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頭條微天下


宋朝曾流行過這樣一個故事:宋仁宗出生之時,大哭不止,一位白髮老人走到跟前,說了八個字,孩子便止住不哭了。這八個字便是“文有文曲,武有武曲”。這個故事很多人可能聽過,文就是包拯,“文”在後世被演繹的相當精彩,開始這“武”卻過得相當憋屈,最終鬱鬱而終。這“武”就是狄青。

狄青,出身很普通,出生於西河一個貧寒的家庭。也許是汾河的水特別好,所以他長的孔武有力,還立下了大志。16歲時,他兄長與鄉人鬥毆,結果鄉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更嚴重的是他哥哥還跑腿了。狄青充分發揚了自己的義氣,幫哥哥頂了罪,被送到了首都服役,恰在這時,他投了軍隊,只是要在臉上刺字。

雖然往日的形象不再了,但此後的人生卻像開了掛一樣,在軍中實現了人生的逆襲。1038年,30歲的狄青當上了軍區司令員,被任命為延州指揮使,負責一線的戰事。

果然不愧為軍事天才。面對西夏軍,范仲淹等人毫無辦法,狄青一改往昔的戰法,以弱敵強,打起了野戰。為了震懾,他還想到了另一個方法,那就是帶上面具。凶神惡煞般的形象在信鬼神的西夏人面前顯得十分猙獰,見到“面涅將軍”都遠遠躲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估計狄青太帥了,不帶面具無法殺敵。

在與西夏對敵的四年中,大大小小的戰役有25次,威名大震,據說開封人都將他畫成了羅剎的樣子。狄青也不斷得到大咖的賞識,包括范仲淹、韓琦等人。

經過大咖的提攜,狄青的路途更加暢通。一路從刺史、都指揮使等做到了軍委副主席——樞密副使。

做了中央京官的狄青卻不舒服了,因為遠離了軍隊,無法帶兵打仗,憋得慌。終於,到了1053年,機會來了。這一年,儂智高叛亂,官軍戰鬥力卻十分渣,叛軍一下子就佔領了很多城池。宋仁宗決定派遣一些精銳部隊配合當地軍民作戰。

久沒作戰的狄青來了精神,主動請纓。慷慨激昂之後,皇帝已按捺不住,遂任命狄青前去平定叛亂。不愧是名將,在崑崙關大敗叛軍,一場叛亂不久之後就被平定。

得勝歸來,宋仁宗十分高興,加官進爵自然不在話下。於是,又從樞密副使、節度使升為了樞密使。但在此時,卻引起了一些文臣的不滿。諸多流言也加在了他的頭上,狗長角還發光了,就連避水災到相國寺,都被說成是居心不軌。

此時的宋仁宗還是維護著狄青的。文臣們沒辦法只好請出了重量級的人物——歐陽修、文彥博。經過兩人的一番言論,大家都紛紛指責狄青。最後,皇帝只能妥協,將狄青降職,併到陳州任職,雖然還是副國級,但只能擔任市長了。不僅如此,朝廷隔三差五就派來使者,名義是探視,實際上為監視。狄青終於支撐不住了,與1057年鬱鬱而終。狄青到死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落得這樣的結局,仇人是誰都不知道,真的是憋屈到死。

宋朝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只要是武將,都會很慘。所以,狄青的死是死於猜忌,“人主之猜心一動,則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文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直被壓制的武將呢?狄青之死,是死於制度。


協虎戰爭史


我是“紅雨說歷史”,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北宋大將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立下大志,16歲的時候他替自己的兄長受過治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頰刺字,發配軍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軍中顯威

狄青在軍中很快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以後,對宋朝虎視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邊。他在抵抗西夏的戰鬥中驍勇善戰,多次為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狄青燒燬西夏糧食數萬,指揮宋朝士兵在豐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禦西夏。


每次戰鬥,狄青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四年裡參加大小戰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戰功,名聲大振。

治軍有方

狄青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很快當上了樞密使。但是他卻依然與士兵保持,密切的聯繫,狄青臉上代表低賤的刺字“制”依然保留著。皇帝宋仁宗勸他抹去,狄青說:“您不問門第提拔我,讓我當上樞密使,我正好可以以這個刺字來激勵將士,鼓舞軍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禦西夏,平定叛亂,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績,登上了最高的軍事長官樞密使以後,朝廷開始對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為流言的中心。當時歐陽修,王舉正都提倡為了宋朝的未來,要罷免狄青。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又是朝廷大員,自然引領了時代的言論導向,朝廷百官紛紛進言反對狄青。

