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在湖南的幾束永恆光芒

红军长征在湖南的几束永恒光芒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7日訊(張志初)“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湖南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長征的重要途徑地和偉大轉折地,是紅六軍團的探路轉戰地,是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的誓師出發地。紅軍長征在三湘大地廣泛宣傳革命思想,宣示戰鬥精神,撒播紅色火種,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湖南人民不畏艱險,克服困難,踴躍支援紅軍,為長征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在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本文僅從“魂”“路”“轉”“戰”“紀”“情”等方面,採集紅軍長征在湖南的幾束永恆光芒。

一、“魂”的堅定

《左傳》有云:“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魂”,就是精神、理想和信念。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信念,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長征之魂。“魂”的堅定,在長征中得到了最高體現。

理想之光不滅。習近平總書記說:“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綏寧瓦屋塘之戰中,紅五師師長賀炳炎的右臂被敵人炮彈炸成肉泥狀,只有鋸掉胳膊才能保住性命。當時,沒有任何麻醉的條件,醫生只能用木工鋸子截去他的右臂。手術持續了2小時16分鐘,賀炳炎把嘴裡的毛巾都咬爛了。手術後,賀炳炎見到賀龍的第一句話是:“老總,我的胳臂沒了一隻,但心還在,我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繼續跟敵人幹!”憑藉著這樣的信念,賀炳炎僅在擔架上休息了6天,便又重返戰鬥崗位。堅定崇高理想,這是長征之“魂”的真諦!

正義之旗不倒。1934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朱德,在湖南汝城的山路上聯名發佈了《出路在哪裡?》,揭露國民黨出賣中國、壓迫工農的罪惡,宣傳黨的革命主張,向工農兵及勞苦民眾指出,出路就在團結起來,武裝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統治,實現共產黨的主張,建立工農自己的紅軍,自己的蘇維埃政府。紅軍高舉抗日反蔣的旗幟,所到之處,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剝削制度、開展土地革命,得到了勞苦大眾的堅定支持。紅二、六軍團打下津市、石門、澧縣等地時,“擴紅”達6000餘人。紅軍的正義行動,甚至還得到了與蔣介石矛盾重重的地方軍閥的同情。“南天王”陳濟棠沒有進行真正阻擊,默許紅軍通過其部隊駐地,桂系軍閥基本奉行“不堵頭、不攔腰、只擊尾”的策略。紅軍的正義行動,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最頑固的敵人,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堅持革命正義,這是長征之“魂”的魅力!

勝利之花不謝。鮮花是生命力與勝利的象徵。映山紅是一朵勝利之花。很多人都聽過“淚眼盼來毛澤東,嶺上開遍映山紅”的歌,這是人們對毛主席和革命隊伍的盼望。一曲“又見映山紅”更是道出了湖湘人民對主席和紅軍的深切緬懷。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時,部隊由廣西進入湖南城步。敵人重兵向城步集結,妄圖將紅軍消滅在城步以東地區。紅軍主力在前衛部隊掩護下,沿著湘桂邊界的深山峽谷向南山行進。當紅軍翻越老山界到達大南山時,當地百姓無不驚訝,都說紅軍是神兵天降。紅軍戰士也驚奇地發現,眼前竟是一片綠浪起伏、一望無垠的大草原。軍團政委王震望著這亙古荒原,顯得豪情滿懷:“多好的草山啊!革命勝利後,我們一定要在這裡辦一個大牧場。”堅守必勝信念,這是長征之“魂”的芬芳!

二、“路”的艱辛

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充滿了革命必勝的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但真實的長征之路絕非“等閒”,而是充滿艱辛。

探路之艱。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然而,路在哪裡?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作為中央軍委派出的一支長征先遣隊,出發西征。紅六軍團西征是悲壯的,犧牲是巨大的。軍團出發時有9700餘人,與紅二軍團會師時只剩3300餘人。這次西征歷時80多天,行程5000多里,其中在湖南征戰33個晝夜,途經22個縣市區,衝破敵人重重圍追堵截,歷盡千辛萬苦,付出重大代價,勝利完成了中央賦予的戰略任務,為中央紅軍向湘西實施戰略轉移,起到了偵察、開路的先遣隊作用。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長征初期基本上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行軍路線,即沿贛、粵、湘、桂邊境的五嶺山脈一直向西行進。

