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弒母,折射出了哪些家庭教育問題?

有所為48254462


發生在湖南沅江湖山鎮的12歲男孩弒母案件,引起社會的關注,一方面為慘劇的發生深感痛心,好端端的一個家庭在一夜之間徹底破裂;另一方面,透過這個極端案例我們應該沉思,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對自己的母親都能下如此狠手?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為何如此不堪一擊?我們該從中汲取什麼教訓?

從沅江發佈等官方媒體我們瞭解到一些細節:嫌疑人吳某康,男,12歲,父親常年在市外打工,母親在家帶著2個兒子。案發當天——12月2日星期日,晚餐後,吳某康在家吸菸,被母親發現,其母親用皮帶抽打兒子;吳某康當即進廚房拿了一把菜刀,將母親砍了20餘刀,致其母親當場死亡。隨後,吳某康還拿其母親手機借母親名義給其班主任發了請假信息。

案情的細節與進展無需我們評述,也真心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這一極端事件到底折射出哪些值得我們深思地家庭教育問題呢?我從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觀察角度談一談。

一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六年級的孩子是個“小大人”,心智還在成長,對社會也有了一定的認知,對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了,但畢竟還是個孩子,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多少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如孩子年紀小就學會了抽菸,多是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所致。同時,嫌疑人吳某康的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導致他在於缺少父愛環境中,異化為擔起家庭責任的小男子漢,便自然而然認為類似抽菸這種大人的行為很正常。長期沒有父親的管教、影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容易走極端,遇到事情常常用強撐來掩飾自己的需要保護的恐懼。案件中,嫌疑人受到母親的抽打後散失理智的行為,多是因為心理上長期得不到滿足的一種爆發行為。

二是留守家庭婦女的生存壓力問題。缺少男主人的家庭,母親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首先案件中的母親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問題,對12歲兒童的年齡特點了解不夠,在勸阻兒子抽菸這件事上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而是同樣用了極端的皮帶抽打的方式教育,才引起反抗;其次這位母親的生活壓力大,需要自己照顧兩個兒子,對家庭教育知識缺乏瞭解,沒有在平時的教育中使兒子養成尊敬長輩的習慣,反而染上了抽菸的不良習慣;第三,在“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影響下,或許是出於生活壓力,父親才出外出打工,無暇管教自己的小孩,作為家庭婦女把小子培養好就成為一個很重的擔子。

三是家庭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缺失問題。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會對法制的教育更加忽視。案件中的母親,會認為自己的小子用皮帶抽打是為了管教孩子,卻不知這也是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可以猜想到,這種暴力管教的方法應該是長期使用的。另一方面,嫌疑人用菜刀將自己的母親砍下20餘刀,可能是一時失去理智,但明顯是缺乏對法制的敬畏,沒有認識到這是在犯罪,事後還用母親的手機給班主任老師請假,可見他當時並不十分慌張,更加突顯出法制教育缺失的嚴重性。

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是好事,但如何主動學習、掌握家庭教育知識,科學對待自己的小孩需要每一個人行動起來,不讓以上悲劇再次發生。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和陸、幸福。


各位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曉說教育


孩子,你心裡苦嗎?
近幾天,一則“湖南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生吳某康,持刀砍死親生母親”的消息,傳遍各大媒體、網站以及大街小巷。有人唏噓,有人感嘆,有人氣憤。感嘆之餘,人們不僅反思:這個孩子怎麼了?才十二歲的年紀啊!怎麼就這樣冷血無情,將自己的親生母親狂砍20餘刀殺死,這待多大的深仇大恨才有如此行為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家庭教育,特別是有孩子的父母更是把家庭教育當成是家裡的頭等大事。但是,社會上一些“一切向錢看”的不良思想,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多少人拋開家庭和孩子在外掙錢打拼,把孩子拋給家中老人。理由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那孩子的現在呢?誰來負責!
湖南沅江的這起殺母案中的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與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了。孩子被放在爺爺家裡,是最近兩年有了小的,才回到老家一起照看著兩個兒子。兒子從小沒有跟母親住在一起,彼此缺少應有的溝通和陪伴。試想一下: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的時候,你在哪裡;孩子生病了需要母親的時候你又在哪裡。前期沒有在一起缺乏溝通,沒有陪伴,沒有溫情。後期在一起了,所有成長中的問題,母親不是去用溝通,用引導,用耐心去解決,而是用最原始的打罵。是教育孩子還是害了孩子,一目瞭然。

教育,一直都是個談不完的話題。怎樣的教育最好?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合適的和適合的。
家庭教育首先應該是教育家長,家長教育好了,才能從思想上、語言上、行為上去影響教育孩子。

孩子,倘若有來生,請慎重選擇父母。未來的媽媽一定很溫和很寬厚,一個微笑,一聲讚許,一個肯定,都會讓你揚起自信的臉,從心底湧起幸福的笑。

梅姐家庭教育 呵護孩子一生


梅姐家庭教育


廣西報道12歲孩子殺死自己的母親事件,你怎麼看?

