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在拿破崙時代何等強大,為何在二戰卻很慫?

札達最漂亮的男人


因為人家玩得起,16世紀以來,基本上法國國力就穩超奧斯曼了,他清楚自己的實力,所以不如多作作,整個文藝復興和前近代,幾乎都是法國在歐洲為所欲為的時期,只有神羅和西班牙能時不時給他一下,英國這段時間連聲都不敢吱一下害怕被打

拿破崙時期還用說啊,法國肆虐夠了,開始破壞法理了都!

再說德意志的立國之戰,那一戰法軍展現出了科技的脆弱,前裝炮射程和裝填的種種缺陷,導致後期法軍被普軍炮兵大肆屠殺,是這樣,但你得知道當時除了英國,哪個國家敢和普魯士十拿九穩的打?不是第一就弱了?

一戰時候一樣,不是第一就弱了?讓後面的怎麼活?

二戰時期,沒錯,英法錯誤的政策導致德國崛起,但實際上德軍只有空軍真正佔優勢,而這優勢也不是那樣壓倒性的明顯,法國陸軍和海軍都比德軍規模大不少,而且訓練絕對不與德軍相差太多——起碼遠不是現實中那樣的發揮,至於為什麼敗得那麼慘,一說德軍運氣好,因為德軍能投入的兵力其實遠遠沒有聯軍充足,雖然不斷取勝,但是輸不起,二說德軍確實有實力,哪怕是臨時曼帥都想到裝甲集群,繞過阿登森林直取巴黎,這套戰術當時換德軍其他指揮官來看都懵。

英法的戰術確實老套,但也看和誰比,和大清洗後拆機械化組炮灰軍的蘇軍比落後?和還玩簽好要塞拼刺刀的日軍比落後?和尚未完全武裝的美軍比落後?還是不如現代化程度低於英法一些的意大利?還是那句話,不能說不是第一就弱了,法國陸軍確實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陸軍,但是兵再好也是要協調和戰略的,德軍強,但輸了也不能代表就是弱啊

連不少德軍都覺得自己幸運,佔了法國的大便宜而不是不瞭解原因就嘲笑貶低法國,得知道法國就算輸的那麼丟人當時也只有德國冒著巨大失敗的風險才能把他打成那樣!

也不要忘了活躍在整個戰爭期間的第四共和國——自由法國,人家也打了不少漂亮仗,戴高樂和丘吉爾與羅斯福的博弈也值得稱道,更重要的是,法國沒有因為這次失敗成為純粹的附屬國,很快又再次崛起了,相比笑話他如何失敗的,不如瞭解一下人家崛起的過程





星空下的凱旋歌


法軍在拿破崙時代強大,有一個重要的國際環境基礎,那就是德國還沒有統一,法國在歐洲大陸相對其他國家擁有國力和人口的優勢。

比如按照《拿破崙時代》的記載,1780年,俄羅斯人口2400萬,意大利1700萬,西班牙1000萬,大不列顛900萬,普魯士860萬,奧地利790萬,而法國人口為2500萬。

劍橋近代史》給的1800年歐洲人口數字是,俄羅斯約4000萬,奧地利2800萬,德意志地區2300萬(1795年,俄羅斯、奧地利和普魯士瓜分了波蘭,所以三國人口暴增),英國1500萬,意大利1800萬,西班牙1500萬,而法國人口為法國2800萬。

這樣的人口,配合法國在拿破崙戰爭時代實行的徵兵制,當然爆出了大量的兵源,再加上拿破崙的指揮加成,自然在前期吊打整個歐洲。

而別說二戰了,就在普法戰爭前,法國已經沒有人口優勢了。當時,法國是3600萬人,普魯士是4100萬。

等到一戰,面對統一起來的德意志帝國,法國的人口劣勢更大。當時德國有將近6700萬人口,而法國只有4000萬。一戰爆發前,德國的適齡應徵人口是法國的兩倍。所以一戰中,如果不是英國和美國參戰。法國是肯定打不過德國的。

為啥法國人口在拿破崙戰爭之後人口不行了呢?

