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魏碑書法是工匠鑿刻的,沒有文化,是清朝人把它當文化炒作起來的,對此你怎麼看?

長樂隨喜


這句話,實在可惡,屬坐井觀天!

南北朝的動亂,我就不普及歷史知識了,就言簡意賅的說吧!



從十六國到隋代的建立,這中間的北魏書風,經歷了太多:

1,北魏統一北方後,先把首都定在平城。

這個時期,出現了《嵩高靈廟碑》《好大王碑》等,楷隸夾雜的情況。

2,北魏接著把首都遷到洛陽,實行漢化。既然推行漢化,書法當然受到南方書風的影響。



這個時期,出現了《始平公、楊大眼、孫秋生造像記》,《司馬景個妻墓誌》等,基本上都是楷書了,這個時期的出現的碑碣,造張記,墓誌銘等,是典型的後世稱道的魏碑!

3,北魏的後期,由於南方書風的影響,出現瞭如《張猛龍碑》《崔敬邕墓誌銘》《元羽墓誌銘》等,它們結字緊密,挺秀多姿。

試想,如清貧百姓,誰去立碑呢?

4,到了王褒入關,南風北漸,他攜帶了大量的王氏書跡北來,那個時候“貴遊等翕然並學”,這個時候,出現了《張玄墓誌》《鄭文公碑》《高盛碑》等。



大致是這麼個情況。

沒有北碑,哪裡來的隋唐的鼎盛呢?隸書的傳承,又靠誰來完成?

它的意義在於,為後世書家提供了更多取法的範圍。


飛鴻踏雪


有人說魏碑沒有文化,是北方鮮卑影響下的書法,是工匠直接刻的,當時的書法家也不寫碑刻,只不過清朝人清朝人把它放了當文化炒作而已。不噴不黑,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原因如下:

1、魏碑書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上承隸書,下啟隋唐楷書,雖然受北方拓跋氏影響,但只是風格上更加粗獷,其筆法上並沒有斷,隋朝《董美人墓誌》、《龍藏寺碑》、唐代顏真卿、歐陽詢,就和北魏書法一脈相承。

書而未刻的魏碑墓誌

2、說當時的書法家不寫碑刻也是錯誤的,這不僅否定了魏碑,也否定了小篆,漢代的隸書、金文、甲骨文,書寫《鄭文公碑》的鄭道昭本身就是一位大書法家。還有當時書寫四山摩崖佛經的書法家安道一被當時的書法家評價為“精跨羲誕,妙越英繇”。

3、大部分魏碑都是先書丹,後刻石頭,現在出土有當時寫完沒有刻的墓誌銘有很多,而且像張猛龍碑還都有格子,以張猛龍的地位,他的碑肯定不是普通人寫的,這一點從它的文字內容也可以看出來。



4、不管是碑還是帖,它都有精品,和次品,只是帖的次品在時間裡腐朽了,沒有流傳下來,留下來的都是精品,而碑因為刻在了石頭上,好的壞的都留了下來,良莠不齊,但有精品。不能因為部分造像題記水平差而否認了所有的碑,這顯然有點以偏概全了。

5、即使一部分碑刻的水平不高,但當時的刻碑題記之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文人雅士叫文化,普通百姓的風俗也是文化,西北的信天游是文化、民族舞蹈是文化,甲骨文是巫師刻的、《曹全碑》也是無名氏寫的,魏碑怎麼就不是文化?

所以,個人認為,魏碑書法的興起並不是簡單的清朝人的炒作,它的背後有著深層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歸類於炒作太過於片面。

張黑女墓誌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啦,謝謝。


不二齋


極關健是當時的毛筆由管外裡毛剛轉化為管內腔毛不很長時間,其毛筆質量可想而知只是稍強於之前,所以說魏碑體是當時工具決定的。


山西一塵


我認為這說明清朝人比他之前的書法前賢都高明!取得了有書法以來最偉大的成就!出現了蓋過前史的一大群巨匠!書法史從來都沒有如此燦爛輝煌!是吧?糊塗蟲!


君8887387


這話裡滿滿的歧視,不就是看不起工匠嗎


千劫97552


是,它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的字體


喜悅王成富


書法本身就是個笑話


上等的外國人


無一絲米書的味道。偽書無疑!


伯聞126


說這話的大都是有點兒文化、好寫幾筆,又弄不太好的人……😪


用戶8819244311035


此乃沒文化無知無腦精神病變態之瞎論胡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