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一些農民不願意種地?

人生如戲28922


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了那無非還是種地真的不賺錢,原因有這幾點!

一,成本太高,南北方種植模式不同,人均土地面積相差也很大,但相同的是種植成本,比如種子,化肥,農藥,機械,人工這都得投入,年頭不好太旱的話還需要澆水,成本更是直線增加,地還每種有的人就已經先從農資行欠了幾萬到十幾萬的債,這在當地很正常,所以成本高門檻也就高,這是攔住一部分農民的原因。

二,糧價低,好不容易負債種了地,忙活一年到頭莊稼長得也挺好,突然今年糧食就落價了,以前一斤一元現在一斤8角,一下子就鬧個白玩,這在農村很常見,特別是糧價國家開放了市場自由定價後每年糧價都會有很大浮動,如果說以前種地是見到糧食就賺錢,那現在更像一種商業賭博了,很多農民種了一輩子地也不能預測糧價怎麼樣啊,所以這也是一個讓越來越多農民轉行的原因。

三,新時代,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曾經那種一畝三分地夠吃一年的時代了,我們國家也正逐漸轉型成發達國家,近幾年的農業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以前用牛馬種地一個人最多種五畝地,後來走了拖拉機一個人能管五十畝,在到現在為止一個人管五百畝也不是不可能,從種植,澆水,收割,逐漸從機械化自動化轉變成智能化,無人化。這不僅讓很多農民省心省力還增加了糧食產量,但由於大型機械價格過於昂貴,農民土地家家分塊化嚴重,直到有了合作社承包模式讓這一切出現了轉機,農民把地包給合作社,這樣合作社有了大規模土地也就可以讓大型機械派上用場,不僅老百姓錢包鼓了,合作社也從中獲得了收益,土地也發揮了最大化的作用。

所以作為農業新時代的今天,農民不種地其實更多的是無奈或者有更好的選擇,土地承包出去以後出去打工的比例不少,也有自己在家從事農產品加工等其他行業的,總之未來這種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民轉變成其他身份與職業,這並不是壞事。




恆火趣視界


為什麼有些農民不願意種地,種一畝為例:小麥旋地每畝50, 化肥130,種子30斤每斤2.5元合75元,播種每畝20元,澆地四次一次40合160,農藥每畝25元,收割每畝50元,總和510元。【如果是租的地每畝再加租金500元】每畝收穫1000斤,每斤1.2=1200-510=690元。如果是租的地在去掉租金500元,每畝就剩190元了。

再說玉米:種子每袋50元,每畝地兩袋用不完,一袋半就可以了《75元》。化肥130元,播種20元,澆地每畝40元×2次=80元,農藥20元每畝,用機器收割每畝80元。每畝產量1200×0.9每斤=1080-455=625元

每畝一年就收190+625=815元




農村小哥的365


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農民才是名副其實的農民,心裡才踏實。但事實上現在很多農民不在種地了,不是他們不願意種地,而是種地已經無法滿足生活的需要。現在種地的成本太高,種子、化肥、農藥,收種都用的是大型機器,這些就要投資不少錢呢。糧食價格又便宜,賣了糧食連這些成本都顧不住,就別說自己投進去的人工成本了。再說了,種地是靠天吃飯,萬一遇上個旱澇災害的,就是顆粒無收,連本都陪進去了,一家人怎麼生活。

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勞力,都把地租出去了,不用投資了,拿的租金是淨賺的,家裡不種地了,就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掙錢,打工雖然累點,苦點,但不用投資,旱澇保收。

除非實在是出不去的老農,在家種二畝地,保證有吃喝就行了,也沒有別的辦法。

農民不管種不種地,只要有土地在,無論走到那裡,根還在,心裡就是踏實的。





村姑小平


也並不是農民不想種地,現在,許多地方靠種地己不能夠讓農民過上好生活,有的僅靠種地養家餬口都難。

我們這兒大多人均七八分地,地多的村莊人均合到一畝來地。就算都按照一畝地算,每年種一麥一玉米兩季,小麥畝產打1000斤,1.2元一斤,賣1200元,玉米收1200斤,每斤0.9元算,賣1080元,畝產總共2080元。去除耕種,種子,農藥,化肥,澆地,收割等費用,每畝落不到1000元錢。這還沒去人工費用,就打每畝地落1000塊錢,這可是一年的收入。生活開支夠嗎?肯定不夠,為了增加收入,年輕人大多選擇了就近或外出務工。有頭腦的做個生意。剩下老人在家種地,這也是沒辦法。

農村土地各家各戶每人一塊,比較零散,再加上人均土地較少。達不到大規模種植,相對生產成本較高。種植收入太低,種一年地,還不能打一個月工掙的多,誰還留在家種地?