一方面是法國文化發達經濟繁榮,人民重視享樂,這情況下,出生率自然高不上去。

另一方面,英國人口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獲得了法國各界的認可。鑑於其提出“人口爆炸”理論,法國各界都有意識的控制人口,人口自然上不去了。

至於,二戰中法國跪的那麼快,一方面是德國的閃電戰確實超越時代,法國軍隊無法適應,另一方面也是國力有差距,而且因為國內經濟問題,戰備工作沒做好。

一戰讓法國政府背上了鉅額赤字,法國政府在1924年已經到了找法蘭西銀行借款都借不到的地步。於是法國政府在1924年大幅增稅20%,導致富人和金融機構的資本大舉外逃,法郎大幅貶值,跌到1914年幣值的五分之一。

而從1931年4月開始,著名的經濟大蕭條影響到歐洲。在1935年,法國鋼減產一半、鐵減產2/3,棉紗和汽車減產35%。

經濟出問題導致政治也不穩定。在整個20世紀20、30年代裡,法國共計有過40個內閣。從1929年11月到1933年11月,先後出現國由8位總理領導的12屆政府。

這情況下,法國自然很難做好軍備建設,面對擁有閃電戰戰術、窮兵黷武“要大炮不要黃油”,還有人口優勢的希特勒德國,當然硬不起來。


冷兵器研究所


法國在拿破崙時代確實是很強大的,但它在二戰之中也確實很慫,那麼原因是在哪裡?

第一,當時的整個的歐洲若論實力是英國最強,但英國在軍力上偏重於海軍建設,而陸軍則放在第二位。

第二,縱觀整個的歐洲,除了英法兩國之外,再就是沙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

第三,其它的如比利時、盧森堡、丹麥和荷蘭等這些國家,軍事上就非常弱雞的很了。

第四,西班牙和葡萄牙還有意大利,早就走過了它的鼎盛時期。

第五,每一帝國的崛起和強大,都有它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某一個特殊人物的出現,比如說華盛頓、成吉思汗、毛澤東等。


所有的歷史因素和特定的歷史人物促成了法國該當在拿破崙時代成為歐洲大陸上的一個強大原因。

其次讓我們來說一下另外的三個強的對手,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

沙皇俄國是歐洲的一個邊緣國,它遠離歐洲的文明中心,雖說它侵略成性,但只靠著一股子蠻勁連瑞典和土耳其都打得非常巴結 ,事實上是它的每一場戰爭都打得非常糟糕透頂。

再說普魯士,它大約在15世紀方才形成王國的雛形,別看它自稱第三德意志帝國,實際它跟歷史上的德意志帝國也就是神聖的羅馬帝國邊也不佔。

也就是說還在拿破崙的時代,它的發源地還在哥尼斯堡地區,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

所以,此時的普魯士王國還很弱雞。


其次是奧地利王國,其實大家都知道奧地利在歷史上的軍事力量一向都並不強大,它先是在俾斯麥時代敗於德意志,在一戰之中敗於沙俄。

所以,基於法國的崛起和拿破崙這位軍事天才的來臨,歐洲諸強都不是法蘭西帝國的對手,因而法蘭西帝國贏得了歐洲第一陸軍的稱號。

在二戰開始之前,原先的老牌帝國英吉利和法蘭西早已走過了它的鼎盛時期,疲憊之態早已顯現。

而此時又新崛起了三個咄咄逼人呈上升趨勢的三個國家,美國、德國和蘇聯。

美國經濟最富裕、工業生產能力也最強,但它遠離歐洲大陸的文明中心,在科技水平上它還得向歐洲學習。

蘇聯雖地處歐洲,但它的工業文明和科技水平遠遠的落後於西歐國家。

所以,當時的世界文明的中心和科技水平以英法德三國排第一團隊,蘇聯、美國和意大利排第二團隊。


在英法德這三個國家中,英法屬於守成的老牌帝國,而德意志屬於一個呈上升趨勢的帝國。

守成的帝國最容易保守舊的觀念,而呈上升趨勢的帝國卻最容易接受新生的事物。

大英帝國還是抱著它那強大的海軍觀念不放,陸軍建設仍是放在第二位。

而法國雖有惜日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稱號,但它的軍事概念仍還處於一戰時期的水平。

