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戴安瀾?

筆下發白




戴安瀾是抗日名將,但他當初加入黃埔軍校時,卻是一波三折。

1924年黃埔軍校創建時,戴安瀾的祖叔公戴端甫聽說在自己家族後輩中戴安瀾非常有出息,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也非常好,就想請他到廣東來一起發展。


戴端甫早年跟隨孫中山一起鬧革命,這時在廣東第四師中兼任團長。他寫信的目的是想讓戴安瀾考取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做貢獻。

在黃埔軍校的入學考試中,戴安瀾成績名列前茅,因為身體過於瘦弱單薄,卻被刷了下來。無奈他到軍隊中當了一年士兵,身體才慢慢強壯起來。隨後於第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黃埔三期。



戴安瀾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軍校中刻苦學習,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稱讚。就連蔣介石也給他這樣評價:此子稟賦異常,後必有成。

1926年畢業後就投入到北伐戰爭中,因為作戰勇敢,屢建奇功,從排長一路升到團長。

1933年3月,戴安瀾擔任第17軍25師145團團長,奉命開赴古北口參加長城抗戰。對於一個軍官來說,戰爭非常考驗平時的訓練水平和戰時的應變能力。

戰鬥一開始,145團就受到日軍飛機和大炮的狂轟濫炸,陣地很快就失守了。戴安瀾當機立斷,把軍隊撤到了南天門高地,讓日軍的大炮失去了轟炸目標。

接下來的戰鬥就非常考驗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不管是阻擊戰還是刺刀戰,145團全團官兵都沒有落下風,堅守三天三夜重創日軍。

其中有一個哨所裡邊只有七名士兵在防守日軍,連續擊退日軍多次進攻。直到彈盡糧絕,仍在堅守。當日軍攻上這個陣地後,才發現這裡居然只有七個士兵,他們就將這七個士兵的屍體以最高的禮儀掩埋了起來,以體現對強大對手的尊重。



當抗戰爆發後,戴安瀾升任第二十五師七十三旅旅長。經過多年的征戰和學習,他對於與日作戰有了非常多的心得體會。

在臺兒莊會戰中,戴安瀾使用火攻計,燒的日軍哭爹叫娘。然後利用有利的地形,堅決把日軍堵在包圍圈中,為臺兒莊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後蔣介石稱讚他為“黃埔精神,民主將軍”。

1939年1月,戴安瀾被任命為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200師師長。這一年他35歲,同年底就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


11月25日,戴安瀾率領先趕到的600團,與日軍第二十一、四十二聯隊血戰兩晝夜,穩住了桂系節節敗退的局面,以崑崙關一線與日軍展開對峙。

12月7日,杜聿明的第五軍展開了反攻,戴安瀾的200師率先殺出,一舉攻克崑崙關。這一站戴安瀾重傷,擊斃了日軍21旅團長中村正雄。中村正雄的日記裡這樣寫道:日俄戰爭中,我旅團獲得鋼軍稱號,但這一次,我不得不承認碰到了比俄國軍隊更頑強的中國軍隊。

戴安瀾在住院治療期間,蔣介石親自前往探望,表揚了他的指揮能力。戴安瀾當場表示:流血乃軍人本分,學生恨不能殺盡日寇,揚威國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東南亞,意圖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戰略物資的來源。

戴安瀾所在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66軍共計10萬人組成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

1942年2月,奉蔣介石的命令,戴安瀾參加東瓜保衛戰。他以9000人的兵力,抵擋了3萬多日軍的進攻,成功的掩護了英軍的撤退,並消滅日軍5000多人,堅守了12天。

1943年3月,同古保衛戰打響。按照原定計劃,還有三支軍隊參加此次戰役。然而不幸的是,援軍並沒有到達,日軍的兩個師團卻趕到了。200師被日軍重重圍困,又堅守了12天,以傷亡800人的代價消滅日軍4000多人。



1942年5月,因為英軍的無恥敗退,中國遠征軍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蔣介石不得不命令中國軍隊退往雲南,杜聿明命令戴安瀾部掩護全軍撤退。

在數次戰鬥中減員嚴重的200師再次陷入了日軍的重重包圍,在撤退中,戴安瀾身負重傷,仍指揮部隊向雲南撤退。

在5月的雨季中,可怕的野人山吞噬了許多將士的生命。5月26日,戴安瀾將軍含恨而終,時年三十八歲。



蔣介石指示國民政府在廣西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隆重的國葬,毛澤東、周恩來、張治中和蔣介石都為戴安瀾送上輓聯。

作為職業軍人,戴安瀾將軍生前這樣高標準要求自己和朋友:人我之際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際要看得淡,淡則不求。生死之際要看得破,破則不懼。人能不忮不求不懼,則無往環境而生機盎然矣。

謹以此,與諸君同勉!


