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晉國是如何分裂的,你怎麼看?

shcho


《史記·三十世家·晉世家》中這樣記載:

昭公六年卒。六卿彊,公室卑。子頃公去疾立。

晉昭公於西元前526年逝世後,晉國韓、趙、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強大,公室卻弱小了。

頃公六年,周景王崩,王子爭立。晉六卿平王室亂,立敬王。"

晉頃公六年,西元前520年,周景王逝世,各公子們爭奪王位。晉國的六卿平息了周王室的亂子,擁立周敬王。

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鄉子,相惡於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

西元前514年,晉國公族祁傒的孫子,叔向的兒子,在晉君面前互相詆譭。

六卿想削弱國君的力量,便依照刑法殺死了他們全部家族,並把他們的封邑劃分為十個縣,各自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大夫。

從此,晉君力量更加弱小,六卿都強大起來。

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欲殺午,午與中行寅、範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定公圍晉陽。荀櫟、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乃移兵伐範、中行。範、中行反,晉君擊之,敗範、中行。範、中行走朝歌,保之。韓、魏為趙鞅謝晉君,乃赦趙鞅,復位。二十二年,晉敗範、中行氏,二子奔齊。

“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孫驕為晉君,是為哀公。”

西元前497至西元前490年,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範氏、中行氏被趕出晉國,西元前458年韓、趙、魏、智氏瓜分了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晉出公大怒,求告齊國、魯國,想借機討伐四卿,四卿很慌恐,於是反擊攻打出公。出公逃亡齊國,半路上死去。所以智伯就立昭公曾孫驕做了晉君,這就是哀公。四卿自此坐大,晉公徹底淪為傀儡。

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餘皆入三晉。

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皆命為諸侯。

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晉從此滅亡。


三家分晉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從那之後,中國的大同社會徹底結束,農業資本家和呂不韋這樣的金融資本家們,控制了整個中國。

三家分晉實際上是農業資本家,因為太過於發達,以至於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


平凡2850


其實晉國分裂的根源事件就是驪姬之亂,本來周朝建國後將天下分給了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為了維護領地,又將自己的子孫封為大夫,以血緣關係來維護自己的諸侯國,可在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因受離間計逐殺諸公子,並且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結果導致晉國無公族出現。

以血緣關係為代表的貴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在朝為官的“士族”崛起,經過發展,到晉成公時代,異性大夫成為了新的公族代表,這為以後異性大夫作亂埋下了伏筆。



另外晉國設六卿,六卿就是六個異性大夫,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六異性大夫逐漸壯大,以後這六家為了各自利益開始互相吞併,最終有三家消失,三家壯大,而這剩下來的三家就是以後三家分晉的韓、趙、魏。


晉國被分在歷史上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自此成為了戰國開始,春秋結束的分水嶺。當然三家分晉也預示著曾經在春秋時期創造輝煌的霸主國之一晉國從此成為歷史。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晉國分裂的起始因由應追溯至曲沃代翼。

曲沃武公以庶枝小宗取代大宗,賄賂周釐王,承認其為晉君,更號曰:晉武公。晉武公代晉二年卒,子獻公立。士蒍對獻公說:原來晉君的公子很多,如不誅殺,恐怕他們不服會作亂。獻公就逐殺原來晉君的公子,把都城改在。晉國很多公子都逃奔虢國。虢國因此討伐晉國但未成功。


自晉獻公始,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史稱“晉無公族″。

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後來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於作亂的異性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春秋中期,晉國有十幾家卿大夫控制政權,後來逐漸被吞併。到最後就剩六家“韓、趙、魏、智氏、範氏、中行氏”。範氏與中行氏先後被滅,只剩下四家,這四家以智氏最強。


智伯瑤是智宣子的兒子,儀表魁偉,武勇善射,多才多藝,性格剛毅,總之從表面看什麼都好,但實質是其人道德品質不好。智宣子要立他為太子時,族人智果認為他會蕩家覆宗,毀滅整個家族,勸智宣子另立他子,智宣子不聽,智果遂與智氏斷絕關係,另立一宗。

智伯即位後,伐齊討鄭,戰功赫赫。這時他剛愎自用,貪得無厭,好大喜功的毛病更加顯露,且四面樹敵。


趙襄子(名字為毋恤)為太子時,隨智伯伐鄭,入城門時讓毋恤先入,毋恤讓智伯先入,智伯就譏笑他″醜而無勇″(毋恤相貌醜陋)。酒宴上借酒醉,以酒灌擊毋恤,毋恤群臣請死,毋恤說:我的父親看重我就因為我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毋恤雖然忍了這口惡氣,但心裡也非常惱火。伐鄭歸晉後,智伯居然對趙簡子說廢了毋恤,簡子不可能聽他的,毋恤更恨智伯了。簡子卒,毋恤立是為趙襄子。


智伯還戲弄韓康子,智果進諫規勸智伯不可目中無人,四面樹敵,智伯不聽,一味作大。

貪婪的智伯為了侵佔趙、韓、魏三家的土地,讓這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與戶口歸公。韓康子、魏桓子不敢得罪智伯都同意並讓出了土地,但趙襄子堅決不同意。智伯就率領韓康子、魏桓子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退守晉陽,智伯圍定晉陽城,趙襄子堅守不出,憑藉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一天智伯遛達到晉陽城東北的晉水河邊,決定水淹晉陽城,在晉水河邊另挖一條河,把水引到晉陽,在上游築壩攔住上游的水,此時正趕上雨季,智伯令士兵在水壩上挖了個豁口,大水直衝晉陽城,但晉陽百姓討厭智伯堅決不降。