謠言四起,甚至到了離譜的地步。狄青家的狗頭上長了角,狄青的住宅夜裡有光。開封發大水,狄青避難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惶惶而終

做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後被宋仁宗罷了官。但是狄青沒有過錯,所以給他加了一個,宰相的官銜,其實就是有名無實。狄青離開了開封,但是朝廷對他仍然不放心,每半個月就派使者來以慰問的名義,監視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謠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來,他都提心吊膽,生怕生出禍患。當初征戰沙場的一代名將,而今惶惶不可終日的狄青。罷官不久的狄青就在這樣,驚慌的氛圍中發病去世了。當時他只有49歲。


紅雨說歷史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間抗擊西夏的名將,功績比起收拾舊山河的岳飛還是有差距的,他建立了赫赫戰功不假,以武將身份擔任北宋軍事中樞部門的最高領導人樞密使也不假,但是說他死的比岳飛還冤,這就脫離歷史史實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山西西河人,家境貧寒,出身行伍,面有刺字,以軍功起家,最高官拜樞密使。狄青是在北宋抗擊西夏李元昊前線戰爭中一舉成名的。在他出類拔萃之前,北宋在與西夏早期的戰爭中,屢屢敗北,先後喪師數十萬,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仁宗皇帝派遣大臣韓琦擔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擔任陝西經略招討副使,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抗擊西夏的反擊戰。而狄青那時候只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名作戰勇敢的將軍,在范文正公的提攜與指導之下,狄青苦讀兵書和史書,從一名粗通文字的莽夫,變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將。

西夏戰爭最終在元昊求和中結束,而狄青也因為這些軍功官拜樞密副使,後來廣州儂智高叛亂,狄青臨危受命,帶兵夜襲崑崙關,一舉蕩平了儂智高叛賊,平定了嶺南地區。班師回朝之後,狄青就被仁宗皇帝提拔為樞密使,這個職務向來是文官擔任,仁宗皇帝將其交由狄青擔任,可見對其信任程度。

然而,北宋是在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中立國的,對軍人干政非常忌憚,所以“抑武揚文”成了整個宋代的基本國策,武將從來不會有機會擔任中央要害部門的領導,狄青開了先例,自然招致口誅筆伐,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仁宗皇帝遵守祖宗制度,不要讓武夫當國,以免尾大不掉,帶來後患。即使狄青小心周旋,做人做事謹慎,他還是抵擋不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強大攻勢,沒過多久,就被仁宗皇帝免職。狄青氣憤交加,面部生了毒瘡,最終毒發身死。

所以說,狄青之死,談不上有多冤枉,更與岳飛沒法比。因為狄青是病死的,不是被皇帝殺害的。


作家王麟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來看看狄青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狄青,字漢臣,汾河人,北宋名將。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代兄受過從軍。狄青精通騎馬,射箭,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朝廷命狄青為延州指使。作戰四年,二十五場戰鬥,中箭八次。

狄青後來攻陷了金湯城,襲取了宥州,殺尚羅等部落,焚燒西夏糧食數萬石,帳篷兩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狄青在敵方要害之地,建橋子谷城,建豐林,招安等城堡。狄青做戰時,常戴面具,披頭散髮,衝進敵陣,西夏軍無人敢擋。

尹洙任經略判官,與狄青談論軍事,十分欣賞狄青,就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和范仲淹,對他們說:狄青是良將。

韓琦與范仲淹見了狄青,也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十分看重。范仲淹還教狄青讀《左氏春秋》,跟他說:為將者,如果不知歷史,也只是匹夫之勇。於是狄青,就研讀秦漢以來的兵法,狄青的名氣越來越大。

狄青的臉上留有黑疤,宋仁宗就勸他敷藥除掉這些黑疤,狄青說:陛下從來沒有過問臣的出身,而是根據功勞提拔臣的。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為這些疤痕,讓我一直努力的。升狄青為樞密使,狄青後與孫沔、餘靖平定儂智高之亂。

狄青每當出現時,士卒都很崇拜,諫官彈劾狄青說,他家狗會生角會發光,請求將他調出京城,宋仁宗不同意。

公元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將家搬到相國寺佛殿上,很多人議論紛紛,狄青就被免去樞密使,離京。

公元1057年,狄青嘴生毒瘡,過得不開心,隨後死去,諡號武襄。


歷史簡單說


不能說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將——否則置王韶等人於何地?

