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欣195415839


首先綜合國力與魏國相差甚遠,魏國繼承的是大漢數百年的基業,再加上多年戰爭積蓄的資源,國力甚是強大。其次是人口,魏國佔據北方中原,人口眾多,兵源充足,而蜀漢佔據的蜀地,人煙稀少,兵源不足,再加上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那一仗蜀漢多年的積累的老本幾乎敗的差不多了。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地理位置,引用詩仙李白的一句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蜀地道路艱險錯綜複雜,也就是說如果蜀國從蜀地出兵北伐,路不好走不說,最重要的後勤糧草輜重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戰。當初蜀國有荊州在手的時候還有機會,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兩路出兵,一路從益州攻打關中長安,一路從荊州北上中原洛陽。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出兵中原的路被堵死,只剩下翻越秦嶺出兵關中這一條路。綜上所述,丟掉荊州這一北伐中原重要的門戶,夷陵之戰導致蜀漢軍力元氣大傷,蜀國後期人才匱乏,內部矛盾重重,多個因素結合起來北伐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了,蜀漢問鼎中原光復漢室已經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諸葛亮自己深知北伐不可能成功,只是徒勞的勞民傷財,為什麼還堅持北伐呢?原因很簡單,一是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匡扶漢室的承諾,二是如果蜀國不主動攻魏,坐以待斃等魏來攻蜀的話,那時候蜀國就有亡國的危險,只好以戰養戰。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後死在北伐的路上,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孤獨的社交者


戰爭是國家意志的延續,北伐是蜀漢國策的執行。在諸葛亮時代,主導蜀漢政權的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人馬。荊州派有別於偏安一隅的益州派,他們是外來人員,以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為目標。只要諸葛亮在世,北伐就會進行到底。


從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一共進行六次北伐,結果都是鎩羽而歸。不是諸葛亮不努力,而是每次北伐如同以卵擊石。

一、決定戰爭勝負的是雙方的綜合實力。蜀漢是三國之中最弱的小國,僅僅一州之地,不管地盤還是兵源、糧草都不及曹魏。曹魏不是紙老虎,也非速亡之國,實力上可以甩蜀漢一條街。即使諸葛亮有心殺賊,面對力量數倍於蜀漢的敵人,也只能無力迴天。


蜀漢最精銳的力量,在夷陵之戰已經損失慘重。等到諸葛亮北伐,可以調動的人才已經所剩無幾。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辦事作風,也阻礙人才的成長。整個北伐大業,完全依賴諸葛亮個人的才能。

二、諸葛亮行軍打仗過於謹慎,不是合格的軍事家。兵無常形水無常勢,用兵講究出奇制勝,尤其是弱小對強大,必須出其不意。諸葛亮每次北伐,只會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會打敗,也難大勝,錯失許多機會。子午谷奇謀,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諸葛亮卻不敢冒險嘗試。


三、蜀國客場作戰。諸葛亮從蜀漢北伐曹魏,需要行軍千里,等到了目的地,士兵都會人困馬乏;而魏國只需要蜀國來戰,以逸待勞。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客場作戰,糧草成了諸葛亮的硬傷,也是制約諸葛亮持續作戰的關鍵因素。幾次北伐無功而返,皆因糧草不繼。

對於曹魏而言,諸葛亮充當的是一個侵略者的角色。當諸葛亮來犯,曹魏民同仇敵愾,而諸葛亮就成了是孤軍深入。


戰場需要的部隊、糧草、武器、將領、天時、地利、謀略以及外援,蜀漢都沒有形成優勢。不管多麼響亮的口號,不管多麼遠大的理想,也不論多麼正義的事業,都需要以實力為支撐。只有蜀漢強大了,才會離北伐的目標更加接近。諸葛亮僅憑一已之力,難以挽回蜀漢北伐的不利形勢。


秋媚讀史


第一。人口。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為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人口的差距很明顯。人口越多,勞動力越多。能服兵役的人就多。蜀國顯然在勞動力兵力上不如魏國。

第二。諸葛亮獨攬大權,並且事必躬親。加大了諸葛亮的身體負擔。導致諸葛亮壽命很短。蜀國的後備人才很少。導致了蜀國無人可用。所以諸葛亮事必躬親。

第三。個人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並不像演義中那麼出眾。不然為什麼六出祁山都失敗了。但是,諸葛亮的政治才是世人都承認的。

