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新農微視野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們出行是大事,由於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現在千里做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以前的年代出門千里是一年或幾年才能來回的事情。所以關於出行,也有很多說法,比如說,“出門千里,勿食枸杞”,“出門千里不如家裡一里”等俗語說法。這些說法都是說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門一日難的說法,同時也教導人們外出的時候千萬記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裡的女人。

這個出門千里不拿針,其實還有後面一句話,那就是“帶到路途有一斤”,這裡的針是泛指,指的是雖然很微小的東西,但是由於出門千里,路途遙遠,旅途勞累,所以一個像針一樣的東西,也可能會感覺重一斤。那麼如果要是出門再拿其他的東西,那麼重點就更大了。所以這裡第一個意思就是出門的時候,最好要簡裝出行,儘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否則會給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贅。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針線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連針都備齊了,那麼證明在外的過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麼就不會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這裡的不拿針,和勿食枸杞是一個道理,就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要時刻想念家裡的女人還在等待著自己的歸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大家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很多講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來說說“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說的意思,但是到底為何會這麼說,不少人就說不出道理來了。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為何這麼說?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說出門去遠地方,那就不要拿針。這句話說得有點突然,為什麼不能夠拿針呢,拿了又會怎麼樣呢,相信很多人都會在思考這個。有的人就會在想著出遠門拿針好像也挺正常的,畢竟同門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時候拿了針直接就可以縫補了。

其實農民能夠說出這樣的俗語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農看來,至少有這幾個說法。

1、出遠門不能帶無關緊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負擔

在以前出遠門,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夠像現在一樣一個行李箱什麼都裝完的。一般來說帶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連針這種無關緊要的東西都帶,那根本是帶不過來的。所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出遠門就不要在意一針一線,拿到重要的東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遠門路途遙遠,太小的東西容易丟了

出遠門路途遙遠,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丟了沒丟,但是拿針這種不重要的東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丟了。因為太小了,丟了也是非常難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針也是不值錢的東西,帶了容易丟,還不如不帶,直接問過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於上面這兩個考慮,農村就有了這樣的一句出門千里不拿針的俗語了。不知道大家還有其它什麼說法呢,有的話可以說出來。


深山老農民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自有其道理在裡面,但更多的是有人誤解老話的真正意思。針頭線腦的,其實是人出行必備的工具,萬一路上有需要縫補的衣服,那針頭線腦就能派上用場了。


因此農村老話說的“出門千里不拿針”並不是說不讓拿針,是說不要拿無關緊要的東西。很多的老話都在講路遠無輕重,比如路遠無輕重,一根稻草壓死人。再比如千里不捎針,萬里無輕擔。其實意思是說,出門在外的,拿的東西多了,是個累贅,不方便出行。

“出門千里不拿針”指的是給別人捎東西不要捎針頭線腦這些小東西,沒什麼實際意義,哪裡都有這些東西,要捎帶就捎有用途的東西。比如急需的的在外面沒有的東西。這樣也不容易在途中遺失了,因為針頭線腦太小了,不小心就會丟失,不好交差。

“萬里無輕擔”,人行萬里,旅途跋涉很辛苦,背的東西多了苦不堪言。因此就有輕裝上陣的說法。走的路遠,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壓死人的。至於民間說的“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則是從禮節方面說的,和“千里不捎針”沒有關係。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其實針頭線腦在路途中最重要。古人出遠門,全靠腳行,衣服容易被掛破,就要自己動手縫補,沒有針頭線腦就很麻煩了。因此,在以前人的行李中,針線包是不可或缺的必備物品。

另外,“出門千里不拿針”,我總感覺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父母在不遠游”,做父母的總希望外出的兒女早些歸家,不要在外面逗留很久的意思。你認為呢?


