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

賽亞超人


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答案是:不能。

因為白登之圍發生的時候韓信還活著,所以這個問題是個假命題。那麼白登之圍時韓信在幹什麼呢,他為何沒有阻止白登之圍的發生呢?

韓信受到猜忌,被人告發謀反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人稱“兵仙”。起初投奔項羽,但沒有得到重用,於是轉而投靠了劉邦,受到重用,為其擊敗項羽,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不過在垓下之圍後,劉邦就趁勢解除了韓信的兵權,封他為楚王,都下邳。

即便如此劉邦還是不放心,在白登之圍的前一年,也就是前201年,以謀反為名將其貶為淮陰侯,控制在洛陽。韓信氣憤的說,劉邦這是“兔死狗烹”之舉。可見韓信這時在劉邦這裡已經失寵了,能保住性命尚屬不易,哪敢再向劉邦提出建議,甚至領兵作戰呢?

何況韓信對劉邦的做法是很不滿的,據《史記》記載,韓信以身體不適為由多次拒絕同劉邦出行,而且恥於同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為伍,不滿情緒非常明顯。除韓信之外,和他同名同姓的韓王信(受封為韓王,為和韓信區別,一般稱為韓王信)同樣受到劉邦的猜忌,把他從韓國故地打發到太原以北的苦寒之地去對抗匈奴。

匈奴是活躍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秦漢之際其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實力強大,經常南下騷擾中原地區。匈奴人精於騎射,來去如風,作戰方式飄忽不定,讓韓王信吃盡了苦頭。

前201年,韓王信被冒頓單于重重圍困,多次向匈奴求和未果,劉邦派援軍前來。援軍一到,看他被包圍這麼久還沒啥事,劉邦便懷疑其和匈奴有密約,多次指責韓王信有二心。韓王信自知受到猜忌,死期將至,於是投降匈奴,一同進攻立國不久的大漢王朝。

劉邦求勝心切,遂有白登之圍

韓王信投降匈奴,這對劉邦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前200年冬,經過一番準備之後,劉邦起大軍北上平叛。韓王信和匈奴聯軍被漢朝的戰車和騎兵部隊打得落花流水,接連敗退,劉邦乘勢追擊,一直到了平城(現山西大同)。

此時天寒地凍,漢軍後勤補給出現了困難,所以劉邦只能速戰速決,對方則不然。求戰心切的劉邦登上平城東邊的白登山視察地貌,勘探匈奴軍情。沒想到被早有準備的冒頓單于重重圍困於白登山上。

漢軍衣衫單薄,許多人的手指和腳趾被凍傷,情況十分危急。陳平建議劉邦用厚禮賄賂閼氏(單于的夫人),劉邦應允。閼氏被漢朝的財物衝昏了頭腦,於是對冒頓說,我們雖然攻佔了漢朝的土地,但一時半會無法居住,再說也沒有君主相互圍困的例子,我們還是撤圍退兵吧。

冒頓經不住耳邊風,再加上閼氏的私下安排,匈奴放鬆了對劉邦的圍困。而當時天降大霧,劉邦便趁著大霧徐徐撤回了平城。等到冒頓反映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於是白登之圍解除。

白登之圍的教訓與韓信的結局

白登之圍雖然解除,但給了劉邦兩個深刻的教訓。一是漢朝初建,百廢待興,國力尚未恢復,不宜與匈奴正面交鋒;二是異姓諸侯王不可靠。所以劉邦回朝後立即採取了相應措施。

首先,劉邦認清了現實,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以和親手段來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為漢朝恢復國力爭取時間,咱來日方長,後會有期。

其次,剪除剩餘的異姓諸侯王。韓王信投降匈奴,讓劉邦對剩餘異姓諸侯王徹底失去了耐心,於是接連以謀反之名處死了韓信、盧綰、彭越和英布這四個勢力比較強大的異姓諸侯王。趙王和長沙王因沒啥能力,劉邦就饒過了他們。

而韓信因受到劉邦的猜忌和貶斥,確實有謀反之心。前197年,陳豨叛亂,劉邦前去平叛。而韓信則早早和陳豨暗中商議,只要他舉兵,韓信就作為內應。這個消息被呂后得知,便設計把韓信騙到長樂宮中放置大鐘的地方,將其斬殺。


石頭說歷史


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

答案是不可以!

