。連殺了母親,還“冷靜”地用母親的手機發信息給老師,還帶著弟弟,無動於衷。

(4)哀莫大於心死

悲劇已發生,指責孩子也不人性

但分析孩子的內心,才有助於阻止悲劇的重演。

孩子的心早已冷卻。哀莫大於心死。孩子的心早已死去。

就好像得了肝病的人,肝已經硬化,被一層厚厚的固體包裹著,與外面無法暢通。所以,孩子無法消解裡面的壓力。

而當母親一次次“丟冰塊”給他時,他收到的“冰塊”只能在心裡堆積,而無法融化。最後,就發生“雪崩”,將母親埋藏。

(5)無條件的愛,形成孩子內在精神價值

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溫暖地、持續地陪伴和養育孩子。用無條件的愛、有度的愛、有原則的愛,形成孩子內在的精神價值。

父母的愛從內心岀發,從嘴裡出來或從行動岀來,一直到達孩子心中都不變味兒、不變形。也就是說,父母發岀的是愛,孩子接收到的也是愛。以此,形成“我是有價值的”、“我能行”這樣的精神價值。

精神價值的成色,決定了孩子未來能走多遠,能飛多高。而孩子精神價值的成色,又取決於父母家教水平的高低。

這個案例,明顯沒有形成正面的精神價值,也就是說,其精神價值成色極低,或者為0、為負數。就算形成了一點點,母親的一次次“丟冰塊”,也就嚴重地被透支了,造成精神價值的餘額不足,最後造成“崩盤”。

最後,但願悲劇就此止步。

祝願天下父母永遠愛著孩子,孩子永遠愛著父母!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END


快樂成長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