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欣195415839


首先综合国力与魏国相差甚远,魏国继承的是大汉数百年的基业,再加上多年战争积蓄的资源,国力甚是强大。其次是人口,魏国占据北方中原,人口众多,兵源充足,而蜀汉占据的蜀地,人烟稀少,兵源不足,再加上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那一仗蜀汉多年的积累的老本几乎败的差不多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地理位置,引用诗仙李白的一句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蜀地道路艰险错综复杂,也就是说如果蜀国从蜀地出兵北伐,路不好走不说,最重要的后勤粮草辎重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战。当初蜀国有荆州在手的时候还有机会,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两路出兵,一路从益州攻打关中长安,一路从荆州北上中原洛阳。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出兵中原的路被堵死,只剩下翻越秦岭出兵关中这一条路。综上所述,丢掉荆州这一北伐中原重要的门户,夷陵之战导致蜀汉军力元气大伤,蜀国后期人才匮乏,内部矛盾重重,多个因素结合起来北伐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了,蜀汉问鼎中原光复汉室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诸葛亮自己深知北伐不可能成功,只是徒劳的劳民伤财,为什么还坚持北伐呢?原因很简单,一是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匡扶汉室的承诺,二是如果蜀国不主动攻魏,坐以待毙等魏来攻蜀的话,那时候蜀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只好以战养战。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最后死在北伐的路上,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承诺。


孤独的社交者


战争是国家意志的延续,北伐是蜀汉国策的执行。在诸葛亮时代,主导蜀汉政权的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人马。荆州派有别于偏安一隅的益州派,他们是外来人员,以兴复汉室统一天下为目标。只要诸葛亮在世,北伐就会进行到底。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一共进行六次北伐,结果都是铩羽而归。不是诸葛亮不努力,而是每次北伐如同以卵击石。

一、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双方的综合实力。蜀汉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小国,仅仅一州之地,不管地盘还是兵源、粮草都不及曹魏。曹魏不是纸老虎,也非速亡之国,实力上可以甩蜀汉一条街。即使诸葛亮有心杀贼,面对力量数倍于蜀汉的敌人,也只能无力回天。


蜀汉最精锐的力量,在夷陵之战已经损失惨重。等到诸葛亮北伐,可以调动的人才已经所剩无几。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办事作风,也阻碍人才的成长。整个北伐大业,完全依赖诸葛亮个人的才能。

二、诸葛亮行军打仗过于谨慎,不是合格的军事家。兵无常形水无常势,用兵讲究出奇制胜,尤其是弱小对强大,必须出其不意。诸葛亮每次北伐,只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会打败,也难大胜,错失许多机会。子午谷奇谋,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诸葛亮却不敢冒险尝试。


三、蜀国客场作战。诸葛亮从蜀汉北伐曹魏,需要行军千里,等到了目的地,士兵都会人困马乏;而魏国只需要蜀国来战,以逸待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客场作战,粮草成了诸葛亮的硬伤,也是制约诸葛亮持续作战的关键因素。几次北伐无功而返,皆因粮草不继。

对于曹魏而言,诸葛亮充当的是一个侵略者的角色。当诸葛亮来犯,曹魏民同仇敌忾,而诸葛亮就成了是孤军深入。


战场需要的部队、粮草、武器、将领、天时、地利、谋略以及外援,蜀汉都没有形成优势。不管多么响亮的口号,不管多么远大的理想,也不论多么正义的事业,都需要以实力为支撑。只有蜀汉强大了,才会离北伐的目标更加接近。诸葛亮仅凭一已之力,难以挽回蜀汉北伐的不利形势。


秋媚读史


第一。人口。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为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人口的差距很明显。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能服兵役的人就多。蜀国显然在劳动力兵力上不如魏国。

第二。诸葛亮独揽大权,并且事必躬亲。加大了诸葛亮的身体负担。导致诸葛亮寿命很短。蜀国的后备人才很少。导致了蜀国无人可用。所以诸葛亮事必躬亲。

第三。个人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出众。不然为什么六出祁山都失败了。但是,诸葛亮的政治才是世人都承认的。