智伯引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察看水勢,並得意洋洋地對二人說,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說的二人心驚,因為魏家封邑安邑,韓家封邑旁邊都有一條河,二人也怕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家身上。


趙襄子此時一籌莫展,身邊的張孟談說,韓、魏兩家心裡肯定也恨智伯,現在只有聯手他們才能打敗智伯,尋求活路。半夜張孟談偷偷地找韓康子,魏桓子,結果二人答應合力打敗智伯。最後放水淹智伯,智伯全軍覆沒。智家的土地被三家平分,以後又把晉國的其它土地平分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君成了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因此韓、趙、魏三家合稱“三晉"。三家分晉在中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春秋之終,戰國伊始的分水嶺,拉開了戰國七雄的帷幕,是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封建社會確立的標誌。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開篇之作。


尋桂子


難麼偌大的晉國是如何分裂的呢?

起因是禮崩樂壞,源於晉國的一場長達六十七年之久的宮廷政變“曲沃代晉”。導致了執政者經常對自的子侄進行屠殺,並把大權交到了重臣的手裡,造成大權的旁落。像東周一樣,六卿的勢力逐漸超越了晉國君主,並開始互相兼併。


葉子寫實


晉國的分裂涉及到晉國的政治體制格局。從晉文公開始,晉國開始推行一種與其他諸侯國不太一樣的眾卿體制,可以簡化理解為“三軍將佐制”,就是將國家的軍隊分成中、上、下三軍,每個軍設一個將軍,再配上一個副手稱為“將佐”,三軍將佐共有六名長官,皆為“卿”,合稱“六卿”,其中中軍將軍為首席長官,不僅可以統領三軍,還可以作為國家僅次於國君的首腦領導全國。將佐的選拔採用推舉與國君提名相結合,推舉人選從晉國世家大族中的後輩人才中選拔,實際上就是變相的世襲制,到後期國君的權威下降,而三軍將佐的繼承基本上被中行、範、智、趙、魏、韓六家把持。如果由哪位將佐去世,則由去世將佐家的子孫填補下軍將佐的空缺,其他人員依次上挪位置,這樣一來理論上六家都有機會擔任中軍將軍一職,實現最高長官的輪替。這種制度在晉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中經歷過多輪的變化,到了六家壟斷三軍的局面形成之後,內鬥更加激化,首先是範、中行兩家被擠走,六卿變四卿,不再補缺。再到趙魏韓三家反殺智伯,三卿格局定性,三家不願繼續廝殺,友好協商,晉國就此分裂。


大意覺迷


晉武公在位時,皇子太多,皇妃各為各自皇子謀權,謀利,引起了腥風血雨:,皇子重耳從山西逃難,過黃河,逃至陝西省,宜川縣,秋林鎮,靠南邊一條深溝中,名為臥龍溝,冬天,天下大雪,重耳無家可歸,在一大石上,睡覺,雪為他擋住了風寒。他熟睡如常。第二天。農夫發現,大石上有一盤白龍熟睡,多多農夫不敢去看。第三天,逃難人重耳沿門討飯。農夫知道是真龍,給重耳在臥龍溝安了家。有老師給他教書。至十七歲,重耳問秦王借兵十萬,大將:十員。與朝中老臣協力。奪取了晉武公丟失的江山,為晉文公。這是再結秦晉之好的開始。至今,大石上寫臥龍石三個字。


286草民


春秋末期,晉國有四家最大的大夫,他們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智伯瑤想拍晉國王侯的馬屁,就提出四家各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給晉出公。智伯瑤先拿出,魏桓子、韓康子也拿出。但是,趙襄子不同意。他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不能白白地交出去。

於是,智伯瑤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韓、魏三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趙襄子堅守晉陽(今山上太原市)兩年,另三家就是打不下來。智伯瑤到達城外看地形,認為水攻能取勝。於是,就放晉水去淹晉陽。趙襄子看到晉陽就要被淹沒,連忙派人去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明兔死狐烹的道理。韓康子和魏桓子反戈一擊,幫助趙襄子一起滅掉了智伯瑤。

三家滅掉了智伯瑤,又將智家的土地一分為三歸自己。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事實,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公元前367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三家瓜分了晉國,晉國正式滅亡。


張律明


三家分晉是由於生產力發展而出現的歷史必然。春秋下半葉,晉國除了率先實行法治,六卿專權時期的六大卿族,又在各自的封地上改革田畝制廢井田、開阡陌,並竟相減少田租爭取民心,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的發展,最終由田租最輕的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


104795901406雲在青天


真正的導火索是趙盾重新在晉國鞏固公族體系,晉侯幾百年來限制和削弱公族的努力毀於一旦,最終曲沃代翼的一幕重新上演,只不過這一次是韓趙魏三家分晉。


把小熊還給她


不存在三家分晉。國家中心不強,邊境必起二心。美國的德州,加州,夏威夷啥的,國家只要不管,一鬨而散那是早晚的事。當然,咱們也有這樣的地區,比如某東某島不也是這樣,一會想掙省會一會想直轄,不得不說,海邊人有尿行,但從不稱稱自己幾斤幾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