最新情況,可憐的是父母,可悲的是中國教育。

首先,父母太溺愛孩子,孩子在5-6歲期間是心靈成長期,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擔當意識。有了擔當意識也會承載更多,讓孩子提前學會承擔。

其次,父愛的缺失,父愛對一個孩子可以產生力量,沒有父愛的孩子在叛逆期是最可怕的,他不會聽信任何人的話,只會逆反對幹一切。

最後,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的順從,順從孩子就是溺愛,就是滋生孩子的火焰。

過分溺愛孩子,就會讓孩子走上不歸路,先不說學校教育怎樣,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成才教育,切莫把希望寄託別人身上。

(很多人給我發私信,說很多,本文只是代表個人想法,沒有其它意思,特此聲明,如觸犯了某些集團的利益,只能抱歉,觀眾說了算,權利在粉絲手裡)








每日一篇情商課


這是一個很痛心的事件。

首先12歲的孩子便開始抽菸,說明孩子有逆反的心理。

第二,母親看見兒子在抽菸,便拿皮帶抽打兒子,母親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第三:父親常年在外市工作,父愛長期缺席。

第四:兒子砍母親20餘刀,手段極其狠毒,並在事後安然無恙地哄弟弟睡覺,給老師發信息,心也冷漠麻木,這與家庭教育的壓制、暴力緊密相關。


遇見湘女子


作為一個家長和老師,我看到這條新聞是非常痛心的。從新聞的報道中,可以看出這樣的悲劇產生是有原因的。是什麼樣的憤怒致使這樣孩子走上這條不歸路。悲劇已經發生,我們需要好好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怎麼了?

在今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和班裡的學生談心,甚至跟好幾個學生都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都不是很和諧,父母不理解和支持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孩子進行隨意的打擊和辱罵,讓孩子的內心非常難受,因為他們都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但是隻要他們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父母就會覺得他們不聽話。有些家長總是喜歡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孩子做得不好,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打擊與嘲諷。令孩子非常痛苦,只是父母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裡面講到母嬰關係的重要性,孩子與母親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帶給孩子比較健康的人格。0—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給於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能夠安心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3—6歲,孩子對外部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索,而不能有各種手段壓制孩子的天性。3—5歲大約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已經開始自我意識比較強烈,想要表達我能行的概念,父母不能為孩子代勞,不然孩子會產生“你能行,我不行”的無力感,慢慢他會對父母和自己充滿憤怒。

人與人的正常的關係應該是“我和他”,人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尊重的,不管對方大小,老少,我們應該是平等的。但是在親子關係中,現實出現個更多的模式卻是“我和它”,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物品,認為自己要怎樣對待孩子都可以,因為孩子是他生的。但是他們忘卻了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們也會受傷,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與肯定。在新聞中提到,孩子的母親比較嚴格,甚至會用皮帶抽打孩子。我想她這樣對待孩子應該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孩子的人格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肯定是受到了嚴重的踐踏,使他產生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他對母親產生了仇恨,又沒有一個疏解的渠道,憤怒在他的內心積壓,到了他內心無法承受的時候他就爆發出來了,悲劇就產生了。

另外,新聞報道中,還提到孩子的父親常年在外頭打工。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位,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男孩子,母親與父親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男孩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正面的男性榜樣,男孩才能學會遵守規則,學會負責。父親長期不在家,孩子在母親那裡受到傷害,就沒有一個疏解的渠道,孩子心中的憤怒無處發洩,就只能攻擊母親,如果孩子不攻擊母親,也許就會通過自殘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不滿,甚至絕望

現在我們的整個社會都變得非常功利,大人通過賺錢的多少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轉嫁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孩子必須通過優異的成績來尋求父母的認可,如果達不到,就會是父母失望,甚至生氣,父母也總是認為孩子不打罵就不成氣候。可是誰來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健康的心理,孩子的發展又怎麼可能持續下去?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還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我並不是要為這個孩子開脫,可是我真的覺得他還可憐,悲劇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父母造成的。

