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為何只維持了十五年?

R


一 、郡縣制和秦朝滅亡存在直接的關係

首先,在筆者看來,秦朝過早滅亡,很可能和郡縣制的推行存在一定的關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秦始皇大範圍推行的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多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在戰國時代剛剛結束的時候,郡縣制也存在這樣一個弊端:秦朝在各地沒有掌握兵權的封王,而郡守、縣令也沒有掌握兵權,所以面對陳勝吳廣等人起義時,郡守、縣令幾乎是形同擺設了,只能等到秦朝朝廷調兵遣將來鎮壓起義了。而這,也是各地起義軍隊可以迅速做大的重要原因。

二 、郡守、縣令不掌握兵權

雖然秦朝朝廷掌握了大量的精銳軍隊,但是,面對各地的起義,因為路途遙遠等因素,所以也是疲於奔命,最終讓劉邦、項羽等人推翻了秦朝。在此基礎上,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後,一方面在都城周邊等比較容易掌控的地區推行郡縣制,另一方面則在六國故地分封秦朝宗室的子弟為王,讓自己秦朝皇室的親王掌握一定的兵權,類似於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時期的各地藩王。對於這些親王或者藩王,不僅能夠迅速壓制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這六國後人的起義,也能對趙高等權臣形成必要的威懾,從而有助於秦朝皇帝平衡各方勢力。

三 、西漢就採用了郡國並行制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漢高祖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就採用了郡國並行制的方案。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國。直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才通過推恩令等方式來削弱封國的勢力,以此全面的推行郡縣制。換而言之,郡縣制本身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在秦朝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如果秦始皇可以採用郡國並行制的方案,或許秦朝就不會只堅持了15年就滅亡了。

四 、其他導致秦朝過早滅亡的因素

最後,當然,對於秦朝在短時間內的覆滅,不僅郡縣制這一個原因。一方面,秦始皇的英年早逝,特別是秦始皇去世後因為繼承人問題引起的內部爭鬥,不僅削弱了秦朝朝廷的力量,也讓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這六國王室後人有機可乘。另一方面,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爭後,秦朝建立後本應該休養生息,但是,秦始皇卻選擇了大興土木,比如修建長城、秦馳道、秦直道等。雖然這些工程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歷史意義,但是,從客觀上來看,這些繁重的徭役,確實加重了各地百姓的負擔,成為導致陳勝吳廣等起義不斷的重要原因,從而加快了秦王朝的滅亡。總的來說,正如清朝大臣李鴻章所言:“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情”。對此,秦始皇在郡縣制的推行上,做了本來應該下一代人乾的事情。因為缺乏適合的土壤,反而成為推動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文/情懷歷史


情懷歷史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國從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為諸侯,共經歷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為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共經歷31位君主。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先後滅六國,完成一統,建立了疆域空前遼闊的王朝。

正是這麼一個強大的帝國卻在短短的15年就滅亡,值得後人深思。那麼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呢?

1 大興土木工程 國家超負荷運轉!


《秦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派人修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秦始皇32年(前215年)在北方大規模修築長城。在固陽縣秦長城紅石板溝段有一處豁口,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千里尋夫不見、哭倒長城的地點,成為秦長城的一大歷史遺蹟。此傳說是否可信,尚有待於專家學者的研究考證。

《秦馳道》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從《漢書·賈山傳》中得知,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約今69米),隔三丈(約今7米)栽一棵樹,道兩旁用金屬錐夯築厚實,路中間為專供皇帝出巡車行的部分。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國道”。

《秦直道》 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武帝乘涼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8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阿房宮》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前殿遺址建在一條古代河溝上,這是秦朝帝都咸陽以阿房宮、灃峪口為中軸線的佐證。

2 苛法 秦朝依法治國 法令的嚴酷令人咂舌!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權威性。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法統治。從歷史上看,秦朝刑法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

例如:陳勝吳廣起義:900餘名戍卒前往漁陽戍邊,途遇大雨而誤期,誤期法皆斬!

劉邦起義:押送沛縣徒役去驪山修皇陵,途中不斷有徒役逃走,如數不能按時到達,法皆斬!