第一,對於日新月異的軍事觀念不思進取,仍沉湎於一戰時期的陣地戰和大炮站壕溝戰。

第二,面對新出現的新式武器坦克,沒有形成新的作戰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背景。

但是德國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它的軍事思想從來就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停滯不前。


坦克和飛機都是在一戰之中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當英法兩國還在發展海軍和馬奇諾防線的時候,德國已經利用新出現的武器形成了新的作戰思維,也就是閃電戰。

這樣一來,法國這個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空架子還豈有不敗的道理?

德國在二戰初期橫掃歐洲,輪單挑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是它的對手,英美蘇三國加上其他的那些國家是靠了群毆才打贏了戰爭。

哪一個國家都被德國蹂躪的夠嗆,但英國靠了英吉利海峽才沒有被拿下倫敦。


蘇聯是靠了幅員遼闊的版圖面積和暴風雪才沒有被拿下莫斯科。

而美國有寬闊的大西洋為它提供了安全上的保證。

但法國可就倒黴透了。

其實法國也不笨,它也不是預料不到德國要在以後進行報復,所以才花巨資修築了馬奇諾防線。

但德國人更聰明,人家壓根就沒有打算硬攻,還是曼施因老辣,上書希特勒走阿登森林便拿下了法國。

法國還豈有不敗之理!


東方中華不敗


簡單來說一下二戰時的軍事力量以及法國為何投降得如此快!


法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但由於是一戰中的戰勝國,從而在一戰後取得了重整軍事的空間。

1939年法國依舊是歐洲門面上的豪強,擁有著強大的陸軍力量。

在當時,法國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號叫做陸軍之王,對於1940年的德國來講,當它決定攪動戰爭齒輪,那麼就必須與法國進行正面交鋒。

那麼截止1940年,法國的軍事力量到底如何?

第一陸軍的打造

法國是個非常勵志的國家,為什麼這樣說呢?法國在一戰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城市設施被嚴重摧毀不說,光死亡人數就超過了130萬,僅次於德意志帝國跟沙俄帝國。

但好在最終戰爭勝利,身為戰勝國的法國有了瓜分德意志的資格跟重建軍事力量的空間。

但由於1923年法國與比利時合夥侵佔了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地區。

這個錯誤的軍事策略是把雙刃劍,德國因此喪失了每年80%的鋼產量和每年85%的煤炭產量。

同樣,法國為這個錯誤的軍事策略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法國佔領魯爾之後,因為觸碰到了英美的利益,從而英美在國際上對法國實行了經濟制衡,大肆拋售法國貨幣法郎。

從1923年起,法國流通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下跌了25%,法國財政開始出現危機。

並且由於法國出兵魯爾引起了德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原本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的賠償方案,德國從這時起開始拒絕再執行。

當時,法國是德國最大的債務主,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對盟國的賠償金高達1320億馬克,其中法國佔據了一半的賠償。

而法國佔領的魯爾地區,僅僅給法國帶來了不超過5億法郎的純收益,這筆賬不管怎麼算都是一筆賠本買賣。

在1924年11月,法國軍隊最終撤出了魯爾,但一年多的時間裡,對於法國來講損失是重大的,特別是此後在國際上受到英美的孤立,讓其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但儘管如此,法國的軍事防禦建設依舊不落後於任何一個國家。

從1933年至1939年,法國完成了57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1個坦克師和45個常規備戰師的建設,除了留在阿爾卑斯戰場上的20個師與留在北非的部分防禦師以外,其餘的部隊都在法國的本土。