如果他的媽媽從小能夠給他足夠的愛,愛孩子並不是無條件的滿足他的物質需求,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行事,讓孩子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選擇。只要孩子在不違法,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的前提下,去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在孩子遇到困難與挑戰的時候,父母多給於鼓勵,讓孩子慢慢對自己有信心,建立一個比較健康的人格。

不是生了小孩就能成為父母,做好父母是需要學習了。很多工作都需要崗前培訓,但是這份最重要的工作,卻沒有做任何的培訓就上手了。如果我們的社區能夠開設更多具有實用價值的家庭教育課,父母能夠抱著謙卑的態度去學習,尊重孩子的天性,那麼悲劇也許就會減少一些。

雖然孩子是藉由我們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是孩子並不是我們的所有物。即使我們與他再親近,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作為一個人的人格。呵護他,家裡應該為孩子築起一個安全島,而不是成為傷害孩子的元兇。

 

 

 




微風和煦的世界




12歲男童弒母一案前面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但隨著弒母案信息的公開感覺有必要再次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給予分析。



案情回顧 12月2日,湖南省益陽市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持刀將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在家中。 而殺害母親的原因,是吳某在家中抽菸,被母親發現後用皮帶抽打,男孩不滿母親管教太嚴,心生怨恨,因此用菜刀,連砍母親20餘刀,導致其母當場死亡。 作案後當晚,吳某帶著2歲的弟弟一直留在家中,他先是拿著母親的手機假借母親的名義向班主任請假:“胡老師,吳某明天請假行不,他感冒了”,甚至在外公登門時鎮定的撒謊說“我媽去外面了,沒在家。” 案情查明後,吳某仍舊錶現得若無其事,他承認自己錯了,但不是什麼大錯,“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12歲男孩吳某可怕的行為不僅引發公眾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同時也讓此案的後續處理結果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男孩已被釋放,該不該回學校? 根據最新消息,由於男孩吳某隻有12歲,還未達到負刑事責任的年齡,因此已經被釋放。男孩家長通過討論後決定把男孩送回校園繼續上學,多接受教育。


這一決定卻遭到很多同學家長的強烈反對,不少家長表示擔憂:再殺人怎麼辦?才12歲就能狠心殺害自己的親媽,事後還麻木不仁,毫無懺悔之心。假如在學校和其他學生髮生矛盾,是不是還要殺同學? 不僅是學生家長,記者採訪了吳某家附近的居民,居民也對吳某被釋放回家表示擔憂:自從這個事情出來後,我們大人見著他,內心都有點發怵,擔心他再殺人。 網友們也紛紛發表觀點,不少網友認為:為保證其他學生的安全,強烈反對男孩回學校讀書!



從最新消息可以看出後續處理結果。這孩子在2歲時母親外出打工,由爺爺奶奶撫養為主,父母很少與孩子相處。爺爺奶奶對孩子過於溺愛造成孩子嚴重的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人化看待。根據DSM-4的定義,在社區樣本中(美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0%-6.2%.在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個體中,50%-75%是男性。


現代客體關係理論認為,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有這樣一些經歷,使得患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



從上面客體關係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這孩子的自戀性人格造成了他把父母、爺爺奶奶等看成了自身的的一部分(起源於嬰兒早期,出生後的嬰兒通過哭鬧等形式掌控父母及周邊客體,從而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同時認為父母和其他親人是自己軀體的延伸一一即人我不分:自戀。正常的孩子在逐步社會化過程中適當的挫折會認識到別人是別人,不是自己的身體,可以隨意掌控,這大約在3歲以後。)



正是因為這樣,這個兒童沒有完成很好的社會化過程,表現為心理仍停留在3歲左右的時候,所以才會說:我殺的是我媽媽,又不是別人!!如果他殺了爺爺奶奶、同樣會這樣認為!



所以,這孩子心理上有嚴重問題,需要進行專門的心理治療和個體化、系統化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的與別人的界限感。同時要教育孩子正確的區分我與他人的關係。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教育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心理學研究表明:在14歲之前,孩子普遍沒有是非觀念,不知對錯,把別人的東西居為己有認為很正常。在成人看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孩子,他的認知還沒有充分發展。



所以,我們不能從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要從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問題,才能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情!