所以,許多人也不想再種地了。





請關注3農


不是不願意,而是不值得了,相比把田地有償租出去更輕鬆實惠。

我家裡有十畝地,一直哥哥在種,父親年紀大了就不能勞動了。江蘇蘇北地區是一季水稻一季麥子。十畝地水稻能收割1.5萬斤稻子,今年水稻不到1.2元,除去家裡口糧吃的一倆千斤左右,,能賣出一萬斤,也就是1.5萬元。再刨去水稻種子,人工插秧(普遍地不多,也沒有插秧的工具)的費用,水稻田管理打藥,抽水,收割機收割等成本,也就這剩餘7千元左右。

那麼我再算另一批帳,目前我們那把土地有償租出去,一畝地好的話能達到900元。那十畝地就是9000元,這是淨錢,然後再把農忙的時間,以及農作物管理的時間拿出來做一些零活,能賺到的比真正種地掙到錢多很多,所以這就是不願種地的原因。

莊稼地是靠天吃飯的,天氣變化,乾旱,洪澇等天氣對莊稼影響太大了。都說政府有補貼種地,但是在三四五線城市的農村,補貼的錢幾乎看不見,都被貪了。

但是話說回來了,長在農村,不遠出打工,看家守勢的在家,還是想種兩畝地作為一年的口糧,以及其他農作物,想要真正脫離不種地還是有點不情願的。村上有的出去打工的就把家裡的土地全部有償租出去了,淨得收益。

農民離開土地依然是農民,這是土地的經營權外租了,還是圍繞農村在幹活。





藝術與大眾


我不知有的農民為啥不願當農民種地,只知當農民會被人看不起,只知道當農民出一輩子苦力,過一輩子窮日子。張盼強、王順得兩人的人生命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張盼強出生在河南豫西平原農村,爹爹是一位農村小學教員。張盼強小時很聰明,從小他就發現同土地打交道最吃苦,冬天凍死熱天熱死,沒星期沒假期沒獎金,人要想走出人頭地、要想改變祖祖輩輩的窮苦命運,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發奮讀書孝習。於是張盼強16歲就讀完了全國10年制中學課本,18歲以百分百分的考題答卷考取了西南一所工業大學。如果沒記錯的話,張盼強在當今西南地區應該很有名氣,應該以工程師的資格退休工資至少拿20000元。可是他沒有得,只因他是個農民,只因他身份特殊。在錄取的關鍵時刻,他的優秀答卷被一個戴眼鏡的教官給撂了出來。如今的張盼強已步入老年仍還是農民。腿也拐了,頭髮也白了,人樣也變了,在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到幼年時代聰明的光環。現今他在田地搭了一個土庵爬前跪後種菜賣菜,沒有工資也沒退休金,以他最後的精力經營著晚年的人生。

王順得大家可都認識?家住山西深山區,姐弟四個就他最小。爹爹是個標準的農民。1987年三個姐姐先後都考上大學,分配到各省很有名氣的單位工作。有從事科技事業的,有從事新聞宣傳事業的。按說王順得即便不用努力考學三個姐姐滿能給弟弟安排一份很體面的工作。可是王順得堅決不答應,他認為姐姐的才華不能代替自己的前程。他認為山後坡總沒山前坡溫暖。他發誓也要同姐姐那樣發奮上學,爭取早曰跳出人頭地。可是他這種願望全家人都反對。三個姐姐心想爹孃一年比一年老了,家裡不能沒有人照顧。於是三個姐姐為了阻止小弟弟死了上學這份心。12歲就給小弟弟蓋了五間新房。為了安穩小弟弟留家安心當農民,還賣了一輛新小拖安置了全套農用生產工具。誰知道三個姐姐的愛心行動己被小弟弟看穿,為了阻止姐姐對他上學的干預,他不知同姐姐吵了多少次,不知哭了多少回。他從小就知道在家種地不被人重視,而且吃苦一輩子還沒有工資,沒有退休金,走進人間社會沒人看起。如今的王順得己把爹孃雙雙打發埋葬。他的孩子都已八九歲,朦朦朧朧在品味著人生。從此後姐弟們各自享各自的福,各自過各自的日子。曰久的年月很少來往。因此這就是很多農民不願當農民種地的原因。