新知傳習閣


戴安瀾出生於安徽無為,曾今參加過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在抗日戰場上他功勳卓著,作戰勇猛,從團長到旅長再到後來的師長,可謂是一路升遷。在他升任第五軍200師師長後,還參加了桂南崑崙關戰役。為這次戰役的勝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41年戴安瀾作為中國的抗日名將奉命奔赴緬甸作戰,在緬甸作戰期間他曾遭遇了重重困難,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突圍,帶領他的200師將士們在緬甸與日軍英勇奮戰。但是在緬甸的最後一戰中他不幸身亡,



戴安瀾身亡後,他的將士們冒死把他的靈柩抬回了國內,在靈柩從雲南歸國時,當時的雲南騰衝縣20萬百姓自動排隊迎接,後來,重慶國民政府為戴安瀾將軍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當時的許多國共兩黨重要人物都分別參加了,其中毛澤東主席親提輓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彩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車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隕命,壯志也無違。


趣古今


一句話“不死早晚功德林。”(北平第二模範監獄)但是,戴安瀾如果一直不陣亡的話,估計到1949年最差也是個兵團副司令官了。(就是大約高吉人的那個位置)



高吉人(1902—1979),籍貫陝西靖邊,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四期學員;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預備兵團副司令官。



另外也要看從哪個方面評價戴,每個民族都要樹立自己的英雄,從這個方面,他夠格。從軍人的角度,他也算稱職。從指揮能力的角度,他還到不了這個評價的檔次。(只當到師長)戴在撤退時犧牲後,毛主席知道消息馬上提筆在延安窯洞裡寫了這麼一首詩,名為《五律挽戴安瀾將軍》,表現出我軍同樣對他的認可。



但是有人說戴安瀾撤退時瞎指揮不聽杜聿明的,當時撤退200師重武器損失很厲害。(200師在緬東,杜聿明也要求200師直接從緬東撤退回國,但戴安瀾偏偏要去緬北)因為戴師長在撤退的時候不歸5軍(軍長杜聿明)指揮,歸6軍指揮;新38師歸5軍指揮。



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在其記錄中說:“當面的敵人是重慶軍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掩護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拼死抵抗。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讚許。(可是我翻遍日軍記錄和檔案,找不到這句話和文獻)



再有,根據雙方戰報和鄭庭芨回憶錄“一個89師調來的外來戶,駕馭不了手下那些驕兵悍將,東瓜戰鬥中他扔下鄭庭芨指揮官頂缸守城,自己怯戰溜過錫塘河東岸躲起來結果卻被迂迴的日軍56師團搜索聯隊加上昂山的緬甸國民軍撞個正著,又要東瓜功臣是鄭庭芨分兵來援,打亂了整個作戰佈置… ”。“名將”因中央日報發表的“日記”和潤之題詞之故而聲名鵲起!卻和手下人的回憶不免大相徑庭,什麼才是真的呢?未必是撥開歷史迷霧才知道。



不過,戴師長畢竟是遠征軍時期犧牲的少有的高級幹部,是否當得世人銘記呢?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42年戴安瀾將軍犧牲的噩耗從緬甸傳到延安,毛主席知道後,提筆在延安窯洞裡寫了這麼一首詩,名為《五律 挽戴安瀾將軍》,詩中這樣寫道:外辱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冬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他便是被毛主席譽為“海鷗將軍”的抗日名將戴安瀾,一位對中華同胞充滿熱愛,一位對中華每一寸土地都留有感情的英雄,他為了民族、為了國家、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異國他鄉,只因為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只因為他憎恨殘忍的侵略者,他是一位值得任何人敬佩的英雄。



戴安瀾將軍是黃埔三期的畢業生,他從底層軍官成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團的師長,完全是靠他自己的一腔熱血。在北伐時期,他就英勇善戰,往往身先士卒,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部先是參加長城防線,於日寇血戰於古北口,之後又參加了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在崑崙關戰役中他率部殲滅日軍王牌旅團第十二旅團,其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