因為韓信死於公元前197年,而白登之圍發生於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說發生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沒死呢……

那如果韓信來指揮這次作戰,還會發生白登之圍嗎?

咱們先從軍事角度來看看白登之圍具體是咋回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為了防備匈奴的進一步南下,就想設置一道緩衝地帶。於是劉邦將太原郡和直至北部邊界的三十一個縣劃給韓王信(與擊敗項羽的韓信重名,因為他被封為韓王,所以史稱韓王信)作為封地,作為一個分封的屬國去抵禦匈奴。可是當年秋天,匈奴來攻的時候,韓王信卻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韓王信獻出了國都馬邑,投降了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劉邦,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反擊。戰役的初期,漢軍進展順利,連續擊敗韓王信的叛軍,以及叛軍和匈奴的聯軍,甚至還擊敗了冒頓單于的先頭部隊。此時已經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這樣的重要禦寒物資要到一千多年後的宋元時代才開始推廣。因此,當時漢軍士卒自然缺乏足夠的禦寒服裝。普通漢軍戰士多被凍傷,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凍掉了手指。漢軍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各部隊之間也出現了脫節。

同時,劉邦在連勝之後,中了冒頓單于的示弱誘敵之計,產生了輕敵冒進思想。當劉邦親率先頭部隊進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30裡的白登山。主力二十萬漢軍則還停留在樓煩、馬邑一線。冒頓單于抓住漢軍的這一漏洞,調集整個匈奴帝國的三十多萬騎兵,將劉邦和漢軍先頭部隊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情況十分緊急。

後世人繪聲繪色地演繹了劉邦脫困的過程:無計可施的劉邦向隨行的謀士陳平求助。陳平建議派人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皇后),讓她勸說冒頓解圍。漢高祖採用此計,派使者用重金賄賂求見閼氏,並送上一幅美女圖。使者說“漢朝有這樣的美女,現在漢朝皇帝的狀況非常困厄,打算把這位美女獻給單于,以求脫困。”閼氏見圖,擔心單于得此美女,奪走冒頓對自己的寵愛,便勸冒頓解圍撤兵。她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就算你奪取漢地,可能也會水土不服,無法長住。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條生路。”冒頓聽後決心動搖,於是將包圍圈放開一角,漢高祖劉邦這才順利逃脫。

其實為後世所多為津津樂道的使者與匈奴閼氏對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提及。相反,司馬遷強調“其計秘,世莫得聞。”那個對話的版本,出自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桓譚的《新論》一書。至於桓譚是如何能將一件將近兩百年前,當事人都不曉得細節的事情,描繪得如身臨其境一般,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關於白登之圍的記述,同一本《史記》中都展現了不同角度的細節描寫,堪稱漢匈歷史當中的“羅生門”。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

《史記·陳丞相世家》“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史記·韓(王)信列傳》“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聞冒頓居代谷,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彊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

《史記·匈奴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們綜合各方面歷史記述,從軍事角度而不是從簡單的宮鬥角度分析整個“白登之圍”。那麼,我們就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發現被後世文人所演繹和想象所層層遮蓋的歷史真相。

劉邦因為輕敵冒進,與漢軍主力脫節,導致整個指揮中樞和前鋒被匈奴主力合圍。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所帶的糧食也要耗盡。在這窘迫之時,劉邦派使者賄賂匈奴閼氏,閼氏勸說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將包圍圈放開一角,這些事情都確有其事。但是如果我們只按事情表面的現象去理解,就明顯背離了冒頓單于的為人性格和軍事常識。

冒頓在當太子的時候,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喜愛後妻所生的孩子,就想廢了冒頓。於是頭曼派冒頓月氏國當人質,然後卻故意發兵攻擊月氏國,以此借刀殺人。冒頓偷得了月氏人的千里馬,才逃脫了月氏人的追殺。

頭曼單于見冒頓如此勇壯,就讓他當上了萬騎長。冒頓也沒說什麼,就是製造了一種名叫“鳴鏑”的響箭。然後冒頓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冒頓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被斬殺了。後來冒頓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隨從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再後來,冒頓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隨從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最後,當冒頓用鳴鏑射父親頭曼單于的寶馬,冒頓的隨從都沒有一個人敢不射了。