退路之險。中央紅軍的長征,實際上是被迫轉移撤退,湖南成為生死存亡的轉折地之一。長征開始後,蔣介石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調集40餘萬兵力精心設置了四道封鎖線,企圖利用湘江防線消滅紅軍。湘江戰役,中央紅軍苦戰5個晝夜,鮮血染紅了湘江。犧牲的紅軍將士達3萬名,其中師級幹部18名,團級幹部28名,在湘江轉彎處密密麻麻擺滿了紅軍烈士的屍體。當時湘南民間流傳“三年不食湘江魚,十年不飲湘江水”之說。但紅軍將士憑著不怕犧牲的精神,最終突破了敵人重兵佈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聚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的狂妄計劃。

趕路之難。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1.7萬餘人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日夜兼程趕路,以與先期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匯合。這支長征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就是出生僅18天的賀龍的女兒賀捷生。出發前,賀龍叮囑妻子蹇先任一定要照管好女兒,特別是過封鎖線時,寧可讓孩子憋死悶死,也不能讓她哭出聲,否則一旦暴露目標,便可能遭到敵人瘋狂的圍追以致全軍覆沒。賀龍交給妻子兩枚手榴彈,告訴她:你們母女倆一旦被敵人包圍無法脫身,就引爆它們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不要因被俘而有辱紅軍的軍威。妻子含淚默默答應。長征途中,為了防止小捷生過封鎖線時哭鬧暴露目標,先任就用布帶把她緊緊捆在胸前,再用衣服包住頭。有時包得太緊或捂得太久,孩子的臉都憋成紫茄子色了。一次,賀龍把女兒裹在懷裡指揮戰鬥,孩子是何時從懷抱裡掉出去了他也不知道。萬幸的是孩子被落在後面的傷兵撿到了。襁褓中的小生命就這樣頑強地跟隨長征一步一步走下來。

三、“轉”的英明

毛澤東說,共產黨人走路,走不通時要學會轉彎。長征途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時以“轉”,挽救紅軍於危局,解決了紅軍向哪裡去的戰略方向問題。

“轉”——破了危局,穩了軍心。長征初期,紅軍經過英勇戰鬥,突破了敵人四道封鎖線,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犧牲。紅軍到達湘黔邊界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去往湘西的道路上集結了幾十萬軍隊張網以待。面對危局,一著不慎,中國革命便有萬劫不復的危險。危難時刻,毛澤東站了出來,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了大多數紅軍領導人的贊同。紅軍得以轉兵貴州。通道轉兵,使紅軍避免了鑽進蔣介石早已精心佈置的“口袋陣”,逐步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局面,紅軍戰士依稀看到了前三次反“圍剿”時的靈活戰略戰術,重新樹立了革命必勝的信念。 “轉”——破了迷霧,正了方向。自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以來,紅軍幾乎處處被動、受制於人。先是軍事上的冒險主義,後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中國革命該往何處去?廣大紅軍指戰員處於迷茫中。1934年12月12日,紅軍佔領通道城。在毛澤東的極力主張下,中央主要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戰略行動方針問題。博古、李德仍堅持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毛澤東據理力爭,建議部隊放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與會大多數人的贊同。12月13日,紅軍突然改變行軍路線,分兩路西進貴州。通道轉兵,對於中央紅軍和中國革命來說都是一次至關重要的轉折。正如劉伯承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的:“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

“轉”——破了教條,立了真理。長期以來,“左”傾領導人對於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對於共產國際的指示,總是奉為圭臬,一個字不敢不遵,一句話不敢不聽。他們把經典作家的理論,把共產國際的指示當成萬古不變的教條,用以指導瞬息萬變的中國革命鬥爭。他們不顧中國反動力量集中於城市的實際,嘲笑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理論是“山溝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軍事上,他們片面誇大蘇軍經驗,頑固堅持所謂“正規戰”“陣地戰”“大兵團會戰”“短促突擊”等教條,強令紅軍同優勢敵軍拼消耗,幾乎把中國革命的家底拼光了。通道轉兵,是黨和紅軍獨立自主研究問題、實事求是改變計劃的偉大開端,是“左”傾領導人的錯誤指揮第一次被違反、被糾正。紅軍逐漸認識到,打仗不能照搬蘇聯和歐戰經驗,革命不能照搬共產國際的指示。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永遠不會給中國革命提供現成答案。要使革命取得勝利,必須靠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這一“轉”的理論和實踐,讓人們見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縷曙光。

四、“戰”的英勇

長征路上,僅湖南境內發生的大小戰鬥就有百餘次,紅軍與數十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進行了殊死的搏鬥,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戰”的英勇。