可以直接地說,1940年之前的法國陸軍兵力極其雄厚,光從軍隊數量來看,法國的的確確可以稱得上是第一陸軍。

當然,法國的45個後備師是完全沒有經過全面軍事訓練的,所以戰鬥力我們能夠想象得到。

法國軍事裝備

法國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並且也擁有龐大的武器裝備數量,但是這些龐大數量的武器裝備全都無法達到二戰時的軍事裝備質量。

直至1939年,法國大量的武器裝備還是一戰遺留下來的,他的炮兵團依舊還在用75毫米的加農炮。

對比同期的德國,德國的炮兵部隊早已經裝備上了105毫米的榴彈炮。

或許大家會說,法國當時擁有眾多重型炮,並且火力是高於德國的,這點是事實。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由於這些重炮非常陳舊,技術受限,所以射程極短,從而在戰場能夠發揮的力量微乎其微。

陸軍的裝備極弱也就算了,連空軍的裝備法國也沒有辦法分出資源去建設。

大家都知道,法國對於空軍的建設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之一,並且一度領先於世界上任何國家。

在1934年,法國組建了歐洲最龐大的空軍部隊,飛機數量位列第一,但在1934年至1939年,法國從第一滑落至第四,英國、德國、意大利迅速領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僅僅只有約1500架可用於軍事作戰的飛機。

導致法國飛機跟不上建設的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法國軍事戰略重心的轉移,資源全部都投入到了防禦設施的建設。

法國防禦心理

我們常說,進攻和防禦是相輔相成的,就跟矛與盾一樣,但二戰前夕的法國始終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

從一戰過後直至二戰前夕,法國的軍事戰略重心一直都放在瞭如何建立強大的防禦體系當中。

為什麼法國會有這樣的心理呢?這又得說回一戰了。

一戰爆發的初期,由於法國防線的薄弱,被德國打到了巴黎外郊,整個東北部被佔。每個國家都會總結歷史,法國也一樣,有了這種危機感,所以法國把防禦建設看得無比重要。

當然,經歷了一戰死亡了約130萬人,法國呈現出了集體厭戰心理,而這也是導致法國後面想以軍事防禦為主的原因。

在這種厭戰情緒的常備狀態下,法國在二戰中快速投降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因為一旦防禦設施在戰爭中起不了作用,那麼結局就只剩下了一個。

法國的防禦心理具體可參考馬其諾防線。

在1929開始,法國的馬其諾防線開始動工,這是一條由巴塞爾萊茵河地區一直延伸至盧森堡法德邊境的軍事防禦工事。

為了這條防禦工事,法國從1929年開始便大量投入國內的大部分資源用於這條防禦工事的建設。

但是很可惜,直至二戰爆發的時候這條在法國人看來是德國無法突破的防禦還沒有百分之百完工。

馬奇諾防線到底對德國有沒有威懾力?

有的,如果沒有威懾力德國也不會選擇繞過防線。

而之所以德國能夠繞過去,那就是因為馬其諾防線根本沒有百分之百的完工,根本就不夠長。

從馬奇諾防線的建設來看,二戰前夕的法國的防禦心理實際上是消極的,百年陸軍的鐵血此刻已經蕩然無存了,拿破崙時代建造的凱旋門雖然依舊屹立在巴黎,但經歷了一戰之後,凱旋門在法國人民心中實際上早已轟然倒塌。


不二書老照片


法國二戰中的表現和其國內環境,軍事策略具有很大關係。

首先,一戰的法軍厲害嗎?我不這麼認為,歷史上來看,法國實力確實強於德國,這得益於德國一直處於實際上的分裂狀態,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德國境內有一千多個城邦,這就很難調動資源進行統一的戰爭安排。

一戰前期,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謀劃下,德國完成了統一。從此以後,相同數量的法軍和英軍永遠不是德軍的對手。

一戰的法國厲害嗎?法國的背後是老牌帝國英國,兩國的實力遠在德國之上,可是你會發現,包括索姆河在內地大戰,德軍即使沒打贏,但是也沒吃大虧。何況德國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巨人:沙皇俄國。

