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核心提示:

他是生長在大山裡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從小就酷愛音樂和迷戀舞臺,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通過拜師學藝和刻苦練習,他帶領三十多位民間藝人組建藝術團,精心創作了大型原生態情景劇《夢幻太平》,歷時近10年,久演不衰,堪稱奇蹟……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草根藝術家

每年夏天的晚上,坐落在重慶豐都縣太平壩鄉場上蒙古包內的民俗歌舞演藝廳總是座無虛席。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大型原生態情景劇《夢幻太平》拉開了序幕,瞬間便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掌聲喝彩聲起伏不斷。

堅持:為夢想走出大山的山裡娃

與一般農村題材相比,《夢幻太平》沒有隻侷限於種植大棚蔬菜、發展菸葉果樹、開辦農家樂等慣有和常見的場面,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這場由當地33位農民自編自導的節目。《夢幻太平》包括了《石工號子》、《印象農耕》、《砍柴舞》、《背鹽漢子巴鹽路》等9個節目,演出時間近3個小時,整場演出把太平壩鄉的山鄉歷史、自然面貌、生產勞作、民俗風情等場面藝術性地搬上了舞臺。

在這個可容納700多人的蒙古包劇場,場場滿座,人氣爆棚。無論是本地的村民還是外來的遊客,對這場演出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夢幻太平》從2010年7月17號開始首演一直持續到現在,時間長達近10年,久演不衰,堪稱奇蹟。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林登安團隊接受採訪

《夢幻太平》的總編導是47歲的林登安,他是個土生土長的山裡娃。誰也不會想到僅念過初中的林登安帶著他的藝術團隊創作出了氣勢磅礴的《石工號子》大型舞蹈,感人肺腑的《老家的老爸老媽》等作品。林登安和所有演員一樣,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只是從小就酷愛音樂和迷戀舞臺。

就一般情況而論,從小就酷愛音樂和迷戀舞臺的林登安,應該選擇到城市去尋求發展空間,以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他卻選擇了並不富裕,且相對閉塞落後的家鄉發展到底是為何?

近日,記者在太平壩鄉民俗歌舞演藝廳見到了林登安和他的藝術團隊時,他們正在緊張的排練節目,準備參加重慶市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優秀群眾文化展演。面對採訪,林登安首先打開了話閘子。 “5歲的時候看見哥哥拿著一根笛子吹響悠揚的樂曲,心理好羨慕。在哥哥的鼓勵下,我也開始鼓著腮幫吹笛子。剛開始完全吹不響,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加上哥哥的指導,6歲的時候我就可以吹簡單的歌曲了。”林登安回憶起兒時故事,滿是驕傲。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排練節目

初中畢業後, 17歲的林登安當上了武平鎮中心校的教師,主要教體育。但他對音樂的追求沒有停止過,在當老師的一年時間裡,自己找書籍學會了五線譜。“無論幹什麼工作,我心裡都有個音樂夢,最想幹與音樂有關的事情。”林登安說。

艱辛:爬山涉水收集民俗文化組建藝術團

2009年,太平壩鄉政府招聘林登安為駕駛員。太平壩鄉風光秀麗迷人,當地政府利用獨特的地理、氣候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閒旅遊。林登安靈機一動,何不趁發展鄉村旅遊的契機,把當地的民俗文化推介出去呢?說幹就幹,林登安和本地村民黃龍陽、董澤民、王天淑、黃在秀一起組建了民間藝術團。

聽聞林登安要發展民俗風情演藝,太平壩鄉黨委、政府領導對此大力支持,為全方位挖掘太平壩鄉的民俗文化,林登安和他的藝術團隊冒著嚴寒酷暑到該鄉下壩、鳳凰、雙流壩村等地進行素材收集、整理。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重慶洋人街為觀眾表演節目

“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大家非常辛苦。有的時候,中午餓了就到老鄉家蹭一頓飯,然後繼續工作。同時,我們也十分注重素材的真實性、準確性,努力把真正的太平民俗風情挖掘出來,並呈現在觀眾面前。”藝術團成員黃龍陽說。

收集、整理的民俗文化包含了土家族、苗族兩個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有山歌、情歌、民歌以及砍柴舞、回馬車等節目。素材收集整理工作完成後,林登安和藝術團成員一起便馬不停蹄地擴建藝術團。他們在當地召集22位表演人員加入藝術團,加緊排練。後來藝術團表演人數增加到33人。

“藝術團演員都是當地農民,演唱還好,對歌曲都很熟悉。在舞蹈上,演員們都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排練的時候十分吃力。”藝術團成員董澤民告訴記者。儘管如此,但舞蹈演員排練時十分認真,也非常辛苦。在近4個月的排練時間裡,舞蹈演員們早上8點鐘就按時到場,每天堅持排練8小時以上。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震撼人心的舞臺表演

“那四個月的時間裡大家確實非常辛苦,一天到晚都是排練,直到大家覺得滿意為止。有的時候要一直排練到凌晨12點才回家,排練下來,有的人都瘦了好幾斤。”藝術團成員王天淑說。

願望: 創作出更多鄉土氣息濃厚的作品

“小時候經常和父親一起上山打石頭,聽著父輩們喊著整齊有力的勞動號子,當時就好崇拜。在以後的生活中,那種打石頭的聲音時常縈繞在我耳畔,一直也很想創作這方面的歌曲。”為了讓《石工號子》更貼近生活,林登安和他的藝術團隊從附近的鄉鎮找來很多打石頭的工人,讓這些工人喊著號子,甩開膀子打石頭。

“這些工人賣力地打著石頭,我們現場感受他們勞作時的那種奔放,那種充滿鄉土氣息原生態的號子,從而找到了很多靈感。通過幾天努力,林登安創作出了精品《石工號子》。”藝術團成員黃在秀說。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節目表演豐富多彩

“太有震撼力了,讓我回到了兒時的記憶,音樂也很好,很有感染力,現場感非常強,值得一看。”聽了《石工號子》的觀眾馮曉蓉激動地說道。

前年由林登安自編自導的的《老家的老爸老媽》登臺演出後,反響很是熱烈,很多人都邊看演出邊流淚。“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聲,唱出了很多孩子的感受,每聽一次就會熱淚盈眶。”談到演出的《老家的老爸老媽》這首歌時,原太平壩鄉黨委書記陳曉春說。

談到在創作《空巢老人留守娃》時,林登安眼裡有了淚水。他回憶說,2015年冬天的一天,他出差回家路上,看見一小女孩在屋簷下邊做作業邊問爺爺奶奶:“要過年啦,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家?”小女孩的話觸發了這位農民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林登安:從大山走出來的農民藝術家

大氣磅礴的石工號子

回到家後,林登安很快創作出了這首既充滿鄉愁思念,又有對社會問題思考的作品。 “我想創作一些具有鄉土氣息的作品。通過這些作品,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過去,瞭解民間藝術。”林登安說。

“原生態大型情景劇《夢幻太平》推動了我鄉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林登安的團隊在促進民俗風情演藝的完善,以及太平民俗文化的推介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太平壩鄉黨委書記劉元偉表示。

文 記者 蔡昌懷 特約記者 舒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