例如:禁止言論自由,兩個認識的人在大街上偶遇都不能打招呼(偶語者棄市)

3《秦國郡縣制》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

縣以下設鄉、裡和亭。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鄉以下為裡,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裡設里正或裡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佈於城鄉各要地。

《郡縣制》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全國各地沒有封王,沒有親王導致地方無兵權(中央集權 權利都在皇帝身上), 當地的郡守如同擺設,當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的時候,地方無實力撲滅那一點星星之火,這一點小事還得請示二世皇帝胡亥,山高路遠 信使從大澤鄉到咸陽 打個來回(1500多公里) 再派兵去剿滅起義軍(陳勝吳广部隊),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有沒有!!!

假如:秦始皇要是像後來的劉邦那樣,中央控制一部分土地,另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兒子到地方稱王! 當地有王有部隊有權利,就不會出現陳勝吳廣造反之事!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中央出現了像趙高這等人,地方可以以清君側的名義救中央!那麼秦朝傳之萬世還有戲。可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太自信了,太迷戀權利了,沒有采納良言,給以後秦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4南征北戰 開發嶺南

《開發嶺南》今廣西、雲南、桂林等地,動員了軍民五十萬!

《北擊匈奴》 令蒙恬三十萬屯墾戍邊,北擊匈奴!

5繼承人問題 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使當時動盪的秦國雪上加霜!

胡亥通過沙丘政變繼位後,除了篡改遺詔逼死扶蘇,殺蒙恬、蒙毅、李斯、還有自己的親兄、弟,凡是危及到胡亥帝位的人沒一個能逃得過胡亥和趙高的屠刀!而殺的這些人恰恰是保衛秦國的棟樑!

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最後一次在巡遊途中病死在沙丘, 當時正值夏季非常炎熱,秦始皇剛死,趙高就說服胡亥然後脅迫李斯發動政變,改變原有遺照賜死長子扶蘇!秦始皇太自信了!自信自己死後依然可以光芒萬丈,沒人敢違揹他的意願,沒先到自己剛死,不但遺詔被趙高改變,就連最信任的李斯也背叛了他。為了秘不發喪而掩蓋屍臭味,趙高和李斯把秦始皇的屍體與一些發臭變質的臭鮑魚放在一起裝在一輛豪華車上繼續假裝巡遊!秦始皇生前是何等威武霸氣,而死後···真是汗顏····竟然與一堆臭鮑魚為伍!


江浙火車迷之家


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時候,他一心想讓秦朝的江山千秋萬代,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僅僅15年之後,秦朝就滅亡了。這是因為他統治時的獨裁專制、橫徵暴斂埋下的禍根。

秦始皇在位時,修阿房宮、修驪山墓、修長城、修馳道,頻繁的發動戰爭、連年的大興土木、繁重的徭役賦稅以及苛刻的刑法,這些都動搖了秦朝的統治根基,使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與宦官趙高更是變本加厲、狼狽為奸,統冶更加殘暴,迫使各地農民紛紛舉行起義。

在秦末的反秦運動中,項羽、劉邦逐漸成為兩支最大的力量。項羽的"鉅鹿之戰",消滅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為秦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義軍進入咸陽,秦朝滅亡。



程勝軍3


這個問題不應該這樣問,準確的是,為什麼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只維持了十五年?

歷史上儒家書寫的主流觀點是秦國法家殘暴。這個觀點好像還沒有當時的什麼人反對,然而隋朝也是二世而亡,重用的可是儒生,又說楊廣不好。那麼王莽呢?也是短命也用的是儒生,又是為何?儒生說他是假儒,問題是這個假儒沒用一個真儒嗎?歷史好像有點亂。在這個亂中要知道儒家有個習慣紂王的言過施非,儒生愛文過飾非,自己沒錯,有錯誤顏回的話說,都是天下人錯了。那麼漢朝有個非主流觀點,說的是漢文帝重用老實人,不用能說會道的故事中講的秦國滅亡在文過飾非以為能。那麼班固說王莽的錯誤與秦始皇時期類似就可以解釋了。