第四。諸葛亮出山預示著天下三分。諸葛亮去世,也就意味著天下歸一了。


煙消雲散雨後天晴


諸葛亮北伐一共五次,時間從建興5年(228)春至234年止。

1.第一次北伐

失敗原因一一剛愎自用的馬稷不尊循諸葛亮的部署,不睬視副手王平的勸阻,舍水上山,棄城不守而致街亭失守。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千古遺恨留下一出祁山這沉重一頁。(許多人不愛看戲劇《失街亭》就是這個原因,北伐差一點點呵,結果敗在"嘴子"馬謖手中,其實,軍中就有一員穩健、成熟的將軍,至今不明白諸拯相為什麼不啟用此人一一王平)

起用馬謖是諸葛亮最大的失職,事後諸葛亮自我檢討,並貶職三級為右將軍。

2.同年冬天,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對抗。亮糧盡而還。(寒冷冬天的秦嶺山脈,筆者曾在六月時去過此地,晚上尙需烤火,熟悉天文地理的諸丞相難道有什麼不得己苦衷,冒險一年二徵)

3.建興七年(229)三次北伐,亮派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支援,諸葛亮親自前線指揮,魏退。(這次還可以哈,佔了二個甘肅的隴右行政區。)

4.建興9年(231)諸葛丞相第四次親冒弓矢,鋒鏑祁山,這次老奸巨滑的司馬懿和善戰的老將張郃黃金搭檔,而諸葛丞相採用了先進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牛拉四輪車運糧,但是,由於戰場地勢太過險峻,糧食仍然運不過來,戰況慘烈,以至對方大將張郃被蜀軍射殺,諸葛丞相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只能趕在糧絕前退走。

5.建興12年(234)諸葛丞相率大軍由斜谷出,以流馬(獨輪雞公車)這種輕靈運輸工具運糧,大軍雲集五丈原,早在成都時,諸葛丞相召開軍政、後勤保障聯席會議,作了缺糧的應對預案,諸葛丞相甫一到達那個窮山溝五丈原,立即命令士兵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屯兵種田,作好持久戰準備,諸葛丞相是畢其功於一役,在渭河南岸與魏對峙

同年八月,身體力行的諸葛亮在與魏相峙百天後病逝,享年54歲。

諸葛亮五次北伐均告失敗,這是歷史的必然。

曹操"官渡之戰"後,勢力大增,整個黃河流域都屬於曹勢力範圍,而且人才濟濟,兵強糧足,應付東西兩線作戰完全搞定。而蜀漢政府除了幾萬人的北伐隊伍外、能夠用於預防東吳和國內穩定的兵力只有一萬多人,綜合指數均輸給曹魏。

劉備和諸葛丞相對於實現"隆中對"的第一步做的很好,聯吳抗魏,火燒赤壁,成功了。

然而在取得荊州、益州、漢中後,沒有審時度勢,輕率冒進,急於求成,在進行隆中對第二步時,失敗了,大好局面頓失滔滔。


良人執戟2


蜀國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綜合國力明顯弱於對方。

國情上,魏國人口土地佔明顯優勢。當時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9個,蜀國就益州一個州。曹魏四百萬人口,蜀國才有94萬人卻供養著十萬軍隊。平均每八九個百姓就要供養給軍人。再加上只有成都平原適宜耕種,糧食捉襟見肘。多次因為糧食短缺退兵。軍隊總人數才十萬,又需要留下一部分防守四方,能夠投入北伐的兵力實在有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力限制了戰果。一旦吃敗仗,更是輸不起。後續兵源補給不上,這也是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謀的原因之一。只能穩紮穩打。

明明知道北伐艱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北伐呢?魏蜀兩國實力懸殊。在同樣發展的情況下,兩國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遲早會被消滅。只能以戰養戰,使曹魏忙於防守,無心進攻。從而延緩自身衰亡。

若想北伐成功,除非魏國自身發生內亂,蜀國才有機會,曹丕,曹瑞都不昏庸,魏國力蒸蒸日上,這時候北伐就像蜀道一樣困難重重。



夢幻文學


至於蜀國北伐失敗的原因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蜀國北伐,諸葛亮為前鋒大將軍掌管軍印統領三軍。在征戰過程中,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直取魏國。但是諸葛亮一直做事謹慎,認為魏延這樣做太過魯莽,風險很大。至此錯過了取代魏國的大好機會。

2,蜀國北伐,可以說全軍出動,幾十萬大軍一起出發。大家都知道,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以說糧草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在北伐的過程,幾次都是因為諸葛亮糧草殆盡而不能窮追魏軍,至此又給魏軍留下一條活路。

3,在北伐的時候,因為連戰數年,諸葛亮身體透支而半路崩潰,在臨逝世的時候,把心中的胸懷大志以及劉備的雄心壯志託付給姜維,但是,姜維在諸葛亮死後就慢慢退出戰爭,迴歸蜀國,至此,諸葛亮的北伐大業也在此終結。


心動在於行動


我想蜀國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整體實力!蜀魏對比,在體量上就不是一個級別的!魏國坐擁中原,轄青幽數州之地!也是傳統的人糧兩多之地!而蜀在失去荊襄之地後,整體實力大幅下滑,人口、物產、軍力都已明顯弱於魏國,任何人都看的出來蜀國已無統一天下的可能了!