不能說狄青死的冤枉——他只是外調出京,然後病死;

更不能說狄青之死就是崇文抑武惹的禍——多少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我們來看看他晚年的境遇。

風雨飄搖

1056年,大宋嘉祐元年正月初一,連日來的雨雪交加總算停了,天空開始放晴。這本是個喜慶的日子,可朝中大臣們卻高興不起來。

年近五十的宋仁宗趙禎突然就重病了,而且皇帝仍沒有兒子,繼位形勢很嚴峻。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正值盛世的帝國卻似乎處在一種風雨飄搖之中。

四月,黃河再次決堤,堤上土兵和民夫糊里糊塗地讓洶湧的河水捲走了。

五月,先後兩顆流星劃過京城上空。

接下來連日大雨不停,河北、河東、京東西、陝西、湖北、四川都遭水災。開封城嚴重內澇,太社、太稷壇未能倖免,數萬民宅被毀,人畜死傷無數,倖存百姓撐著竹筏紛紛逃命、流離失所,城外墳墓被浸泡多日,水中漂浮著棺材、骸骨。

生者死者都無法安居,真是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災難!天災預示大變。宰執們一面忙著朝廷的防澇救災,一面還得操心自家遭災情況。

黃袍加身的陰影

皇帝病重,但首先受傷卻是樞密使狄青。

已任樞密使3年多的狄青,家中也進了水,只好將家搬到相國寺的大殿上。忙亂之中,他穿了件黃衣服在殿上指揮士卒。

本來是件小事,但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

出生寒微,突然平步青雲,京城的下層人士和軍中士兵都以他為榮,恨不能一睹其風采。所以,他的事傳得尤其快。

再說,皇帝突然重病,而且皇帝還沒有兒子,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狄青,這是出身行伍的最高軍事統帥。上一個如此出身、如此地位的是誰?是趙匡胤!

趙匡胤憑什麼當了皇帝?是因為他軍中威信高,是因為柴榮病逝、皇帝年幼,是因為“黃袍加身”!

在眾論紛紛之際,知制誥劉敞說,最好能把狄青調往外地,以成全君臣大義。

大家都不聽。之後劉敞又上書說,外面議論紛紛,雖然我們可以不信,但為防後顧之憂,寧可委屈狄青,也不要給他背棄國家的機會!

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跑到中書說,最好把狄青調走。

文彥博說,狄青素來謹慎忠心,外面都是小人亂傳言,何足為信!

再次犯忌

此時,宰執們都還沒把傳言當回事。

狄青也不在意,結果很快又犯了忌。

他在家燒紙化香用來祭神,卻忘記按規定跟有關部門打招呼了。當地官吏見樞密使家著火,不敢怠慢,連忙跑去滅火。

虛驚一場後,傳言卻愈演愈烈,說他家中冒出怪光,這跟傳說中的皇帝誕生有啥區別?還有的說他家中的狗頭上都長了角,種種怪異之事接踵而來。

傳言越來越多,狄青開始感到不安。

恰巧,七月,一道白色彗星劃過夜空;八月初一又發生了日食。

再聯繫到之前皇帝生病、流星隕落、黃河決口、天降大水以及狄青身上的種種情景,一種莫名的恐懼和不祥開始瀰漫在宰執的心頭。

缺乏政治智慧

偏偏狄青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在朝廷沒結交下什麼朋友。

像剛回朝擔任三司使的韓琦,狄青本受他恩惠,兩人關係卻並不融洽。

當年兵變後,韓琦奉旨整頓軍紀,狄青卻因戰友焦用違紀卻懇求網開一面,被韓琦嚴詞拒絕。

自焦用被殺後,狄青如鯁在喉,老想著當時韓琦那番話,什麼中狀元才是好男兒!是,當年我刺配充軍時,王堯臣是狀元,你韓琦是榜眼,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立的功可不比你們少!王堯臣不就是個樞密副使,照樣在我手下幹活嗎?

現在,他忍不住去跟同年的韓琦攀比,時不時就跟人說,韓琦的功業、官職和我差不多,我不過是少一進土及第罷了!

全無之前的尊重和禮遇,搞得韓琦也特別彆扭。狄青家“起火”那晚,韓琦就問道,樞密使出來滅火,有沒有穿黃衣服啊?

所以,韓琦是不可能再去維護他的。

如果任由傳言再繼續下去,可能就對狄青不利了。這時,還是老朋友、已經回朝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再次幫忙。

歐陽修說,狄青雖然人不壞,但是現今情況下,他被士兵們、老百姓如此擁護,又有這種傳言,足以禍害他!所以,為了保全他、為國家考慮,最好還是罷免他樞密使、調為外地知州為妥!