農村老俗話


出門千里,路途遙遠,尤其是在古代,不像現代這麼交通便利,所以千里的路程大多數是靠步行馬駝的,所以也不便於帶很多的東西,“出門千里不拿針,帶上路途有一斤”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千里的路,當然除了必要的吃穿用外 其他的東西儘量不要去捎帶。


你走你的千里路,至於東西,自然不必要去帶,你只需要帶上心意,捎上話,自然而然就到了。所謂千里路,情義自然很重。

這句話顯然表明了,積少成多,量變達到質變的效果,雖然一個針很輕,但是帶到千里的路途上,尤其是在古代那麼遠 結果可想而知了。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出差,出遠門,會加強,都不願意拿太多的東西,因為太重了,尤其是你一個人的話,那就更加不願意去拿去帶了,更就不要說給別人稍什麼東西了,自然心裡是一百個不願意。雖然現在交通便利,但是上下樓梯也得需要自己肩扛手提才能到達目的地。


還有就是路途遙遠,給別人帶針,很小,但是有很容易丟失,像古代,兵荒馬亂的,路途上還有匪盜,保不齊就丟失了,這不是耽誤事情嘛!所以說還是儘量不要帶東西,尤其是給別人稍東西儘量不要。

再說了現在快遞業務這麼發達,解決了很多的問題,通常都是人和東西差不多同一個時間到。

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萬寧寧,喜歡和你一起說說三農的那些事兒!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寧寧說的話


大家可能都看過《喬家大院》,每次喬致庸出門辦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幾年,那可真是出遠門了,走一次要備足各種所需的物品。在那個年代,不同於如今的時代,即使千萬裡,也是幾個小時的路程,可以無需帶任何物品,一塊手機就可以玩遍祖國的東西南北。

過去的舊時代,別說像喬致庸那樣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遠門,也是要備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於針頭線腦的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帶也罷,帶在路上著實是個麻煩。不能說一點兒用不上,可也沒啥大用處,本來帶的東西就已經夠多了,所以我認為“出門千里不拿針”的意思是,可帶可不帶的東西就不要帶了,多一樣都是麻煩,到時候掉了可惜,還要花費心思時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現在的大學生就是這樣,每次寒暑假開學的時候,家長恨不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東西,都塞進孩子的包裡,可是大學生們並不領情,他們什麼也不想帶,只拎一個簡單的拉桿箱,輕鬆自如的往返於家和學校。


現在的孩子們用不著步行或者趕著趕著牲口出遠門了,他們卻不肯多帶一點點的物品,更何況在久遠的落後年代,出遠門大多是靠著雙腳的,多帶一根針也是負擔,有句話說遠路無輕擔。


小十六123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俗語是舊時代的人根據當時的情況,對生活總結,是非常有道理的;“千里不拿針”就是如此,它告訴即將遠行的人需要注意的事。

“出門千里不拿針”,出門千里,不一定是到千里之外,而是出遠門的意思;針在古代是縫補衣服的工具,很小,每家必備,是尋常之物;這裡不一定指的是針,而是指無關緊要的物品。

在古代,條件不好,交通不發達;外出大多騎驢,騎馬,或者坐轎,但這是有錢人的做派,普通的窮人出門,都是靠步行;如果出遠門,就幾乎都是步行。

那麼,為什麼“出門千里不拿針”呢?人行千里,免不了衣服破了,需要縫補,這時候針就正好派上的用場;之所以勸誡遠行的人不要攜帶針,因為針是一種很微小的東西,遠途跋涉,很容易丟失;又很平常,隨處可見,也不值錢,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買到,或借來使用;遠行帶針是可有可無的事,所以遠行帶針是不值得的事。

第二個勸人不帶針的原因是,千里無輕載。在古代,出遠門的人是需要攜帶很多東西的,如衣服,食物,雨傘這類這些物品品,長途跋涉,是非常辛苦的,而攜帶東西的多少,決定了他們辛苦的程度;人在疲憊的時候,即便是很小的東西都會成為極大的負擔。所以古人告誡出遠門的人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外,不要攜帶可有可無的東西,即便很小,也不要攜帶。

“出門千里不拿針”這個俗語在古時候,非常有道理,因為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都是靠人力;現在就沒有意義了;出門不用人力,靠的是飛機,火車等種類繁多的交通工具,即便攜帶很多東西,也不會怎麼辛苦。更不要說針之類的細小物品。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答: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購物也方便了,足不出戶就可以網購,買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所以有什麼東西壞了的話修的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直接換了一個新的,簡單粗暴,衣服更是如此,想必現在“縫三年,補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會縫衣服就已經很少見了,至少我身邊好多人都已經不會縫衣服了,破了舊了就扔了換新的了。

可是在古時候可不是這樣的,那時候的條件你想一下,還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那時候會縫補衣服是一項基本的技能,針線更是作為一個家裡的常備物品,那麼為什麼會有“出門千里不拿針”這麼一說呢?