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他率部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先行開赴了緬甸同古,在同古保衛戰中,他於平原之處堅守十餘天,使得日寇在軍事實力數倍於我軍的情況下損失慘重,完成了阻擊任務,經此一役他成為了第一個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後因盟軍指揮的失利,使得中國遠征軍孤軍奮戰,不得不從野人山突圍回國,在200師回國的途中,戴安瀾將軍在指揮的時候不幸中彈,後突圍至緬甸矛邦的時候因為傷口的潰爛而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後屍體被官兵護送回國,在廣西全州舉行了國葬,舉國弔唁。戴安瀾將軍他是守衛國家的藩籬,他的不朽英魂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絕筆歷史


抗日名將戴安瀾的名氣很大,形象也被不斷塑造與昇華。1942年率中國遠征軍先遣部隊第5軍200師入緬作戰,之後以身殉國,終年僅38歲,被稱作“域外死忠第一人”。本文暫且不談他在軍事指揮以及戰略方面的具體評價,只說戴安瀾將軍的犧牲的始末及之後歷史形象問題。戴安瀾,號海鷗,學名炳陽,1904 年生於安徽省無為縣的一戶貧寒人家。初進私塾,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後決意投筆從戎,1925 年正式考入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銳意進取,1928 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 1 師連長,繼之歷任營長,於 1932 年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 25師 73 旅 145 團團長,之後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駐守。

1933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 13 軍 25 師 173 旅旅長。戴安瀾參加武漢會戰後,於 1939 年 1 月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 5軍 200 師少將師長。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當年12月,在崑崙關大捷中,一舉擊斃日本侵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蔣介石稱之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1940年獲得國民黨政府頒授四等寶鼎勳章,迅速成為軍旅新星。戴安瀾犧牲之始末

1942 年 2 月,為協同英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保證“輸血動脈”滇緬路的暢通,國民政府決定派出中國遠征軍,計劃兵力約10萬。

戴安瀾奉令率領200 師不到一萬名軍官,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從雲南出國奔赴緬甸,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史稱同古保衛戰。首戰告捷,從 3 月19日起,在東瓜地區血戰 12 天,殲敵 5000 有餘,收復棠吉,史稱東瓜保衛戰。

戴安瀾作戰意志堅定,在戰前宣佈: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可謂英勇異常。同時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讀之令人感佩。豈料不久後陷入日軍重圍,軍長杜聿明令廖耀湘的 22 師趕緊接應,3月29日突圍,戰到次日凌晨,渡過錫塘河,戴安瀾部退出同古鎮,跳出了包圍圈。3月30日,第5軍見敵勢兇猛凌厲,決定到同古鎮以北的棠古地區暫時休整,而戴安瀾200師作掩護部隊,使得軍部安全撤退。4月5日,蔣介石來到戰區指揮部,特意召見了戴安瀾,兩人:

一同進餐,留宿行轅,勉慰有加,甚為倚重。

但到了5 月 18 日,撤退到緬北細保至抹古公路南側森林邊地時,日軍乘夜間天降大雨之際,發起襲擊,戴安瀾胸部、腹部共四處中槍,很快進入緬北矛邦村山上的一座小廟裡。因雨林地區氣候炎熱,傷勢過重不治,5月底戴安瀾犧牲,將星隕落於域外。

戴安瀾的身後形象

戴安瀾戰死在當時影響很大。英國的《泰晤士報》稱: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簽署的文件中說:戴安瀾將軍於 1942 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入之優良楷模。

不僅如此,美國軍方把東瓜保衛戰看作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併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史迪威評價戴安瀾為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蔣介石為紀念戴安瀾,賦詩一首: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蔣介石是很看重戴安瀾的,可見其心痛;毛澤東在1943年3月寫過一首《挽戴安瀾·海鷗將軍千古》的五律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顧命,壯志也無違;

時任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則手書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輓詞,對戴安瀾將軍誠致哀悼;朱德與彭德懷聯名撰寫對聯寄託敬意:上聯為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下聯為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可以說,舉國紀念戴安瀾。