血戰湘江。長征途中,決定紅軍命運的一戰莫過於湘江戰役。蔣介石調兵30萬紮了一個“口袋陣”,妄圖將硬闖湘江這道“血網”的紅軍全部殲滅。腳山鋪阻擊戰是湘江戰役中最慘烈的戰鬥之一,也是敵我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血戰。紅一軍團第一、二師與湘軍激戰三天三夜,築起了軍委縱隊和後續部隊搶渡湘江的生命通道。第五師參謀長胡震、第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相繼犧牲。擔負紅軍長征總後衛的紅五軍團紅三十四師,在完成掩護主力部隊強渡湘江的任務後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師長陳樹湘在突圍時不幸腹部中彈,傷重被俘。當敵兵押送他至道縣石馬橋時,他乘敵不備,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摳出腸子絞斷,將鮮血灑在長征路上,犧牲時年僅29歲。

激戰小水。在執行長征先遣任務的西征途中,紅六軍團與敵人在通道縣的小水大坡界發生激烈戰鬥。為了使紅軍主力順利轉移,負責掩護任務的紅軍某排30多人苦戰3個多小時,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在激戰中,多位紅軍戰士英勇獻身,最後只剩下8名紅軍戰士。這8名紅軍戰士在最後時刻把槍砸爛跳下50多米高的懸崖,全部壯烈犧牲。他們用生命實踐了對黨的絕對忠誠。

轉戰湘西。紅二、六軍團會合後,為了鉗制湖南的敵人,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向湘鄂邊區的敵人展開了強大攻勢。這次攻勢作戰,共擊潰國民黨軍15個團,初步建成了湘鄂川黔蘇區。這一勝利,迫使國民黨軍從“追剿”中央紅軍的湘軍中抽調3個師、從江西抽調1個師馳援湘西,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浯溪河戰鬥是湘西攻勢中的一次較大的戰鬥。短短一天,紅二、六軍團連續殲滅敵軍兩個團,擊潰一個團,佔領浯溪河、陬市、河洑和桃源縣城,取得了浯溪河大捷,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

五、“紀”的嚴明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軍紀嚴明,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是戰鬥勝利的根本保證。早在1927年10月,毛主席率工農革命軍到達桂東沙田時,就頒佈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後又逐步完善成為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長征過湖南時,紅軍軍紀執行得比鐵還硬、比鋼還強。

第一軍規在路上。在湖南桂陽縣,流傳著一段“夜宿梨山、秋毫無犯”的佳話。1934年8月18日,正是稻熟梨黃的時節,一支紅軍部隊進駐桂陽縣城郊燕山村,露宿在一片梨樹林裡。第二天部隊開走後,老百姓發現,黃燦燦的果子一個也沒有少。這支部隊就是紅六軍團的一個通訊連。

1976年,親身經歷當年紅軍過境一幕的宜章縣農民李慶武回憶道:紅軍過宜章時,正好碰上收紅薯的季節。紅軍過了七天七夜,群眾見紅軍戰士飢餓,請他們吃紅薯,他們總是微笑著拒絕。後來見老鄉們的態度實在誠懇,他們就吃了一些並照價付錢。

長征途中,紅軍的軍費和物資非常貧乏,儘管如此,他們從不向老百姓“打白條”,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二、六軍團從永順縣城轉移後,因戰鬥需要,燒燬了城南河上的一座木橋。為防止個別群眾想不通,賀龍親自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並給群眾補償了一筆用於重修的經費。

第一形象在路上。紅軍和白軍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白軍的“長官”常常對著士兵說“弟兄們,給我上”;而紅軍指揮員則總是向著戰士們說“同志們,跟我上”。“給”與“跟”的一字之差,道出了兩支軍隊勝敗異變的訣竅。

長征途中,紅軍指揮員一馬當先、衝鋒在前的事例不勝枚舉。僅湘江戰役中,犧牲的就有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紅三十四師政委程翠林、紅四師參謀長杜宗美、紅五師參謀長胡震、十團團長沈述清、五十團團長劉式楷、五團政委易蕩平等數十名師團軍官……為了奪取一條通向勝利之路,多少紅軍指揮員血灑湘江兩岸,演繹了一曲曲“革命功成萬骨枯”的悲壯故事。

第一形象還體現在紅軍指揮員和普通戰士同甘共苦、榮辱與共上。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時,任弼時患上了瘧疾,高燒不退。在一個狹窄的山崖口,尾隨的敵人已經近在眼前。身體極度虛弱的任弼時站在崖口處指揮部隊,警衛連連長餘秋裡請求他立即隨先頭部隊撤離。任弼時火了,吼道:“一個人重要還是整個部隊重要?”他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直到最後一名紅軍戰士通過崖口。