第四。诸葛亮出山预示着天下三分。诸葛亮去世,也就意味着天下归一了。


烟消云散雨后天晴


诸葛亮北伐一共五次,时间从建兴5年(228)春至234年止。

1.第一次北伐

失败原因一一刚愎自用的马稷不尊循诸葛亮的部署,不睬视副手王平的劝阻,舍水上山,弃城不守而致街亭失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千古遗恨留下一出祁山这沉重一页。(许多人不爱看戏剧《失街亭》就是这个原因,北伐差一点点呵,结果败在"嘴子"马谡手中,其实,军中就有一员稳健、成熟的将军,至今不明白诸拯相为什么不启用此人一一王平)

起用马谡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职,事后诸葛亮自我检讨,并贬职三级为右将军。

2.同年冬天,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对抗。亮粮尽而还。(寒冷冬天的秦岭山脉,笔者曾在六月时去过此地,晚上尙需烤火,熟悉天文地理的诸丞相难道有什么不得己苦衷,冒险一年二征)

3.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亮派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支援,诸葛亮親自前线指挥,魏退。(这次还可以哈,占了二个甘肃的陇右行政区。)

4.建兴9年(231)诸葛丞相第四次亲冒弓矢,锋镝祁山,这次老奸巨滑的司马懿和善战的老将张郃黄金搭档,而诸葛丞相采用了先进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牛拉四轮车运粮,但是,由于战場地势太过险峻,粮食仍然运不过来,战況惨烈,以至对方大将张郃被蜀军射杀,诸葛丞相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只能赶在粮绝前退走。

5.建兴12年(234)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以流马(独轮鸡公车)这种轻灵运输工具运粮,大军云集五丈原,早在成都时,诸葛丞相召开军政、后勤保障联席会议,作了缺粮的应对预案,诸葛丞相甫一到达那个穷山沟五丈原,立即命令士兵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屯兵种田,作好持久战准备,诸葛丞相是毕其功于一役,在渭河南岸与魏对峙

同年八月,身体力行的诸葛亮在与魏相峙百天后病逝,享年54岁。

诸葛亮五次北伐均告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

曹操"官渡之战"后,势力大增,整个黄河流域都属于曹势力范围,而且人才济济,兵强粮足,应付东西两线作战完全搞定。而蜀汉政府除了几万人的北伐队伍外、能够用于预防东吴和国内稳定的兵力只有一万多人,综合指数均输给曹魏。

刘备和诸葛丞相对于实现"隆中对"的第一步做的很好,联吴抗魏,火烧赤壁,成功了。

然而在取得荆州、益州、汉中后,没有审时度势,轻率冒进,急于求成,在进行隆中对第二步时,失败了,大好局面顿失滔滔。


良人执戟2


蜀国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明显弱于对方。

国情上,魏国人口土地占明显优势。当时天下十三个州,魏国占9个,蜀国就益州一个州。曹魏四百万人口,蜀国才有94万人却供养着十万军队。平均每八九个百姓就要供养给军人。再加上只有成都平原适宜耕种,粮食捉襟见肘。多次因为粮食短缺退兵。军队总人数才十万,又需要留下一部分防守四方,能够投入北伐的兵力实在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力限制了战果。一旦吃败仗,更是输不起。后续兵源补给不上,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奇谋的原因之一。只能稳扎稳打。

明明知道北伐艰难,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呢?魏蜀两国实力悬殊。在同样发展的情况下,两国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迟早会被消灭。只能以战养战,使曹魏忙于防守,无心进攻。从而延缓自身衰亡。

若想北伐成功,除非魏国自身发生内乱,蜀国才有机会,曹丕,曹瑞都不昏庸,魏国力蒸蒸日上,这时候北伐就像蜀道一样困难重重。



梦幻文学


至于蜀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蜀国北伐,诸葛亮为前锋大将军掌管军印统领三军。在征战过程中,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直取魏国。但是诸葛亮一直做事谨慎,认为魏延这样做太过鲁莽,风险很大。至此错过了取代魏国的大好机会。

2,蜀国北伐,可以说全军出动,几十万大军一起出发。大家都知道,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以说粮草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在北伐的过程,几次都是因为诸葛亮粮草殆尽而不能穷追魏军,至此又给魏军留下一条活路。

3,在北伐的时候,因为连战数年,诸葛亮身体透支而半路崩溃,在临逝世的时候,把心中的胸怀大志以及刘备的雄心壮志托付给姜维,但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就慢慢退出战争,回归蜀国,至此,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也在此终结。


心动在于行动


我想蜀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整体实力!蜀魏对比,在体量上就不是一个级别的!魏国坐拥中原,辖青幽数州之地!也是传统的人粮两多之地!而蜀在失去荆襄之地后,整体实力大幅下滑,人口、物产、军力都已明显弱于魏国,任何人都看的出来蜀国已无统一天下的可能了!