無法理解苦心

八月,狄青被罷樞密使,加同平章事、任命為判陳州,韓琦接任樞密使。

在歐陽修看來,調往外地任職,職級又沒降,很正常,避嫌而已。多少大臣都經歷過,不光文人,就是同為樞密使的王德用不也是起起落落嗎?

可狄青根本無法理解歐陽修的一番好意。

半年後,他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時年49歲。


紀巖松


歷史上的狄青,其實死的一點都不冤。他的悲劇,實際上是他沒搞懂北宋正常的政治生態規則。沒有搞政治鬥爭的政治智商,卻硬要摻和到高層的政爭之中。換句話說,狄青若是活的明白一點,把自己的姿態擺正,他根本就不會憂懼而死。

相比於狄青,岳飛那是真冤!如果說狄青是作死的,那麼岳飛就是冤死的



先介紹一下狄青這個人。

首先,狄青確實是名將,北宋第一名將,沒有之一。並且狄青是小兵出身,坐到了樞密使的第一人,也沒有之一。

其次,狄青確實是從樞密使的位子上被人趕走的,文彥博也確實說過朝廷不信任他,不信任武將之類的話。但至少在場面上,朝廷給狄青留足了面子:

一是雖然被貶,但仍然給他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銜,二是他的被貶之地僅是離開封不到三百里的陳州府。相比於蘇軾動輒貶數千裡遠,狄青在宋代政治生態中是難得的善罷。

第三,狄青與文臣的關係緊密,並非傳言所說的,狄青遭到文官的嫉妒。事實上,狄青一直是文臣們的合作伙伴。

第四,狄青與宋仁宗的關係一般。他的節操不高,誰更有權勢,誰開價更高,他就立刻會與其結盟,回頭咬舊主。

關於這個第四點,重點要說一下。

第一個對狄青有知遇之恩的,是范仲淹。在范仲淹之後提拔狄青的,是尹洙,而尹洙的後臺是韓琦。狄青作為一個被三個人都提拔過的將領,他對第一個提拔他的范仲淹,是真的不地道。當時韓琦和范仲淹有矛盾,雖然兩人都是君子黨,但是兩人對西夏戰略截然相反,在關於是否築水洛城一事上發生過沖突。於是韓琦授意尹洙讓他對范仲淹的政策進行搗亂。而當時具體負責搗亂的人,就是狄青!

這件事的經過是,尹洙命令狄青抓捕執行范仲淹戰略的劉滬(武將)。而在此之前,宋仁宗為了調和兩派的矛盾,已經派出了欽差去調查此事。結果狄青為了邀功,居然趕在欽差到達之前,就對同是武將出身的劉滬動私行,甚至還打算殺人滅口,毀滅證據。這件事就是著名的水洛城案。

老實說,軍人聽指揮沒錯,范仲淹和尹洙兩位恩主起衝突,狄青挑邊站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為了往上爬,用卑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的同僚,就不厚道了。尤其是搶在欽差前面殺人的行徑,這與奸臣有什麼區別?



尹洙和狄青這麼整范仲淹,那范仲淹當然要反擊了。於是范仲淹一派鄭戩、餘靖等文臣的強烈抗議,與韓琦一派就如何處理尹洙和狄青的事情全面開戰。最後的結果是,狄青在韓琦一派的力保,以及范仲淹、歐陽修的寬容下,免於死罪。

於是在此之後,狄青改投韓琦門下。結果沒過多久,狄青與韓琦又起了矛盾。

當時宋仁宗派韓琦為帥,欲整頓荒廢的河北禁軍。韓琦一面以狄青為副帥輔佐自己,一面推行雷霆手段治軍,狠治河北禁軍。可是在這個整軍的過程中,狄青居然為他的一個朋友(剋扣軍餉),跑去找韓琦為貪吏開後門。而理由是此人是立有軍功的英雄。

其結果當然是被韓琦駁回,畢竟戰鬥英雄是戰鬥英雄,貪汙犯是貪汙犯。宋仁宗讓韓琦整治軍隊腐敗,而狄青為貪汙犯庇護,任憑說上了天,也不佔理。最搞笑的是,這件事居然在後來還被以北宋代重文輕武的標籤被拿出來反覆的宣傳。



此事之後,不管狄青的官當的有多大。朝野文武對狄青的評價一律是:有能力,但政治智商和節操都是負數!