一戰後期,美國加入,形式逆轉,但是戰爭結束時,德軍依然在法國領土上作戰,根本就沒打到德國。

二戰時期,德國實力已經躍居法國之上,新式武器裝備,空軍,裝甲兵更是領先,尤其是閃電戰的運用得心應手。德國有專門的裝甲師,法國的坦克卻是與步兵搭配,難以發揮真正威力。法國仍死抱著一戰的塹壕鐵絲網加機槍的防守模式,戴高樂有閃電戰的理論,但是進攻理論在法國沒有市場,落後的戰術理論註定了捱打。

二戰初期,德軍進攻法國太順利,法國陷入失敗主義情緒當中,抵抗也逐漸減弱。

法國是敗在理論落後和失敗主義情緒,外加實力略遜於德國。

德國的普魯士素來以強悍耐戰聞名,是德軍精神的代表。相比之下法國的士兵顯得散漫了一些,同等情況下,戰鬥力自然不如德軍。


戰事突起


法軍在二戰中很慫原因主要有這麼三點。

納粹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法軍一個出其不意

一戰後法國為了抵禦德國下次可能的進攻在雙方反覆爭奪的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德邊境構築起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自認為萬無一失的法國人於是在德國入侵波蘭時毫不擔憂只是待在堡壘裡發動靜坐戰,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盟友波蘭被蘇德聯手瓜分然後再戲看蘇德兩國相互撕咬。

結果沒想到納粹德國不按套路出牌不僅沒有進一步先去打蘇聯反而先打起英法來了,更讓英法意想不到的是納粹德國竟然不攻打馬奇諾防線,反而是從北部的荷蘭比利時打了過來讓英法聯軍猝不及防,本來有荷蘭比利時先頂一下英法聯軍還是可以組織起防線來的。


可是更加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北部只是佯攻納粹德軍主力竟然從被認為不可能的中部阿登森林沖出把英法聯軍給包餃子了,於是元氣大傷的英法聯軍一時無法組織起新的防線而法國又國土面積不大缺乏戰略縱深,嚇的六神無主的法國人就只好卑躬屈起的投降了做了亡國奴和德國的傀儡國。

不是法軍不夠強奈何德軍有高達讓法國人措手不及

在二戰前坐擁300萬大軍和眾多先進武器的法國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軍事實力可一點都不在納粹德國之下,如果還是按一戰中蹲坑射擊你來我往的陣地戰來打的話納粹德國未必就能討到什麼便宜,可是奈何此時德軍在曼斯坦因古德里安等人的帶領下已經進化到了以大規模裝甲集群快速突進的閃電戰戰術。


何況一戰後法國人極力的壓榨欺負德國人早已經讓納粹德軍怒氣滿膛迫不及待要擊敗法國報仇雪恨,面對戰術先進戰意高昂的納粹德軍戰術思維還停留在一戰的法軍自然是毫無還手之力了,於是高傲的高盧雄雞終於低下了一片哭泣之聲。

一戰法軍傷亡慘重的陰影讓法國人普遍畏戰怯戰

法國在一戰中雖然擊敗了德國可是自身也傷亡了幾百萬人可謂是損失慘重,這導致法國的青壯年人口非常缺乏而且產生了普遍的畏戰怯戰心理,於是法國人和英國人才會一味的對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妥協退讓,甚至不惜製造慕尼黑陰謀滿足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


後來當納粹德國攻入法國時儘管法軍遭到重創可是依然還有百萬大軍可堪一戰,如果法軍激烈抵抗的話不說可能避免亡國至少也可重創德軍,可是已經畏戰怯戰的法國人早已經丟失了其祖先拿破崙時期的勇氣,於是向敵人卑躬屈膝投降也就不意外了。