第二,人口过少!魏国有多少人,现在没有明确的数据!但中原地区一直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想必是不会太少的!而蜀国则不同,从诸多文献看,都记录其不超过百万,这还是算上历次北伐带回的人口!这样的人口规模能提供多少兵员?能有多少民夫支援北伐?能有多少物产?这是蜀国最大的劣势!

第三,继承人较为平庸!刘禅是个守业之君,这从诸葛亮死后其仍支撑多年就可以看出!但这还不够,毕竟三国不是盛世而是乱世!相反,曹氏虽给司马家做了嫁衣,但变天之前的曹丕等人还是在水准以上的!

蜀国的不足是蜀国和魏国高层都能看的出来的!其北伐面上看是攻,实际上确是收!以攻为守也是全面弱势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彭时南


看了很多回答,都是从战术层面和人才层面等方面来考虑的。其实与其说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倒不如说为什么蜀汉政权一定会失败,因为祸根在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就说到了。

这里毛主席总结了三点原因,阁下可以参考看下有没有道理。

第一点,衰亡祸根: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两人根据当时情况说了一段话,这段话便是后世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表面一看,这个战略是完美的,但有一个弱点,刘备是三国里最弱的一方。本来兵力不多,还要分守荆州,益州两地。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处分兵攻打中原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第二点,三分兵力:当刘备取得益州之地后,关羽负责镇守荆州。然后,根据诸葛亮制定的战略,就是两州同时出兵,北伐中原。然而,关羽大意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为报弟仇,率军攻打东吴,结果,一把火烧的精光,刘备病死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士兵死伤惨重。只能退守益州,与东吴重归于好,再图中原。

第三点,此点是根据上述两点衍生的一点原因。刘备本来得势较晚,当他拥有两州之地时,魏国早已兵强马壮了。之后一系列的兵败,蜀国只有两川之地,国小势微,诸葛亮六出祁山,蜀国国力不断削弱,后勤粮草供应不足,当地百姓都不愿战争种种因素,致使诸葛亮北伐大业最终失败。

所以说北伐失败乃至蜀汉政权的垮台,从战略层面上早就输了。


正本清源


蜀国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归罪于某一个人,先期刘备伐吴失败就为北伐失败埋下了伏笔,再有蜀国弱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损耗,从人材方面看前期的关张马黄庞的离去使蜀国没有了可用的安邦定国之人群,即使诸葛亮是当代的人中龙凤,反凭一已之力也回天伐朮,从天时看,蜀汉是汉朝的延续,北伐是克復中原收复汉室故土,但当时汉室衰微人心思稳,从伐吴到诸葛亮历次北伐的战果看,即使诸葛亮是当代的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用奇谋,发明了木牛流马,发明连弩,火烧葫芦谷,最终也没能打败司马父子,使诸葛亮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后期后主无能朝中混乱而姜维历次北伐更是无功而返,可叹天不佑汉,大汉朝气数以尽,即使有神人诸葛亮也回天乏朮了。


天高任鸟飞146022257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蜀汉国力相比曹魏差的多,不论人口,物力,领土,经济双方都不在一个档次上,②地形,蜀国山川险峻利于闭关坚守,曹魏若想攻他特别困难,相反他想北伐曹魏也得翻越坚难的八百里秦岭,那样后勤补给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限制,诸葛亮的几次北伐都是受制于后勤补给,魏国司马懿也看透了这一点而选择坚守不战最终迫使诸葛亮的几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③蜀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当权,主政者对北伐并不积极,这极大的限制了北伐的成功性,相反曹魏自文帝,明帝再到司马父子都是雄才大略之主,双方高低立判,最后一点魏国的人才资源也远多于蜀汉,如司马懿,陈泰,郭淮,钟会,邓艾,羊祜,杜预,就连姜维也是出自魏国,以上只是个人见解,望热爱三国的朋友点评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