最後是狄青被趕出京師的背景,也就是所謂的狄青含冤一事。

當時還沒有決定皇儲的宋仁宗病危,各種謠言四起。身處要害位置的狄青由於有多次改換門庭的前科,而且對於部下士兵也偏向縱容,朝野都認為他的政治忠誠度不夠,簡而言之就是不可靠。

於是宋仁宗最後在選定顧命大臣時,把狄青給踢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韓琦和李璋這一文一武的組合。韓琦不用對說,很可靠。而李璋雖是武將,但他是宋仁宗的表哥。並且李璋在可靠度這方面沒得說,一向是敢於拒絕執政大臣對軍隊事務的干涉,並且在處理軍隊譁變這方面也是雷霆萬鈞,常以高壓手段迅速平息士兵的兵變。而這兩方面,這兩點換成狄青都不太可能做得到。

所以說,狄青被貶。源自他的操守,源自同僚對他的風評。並且說實在話,在北宋當宰執大臣,幾起幾落完全就是家常便飯,不被貶的宰執大臣根本就沒有。人家被貶了之後都能坦然面對,等著朝廷重新起用。怎麼這事到了狄青身上就不行了呢?因此,狄青之死完全就是他自己的問題。

還有,前面也說了,狄青雖然被貶,但他最後還是全身而退。按照宋代的遊戲規則,離開京師,躲過了這個政治風波,復起的機會還是很大的。當時與狄青同批的武將大多陣亡在了鎮戎三敗中。狄青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選擇,他被複起的希望很大。然而,狄青居然就自己把自己憂懼死了。這能怪誰?



跟狄青比起來,岳飛簡直冤投了!他的功勞就不說了,下面只說岳飛到底冤在哪。

首先,以岳飛的官職等級,按照宋代此前的遊戲規則,無論如何是不會死的。大不了就是流放嶺南,或者直接貶官。比如,宋太宗的樞密副使彌德超就被指控與岳飛同樣的罪名(指斥乘輿),其結果也就是發配瓊州而已。再比如韓世忠,他最後也只是削職罷官而已。岳飛跟這些人比起來,完全就是特殊待遇,被特殊對待了。

其次,岳飛比秦檜年輕,比宋高宗那個陽痿男也小几歲。等秦檜和宋高宗死了(宋高宗太特麼能活了),岳飛還有復出之日,並且肯定是當仁不讓的北伐統帥。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宋朝延續了一百多年的遊戲規則(重則流放,輕則貶官),到了岳飛這裡變了!

並且誰都沒有想到,北宋的皇帝已經是夠沒有骨氣了,宋高宗居然比他的老祖宗更特麼的沒有骨氣!



祖宗江山,大好河山不去收復,居然願意給金人當兒皇帝——變態!

兜裡的錢嫌燙手,寧可白送於金,也不願意拿來以充軍用——變態!

二十九歲就陽痿,唯一的兒子也夭折了。心理必然不正常——變態!

三個變態加一起,宋高宗的心態已經是完全不正常了。這麼一個心理不正常的人,這麼一個唯金人馬首是瞻的陽痿男,他會幹出為了諂媚金人,自殺大將的蠢事,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岳飛冤就冤在這裡,他碰上了一個變態,碰上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大宋法律程序就直接殺的宰執大臣的變態皇帝。

所以,狄青是狄青,岳飛是岳飛。兩人根本不一樣。

狄青不是被冤殺,且狄青屢次背叛支持他的文官(歐陽修、范仲淹、韓琦),自己上杆子往漩渦裡湊。最後狄青也是榮罷,以更高的虛職到地方養老,有機會還能復起,宋朝的宰相基本都有這一遭,狄青只是自己想不通,自己把自己嚇死了。



而岳飛是貨真價實的冤殺!他不願意與秦檜同流合汙(迫害韓世忠),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檜的敵視。後來又在沒有任何罪名的情況下被逮捕,最後居然又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簡直是冤透了!並且更冤的是,北宋壓根就沒有擅殺宰執的傳統,岳飛是到了兩宋交替的這個時代,恰好碰上了宋高宗這個陽痿死變態,才給他羅織了一個莫須有的死罪。這種冤屈找誰說理去?


Mer86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是不是,狄青是不是死得比岳飛還冤?