這時,冒頓才顯露了他的真實目的。當冒頓隨父親頭曼單于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冒頓的隨從神經反射般都隨之放箭,於是就射殺了頭曼單于。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那個差點取代他的弟弟,殺光了不服從自己的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

冒頓剛當上單于,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派使者來索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冒頓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又索要冒頓單于的閼氏。結果,冒頓不顧周圍大臣的反對和氣憤,把自己的妻子也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裡,自然也放鬆了警惕。過了一段時間,東胡王又來索要匈奴與東胡之間的一塊荒棄地。匈奴有大臣認為可以出讓。結果冒頓卻大怒,稱:“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冒頓殺掉了主張讓地的大臣,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

可見冒頓是一個性格隱忍果敢,下手毒辣兇狠的梟雄。別人珍視的寶馬愛妻,他是說殺就殺,說送就送。只要礙到他了,別說隨從大臣,就是後母、異母兄弟,甚至親生父親,他殺起來也毫不留情。這樣一個梟雄,現在調動了全國的兵力與漢帝國進行戰略決戰,並且已經包圍了對方的整個指揮中樞。他怎麼可能因為在他看來可以隨意殺掉,隨意送人的女人的幾句話,就中止這麼龐大而關乎國運的軍事行動?如果冒頓是這樣一個視軍國大事為兒戲、耳根子軟的人,估計早就死在了月氏國,更別說成為“草原蒼狼之王”,建立如此強悍的帝國了。

所以,冒頓主動將包圍圈放開一個缺口,明顯是一個反常舉動。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有突然的反常舉動,那麼他一定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其實我們綜合前面的史料,同時換個角度考慮,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對被包圍的劉邦,可謂佔據了天時:天氣寒冷,漢軍非戰鬥傷亡增多,戰鬥力下降;地利:將漢軍重重圍困;人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雖然被圍的漢軍無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圍,但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樣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防禦。這就等於,冒頓單于動員傾國之兵,將劉邦和漢軍前軍包了餃子。但這個餃子夾生了,吃不掉。同時,後續漢軍主力也在源源不斷地趕來。等到第七天的時候,被包圍的漢軍、包圍的匈奴人、前來解圍的漢軍主力,三方形成了一個僵持狀態。之前佔盡優勢的匈奴人反而要擔心被漢軍內外夾擊了。

本來冒頓單于也在等待韓王信叛軍的支援,但韓王信的叛軍卻遲遲不到。背叛者從來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韓王信的叛軍也是如此。冒頓甚至都開始擔心叛軍和漢軍重新聯合起來。因此,冒頓單于的戰役決心不可能不發生動搖。但冒頓用兵一貫喜歡用假想欺騙敵人,使敵人出現誤判,從而打破僵局佔據主動。比如他對付東胡人就各種委屈求全,然後突然一擊必殺。冒頓對漢軍同樣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漢軍的前哨戰中,面對漢軍戰車與騎兵的正面突擊,匈奴總是處於下風。因此,冒頓故意進一步示弱於敵,面對著漢朝的使者,故意將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老弱病殘。於是成功欺騙了久經戰陣的漢高祖劉邦,最終促成了白登之圍。

因此,冒頓單于聽從閼氏的勸告,主動放開圍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假象和煙霧,背後有著更大的殺招。《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圍師必闕”。強調包圍敵人時,為防止敵軍產生拼死作戰的決心,要虛留缺口,以動搖敵軍指揮官的意志,渙散敵軍士兵的鬥志。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時,發動致命一擊,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覆滅。冒頓單于夠嗆讀過《孫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無時不刻在教授在他這種戰爭哲學。

草原上的群居猛獸,如獅子和狼常常會進行類似的圍獵。比如狼群捕獵鹿的時候,會先分散於鹿群的四周,全部隱蔽,逐漸逼近鹿群。當靠近之後,一部分狼採取騷擾或追趕的方式,把目標趕往隱蔽好的頭狼附近。當鹿奔跑到埋伏的頭狼身邊時,頭狼便開始以偷襲的方式發動必殺一擊。一來鹿已經開始慌亂,二則出乎其意料,故而比簡單的追趕更加容易獲得獵物。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很早就學會了這種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群體作戰伏擊作戰方式。13世紀波斯史學家志費尼(Ala-al-Dn‘Aa-Malik Juwain)記載有關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遠征國外的歷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記載到:“凡從事戰爭者,必先訓練使用武器,必須熟於圍獵,如何迫近野獸,如何遵守秩序,如何依人數多寡,包圍獸類。

