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為什麼?

薛程峰


謝謝題主的提問。看到近期網上有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試著談一下個人的理解。

事實上,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的說法早已有之。比如,近代史學大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1940年出版)一書中就提出了這個論斷。因此3700年文明史的說法,不僅不是易中天的首創,而且個人覺得他也沒有譁眾取寵的意思。

自從易中天提出這個論點後,看到很多人質疑甚至嚴厲抨擊他的說法。那麼他的說法對嗎?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首先,“文明”和“文化”不是一個概念,其內涵存在差異。所謂“文明”,實際上是西方定義後傳入中國的,我們只是借鑑使用而已。

從定義上來說,“文明”是指社會表現出的較高發展階段的狀態;而“文化”則是指“某地區人類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從考古學角度來分析,“文明”具有明確的“三要素”,即青銅器、城邦和文字;“文化”僅是指早期形成的村莊或部落。如大家熟悉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

易中天是以二里頭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而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上限約為3700年前。而且3700年的中華文明史具有非常充足和令人信服的考古依據。他只是採用了史學界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而已。夏商周斷代工程本身無可厚非,但一直飽受國外質疑,易中天沒有采用這種觀點也屬正常。

其次,“五千年”與“3700年”沒必要過分糾結,更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無關。國人耳熟能詳的“上下五千年”是“文化”史,而“3700年”則屬於“文明”史。文化史包含文明史,且兩者有重合之處。或者說“五千年”與“3700年”的說法並不矛盾,只是內涵和角度不同而已。簡單的說,考古與歷史屬於兩碼事兒。3700年的信史有充足依據和詳細史料支撐。發現了肯定代表有,但暫時沒發現不代表就沒有。個人理解,“上下五千年”說的不一定是準確的時間,更像是一種歷史觀,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五千年來未曾斷絕和割裂。“上下五千年”既不是一部編年史,更不是一部斷代史,而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和文明交織的通史。我相信隨著考古學的持續發展,地大物博的中國肯定會陸續發現更豐富更久遠的文明遺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甚至“六千年文明”完全值得期待。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非5000年,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定。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華史》裡說得很清楚,亞當,夏娃,女媧等等,只不過是人類處於矇昧狀態時漫長的發展過程,正如他所說中華的文明史是初潮很短而前戲很長。整個過程就是點、面、片、圈、國。在易中天先生看來,中華文明就是國的產生,有了國家誕生才叫文明,而國家的誕生象徵著權力,中華文明在那個時候才真正的從史前史過渡到文明史。

而這文明史就是從二里頭文化開始的。1959年,一個由徐炳昶率領的考古團,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那裡發現了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後經過碳14測定,與夏紀年相吻合。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中國那時就步入了文明史或者依然是史前史,直到在二里頭出土了宮殿的遺址,這個遺址大約350平方米,這個遺址說明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存在。所以,種種跡象表明,二里頭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有明顯權力中心的文化,即認定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學者佔相當比重。

所以,易中天先生的觀點全完正確,中華文明迄今3700年。正如《易中天中華史》封面上所說:三千七百年來,我們的命運和抉擇。


八句乾坤


易中天老師說中華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對於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相信很多讀者會有疑問.

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被教育著,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而這裡為什麼只有三千七百年呢,明顯縮短了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被省略掉呢

根據查閱文獻可知,易中天老師所說的中華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中天老師所說的文明是從歷史上的“二里頭”開始的,這也是很多考古學家的一種觀點,因為只有從二里頭文化開始,廣地域的中國王權國家才剛開始,考古學家和諸多學者認為,從這開始才是中華文明的開始.

所以說,這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在最後,我們要明白兩個概念文明和文化,文明是精神的產物,文化則是物質的產物.不少西方學者認為文化就是文明,這真是無稽之談


染小兮聞


藥王洞,會同連山的一古蹟,我估計有9000年了,根據石壁上的文字和其他證據,我認為這是女媧煉石場,具體說就是燒石灰的窯洞,燒了石灰拿去補山洞天花板,叫女媧補天。有興趣的朋友關注後在我發表的文章裡有詳細考證。







女媧故里會同新說


根據易中天2013年5月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的原文:

"上下5000年,是文化;3700年,是文明。文明的起點,是要有考古學證據的。據最新碳14測定,二里頭文化一期年代上限不早於公元前1750年,所以是3700年。我以為5000年文明史的說法不嚴謹。"

1. 文明的定義

文明是物種的生活習性並延展出來的一切衍生物。生物形態、社會形態、環境生態相互交織與碰撞產生出的火花即文明。

文明分為顯性文明和隱性文明:

顯性文明,指可見,可被推演出來的形態,包括建築、文學、文字、行為。

隱性文明,即生物為存活,而進行的行為活動。

對於文明出現的判定標準,主要是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而城市是文明的最重要標誌。

西方一般認為,最早的文明大概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那裡出現的。

2. 夏商周斷代工程

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西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有學者列出更具體年代前1556年,但仍有爭議);盤庚遷都約在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由於國內外學術界對如: 周懿王元年出現"天再旦"是否是西元前899年,等問題存在爭議,因此最終的報告繁本未能獲得通過。該工程也屬於一項尚未完成的項目工程。


萬里長空夜未央


若不是央視的百家講壇欄目的開播,易中天是何許人也,恐怕全中國沒有幾人知曉!是百家講壇成就了易中天,但充其量他不過是個大學的普通教授。不能因為自己成了所謂的名人,就敢妄下結論: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的歷史。

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目前來說,是從商朝開始的,商朝距今也就3700年的歷史,而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易中天由此得出中國文明史只有3700年的結論,這與西方學者的觀點如出一轍。