題目裡說狄青比岳飛死得還冤,其實這是很沒有根據的話。

狄青是在被貶出京師後,心情鬱郁之下發病而死,並不是被朝堂上昏君奸臣給害死的。

岳飛之死就無需多言了,被昏君趙構,賊臣秦檜聯手害死,死後家人還受拖累。

論戰功,狄青在打西夏的時候級別還不夠高,都是局部戰爭,雖然百戰百勝,但也未見得說對整個大宋和西夏的局勢有多大影響。後來被調往宋遼前線擔任真定路副都總管,宋遼前線大體平靜,他也沒什麼用武之地。

狄青最大的戰功是因為平定儂智高之亂,儂智高之亂雖然不能說是什麼疥癬小疾,但也談不上有多牛批。畢竟是窮鄉僻壤的一隅之地,想和大宋對抗,無異以卵擊石。

當然,我不是說狄青的軍事能力不如岳飛,我一向不妄談軍事,也不是很看得懂。不過狄青和岳飛都是我很佩服的華夏名將,我看不出他們多牛逼,但還是知道他們很牛逼的。

我說這些是想說明,或許狄青的能力確實不在岳飛之下,但是狄青的戰功和岳飛還真是沒得比;另外,狄青死得不可能比岳飛還冤。


下面來說狄青為什麼會被貶出京心情鬱郁?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還是因為大宋的祖宗之法。

從當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對武將的防範就一直很嚴密。先是搞出兩次杯酒釋兵權,然後弄什麼更戍法,說到底就是為了削弱武將對部隊的掌控。

宋太祖和趙普兩人為了防止陳橋兵變再次出演,設計的各種政策形成了重文輕武的傳統,樞密院身為最高軍事機構,其長官也向由文臣擔任,而狄青起自行伍,卻坐上了樞密使的高位,這就是破壞了祖宗之法,破壞了重文輕武的傳統。

所以朝中大佬們就開始搞狄青,還真不是他們和狄青有多大的私仇。其實皇帝宋仁宗對狄青還是不錯的,他多次和大臣聲明狄青是忠臣。只是當文彥博說出當年太祖也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之後,仁宗就再也不好堅持了。

所以,狄青被貶出京師還真不是皇帝本人猜忌他,也不是那些朝中大佬文彥博等人和他有私仇(當然文武對立,一個起於草莽的士兵能擔任如此高位,不滿可能是有的),他們是為了維護宋朝祖制,防患於未然。



扶搖郡主


狄青可以說是北宋朝堂文臣當國的犧牲品。

剛好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沒有之一!

自北宋對西夏戰爭一路走來,狄青率軍25戰無一敗績。他的面具成為敵人的夢魘,西夏人稱他為“天使”,即天上來的使者。

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

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

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的士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

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1、出身貧寒

狄青小時候家裡窮,很窮。

但是越是這種貧困的環境,越能成就一個人,狄青的名將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礪。

16歲時,因哥哥與人打架,他代兄受過,被押到京城。北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較單一,就是刺字充軍。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馬直騎兵。

如無意外,狄青將在軍隊中混吃等死,運氣好會混個一官半職。但是造物弄人,很快傳來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的消息。於是北宋震怒,大舉抽調部隊到前線,狄青的命運開始改變。

2、嶄露頭角

初到前線,狄青的職務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開戰初期,北宋被毆得非常慘,導致了全軍上下對西夏的畏懼心理。

但是作為從京城來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陣,狄青總能身先士卒,發動猛烈衝鋒。在大哥的帶領下,小弟自然以一當十,所以西夏軍隊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敗績。

作戰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戰鬥。狄青攻陷金湯城、宥州,屠殺了西夏多個部族,焚燒西夏軍糧數萬石,俘敵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還築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僅如此,他還喜歡蓬頭散發,戴著銅面具衝鋒在前。這種嚇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中箭了還能起身殺敵。所以西夏人認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應該說,李元昊給了狄青建功立業的機會。狄青在西夏摸爬滾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樞密副使,全靠西夏給的機會。

但是要成為名將,光有勇還不夠。當初還是延州指使時,經略判官尹洙將他推薦給經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對狄青非常欣賞,教他學習《左氏春秋》,並告之他:“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點撥的狄青從此手不釋卷,終於開啟了文武雙全模式,成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論支持,狄青的官運像是坐上了直升機,先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在西北前線十多年,狄青成為一代名將,被召回京後擔任樞密副使,進入武將最高層。

3、理論加實踐

1054年,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最初儂智高想要裂土為王,仿效交趾成為宋朝的藩屬國。