聯繫冒頓滅亡東胡之前給東胡的“甜頭”,從軍事角度分析,冒頓在白登之圍中給劉邦的這個解圍一角的“甜頭”,更像是魚餌。但當時僵持的戰局,逼迫著身經百戰的劉邦只能硬生生吞下這個“魚餌”。這時候,陳平的身影出現了。歷史上的陳平不是那個後世描寫的謀士般的形象。當時他的官職是護軍中尉,漢帝國軍隊裡的高級軍官。歷史上記載的陳平奇計,也不是那個“宮鬥奇計”,而是一個重要的戰術建議。陳平建議:士兵手持強弩,以戰鬥隊形,徐徐撤出圍困。

草原上的哲學,面對強壯的敵人要主動退讓,以減少己方的損害。野狼捕獵時也是讓開最強壯的獵物,只攻擊病弱者。匈奴的哲學更是如此。面對著圍而不亂、退而不潰,嚴陣以待的漢軍陣列,匈奴人找不到發動致命一擊的契機。同時,前來救援的漢軍也趕到了。因此,冒頓單于只能撤兵北返,漢匈兩大帝國的第一次碰撞就這樣落下了帷幕。雖然沒有最終的結果,但雙方也在這次碰撞中,體會到了對方的實力。

在正面戰場上,匈奴對面漢軍的車騎突擊處於下風。面對嚴陣以待的漢軍,匈奴也無法突破其防禦,討到什麼便宜。但匈奴則可以通過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決定在什麼時候打,在哪打,或者通過襲擾、圍困來拖垮漢軍。

總之,這就是兩大勢力在不夠了解對方情況下發生的一次主力會戰。

劉邦如果不是太過輕敵冒進,不管有沒有韓信,都不會發生白登之圍。

而如果是韓信來指揮作戰,就算不發生白登之圍,漢匈這種實力對比依然存在。奇謀與決斷是無法短時間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實力對比。


冷兵器研究所


白登之圍時,韓信就還沒死呢!

其實不一定非得韓信,如果劉邦能聽婁敬的話,也不致於受到白登之恥。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鐵騎大舉南下,越過句注山,圍攻太原,進逼晉陽。劉邦御駕親征,在晉陽擊退匈奴騎兵。灌嬰指揮燕、趙、齊、梁、楚等封國的車騎部隊,窮追猛打。勝利在望時,嚴寒遲滯了漢軍的進攻。

是繼續追擊呢,還是等待來年春暖後再戰呢?劉邦遲疑不決。

這時,一份情報讓劉邦下定繼續進攻的決心。漢軍偵知冒頓的大本營設在代谷,若能突襲代谷,俘虜冒頓,便可一勞永逸解決北方邊患。劉邦老成持重,連續派遣十批間諜潛入到代谷附近偵察敵情。冒頓將計就計,把精銳部隊隱蔽起來,置老弱病殘于軍中。十批間諜得出相同的判斷:代谷守備薄弱,不堪一擊。

為慎重起見,劉邦派精明能幹的婁敬潛入代谷,作最後一次偵察。

婁敬偵察縝密,斷定代谷是個大陷阱。他迅速南返,打算制止劉邦進攻代谷。行至半途,他吃驚地發現,漢軍已經傾巢而出了。劉邦等不及了,沒等婁敬返回,就下令兵分兩路:由周勃、樊噲率領一路人馬,進擊硰石以北,尋殲被擊潰的匈奴殘軍;自己統領夏侯嬰與灌嬰的部隊,即刻北進,直撲代谷。

婁敬緊急求見劉邦,認為冒頓乃是故意示弱,誘使漢軍進攻代谷。他分析說,冒頓繼位以來,滅東胡,破月氏,南下吞併樓煩與白羊,佔領河南之地,圍馬邑,降韓王,威震天下。如今大舉南下,定會耀其兵威,壯其聲勢,可代谷卻只有老弱殘兵,有悖常理,可見其中有詐。