執斧傳播開天名


這個問題先從“特修斯之船”切入吧,話說一條船幾百年如一日的在大海航行,只要哪塊木頭爛了就換,只要哪個釘子朽了就換,如此換啊換,從不間斷,直到有一天所有的零件都換了一個遍,然後問題來了,這艘船還是原來那艘船嗎?上雖然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也沒有固定答案,同時還衍生出一個問題,那把朽爛的零件再拼湊起來,到底哪個才是原來那艘船?這裡就不多說這個了,不然就扯哲學了。我這裡要說的意思其實是,至少在法國問題上,很顯然,二戰時的法國和拿破崙時候的法國非常不一樣,進而也導致了法國的對外表現一個牛氣,一個慫X。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脫胎於法國大革命,民眾鬥志昂揚,在大革命一片亂局又面臨外部眾多敵人的情況下,又趕上拿破崙這位雄主,雄才大略,乾綱獨斷,軍事才能卓著,大破歐洲國家組成的數次反法同盟,這些國家,有的仇視法國制度,比如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有的仇視法國的強大,比如英國,於是就建立了反法聯盟,本身並非鐵板一塊,加上拿破崙指揮得當,戰法運用自如,法國上下齊心,自然大破之。在全都反對法國的關鍵時刻,法國是皇權君主制,能集中所有力量應付敵人,所以勝利。

而二戰前的法國,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實行的是議會制,天天吵架玩,一個事兒討論個幾十天都算小意思,這制度在平時還沒啥,也許可以說不錯,照顧各方利益嘛,但是到了國家危難時刻,都需要立刻行動了,哪容得去討論討論?要麼綏靖,要麼靜坐戰,還在那討論咋辦的時候,人家德國軍隊就打過來了,直接咣咣暴揍法國,也就不奇怪了。關鍵問題,這制度,危難時刻不齊心,自然德國就很輕鬆擊敗了法國。如果法國當時齊心協力,也可能會被踹到,但是絕對不會這麼快。法國當時的議會制與其被短時間擊敗有個直接聯繫。

關鍵問題,這倆法國根本不是一個法國,一個君主制,一個議會共和國。順帶說一句,奧地利普魯士這些不是反對法國君主制,而是反對法國大革命後這種平民上來的君主制,他們要恢復的是波旁王朝的世襲君主。不然,自己在自己國家地位恐怕不保。


北玄武


拿破崙時,法國暴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人民認為有美好的未來,但歐洲其他封建國家的君主們,怎麼能看著法國這個榜樣呢?它們對法國展開圍攻,企圖幫助法國復辟君主制,法國人民為了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保住自己的美好未來,人民充滿激情的投入到保衛法國的戰爭中,加上一位優秀的統帥。法軍並非訓練精良,許多士兵上戰場前,沒開過槍,軍紀也比較散漫,在一次重大戰役中,甚至有幾千人喝醉了酒上戰場,但他們用無比的激情擊敗了敵人。