商鞅變法到秦國滅亡一百五十年,荀子入秦到秦國滅亡五十年,荀子大讚秦國法制,可惜無儒之美政,為什麼沒有儒家的秦國在發展強大,有了儒家培養的法家上臺之後,秦國只有十五年?儒家說,我被坑了不管我的事?於是每每拿出來忽悠君父別用法家。


山堅海闊


核心坍塌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後世之人不盡唏噓。亡國滅族之原因,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對於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很多次了。但每次回答,都會啟發我很多新的思考,所以每次答案也不盡相同。

這次做一個言簡意賅的回答吧。秦亡之原因,四個字——核心坍塌。

第一,秦有種種不滅亡的理由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強大的軍隊,秦國銳士橫掃六國就不用說了,看一看秦弩箭就知道當時秦國軍隊真是武裝到牙齒了。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穩固的官僚體系,皇帝、三公九卿以及郡縣守令,後世歷代政體皆行秦政制。

秦帝國擁有當時最充盈的人財物力,秦帝國可沒有拖欠軍餉的事,而起義軍只能靠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以金人十二,當時最要緊的戰略資源——青銅鐵器,可是在咸陽啊。還有,故秦之地本身就是良馬產地,馬匹也壟斷在秦帝國的手中。

秦帝國聚集了當時最多的治國英才,別隻顧看趙高,看一看秦始皇留下的班底,隨便拿出一個都能秒殺什麼張良、陳平等人,很多劉邦的高參可都是從秦帝國受眾挖過去的。秦國九卿,隨便拉出一個少府章邯(相當於財政部長)就把起義軍打的滿地找牙。

第二,項羽劉邦及諸侯軍有種種不勝的理由

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都只知破壞不知道建設,根本沒有建國的長久打算,起義勝利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估計都沒盤算過。劉邦是進入咸陽才發生變化的,而來咸陽的一路也是屠殺加搶劫。

鴻門宴時,項羽軍40萬,劉邦軍10萬,軍隊人數以及質量遠不及秦,秦伐楚可是一下就六十萬軍隊。項羽破釜沉舟之時,就兩萬軍隊

諸侯軍隊內部派系林立、離心離德,根本就沒有一個凝聚的核心。看張耳和陳餘就知道了,還有劉邦和項羽。

第三,核心坍塌,不亡而亡、不勝而勝

秦帝國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權力架構體系,即金字塔的權力體系,或者說中央集權的權力架構。這種體系雖然穩固、高效。但其最要命的一點就是金字塔頂尖不能出問題,或者說不能出大問題。看上去底層、中層、中上層以及上層,是層層疊疊地拱衛著核心。但實際上,這個金字塔可能也是倒懸著的,塔尖核心一旦坍塌,就會產生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皇帝英明,則重臣得力;朝廷穩固,則郡縣安寧;政局清明,則百姓安康。而一旦皇帝出了問題,也就是這個核心出了問題,接著就是核心重臣出問題;馬上朝廷腐敗,郡縣效尤;立即政局不穩,百姓揭竿。始皇帝,文有李斯武有蒙恬;二世胡亥,則是文有趙高武有章邯。而章邯還是未被清洗出局的始皇帝重臣。正是朝局不穩,將軍章邯認識到“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的後果,所以率二十萬秦國精銳投降了項羽。

諸如其他,秦之郡縣令守紛紛投降繳械,王離的九原騎兵不敵項羽,秦子嬰舉眾投降,都是核心的問題。沒有了強大而穩固的中央政權,郡縣不知為誰效力、秦軍也不知為何而戰,到最後,廟堂之人也不敢相信有什麼回天之力了。秦帝國不忘而亡,諸侯軍不勝而勝。