第一大局在路上。國民黨將領在總結自己為什麼失敗時,很多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是國軍離心離德、各懷鬼胎、見死不救,而“共軍”卻異常團結、顧全大局、擰成了一股繩。語言雖淺顯,卻不無道理。長征中,紅二、六軍團顧全大局,從起初的探路、接應,繼而掩護、策應,到最後跟進、響應,完全體現了中央的意圖。其中,為了給中央紅軍西征創造條件,就有兩次為顧全大局而採取的戰略行動。

第一次:1934年8月,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路”,紅六軍團九千餘人遵照中央命令撤出湘贛根據地,開始西征。10月24日,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在黔東木黃會師,之後轉戰湘西,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第二次: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後,紅二、六軍團為牽制敵人力量,減輕中央紅軍壓力,發動了大規模的“湘西攻勢”。部隊打酉陽、震來鳳、襲龍山、取永順、攻常德,大量調動了湘鄂川黔四省敵軍,打亂了蔣介石的“追剿”部署。在十萬坪伏擊戰中,紅二、六軍團俘敵數千,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和糧食物資,為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創造了條件。

六、“情”的延伸

一路硝煙一路苦,萬里長征萬里情。長征之情穿越時空,散發出日久彌香的魅力。

官兵平等情。長征途中,紅軍將領跟普通戰士一樣,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毛澤東的伙食費與普通戰士一樣,一角五分錢,沒有任何特殊。騎馬算是紅軍隊伍中最“奢侈”的待遇了,紅軍首長給受傷戰士、體弱戰士讓馬騎的例子數不勝數,“馬背上的小紅軍”不過是長征中紅軍官兵平等大量活生生事蹟中之冰山一角。

官兵平等更來源於面對戰鬥考驗時,幹部總是衝鋒在前。紅二軍團6師18團在長征中多次擔負重要任務,每次都完成得相當出色。該團首任政委餘秋裡在章壩戰鬥中失去了左臂,第2任政委楊秀山在六甲戰鬥中負傷,第3任政委董瑞林在西康為部隊籌糧時犧牲,第4任政委周盛宏在成縣戰鬥中率領部隊反衝擊,中彈陣亡。

軍民魚水情。紅軍過宜章時,敵軍在宜章境內修築大小碉堡110餘座。宜章人民為了紅軍順利通過,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搗毀“烏龜殼”(即碉堡)鬥爭。在20多天的時間裡,革命群眾共燒燬、挖毀“烏龜殼”百餘座,還編歌謠讚美紅軍:“共產黨領導真正確,工農群眾擁護多,紅軍打仗真不錯,粉碎了國民黨的烏龜殼,我們真快樂,我們真快樂!”

有一首著名的民謠是這樣唱的:“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親骨肉送他上戰場。”群眾把紅軍當成恩人、親人,紛紛把藏起來的糧食拿出來主動獻給紅軍,還自願給紅軍當挑夫。很多還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為紅軍帶路,站崗放哨,洗衣做飯,縫製軍衣,安置傷病員,他們不怕犧牲,幫助紅軍渡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擺脫一次又一次的困境,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忠貞不渝情。紅軍長征在湖南期間,廣大窮苦百姓紛紛自願加入紅軍。不少地方出現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甚至全家參加紅軍的場面。在大庸縣永定鎮,“候清芝一家八口長征”傳為佳話。為了革命的勝利,許多家庭失去了親人。曾經跟隨賀龍長征的桑植人,活著回來的寥寥無幾。桑植兒郎從劉家坪出發,解放後,剩下不到100人。在賀龍元帥的家鄉洪家關,就留下了70多個寡婦。當地一首送情郎參軍、為紅軍送行的民歌依然廣為流傳。“馬桑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郎帶:你一年不來我一年等,你兩年不來我兩年呆,鑰匙不到鎖不開。”這是一首體現忠貞不渝愛情的千古絕唱。

接力追夢情。毛澤東說,革命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進京趕考沒有結束,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長征。革命先輩在長征中創造的不朽功績,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之路是艱苦的、漫長的,新長征的路會更艱苦、更漫長。紅軍長征在湖南的永恆光芒,將照耀全省人民在接力追夢的新長征中,勇往直前、頑強拼搏,不斷譜寫湖南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