二戰時,經歷了殘酷的一戰,死了大量的法國人,人民期盼和平,不願意打仗,反對政府再打仗,國會也削減軍費開支,士兵們也不想打仗,根據一戰勝利的經驗,他們相信,在有危險的國境線上,建設一個堅固的堡壘防線——馬其諾防線,就可以阻擋任何敵人的侵略,可以減少士兵的數量,減少裝備,減少軍費開支,敵人就不敢進攻,法國就沒必要打仗。當德國在波蘭發動戰爭時,法國人向徵性出了下兵,沒放一槍,就回去了,他們呆在馬其諾防線裡,考慮的是如何公平休假。雖然戴高樂主張建立強大的裝甲部隊,法軍高層、政府、國會、人民都反對增加軍費開支,法軍的高層將領們也相信,坦克就是步兵的支援武器,首先,它不應該比步兵跑的更快,更沒有必要集中成為獨立部隊作戰,還會和步兵爭功勞,雖然在戴高樂的四處遊說下,法軍也建立了幾個裝甲旅,配備了比德國更好的坦克,但也不過趕個時髦罷了。雖然戴高樂己經證明坦克可以從阿登山區通過,但法軍高層,還是不相信德軍的裝甲部隊會從阿登山區進攻,只派了少量步兵去防守。因為荷蘭、比利時是盟友或中立國,法國沒有在邊境修築堅固堡壘防線,而是計劃,如果德軍進攻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英法聯軍就從這裡進入荷蘭、比利時,在別國與德軍交戰,它相信德軍會像一戰時一樣,首先不會把大部分兵力投入戰鬥,而是派少量部隊先試探進攻,這樣,它們就有時間去支援和保衛荷蘭、比利時,而對阿登山區缺乏防備。當德軍從阿登進攻時,英法聯軍還不相信那是主攻方向,它們只增派了三個裝甲旅去阻擊德軍的騷擾,甚至不願派飛機去偵察一下,如果偵察一下,它們就會發現德軍長長的縱隊,尾巴還拖在萊茵河上,派出戰機去轟炸,完全可以造成德軍巨大傷亡,挫敗曼施坦因這個高風險的賭博計劃,而是完全被荷蘭、比利時的德軍吸引,把飛機全派到了那裡。法國裝甲旅一開始,的確打的德國裝甲師狼狽撤退,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德國人調來了斯圖卡轟炸機,將三個法國裝甲旅炸的稀巴爛,德國裝甲師才順利的通過了阿登山區,直接切斷了英法聯軍退回法國的後路,造成英法聯軍指揮高層,因為被切斷退路的恐慌,雖然法軍指揮官下令聯軍向德軍反擊,殺開一條退路,英國將軍卻想著逃跑,他聯繫英國政府,準備從海上逃跑,英軍的逃跑,徹底瓦解了法軍士氣,所謂的反攻也就放棄了,法國人隨著英軍一起逃跑,退到敦克爾刻,一部分法國軍隊認為,英國是來幫助法國的,理應讓它們逃跑,而自己則要為了法國進行最後的戰鬥,它們死守敦克爾刻外圍,掩護英軍撤退,最後英國人拯救了三十多萬自己的全部軍隊和一部分法軍,而堅守外圍的法軍也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在己經失敗的情況下,放下了武器,大部分法軍淪為戰俘。法軍主力在荷蘭、比利時境內被全殲,法國政府驚謊失措,剛當選首相的丘吉爾趕到法國,問後備隊在哪,法國政府卻告訴他沒有了,法軍在倉促組成了一條魏剛防線被德軍突破後,主戰的魏剛下臺,老將貝當上臺,決定當一個投降派,戴高樂反對不了,被迫飛往英國,組織自由法國繼續戰鬥。愛好和平的法國人民,為了自己愚蠢的和平幻想,品嚐到了亡國的滋味,最好詮釋了忘戰必危的含義。和平主義,落後的軍事思想,是法國失敗的根本原因,而非法軍沒有戰鬥力,缺乏優秀的統帥領導,再英勇的士兵也沒有用。戴高樂,這位裝甲戰術的先驅,因為職位低微,不受重視,只能飲恨而走。二戰中,許多法軍飛機員加入到保衛英國和蘇聯的空中戰役中。自由法國的軍隊也在北非、歐洲各主要戰場出現,在第一次卡西諾戰役中,法軍是唯一進攻勝利的軍隊,當它需要增援擴大戰果時,它自己的後備隊,卻被調去支援其他進攻受挫的地方,最後因為別人的失敗,也不得不退下去,英國,不止一次的背叛法國盟友。


沉140769451


其實每個國家人民都一樣,能征慣戰的關鍵還是因為有偉人出現,只要在偉人的帶領下,綿羊也能被訓練成豺狼。


二戰的時候,離法國輝煌的拿破崙時期已經過去130多年了,所謂人事已非,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拿破崙那種軍事天才出現,所以二戰時期法國的表現很慫。

其實世界基本上都是風水輪流轉的,二戰時期的意大利軍隊同樣很遜,但是羅馬帝國時期,羅馬軍隊是多麼強大,打遍亞非歐無敵手;德國在拿破崙時期同樣被法國欺負,可是德國統一之後,基本上就成了歐洲第一強;就連波蘭也曾經輝煌過,還曾經打到莫斯科;俄國同樣如此,自從獨立以來,幾百年了,基本上沒有被人徹底征服過,不過也被人幾次打到莫斯科。