單單由字面意思十分好理解,就是出門千里以上,也就是出遠門不要拿針的意思,如此看來的確讓人想不通為何?但是說是俗語,有的它是有別的象徵的意思的,這句俗語其實就有,這裡的針線並不單純指的是針線,而是那些細小無關緊要的東西不要多拿,拿了的話即是給自己增加了負擔,古時候交通沒那麼發達,東西多了負擔自然更大,而且細小的東西也是容易丟卻不好找,所以權衡利弊還是拿主要的放棄次要的。



“出門千里不拿針”的意思大家是否瞭解了呢?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出門在外將要遠行之時,它所表達的道理還蘊含著生活的智慧,人生選擇太多誘惑也太多,我們精力有限不能夠做到面面俱到的,所以我們要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的,放棄那些針一樣細小的唯有如此才可以事半功倍,邁向成功。


五根雞毛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古時候人們交通沒有現在的發達,人們出門基本是步行,有錢的就坐馬車坐船,基本都是輕裝上陣,而捎帶東西,若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事情是輕易不會讓人帶著的,尤其是一些到處都有賣的生活物品,走遠了再輕的包袱都變的很沉重,就算一根針也是不小的負擔,講究出門少帶,不多帶



老話也有說”千里不捎針,萬里沒輕擔”,說的就是路途遙遠的話就不要給別人捎帶一根針,因為山重水複、跋涉千里容易遺失。而萬里沒輕擔,意思則是路遠了,再輕的擔子擔久了也會讓人感覺很重。總的意思就是帶著東西趕遠路很麻煩,這樣就有了出門千里不拿針

而現在的人們出門旅行,除了基本的衣服,生活用品,就不需要其他了,缺什麼,到了地方再買,有的只帶幾件衣服就可以出去外面旅行了,而農民工帶的東西就滿滿一大包,他們可捨不得在外面買東西,能自己帶都自己帶,一般他們的行李比別人多

對於千里不拿針就說到這裡了,喜歡不妨點個關注,留意更多有趣的內容


鄉間小宇


有些農村俗語很有意思,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可能表達比較深刻的道理。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道理呢?

出過遠門的人都知道,即使帶的東西不多,長途奔波都感覺帶的行李是累贅。特別是春運時擠火車,兩手空空都很難擠上車,帶著行李更頭疼。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長途奔波,不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不要攜帶。針線對於出門在外的人,幾乎是很少用,不是必需品,長途奔波儘量不要攜帶。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還可以這樣理解。長途奔波,不宜攜帶易丟失的小物件。針線很容易丟失,雖然不佔空間,但容易丟失很難找。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帶針”,比喻無關緊要不值錢的東西不要帶。以上是昕瑞生態的理解,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農村俗語的呢?


昕瑞生態


農村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是什麼意思?

“出門千里不拿針”,這是以前老人總結出的一句和生活相關的俗語。意思是出遠門儘量輕裝簡行,沒有必要攜帶的東西就不要帶了,減輕負擔。

在以前,交通十分不發達。出門遠行條件差的要靠兩條腿,條件好點的做牛車、馬車或者騎馬、騎驢。可以說以前的出行對於體力來說是消耗比較大的。所以說,前人出行一般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及換洗的衣物,對於一些沒有十分必要攜帶的東西就不帶了,為了節省體力。

而對於針來說,這句俗語並不是特指出門不帶針,反而以前出門針線是必須攜帶的。主要是為了縫補衣物。這句俗語中的“針”是指的那些零七八碎比較瑣碎的、易丟失的小物件。雖然說,東西小,但是堆吧堆吧也是很佔分量的。

因此“遠行千里不帶針”的主要意思就是出遠門,沒必要攜帶的就別帶了。節省體力也為了方便。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