減水書生


主要原因是秦國擴張太快,嚴重缺少法家治國人才造成的。 一句話,就是秦國沒有人才儲備制度。 大家發現沒有,秦國在早期擴張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反而越來越強大。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政策也沒有大變,為什麼百姓突然受不了呢? 秦始皇時期跟秦國曆代秦王唯一區別在於擴張速度。那是不是在擴張速度這裡導致出區別呢?答案是的。早期秦國擴張並不快,對於征服地可以安排高素質的法家官員,這些官員對法家、法律條文理解深透,並且有實踐經驗,因此對於穩定征服地區有積極作用。 明顯秦始皇一下滅掉六個國家,擴張速度太快,儲備的官員不夠用了。但是帝國的行政架構還是要的,官員是不能少的,怎麼辦呢? 一是六國投降的舊官員依舊使用,比如那個淳于越,原本是齊國官員,秦統一後,又混進秦國的公務員。 二是使用六國本地有一定威望的人,比如說本地的地痞流氓,像劉邦之類的,在六國當流氓,秦國統一後就混進了秦國的公務員。 你說秦朝用了這兩類人能執行好秦始皇的政策嗎?肯定不行。這兩類人一種完全不懂法家精神、一種完全不懂法家條例,執行過程只能瞎執行、亂執行,嚴重損害六國百姓對秦國政府的信賴。 秦國公務系統出現大量不懂法的臨時工、合同工,在執行秦國法律的時候能做到公平公正嗎?當然不能。有地甚至執法犯法,嚴重損害秦國的法律條例。 司馬欣明明抓到了項梁項羽,卻偷偷私下放掉。這麼嚴重的殺人犯,秦國公務員私自放掉居然沒人發現,可見秦國公務系統糜爛到什麼程度? 陳勝吳廣造反起因就是“違期當斬”,但實際秦法並沒有這一條。我相信司馬遷沒有撒謊,只能說明秦國基層公務員為完成任務,私底下加大處罰力度,知法犯法。而秦國上層沒人知道。 所以秦國的滅亡是擴張太快,後備人才儲備不足,秦國公務系統混進大量不合格的官員,於是扯到蛋了。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企業要隨時儲備符合自己價值觀、有能力的人才。否則會有太多水貨混進企業,造成對企業的傷害。


銫媒體


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秦帝國,自以為功勞高過三皇五帝,於是就自稱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車輛的軌距,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靠他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崇高的威信,而沒有建立起成龍配套的國家治理機制。

秦始皇在位十一年,就不幸病逝了,按照他的遺囑,胡亥繼位,於是趙高就成了獨攬大權的權臣。

趙高脅迫矇蔽胡亥,陷害丞相李斯,皇兄扶蘇,大將軍蒙恬,使他們都被殺害。

趙高指鹿為馬,拉幫結派,陷害忠良,忠臣良將,要麼被殺,要麼被貶,溜鬚拍馬,趨炎附勢的官員,受到重用,這就使得秦始皇生前組建的國家管理團隊毀於一旦,無法應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由於秦始皇生前過於盲目自信,對國民的管理過於寬鬆,沒有很好的控制六國餘孽,使得他們蠢蠢欲動,一有風吹草動,就死灰復燃,成為推翻大秦帝國的重要力量。

大秦帝國的基層武警押解軍官陳勝吳廣首先舉起了反秦大旗,鄉村基層政府官員劉邦也舉起了反秦大旗,六國餘孽也紛紛復國獨立,大秦帝國於是就分崩離析了。

趙高逼死僅僅在位三年的秦二世,另立子嬰為秦三世,不到一年,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瀋陽楊藝


老衲侃春秋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每次一讀到秦朝,就為秦始皇感到惋惜。歷經千辛萬苦創造的不世之功,在他死後短短三年,竟灰飛煙滅。

秦朝的短命, 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試想一下,秦始皇統治12年,全國都沒事,為何胡亥剛繼位,就發生了大澤鄉起義?

這一把火一燒,直接少毀了自秦非子以來,歷經39代君王,500年共同奮鬥才積攢下來的基業。

秦朝的動盪,發軔自大澤鄉起義。過去說大澤鄉起義,是嚴刑峻法所致。因為是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這裡有因為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得罪天下儒生,後來歷史記載有故意抹黑的嫌疑。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城旦:服四年兵役,夜裡築長城,白天防敵寇站崗的處罰。)

既然這些戍卒沒有生命危險,為何大夥被煽動起來了呢?想來應該是陳勝吳廣利用了大家的焦躁情緒煽動造反的。從《史記》記載陳勝年輕時就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就能看出,他就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是他們忽悠了戍卒。