農村土秀才


農民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毋庸置疑。可以直接說,中國經濟沒有被多次金融危機所打倒,就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農民基數。外面的生活再難,無法生存,回到家裡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樣可以活下來。這就是中國農民對中國的重要。

農民這一職業,始終就是能吃飽飯,但是發不了財的職業。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以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是那種沒法吃飽飯的時代了,現在我們追求的是物質,精神上的生活。但是現在農作物的商業價值比較低,今年我們信陽當地水稻1元3一斤。我的農民種10畝水稻,請收割機,平時除草,施肥,打農藥。一年到頭把所有的收割水稻銷售出去,只能保本。顧住溫飽。現在出去務工,幹體力活一天200元左右。這種最簡單的務工也比種地掙的多。所以導致很多年輕人不願意種地,出去務工。這種現象也導致了很多空心村,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農村問題





閔順強茶人


為什麼會有一些農民不願意種地?

  1. 如果是在三四十年之前,農民都會搶著去種田的,只是大家都知道,這四十年之間,全國總的收入翻了上百倍,但糧食的價格卻不過是漲了三五倍,而農民的土地還是那樣的多,甚至還有減少,在這種狀況之下,可以說農民如果還是靠種植土地為生,那他們的收入就會比不種土地的人低幾十倍收入。所以才有瞭如今的大部分農民都不願意種地了,特別是對於還有能力外出的打工的農民就更加的不想了。
  2. 糧食不像其他的商品,不可能無限的漲價,更加重要的是糧食的另一種屬性“豐產即減收”,像今年的柑橘、白菜,你如果種植的越多,產量越大隻會導致價格越低!可我們去看其他的商品如石油、煤炭、鐵礦石?進口的越多,價格就會漲得越快。可糧食卻相反,如大豆,我國的大豆差不多被外國完全控制住了,但價格不僅未見上漲,反而是一年比一年低,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個農民願意再種地?

  3. 糧食的價格價值屬性讓農民放棄種地。大家都知道,工業品可隨時的更新換代,而人員與價值也能隨著轉變,像我國的銀行系統,人越來越多,但他們的工資也都能跟著猛漲,其他的企業也都一樣,同樣的廠房,同樣的工人,但他們總的來說工資只會越來越漲,產品的總價值也是越來越高。可這一套用到農業就完全失效了,既使技術越高、產量越高,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的產值卻不能同步上漲,甚至在這十幾年間是純收入越來越小。十幾年前一畝地能賺三五百,如今卻只能賺二三百,這樣的狀況,叫農民還有多少種糧的積極性!
可見,不是農民不願意種糧了,而是同樣的土地種糧所產生的收入已抵不上上漲的消耗了,如隨處需要用錢的教育、醫療、社會負擔等,哪一樣不是隨隨便便漲了幾十幾百倍?農民如果再靠永不上漲的糧食去換其他商品及服務那可能連鞋子衣服都沒有得穿了!




小之草


種地太辛苦,沒幹過農活是無法體會的,還有種地週期太長成本過高,遇到天災辛苦半年是將一無所獲,遠沒有打工掙錢來的快來的多,現在農村都是無法出門打工的老人,年輕人是不會種地的,家裡沒人種地就租給種地大戶,他們靠政府補貼,沒有補貼也是不賺錢的,沒人租的要麼種樹,要麼拋荒,現在很荒涼,農村前途渺茫啊!






暮歸鄉野


現在不是有一些,而是隻要能外出打工的基本上都要外出掙錢。在家的只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大戶。再就是老、弱、病、殘不能外出的農民,他們在家種多少算多少貼補家用。而外出的農民工主要考慮的是上有老人越來越需要花錢,下有小孩上學,家裡各方面的花費,多掙點錢讓家裡能改善一下生活環境。這都是無奈之舉。如果種地比外出掙錢,絕對沒人外出奔波流浪,誰不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如果村裡有好的致富項目,也會在家邊種地邊上班。但這一切都是如果。(個人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