第二,人口過少!魏國有多少人,現在沒有明確的數據!但中原地區一直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想必是不會太少的!而蜀國則不同,從諸多文獻看,都記錄其不超過百萬,這還是算上歷次北伐帶回的人口!這樣的人口規模能提供多少兵員?能有多少民夫支援北伐?能有多少物產?這是蜀國最大的劣勢!

第三,繼承人較為平庸!劉禪是個守業之君,這從諸葛亮死後其仍支撐多年就可以看出!但這還不夠,畢竟三國不是盛世而是亂世!相反,曹氏雖給司馬家做了嫁衣,但變天之前的曹丕等人還是在水準以上的!

蜀國的不足是蜀國和魏國高層都能看的出來的!其北伐面上看是攻,實際上確是收!以攻為守也是全面弱勢下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





彭時南


看了很多回答,都是從戰術層面和人才層面等方面來考慮的。其實與其說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倒不如說為什麼蜀漢政權一定會失敗,因為禍根在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說到了。

這裡毛主席總結了三點原因,閣下可以參考看下有沒有道理。

第一點,衰亡禍根: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時,兩人根據當時情況說了一段話,這段話便是後世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表面一看,這個戰略是完美的,但有一個弱點,劉備是三國裡最弱的一方。本來兵力不多,還要分守荊州,益州兩地。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處分兵攻打中原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第二點,三分兵力:當劉備取得益州之地後,關羽負責鎮守荊州。然後,根據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就是兩州同時出兵,北伐中原。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殺。劉備為報弟仇,率軍攻打東吳,結果,一把火燒的精光,劉備病死白帝城。蜀國元氣大傷,士兵死傷慘重。只能退守益州,與東吳重歸於好,再圖中原。

第三點,此點是根據上述兩點衍生的一點原因。劉備本來得勢較晚,當他擁有兩州之地時,魏國早已兵強馬壯了。之後一系列的兵敗,蜀國只有兩川之地,國小勢微,諸葛亮六出祁山,蜀國國力不斷削弱,後勤糧草供應不足,當地百姓都不願戰爭種種因素,致使諸葛亮北伐大業最終失敗。

所以說北伐失敗乃至蜀漢政權的垮臺,從戰略層面上早就輸了。


正本清源


蜀國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歸罪於某一個人,先期劉備伐吳失敗就為北伐失敗埋下了伏筆,再有蜀國弱小,經不起長期戰爭的損耗,從人材方面看前期的關張馬黃龐的離去使蜀國沒有了可用的安邦定國之人群,即使諸葛亮是當代的人中龍鳳,反憑一已之力也迴天伐朮,從天時看,蜀漢是漢朝的延續,北伐是克復中原收復漢室故土,但當時漢室衰微人心思穩,從伐吳到諸葛亮歷次北伐的戰果看,即使諸葛亮是當代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用奇謀,發明了木牛流馬,發明連弩,火燒葫蘆谷,最終也沒能打敗司馬父子,使諸葛亮發出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嘆,後期後主無能朝中混亂而姜維歷次北伐更是無功而返,可嘆天不佑漢,大漢朝氣數以盡,即使有神人諸葛亮也迴天乏朮了。


天高任鳥飛146022257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①蜀漢國力相比曹魏差的多,不論人口,物力,領土,經濟雙方都不在一個檔次上,②地形,蜀國山川險峻利於閉關堅守,曹魏若想攻他特別困難,相反他想北伐曹魏也得翻越堅難的八百里秦嶺,那樣後勤補給就會受到極大的阻礙限制,諸葛亮的幾次北伐都是受制於後勤補給,魏國司馬懿也看透了這一點而選擇堅守不戰最終迫使諸葛亮的幾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③蜀漢中後期政治腐敗,宦官當權,主政者對北伐並不積極,這極大的限制了北伐的成功性,相反曹魏自文帝,明帝再到司馬父子都是雄才大略之主,雙方高低立判,最後一點魏國的人才資源也遠多於蜀漢,如司馬懿,陳泰,郭淮,鍾會,鄧艾,羊祜,杜預,就連姜維也是出自魏國,以上只是個人見解,望熱愛三國的朋友點評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