我是心理問答達人,心理學領域創作者:夏蟲不可語冰2008,點贊評論轉發關注可閱讀更多心理健康及教育方面的文章。


夏蟲不可語冰2008


孩子是慣的,不要說天生的惡魔,六歲之前的教育是重中之重,但是,誰知道呢,覺得六歲以前的孩子犯錯都是覺得孩子小。我有幾個朋友,生的男孩,看見什麼東西都要,不要就打媽媽,她們和我說的時候一臉無奈,但也是一臉的溺愛……我說,那就要小心點,其實孩子三歲之前很好教,到六歲性格基本定型了,六歲上了一年級,就要靠學校和家長的二合一的教育了,缺其中一種一種教育也是不成功的,現在的孩子小,大多數又還是留守兒童,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旁人沒有資格管,這三管一出來,再好的孩子也會變壞。再就是自己以前受過窮,就覺得要對自己孩子好,對孩子百依百順。慣到最後自己害死自己。現在的社會環境,什麼都拿來拼……。


就愛胡說八道說實話


大家好,我是玩學教育的創始人,先驅者。

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 不管是應試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素質教育也好,按本質上的一種區別,分類。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家對孩子一種教育,就是包括家風。父母的行為舉止。為人處世。是形成。孩子的家庭教育

應試教育就是我們課本上的東西,知識。經過考試體現出來的成績。成績來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優秀情況,這就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標準。

學校教育包括應試教育和老師傳遞的思想,思維。一位好的老師在學生啟蒙階段還是很有很有重要的。所以我們不能忽怨老師的。到頭是道德修養。

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整個人的面的結合。思想道德學習成績,實踐創作能力。適應這個社會。

對於這件事,已經有很多的案例。 由於現在我們的教育強化應試教育。讓更懂得父母著急。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斷的逼著孩子去學習,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誰著孩子的叛逆心靈越來越重。導致父母與孩子。反目成仇。又加上現在我們媒體的傳播,在未成年人的情況下,很難分辨。價值觀。會模仿。新聞媒體傳播的犯罪行為思想,同時也用在了自己的身上。做好的改變我們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觀念。控制新聞媒體的傳播正做一個正確的引導。


玩學教育先驅者


如果家長有一點家庭教育意識,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識,心理學知識,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種悲劇完全可以避免。普及家庭教育知識迫在眉睫。

孩子逃學了,要控制住憤怒的情緒,與他溝通了解一下情況,找到原因,幫助孩子,與其共同面對,共同解決問題。如果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也許孩子迫於家長權威回到學校,但是人在心不在,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事件當中,孩子的母親沒有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

手機對於某些沒有目標追求,沒有價值感、歸屬感,家人和老師同學也不認可的學生來說,他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全在手機上。現實世界中得不到,他要到虛擬世界去找,手機對他來說就是他的半條命。你拿走他的手機,他就要跟你玩命,他就要跳樓,因為他覺得生無可戀。你要讓他自願放下手機,而不是搶走。

封建社會的棍棒教育,是配合著“父為子綱”,“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統治思想的。孩子都認可自己的性命在父母手裡掌握著,被父母打一頓自然不會反抗。在宣傳平等,個性,人權的今天,實行棍棒教育,孩子會反抗的。效果不會很好。即使打得讓孩子怕了你,也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教育效果。

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才是王道。為了孩子我們要學習,提高,改變,給孩子真正的愛!


海川家庭教育


我還記得以前在網上看到某個網友說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說在如今社會“當父母也應該執證上崗”,當時看到這句話雖然覺得不太現實,但細細想來再看看我們身邊出現的這麼多有關教育失敗導致的慘痛教訓時,就會覺得這句話真的不是在調侃當父母的我們,而是我們真的需要去學習怎樣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們已經開始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及教育方式了,但仍有一些家長可能覺得教育孩子就像自己小時候長大那樣就可以了,教孩子還需要怎麼去學嗎。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不是想挑起什麼戰爭,更不是想要指責什麼,因為我沒有這個權利,因為我也只是一個在學習用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犯錯的普通家長。我只是希望我們家長朋友們能通過類似這樣的事件反觀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比如我看到這個新聞可能就會警惕自己平時是否有失去理智而對孩子進行暴力、嚴格懲罰及具有傷害他自尊的教育行為,如果回憶到有這樣的情況,那麼吸取這個事件的教訓是:以暴制暴確實在“教育”孩子,只是目的和方向是和我們心中所想相反的,明白這一點後就會更加警惕使用這種暴力教育了。


關注兒童教育以後,就會經常看到這類相關的事件,每一次對當父母的來說都是一種痛心的提醒。如今的孩子怎麼了?如今的家長怎麼了?如今的教育怎麼了?如今的孩子生活物質條件都更好了,問題卻也更多了;如今的家長基本比上一輩的人學歷更高了,但真正懂的教育知識好像卻又不太多;如今的教育理念已經更新換代地生出許多新理論,但真正具有權威及系統性參考的內容又去哪裡找。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