別說別人了,咱們中國還不是同樣如此,漢武帝時期、李世民時期、朱元璋時期,有誰敢惹天朝上國,可是面對元朝時期、清朝時期呢?天朝還不是一樣慫,再說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居然在鴉片戰爭時期被英國2萬人的遠征軍打敗,甲午戰爭同樣如此,正所謂國無名士,遂使豎子成名。


德國現在還不是一樣,雖然可能科技比法國還發達,不過要打起來,肯定是幹不過法國的,而且法國擁有核武器,想想德國在一戰、二戰時期是何等厲害,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

所以說,關鍵還是人,特別是偉人、軍事天才的出現,而這個可以說是可遇不可求的,用中國的俗話說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


國光軍的奮鬥


之所以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個月迅速敗亡,這與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全面癱瘓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的癱瘓遍佈經濟、政治、社會和戰略等各個方面。

首先是國民經濟的癱瘓。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得本來在列強中就是比較落後的法國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都以一種逐步瓦解的方式走向崩潰。這使得法國政府即使想要重整軍備,都連最低限度的資金都湊不齊,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戰爭技術突飛猛進的時期,這嚴重的損害了法國的軍事能力。

其次,比經濟癱瘓更嚴重的是社會分裂和政治癱瘓。由於經濟的持續疲軟,工人們關於勞動和生活條件的鬥爭被看做是俄國革命在法國重演的開端。在這種情況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政治鬥爭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後期變得越來越激烈,黨派鬥爭和內閣頻繁更迭導致法國的政壇根本沒有穩定可言。更嚴重的是,右翼勢力對左翼勢力的意識形態敵視幾乎導致法國的內戰,甚至法國成為了西班牙以外親納粹思想最猖獗的國家。

其三,法國社會處於士氣崩潰狀態中。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和一戰後初期法國外交的失敗帶來的巨大精神損傷緊密相連,也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崩潰、政治動盪以及社會分裂緊密相連。在這種士氣崩潰狀態下,尤其是法國軍界的心理癱瘓對於法國的生存威脅最大,正如《至暗時刻》中丘吉爾成為英國戰時內閣首相後訪問法國時,所看到的那樣,法國軍界的因循守舊和麻木不仁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完全是一副災難降臨之際聽天由命的極度消沉的樣貌。

其四,也是最根本最致命的問題就在於

法國在戰略方面,沒有任何真正可行的選擇,沒有任何可行的,能夠讓法國真正擺脫晦暗不明的命運的真正外交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權勢畢竟在本質上是矯揉造作的,它不僅有賴於德國的繼續羸弱,也有賴於俄國被排除在歐洲事務之外。法國的霸權肯定無法長期經受住這些國家的復興。不僅如此,任何與德國和解的企圖都充滿著未知的風險和幾乎完全不可測算的懸機。法國不可能使英國成為它在東方的盟友,另一方面它又無法在沒有英國支持的情況下過下去。然而追隨英國意味著法國同中歐的紐帶越來越沒有價值,而僅僅依靠大陸盟友則缺乏真正的力量。

可以說,法國面對著空前的絕境,這種情況帶來的必然是法國戰略的自相矛盾和完全無序。法國的東歐戰略看似合理,但馬奇諾防線的修築使得德國可以放心大膽的東進而不用擔心兩線作戰的危險。更不要說,法國在經濟危機中實行的貿易壁壘政策,完全是在幫助德國人將東歐變成其附庸。而對蘇聯的政策時從尋求強化法蘇同盟體系的努力開始,而且在1935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即法蘇盟約,即蘇聯承諾保證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但這一承諾因為波蘭敵視蘇聯而拒絕蘇聯加入這一安排給告吹,而且更因為這之後的法國,出於對英德的畏懼,而遲遲不與蘇聯進入實質性的軍事磋商,使得法蘇盟約完全成為一紙空文。說到底,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的對外政策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依賴英國,但恰恰在遏阻德國擴張這個對法國生死攸關的問題上,英國是不可依賴的。

而所有這些,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即使再出現一個拿破崙,也無力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