1942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中將。當時的國內的輿論對戴安瀾讚譽有加,重慶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哀榮至極。戴安瀾將軍一心為國,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詩品可見人品。高風亮節,在奉命開赴臺兒莊前夕,寫給其兄長的家書一封,要求以五個月所得薪水1500元中之1000元,捐獻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孤師入緬,首戰告捷,但最終血肉之軀馬革裹屍,悲壯之至,是值得永久紀念、不朽的的抗日英雄——後世怎麼高度評價其實也是不為過的。


歷史圖文志


戴安瀾是抗日戰爭史上一個軍功彪炳的大將,同時也是一個抗戰功績即被自己的圈子認可,同事又被相關方面認可的典型,在解放後不久,戴安瀾就以抗日軍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這在整個近代國·共鬥爭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這裡需要明確一個問題,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不是哪一派哪個勢力的事情,電視劇上演的爛了街的抗日神劇,往往關注細枝末節,抓住一些子虛烏有的小事情大編特編,好像抗日戰爭就跟玩似的,不需要走心。

其實大規模有組織的對日抵抗主要發生在國軍一方,電視上經常演的某路上前線抵抗,路遇大規模潰敗的國軍,還不忘奚落的說一句:“國軍不行了,抗日還得我們上”,那不過是忽悠人的鏡頭,不能說不對,但具不具有普遍性,還很難講。

畢竟,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等,這些與日本狹路相逢,針尖對麥芒。

真正的抵抗,都是國·軍進行的,這些大規模的戰役可不是隔靴搔癢,也不是簡單的與日本置氣撒嬌(某方面的抵抗在經過電視劇美化後,好像就是這麼個調調)。

這些戰役才是真正影響抗日進程的關鍵性戰役,而其中戴安瀾率領的抗日遠征軍,則把這張影響力傳播到了國外,傳到了國際舞臺上。

戴安瀾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是某方面在組織人力物力方面,絕不是毫無建樹,而這種組織力本身就是統治力,蔣介石說“十萬青年十萬軍”,是有確切的歷史事實做依據的!

好在戴安瀾的人生以抗戰軍功收尾,沒有摻雜入後來的內戰紛爭這也使得他的抗戰軍功容易被剝離出來,丁是丁,卯是卯,功臣終究是功臣。

1946年往後的很多人就沒有戴安瀾這般幸運了,雖然近年有緩和的跡象,但想要被追認抗戰功績,說實話,隨著很多當事人的逝世,很多事情已經來不及做了!


歷史三日談


戴安瀾1904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戎馬一生都在國民政府中央軍系統。1933年長城抗戰,他是第17軍(軍長徐庭瑤)第25師(師長關麟徵)第145團團長,古北口一戰,關麟徵、戴安瀾英勇負傷。對於古北口慘烈的戰況,戴安瀾久久無法忘懷。四年之後,他在《痛苦的回憶》一文中,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教訓,提出了加強訓練、嚴肅軍紀等許多正確主張。

全面抗戰開始後,戴安瀾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平漢鐵路北段作戰、徐州會戰。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十分欣賞戴安瀾,提撥他為第89師副師長,有意繼續培養。沒想到杜聿明"挖牆腳",1939年初,戴安瀾調升第200師師長,第200師前身是陸軍裝甲兵團,國民政府軍機械化部隊的"始祖",戴安瀾表示一定"盡竭全力,練習勁旅,為國馳驅,殲彼倭寇"。



鄭洞國曾經擔任第5軍榮譽第1師師長,1982年5月22日在《團結報》發表紀念文章《黃埔之英 民族之雄》,深情緬懷道:"1939年初,戴安瀾來我們第五軍任二〇〇師師長,我們朝夕相處,相知甚深。他雖是軍人,卻酷愛文學,擅長寫作。他那颯爽的風度和無所畏懼的性格,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是年12月,第5軍參加桂南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正面戰場難得的勝仗。作戰期間,戴安瀾中彈受傷,血流不止,但他堅定地說:"我受了一點輕傷,算不了什麼,決不下火線。不打退敵人心不甘。"


1942年3月,第5軍奉命進入緬甸抗擊日軍,蔣介石在臘戌幾次召見戴安瀾,希望第200師堅守緬南重鎮東瓜,為大軍集結贏得時間。從3月19日到29日,第200師頑強抵抗日軍進攻,戴安瀾抱定必死決心,給妻子王荷馨留下一封遺書:"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後來,由於補給中斷,援軍隔阻,蔣介石同意第200師北撤。

