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洋生物的體型比陸生動物大那麼多?是因為浮力嗎?

麥卡


海洋動物比陸地動物更大是常見的生物現象,比如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是大象,但是大象的體重也不過8到10噸,身高在3到5米,體長在5到8米之間,但海洋中的藍鯨的體重卻可以重達150噸,至少相當於15頭大象,其體長可達30多米,各種鯨類的體重體長都不小;就是拿節肢動物相比,海洋節肢動物也要比陸地上的大很多,因此可以說海洋動物在體型上是可以完爆陸生動物的。



那麼為什麼海洋生物可以長得比陸生動物大很多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陸地動物的體重完全依靠骨骼來承受身體重量,也要靠皮膚包裹住體內的器官和肌肉,那麼這樣一來就給骨骼和皮膚造成了壓力,而且是身軀越大,要承受的壓力和膨脹力就越大。


這是因為動物的身體越大,其相對錶面積與其體積的比例越小,內部器官和組織對於骨骼構造、肌肉組織和皮膚的要求就越高,其實我們從正方體的體積大小變化也能看出來,一個正方體邊長增加一倍,那麼體積會增加到原先的8倍,所以動物的體長若增加一倍,其體重也相應的增加到差不多的倍數。

比如羊和牛,體長基本上差了一倍,但是牛的體重大概相當於羊的八倍左右,而羊的動作就比牛靈敏多了?那麼在將牛和大象相比,大象比牛又多了一倍多,因此大象比牛也重得多,動作起來看著就更笨重了。



這正是因為陸生動物的身高越高,體重越大,支撐動物身體的腿部骨骼和肌肉組織就要越粗大,看看大象的腿,身體已經像柱子一樣大了,所以大象的動作通常很慢,看上去很笨拙。

但是到了水裡就不一樣了,動物身體的比重和水差不多,所以水裡的動物完全可以靠水的浮力來承載身體的重量,因此動物在水中甚至都是感受不到身體重量的,那麼其身體結構也就不存在怎樣去對抗地球引力的構造了,所以魚類和鯨類都是流線型身體,它們的身體生長几乎是無限制的,比如鯨魚的基因中就沒有限制身體生長的染色體,因此鯨魚才可以長得那麼大,由於不用應對身體重力,身體皮膚外面又有水壓保護,所以它們完全不用擔心身體太大無法活動,骨骼和皮膚無法支撐等問題。



不過可能有的朋友也要問了,幾千萬年前的恐龍時代,有的恐龍的體重可達近百噸,也有的甚至和如今的鯨魚差不多,那麼這些恐龍如何在陸地上生活著呢?即使生物學家一般認為個頭兒非常大的恐龍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水中度過的,它們的生存方式和如今的河馬和鱷魚很相似,基本上也是越大的恐龍在水中生存的時間越長,越小的越容易在岸上生存。


其實海洋生活有很多不同於陸地的優勢,在上面所講的一些優勢之外,海洋等水域的生態環境相對陸地也比較穩定,溫差變化小,營養物質多,更難能可貴的是海洋水體空間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近乎於三維空間模式,但是陸生動物除了會飛的鳥類之外,基本都只能在相當於二維平面的地面上生存,身體移動需要克服地球重力,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但是海洋動物就不用,豐富的營養也更有利於它們生長身體,因此海洋動物也就比較大了。


科普大世界


是地球重力的原因

動物總是會盡可能長大的,因為同類動物中,個體越大,越容易獲得生存優勢,也越少受到天敵威脅。

但陸地生活的動物不可能長的太大,因為陸地動物的體重完全依靠骨骼來承受身體重量,也要靠骨骼來保護體內器官。體重越大,對骨骼的要求就越高。以球體為例,球體的體積與半徑的三次方成正比。


大致上類比,如果一種動物的軀幹半徑增加一倍,其體積就會增大4倍。體積大了,體重也必然增加,絕不是骨骼增粗一倍就能支撐得了的。所以陸地動物的身體不能長的太大。 而在海洋中生活的動物就不一樣了。海洋動物可以藉助海水的浮力支撐身體,用不著過於強壯的骨骼。同時,身體的體積越大,排開的海水越多,獲得的浮力越大,就越省力。 所以,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大象)最大體重也不超過10噸,而海洋中的藍鯨最大可長到200噸重。曾經生存過的最大的恐龍,體重大約為130噸,也沒有超過藍鯨的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