豈有此理!北宋很生氣,後果不嚴重。和西夏一樣,戰爭開始北宋接連敗績,邊將的表現太過菜鳥,丟盡了天朝的臉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進言,自願帶兵平叛。仁宗一高興,就把整個嶺南地區的軍隊交給他指揮。但是宋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狄青殺了幾個不聽指揮的將領後,才逐漸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過年期間,在大家都歡天喜地鬧新春時,狄青兵出崑崙關,殺了儂智高個措手不及。隨後,宋軍大局進攻,嶺南地區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嶺南期間,交趾(越南)告訴宋朝,他們可以幫忙平叛。朝廷上下一聽那個高興啊,就算上不了場站在一邊搖旗吶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說明了北宋強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國割走大量嶺南土地的慘痛過去。

關鍵時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對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斷拒絕了這些想要趁機撈一把的蠻夷,也給北宋節約了好幾萬石的軍糧和銀子。這件事說明狄青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屬下的進步,領導總是能看在眼裡。平叛後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在那個武將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經過了幾十年的拼殺,終於成為北宋武將的一把手。

4、樹大招風

當初面聖時,仁宗看著狄青臉上的刺字彆扭,勸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面涅將軍。

身居高位不忘本,這是好品質,不過在烏煙瘴氣的北宋朝廷,這就成了秀高調。樹大招風,狄青的黴運跟著樞密使的上任很快開始了。

按說狄青是個很低調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說他是狄仁傑的後代,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歸來,他都把功勞算在大家頭上;繳獲了戰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國家。但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裡,反而成為他們指責狄青作秀的“證據”。

狄青升為樞密使,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為皇帝陣營的士大夫們非常不爽。從此大家也不因為瑣事扯皮了,也不因為門派而黨爭了。大家再次拋棄成見走到一起,只為將寒門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歐陽修,時任北宋翰林院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長。歐陽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壇領袖。在那個信息還不發達的時代,歐陽修掌握著社會輿論,是士大夫的精神領袖,這讓歐陽修的地位舉足輕重。

歐陽修是一個傳統正面人物,表現在愛材忠君有才華,但這也導致他和狄青的“結仇”。

狄青任樞密使,本朝從未有過。因此作為文官領袖的歐陽修多次上書,主旨只有一句:“為了大宋的未來,罷了狄青吧!”

仁宗對自己的決定還是很自信的,直到歐陽修拋出狄青可能要謀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謀反,所以很快將狄青“扼殺在搖籃之中”。隨後狄青被貶為陳州知州。一年後,鬱悶的狄青含恨而終。

現在看來,家犬頭上長角、避雨在相國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藉口,“莫須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終,他們成功了,或許他們真的是為了這個“國家”。

狄青死後,仁宗追授為“中書令”,諡為“武襄”。危機解除,封王也不為過。

幾十年後,秦檜如法炮製,給岳飛又來了這麼一次。從此秦檜的“莫須有”成為奸佞的象徵。不過,在此之前的狄青,則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後,武將更加戰戰兢兢,國家衰落無法挽回。最終靖康之變,北宋畫上句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一般情況下來說,每當成立一個王朝的時候,擁有最大權力的除了皇上,就是那些武將。武將畢竟握著整個國家的軍權,他們可以說是除了帝王之外,最厲害的官員了。可是,在北宋卻不是如此,北宋有一個規定特別變態,所有的文職官員都比武將地位要高,所以很多人寧願去做文官,也不願意去做武將。不僅如此,在那個時候,有一位名將還是被活活逼死的呢。

而且,就是因為做武將要面臨太多的是非,才不會有人願意在那個時候去當兵。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那位被逼死的武將,他可是被稱作北宋第一名將的人,他叫做狄青。他是普通農民出身,成為了士兵,可沒有想到他立下了戰功,那是在和西夏打仗的時候。在那之後,每一次打仗幾乎都是屢戰屢勝,所以他就從一個普通的士兵變成了樞密副使。

在他成為將軍之後,很多人都是不服氣的,尤其是那些地位比較高的人,認為這麼一個士兵出身的人,怎麼可以成為將軍呢?因此就開始各種發難,特別是那些文官,畢竟在那個朝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要高,所以文官是有權利去妨礙一個武官晉升的。有一個文官叫做歐陽修,想必你們應該都有了解過。

他是北宋時期非常有名氣的一個文人,當時他就很看不慣狄青,他認為狄青就打了幾場仗,就從士兵變成了將軍,這樣絕對是不合規矩的。因此,他就去找了宋仁宗,他表示從來都沒有過從農民變成將軍的說法,因此想讓宋仁宗把狄青給趕回老家。一開始宋仁宗沒有這樣去做,但是後來很多的文官都開始上書,而歐陽修也再三提議要罷免狄青,其他的官員也都附和,希望宋仁宗能夠這樣做。