劉邦以軍隊已經出發,無故回師會影響士氣為由,堅持進攻代谷。婁敬拼命阻止,劉邦大怒,咆哮道:“你這死賊有何本事,不過靠著一張利嘴,才混得個官職,居然敢妖言惑眾,擾動軍心,該當何罪?”下令把婁敬抓起來,投入監獄。

由於不聽婁敬之勸諫,劉邦最後倒了大黴,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圍了七天七夜。不過,劉邦這個人也有優點,知錯能改。當他從白登山狼狽逃回後,把婁敬從監獄裡釋放出來,親自道歉,並擢升為“建信侯”。從這點看,劉邦不失為明君。


君山話史


強調一下,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沒有死,人家又活了3年才死的。

先簡單說白登之圍,那時候一個叫做韓王信的勾結匈奴,想要攻打中原。劉邦就自己帶了32萬大軍迎戰,開始打的還是很順利的,後來劉邦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輕率冒進,被圍在白登山7天7夜,最後靠著陳平的計謀,行賄冒頓單于的妻子,才脫險的。

此時的韓信,已經沒了兵權,劉邦根本就沒帶他出來。

白登之圍,劉邦真的很丟人,如果換做韓信領兵,劉邦在家休息,絕對不會這樣

韓信是什麼人物?被稱為“兵仙”“戰神”,統兵打仗可不是一般將領能企及的。

韓信不僅是將領,更是出色的戰術家。他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都證明他用兵靈活,善於謀略。

劉邦雖然很牛,但如果真說起打仗,他顯然和韓信不是一個層次的。白登之圍源於輕敵冒進,這是兵家大忌。如果韓信領兵,劉邦老老實實在家坐著,匈奴的這點小把戲,在韓信面前是小兒科啊。說不定韓信還能將計就計,再打個打勝仗呢。


七追風


感謝您的提問:我的答案是即便韓信不死,劉邦也無法避免白登之圍。您的出題意圖是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作為劉邦帳下第一勇將,他絕對會是匈奴的對手,可以護住劉邦安全。您的想法與事實有很大出入:1.當時韓信是叛軍,正是他與匈奴人結盟的,劉邦來征討的就是他們。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2.即便韓信不是叛徒,他也不是匈奴的對手。遊牧民族的厲害,全部以騎兵為主,漢人被欺負的不是一年兩年,秦始皇這樣的主,手上有白起、王翦、蒙恬,也只能在勝利後,築起萬里長城來被動防禦。韓信的軍隊畢竟是步兵居多,再加上劉邦一直都防著他,處處刁難,韓信的勢力無法壯大。所以韓信與匈奴交戰,敗多勝少。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秋季,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信只得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文刀山高


首先我們要了解白登之圍的細節。


漢高祖六年,韓王信發動叛亂,與匈奴勾結想要拿下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後妄想一舉拿下叛軍,追至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漢高祖困於平城白登山,長七晝夜,性命堪憂。後陳平用計,通過冒頓單于的閼氏的說情,才使得漢高祖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差點讓華夏文明毀於一旦,讓劉邦認清了匈奴武力的強大,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那麼韓信所在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我想以韓信之才是一定能夠看清匈奴的誘敵之計的,但是能否避免白登之圍那就另說了。劉邦親自率領大軍,不斷的勝利已經衝昏了頭腦,當時冒頓將其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出老弱病殘,無需韓信之才,就連劉敬都已經看出來了,奉勸劉邦不可冒進。結果怎麼樣呢?劉邦罵他““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


事實證明,當時已經沒有人可以擋住劉邦剿滅匈奴與叛軍的決心,韓信若在一定會挺身諫言,可是那又怎麼樣呢?劉邦會聽從他的計策嗎?要知道“此一時彼一時”,劉邦已經不是與項羽爭霸時候的劉季,而是高高在上的高祖。因此對於韓信能否避免白登之圍,我是持否定態度的。


少俠看歷史


劉邦在“白登之圍”的時候,其實韓信還在,並沒有死。就在“白登之圍”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韓信的兵權被剝奪,劉邦並沒有殺他,將其將為淮陰侯,後來閒居在家直到公元前196年才被呂后所殺。