那麼,試問陝西半坡村發掘的陶器作何解釋,那是早於商朝商朝至少上千年。還有大汶口、紅山等遺址,有些陶器上有符號,至今無人能解讀,也許那就是文字的雛形。文字絕不會突然出現,肯定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商朝不過是文字成熟的具體體現。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是考古發現得出的結論。不能因為沒有文字的佐證,就給予否定。西方所謂的歷史,很多就是神話傳說,即無考古佐證,又無文字依據,可人家依舊標榜自己的偉大。

做為中國人,不可妄自尊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人云亦云。易中天說歷史,娛樂成份居多,他究竟對中國歷史研究有多深,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敢堂堂正正的說出來。所以,請君莫對中國文明史妄下結論,西方聽了絕對拍手稱快,可你也要考慮中國人的感受。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簡單來說,現在發現的遺址中,夏朝存在的可能性很高,只是找不到唯一的鐵證,文字。 國際判斷一個文明的標準就是文字,可怕的是什麼?可怕的是在中國發現的遺址中有許多遠遠比夏朝年代還要久遠的,叫不出名字,從來沒有被記載過的文明。好多研究中國文明歷史的中國教授,外國教授也好大多認為華夏文明大致有8600年的痕跡,所以才有比較低調的上下5000年的官方說法。 再看看華夏文明,從夏朝開始直到清朝,一個朝代的覆滅跟崛起都有記載。再看看瑪雅文明突然消失,他們都堅信瑪雅人是突然消失,而不是一個文明的遷移。亞特蘭大沉到海底,各大經書也有記載,就是沒有完全有考證的實際東西,他們也堅信亞特蘭大的存在。唯獨質疑我們華夏文明的悠久,雙重標準不要太明顯。按種族的起源來說埃及人,黑眼睛黑頭髮,皮膚臉型都是亞洲人,鬼知道我們是不是同種呢?


xx67x


易老師儘管《中華史》飽受爭議,但這個觀點還真不能算錯,不過是大家對於“文明”認定標準不同。

過去所謂的“上下五千年”,是晚清基於《五帝本紀》及相關注疏的說法,從黃帝開始到晚清四百多年,取整數說是五千年。可見,這種說法完全基於傳世文獻,不符合現代史學觀念。至於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夏朝為前2070年,那麼距今就是四千年,實際上也偏文獻說法,無非以黃帝還是夏朝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已。

至於距今3700年,則是以考古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一期作為文明起源。二里頭遺址一期,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而根據恩格斯的國家理論“國家是文明社會的總和”,文明和國家正是相輔相成的。而在易老師之前也有學者說過,比如中國考古學會前常務理事鄒衡教授在《中國文明的誕生》就說“從二里頭文化開始,中國古代進到一個新的時代——文明時代”。

不過,對於文明和國家的關係,確實一直也存在爭議。如果用外國流行最嚴格的說法,要有文字才算文明,那麼殷墟才算進入文明社會;目前國內說法卻往往比較寬鬆,認為先國家時代就進入了文明社會,尤其是近年一直宣傳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這樣一來就正好和文獻的“五千年文明”吻合了。


林屋公子


易中天先生,當今文化名人。說三國,講的有聲有色、聲情並茂、幽默風趣,點綴歷史人物表情,心態非常生動,入木三分,簡直就是講評書的超級牛人!易先生喜歡用細膩的描述來刻畫人物的心態、性格。例如,講到袁紹派發將軍大印時,袁紹把大印捏在手裡,在案上磨阿,磨阿的心事重重。小家子秉性!易先生以風趣、詼諧的風格在視頻上贏得了熱烈的關注和好評。


如果易先生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易先生就是武斷了。只能是一家之言,可以存檔。不能作為歷史文明的依據。或者易先生是個大滑頭,怕被學者文人追問,惹來無休止的麻煩。或者易先生只能根據有歷史記載的實物來斷定的。因為商代之前的夏朝沒有實物,文字等佐證。侷限於文字記載的範疇!十足的保守思維!教條本本意識!沒有擔當的勇氣!

中國許多真正高明的歷史學家們,不願無休止的糾纏文明歷史的短長!很無聊。

如果對文明的解讀僅僅限於記載,文字未免狹隘。龍山,良渚,柳條湖,紅土,三星堆,特別是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發掘,許多各式各樣的土陶,還有一艏8000年的獨木舟等等,這些遺址發掘出許多史前文明的實物,只是缺少了文字,難道就不屬於文明?就連許多外國考古學家也在肯定和重新編寫,推前中國的文明史!

而小心求證的易先生卻在謙虛的把中華文明歷史往後延。作為文化學者名人,影響力、傳播力都是一般人不及,效果也是極大。

老遊59


如果以二里頭遺址認定最早的中國文明,那麼比二里頭遺址早,比二里頭先進的遺址也有很多。一些學者認為二里頭發現建築遺蹟和青銅,所以二里頭是最早,但是二里頭沒有城牆遺址,所以更像一個大型聚落。

相對而言,距今4500年的石峁遺址佔地面積425萬平米遠大於二里頭的300萬平米,先進程度更是遠遠超越二里頭。而且年代比二里頭早了七百年。

首先石峁遺址有最早的城牆,和“馬面城牆技術”,“紝木城牆技術”,最早的內城外城皇城結構,最早的甕城、最早的宮殿、最早的祭壇、皇城大道、烽火臺,青銅作坊,青銅器,玉器,其周圍十幾座衛星城之一的“蘆山峁遺址”更是在11月底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

石峁遺址從2013年開始發掘,如今僅僅發掘了東城門的一部分,就已經改寫刷新了中國築城歷史的多項記錄。

另外像山西陶寺城市遺址和5500年前的西安楊官寨城市遺址都能證明中國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