還有一點要說明,陳勝吳廣並不是沒有頭腦之人,他們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就說明他們不這樣做得不到民眾的支持,所以也要拉大旗作虎皮。拉扶蘇是表明正統,拉項燕呢?明顯是為六國的貴族招魂,取得他們的支持。

起義一爆發, 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遊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

這時的秦朝朝廷在幹什麼?胡亥在玩耍,嬉鬧,享受。天下的形勢他一點都不知道,全被趙高給封鎖了。等知道以後,陳勝的軍隊已經過了潼關關隘,即將逼近咸陽了。

此時要派兵鎮壓,手頭還無兵,應該怎麼辦?胡亥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倉促應戰。

但幾戰下來,證明這些農民起義軍確實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不到半年時間,陳勝領導的起義就失敗了。

起義軍失敗了,但是火已經燒起來,全國已成一片燎原之勢,止不住了。陳勝吳廣不行,六國舊貴族的勢力不可小覷。他們之中有文的,有武的,有能統兵打仗的,又有能出謀劃策的,這個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

這其中有韓國張良,魏國張耳、陳餘、魏豹,趙國武臣,齊國田儋、田榮、田橫,燕國韓廣,楚國項梁、項羽等人,他們過去是舊世界中的精英,現在組成了反秦聯盟。

這個聯盟才是正規軍,軍隊中的統帥、將才、士兵,皆從六國根基中生出,具有令行禁止的真正軍旅之風。

這支大軍一開進廣袤的戰場,立即就成了反秦的主力軍,並且完全取得了以反秦為最終政治目標的主導權。

最後,果不其然,秦就是被以這些舊貴族為主流的反秦聯盟所滅。

現在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一。胡亥的繼承權存在著疑問,所以不能夠威服天下。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長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有政治遠見。人們已經習慣了長子扶蘇的賢明,雖然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但是扶蘇在天下人眼裡,就是當然人選。

秦始皇一去世,趙高就脅迫李斯,一起偽造遺囑,立胡亥為太子。另外又寫了一封信,逼扶蘇自盡,關押蒙恬,剝奪蒙毅兵權。扶蘇、蒙恬兄弟被害的消息一傳出,別說是秦人,就連六國的後人,也都有替他們叫冤的。

由此天下人盡知,胡亥這個皇位來路不正。

二。徭役過重

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極端表現,是徵發“閭左”服役。 “閭左” 是秦王朝基層政權的基本支持力量。他們本來是基層農耕生產的組織者和地方治安秩序的維護者。徭役徵發的過度,他們也受到衝擊。

就像一般火情的規律一樣。小火苗的時候,火勢很好撲救。但這些人都去服徭役了,基層沒人管理,等燒成熊熊大火時,再撲救也來不及了。

三。“世紀工程”過於浩大,超過國力支撐限度

修驪山大墳,徵調了幾十萬囚犯、奴隸和民夫,已經搞得民怨沸騰。後來又修建阿房官,規模比上次更大,從各郡縣押到咸陽來做苦役的人更多。

這些徭役往阿房宮運送材料,工匠、民夫和原來在咸陽的文武百官、軍民人等,每天都得吃飯。因此,咸陽的糧食、蔬菜、肉類和草料,都空前緊張,引起人們的驚恐不安。於是規定,任何車隊,來回人馬吃的糧食和草料,必須自備,外來的人在咸陽三百里內,不得購買吃食和草料!

試想一下,一個人能帶多少天的乾糧?三百里,人空手走得多少天?

四。當初的體制設計有些脫離現實

秦朝成立時,分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諸官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監察。郡的下級單位是縣,秦縣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左右。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體制設計。秦設的百官之職,漢朝進一步健全之後,確實了中國曆代王朝官制的基本格局。這樣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但是軍隊呢?各地方沒有軍隊,一產生變亂,在當時那個年代裡,中央根本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

因為剛統一,南北、東西方的文化習俗等因素的融合需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此時高壓手段的管理還是很必要的。但這個高壓管理,必須有軍隊的震懾或者必要時的彈壓。

五。老秦人的銳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大軍平定嶺南。這些人征服完嶺南以後,就留在了那裡,繁衍生息。