4月中旬,稍事休整的中國遠征軍又在緬甸中部重新構築陣線。第200師轉戰克遙克伯當、棠吉等地,戴安瀾認為"出國作戰,以經常之軍,作遠征之舉,可謂草率,今惟有以精勤䃼救之"。5月18日,第200師在通過細包至摩谷的公路時,遭遇日軍阻擊,場景異常混亂。據第200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回憶,因戰鬥發生在夜間,又是在密林中進行,經過一夜激戰,發現戴師長下落不明,師參謀長周之再冒險多方搜索,才在路旁草叢中發現戴師長胸部、腹部各中機槍彈,雖未擊中臟器,但因醫藥匱乏,傷口迅速化膿。



鄭庭笈接過指揮,邊戰邊撒,部隊終日行進在大雨滂沱的荒野山林間,身體虛弱的戴安瀾傷重不治,於5月26日犧牲在緬甸北部茅邦村,時年三十八歲。遠征軍將士帶著戴安瀾遺骸千辛萬苦回到祖國,《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發表題為《敬悼戴故師長安瀾》的社論。社論指出,戴的殉職,"無論在中國抗戰史上或在世界大戰史上,均有其不朽的價值"。
1943年4月,戴安瀾追悼大會在廣西全州舉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撰贈了輓詩"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馮傑


戴安瀾將軍是位人人尊敬的抗日英雄,戴將軍黃埔三期畢業,畢業後從見習排長幹起,討伐陳炯明,北伐戰爭,一步一個腳印從排長一直幹到將軍,他身先士卒,勇冠三軍,更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長城抗戰中戴將軍當時還是團長,率部對日軍陣地發起猛攻,但在日軍熾烈的機槍火力下傷亡很大,戴將軍立刻指揮團直屬迫擊炮排迫近前沿,冒著被日軍流彈擊中的危險,指揮迫擊炮近距離轟擊日軍,攻下了日軍陣地。擊潰日軍後,他首先跑上日軍陣地,察看日軍陣地上的機槍位置,琢磨日軍是怎樣編織機槍火網?怎樣進行機槍步機協同作戰?所以在以後的對日戰爭中戴將軍的部隊就很少吃日軍機槍的虧。遠征緬甸,戴將軍率二百師戰功顯著,可惜在遠征軍撒出緬甸時天不佑英才,戴將軍英勇犧牲,在戴將軍的輓聯上,周恩來提寫:“民族之英,黃埔之魂"可見周恩來對戴將軍的評價之高。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戴安瀾,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安徽無為人。先後在臺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徐州會戰、長沙保衛戰、崑崙關戰役中戰功顯赫,被蔣介石讚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2年,戴安瀾率國民革命軍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 1942年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行軍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地面阻擊和空中轟炸。迎著日軍密集火力網,200師將士浴血奮戰與日軍展開慘烈的白刃戰。激戰中,戴安瀾被日軍機槍射中胸腹部,幾度昏厥。戴安瀾給妻子寫下遺書: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傷重去世,享年38歲。

1942年10月16日,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功績勳章。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假行僧老鞏


1942年5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因傷勢惡化在距祖國邊境只有幾日行程的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抗日名將為國戰死在緬北山林中。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因立志安邦救國改名安瀾,出身於黃埔軍校,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33年率部參戰長城抗戰,立有戰功獲五等雲麾勳章,後出任25師73旅旅長。臺兒莊之戰,戴部與敵激戰,戰功卓著,榮獲嘉獎。徐州會戰中,他率部在中艾山與敵血戰,戰後因軍功升任89師副師長。武漢會戰後升任200師師長。後參戰隨棗戰役、長沙保衛戰。在崑崙關戰役中,與敵撕殺,戰況慘烈,擊斃日軍第5師21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重創日軍。師長戴安瀾英勇負傷,被蔣稱之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第200師是中國遠征軍入緬的先頭部隊。同古戰役中,該師與4倍於己的日軍展開撕殺,血戰12天之久,殲敵5千餘人。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戴安瀾奉命突圍轉移。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將軍在撤退中胸腹部中彈,因軍中醫藥匱乏,傷口感染惡化,於5月26日在緬殉國,年僅38歲。

將軍英年早逝,為國戰死,凋落異域,舉國同悲。國民政府追贈將軍晉升中將。將軍隆重的萬人追悼儀式進廣西舉行,社會各界致輓聯沉痛悼念。

將軍千古,浩氣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