雖然,宋仁宗仍然沒有同意,可是他已經沒有和之前那樣去相信狄青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打量之後,宋仁宗還是罷免了狄青,並且把他貶到了陳州做官。雖然說他在陳州只是一個小官員,但是宋仁宗卻經常會派人過來監視他,沒過多久之後,狄青就開始出現精神恍惚的情況,有的時候還會神神叨叨,就這樣在49歲那年他就離去了。

看來,在那個時候做一個武將還真的是很沒有保險,能隨隨便便被一個文官就能逼死。到底應該說是朝廷規定有問題,還是當時的皇帝有問題呢?而且,據說自從狄青被貶之後,北宋就再也沒有將領可用了呢。


智在三國


關於岳飛,我就不多說了,一代抗金名將,最後死在漢奸秦檜“莫須有”的罪名上。與岳飛同樣悲哀的還有大將狄青,一樣是死在這樣的罪名下,但是提起狄青很少人有了解,死的不比岳飛好到哪裡去。


狄青出身草芥,年輕的時候代兄受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在宋朝,犯過罪的人臉上都會被刺上字,狄青後來也被人稱作“面涅將軍”。

宋仁宗時期,李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狄青應徵入伍,做了一名低級將領。率領手下將士,先後佔領了金湯城、宥州等地。每次戰鬥都頭髮披散,面帶銅製面具,多次在戰鬥中深受重傷。但“聞宼至,即挺起直赴”,在宋夏戰爭中,生名越來越盛。

宋夏戰爭結束後,狄青得到韓琦的賞識,又被范仲淹看中,范仲淹贈送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希望狄青好好閱讀,“將臣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發奮苦讀,學識日益增長,官職上升越來越快,幾年時間,一直升到了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智儂高叛亂,連續攻破九座城池,兵臨廣州城下。楊畋督戰之初,宋軍一直沒有進展。又派孫沔前去督戰,但這些仍無法讓宋仁宗放心。狄青前去請戰,宋仁宗委派狄青為宣徽南院史,全權負責處理廣南叛亂。

前期因為兩名將官輕敵,最後被敵人斬殺馬下,全軍士氣低落。狄青到達前線之後,立刻帶領一隊精兵,打了一場大勝仗。回到軍營中,斬殺了兩名軍紀渙散的將官,全軍立刻緊張起來。

狄青集合部隊,出其不意打的儂智高叛亂部隊一個措手不及。乘勝追擊,追擊敵人五十多里,斬殺了儂智高部的幾名重要將領,當晚儂智高火燒邕城後逃走。狄青部隊進入邕城,收繳金銀等物數以萬計。隨後狄青又經歷了幾場大戰,官職也漸漸越來越大,直至宰相。

但是在準備給狄青授予等同“國防部長”職位的時候,卻遭到了整個朝廷的反對。甚至之前很是賞識他的韓琦,與朝中的名臣歐陽修等人都反對。但是宋仁宗堅持己見,授予狄青密書使的重任,從此狄青也受到了來自朝廷各個官員無休止的詆譭謾罵。一直到了嘉祐中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帶領家人住在相國寺,給別人留下了話柄,第二年被髮配到青判陳州,不久之後便生病去世。狄青死後,皇帝授予“武襄”的諡號。

狄青之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宋朝重文輕武,武官在朝廷裡面一直是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狄青受到范仲淹賞識,讀了一些書。但是出身行伍的身份,與狄青一直是平步青雲的上升速度相悖,受到了朝廷裡面文官的嫉妒。甚至是連自己的上司韓琦都很嫉妒,狄青也就成了眾武官的替罪羊。


狄青出身草芥,臉上還被刻著字,一直不受朝廷裡面官員待見。甚至是韓琦的歌姬勸酒時都敢說到:“斑兒請你喝一杯”。因為遲到一會,更是被文人罵道:“迎一赤佬後來,還屢日不來”。更是不知“功成身退”為何物,在家祭祀祖先之時,竟然造成失火,更是給百官留下口舌。

還有就是宋朝過度抑制武人,因為宋太祖便是憑藉“陳橋兵變”起家,後世子孫一直不敢給武人太大的權利。之前的密書使一直是由文人擔任,文彥青更是以狄青軍權在握,朝廷疑爾。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青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讓宋仁宗百口難辨,這就註定了狄青的悲慘遭遇。

北宋少將,南宋少相。而狄青正是北宋少有的將才,是兩宋史上有名的疑罪從實,也是古代皇家“寧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案例。更是折戟於名臣歐陽修、文彥博的手上,在一定意義上,狄青死的比岳飛還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