這些都是老秦人的精華,等國內發生變亂以後,其他六國的民眾對秦朝的認同感還不是那麼強,等真正需要這些老秦人的時候,他們還在遙遠的天邊,國內維護秦朝統一穩定的中堅力量明顯不足。

這幾種因素的一綜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瞬間就灰飛煙滅了。給後人留下無限唏噓、感嘆。


老衲侃春秋


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

一、過重的徭役

秦朝建立後,幾項國家的大工程立即上馬,修建長城,修馳道和直道,當時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還是很低下,這麼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的徵發徭役,集中物資。

秦始皇將燕趙舊長城連通擴建,前後共歷時9年,徵發百萬勞工,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難度可想而知,導致百姓叫苦不迭。

直道和馳道的修建更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地徭役徵發,導致從事農業生產人數減少,農田荒廢,百姓苦不堪言。

二、對六國貴族太仁慈

滅亡六國後,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幾乎沒有殺害,只是遷居異地,當時全國還沒有大一統的意識,六國民眾仍然殘存在六國地域意識,而逃跑的六國貴族則在暗地裡鼓動各地民眾造反,甚至不惜散盡家財,當起義開始時,六國民眾則群集響應。


秦朝建立後,修長城、直道和馳道,相當於把幾代人的工程用在一代人身上完成,導致用力過猛,民眾不堪重負,怨恨增加,再加上六國貴族的煽動,燎原之火一發不可收拾。


永康太尉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不能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傳播歷史知識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並在泰山封禪,自稱秦始皇,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政治制度。秦始皇以為建立的王朝能夠傳至萬代,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他死後三年,秦朝滅亡。整個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接下來我們就從兩個方面分析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滅亡的原因。

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建立秦朝靠的是商鞅變法留下來一系列的法規條令,這極大的增強了秦國的實力。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不僅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文化習俗上統一全國,更是將秦法推行到秦朝的每一寸土地。同時對六國人民實行高壓統治,並派大軍南下桂林,修築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雖然我們現代人可能覺得秦朝統治太過殘酷,但是在當時這也是不錯的統治方法。如果秦朝能夠慢慢消化六國的居民,或許不至於十五年而亡,但是比較尷尬的就是因為秦始皇亂吃仙丹導致突然暴病駕崩於東巡的道路上。後來的歷史大家就知道了,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帝,並賜死扶蘇。而趙高為了獨攬大權又在秦朝內部大開殺戒,極大的消耗了秦朝的國力。終秦朝這架馬車在胡亥的帶偏下走向了深淵

另一方面,雖然說秦朝亡於農民起義,但是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真正滅亡秦朝的是原六國貴族。在秦末的農民起義中除了陳勝吳廣是正經的農民外。項氏叔侄,趙王歇,韓王信都是原六國貴族,就連劉邦都是個亭長。剛才已經說了秦朝是靠武力統一的流過,但是原來的六國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分裂。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治國方針和文化,他們如同看待侵略者一般去看待秦朝的官員,他們打心底裡就是排斥秦朝的統治,雖然秦始皇統一後立刻就著手在文化上統御六國,但是時間太短。如果秦始皇還活著,憑藉著一統六國的武功能夠震懾那些六國貴族,但是不巧的是秦始皇死後還是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繼位,不僅打亂了秦始皇的統治方針,還進一步壓迫人民。

終於,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千百年來被農民起義奉為經典的“王侯將相寧有種”。雖然大澤鄉起義很快被鎮壓,但是這彷彿一個導火索,徹底引爆了整個秦朝。原六國貴族後裔殺掉當地秦朝的官員造反起兵。雖然秦朝調集兵力鎮壓農民起義,前期取得一定了戰國,但是倒黴的是在鉅鹿遇到了戰神項羽,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這一戰徹底葬送了大秦王朝。最後劉邦攻佔咸陽,秦朝正式滅亡。

從歷史大跨度來看,秦的短命是無法避免的,一個動盪了幾百年歸於統一的國家,制度,文化,度量衡,貨幣都各異的國家,秦能做到大多數統一起來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為什麼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了。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臆測,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喜歡歷史的朋友進一步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