公元前201年,封王韓王信叛亂,其實韓王信也叫韓信,為了區分將其稱作“韓王信”。此人後來遷到北方靠近匈奴,由於多次與匈奴作戰,吃了敗仗,私自向匈奴求和,劉邦寫信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怕被株連,乾脆投降匈奴對抗漢朝。而兩個“韓信”也在這一年被人告發謀反,巧的是死於同一年。我認為

韓王信叛變多多少少牽連了韓信。後來韓信被人告發謀反,劉邦不忍心殺他,從這一點來看,多半是受流言蜚語的牽連。當然,劉邦也怕韓信謀反,但是當時的韓信並沒有謀反,所以不好定罪,最後把他放了。

韓王信與匈奴密謀,很快進入雁門關,並攻取了太原郡。公元前200年冬季,劉邦出兵32萬軍隊鎮壓韓王信。漢軍進入太原郡,接連取勝,最後韓王信被打敗,逃到了匈奴。此後,韓王信多次與匈奴聯合,都被打敗。漢軍接連取勝,有些驕傲輕敵。劉邦到達晉陽以後,聽說匈奴軍屯兵代谷,在沒有打探對方實力的情況下,貿然挺近。而匈奴將精兵強將隱藏起來,把老弱病殘顯露出來。漢軍派了十餘批使臣到達匈奴,見匈奴人都弱不禁風的樣子,使者們回去報告說可以攻擊。劉邦派劉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匈奴故意隱藏自己的實力,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他建議不要貿然攻擊匈奴。劉邦聽了他的話,還大罵他孬種。結果,劉邦率領騎兵先到達平城,漢軍的軍隊還沒有完全到達。冒頓就在白登山一帶設下埋伏,劉邦率領漢軍很快進入匈奴的包圍圈,結果被冒頓40萬大軍圍困。

韓信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先不說他是不是“兵仙”或者“神帥”。其實“白登之圍”打的就是一場謀戰,如果韓信在,估計不會如此的輕敵。韓信絕對很謹慎,也會使用計謀與匈奴對戰。而不會向劉邦那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貿然進攻對方。所以,韓信領導漢軍進攻匈奴,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多半不會出現“白登之圍”的情況。當然,我們只能猜測,但是韓信也是善於謀劃的人,比起經常吃敗仗的劉邦,韓信在軍事上絕對可以秒殺劉邦。只是,歷史並沒有給他任何機會。最後韓王信策動陳豨造反,陳豨又策動韓信謀反,兩個“韓信”最後都死了。一代天才,還沒有盡其才就這樣一命嗚呼了。


謀士說


大家好,我是老王。

首先,題主,劉邦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在白登時,韓信還沒有死。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韓信是公元前196年死的。

白登之圍之前,劉邦剛把韓信給抓了,貶為淮陰侯。 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韓信殺了項羽的舊部將鍾離眛,去陳謁見劉邦。劉邦趁機抓了韓信,但是沒有殺韓信,只是改封他為淮陰侯。從此以後,劉邦再也不信任韓信。

韓信也知道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也稱病不上朝,不跟隨劉邦出行。

韓王信聯合匈奴反叛大漢,劉邦帥32萬大軍征討。此時,韓信肯定是去不了的。原因有三:

第一,韓信已經得不到劉邦信任。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就裝病了。韓信也怕被劉邦再抓到什麼把柄,所以不敢去跟著劉邦出征。(韓信不去給劉邦打仗)

第二,韓信除了在圍困項羽於垓下,都是獨自領兵。劉邦不會拉著韓信一起攻打匈奴,劉邦和項羽容易意見不合,反而渙散軍心。(劉邦不敢帶著韓信當參謀)

第三,劉邦怕韓信謀反。大漢建立以後,劉邦一直在剷除異姓王勢力。白登之圍前,劉邦剛貶了韓信,韓信正惱恨劉邦。所以,劉邦不敢讓韓信率領大軍平叛,攻打匈奴。萬一韓信臨陣倒戈,這樣的“戰神”肯定能把劉邦給滅了。(劉邦更不敢讓韓信獨自領軍出征)

迴歸正題,如果真讓韓信去打匈奴,能贏嗎?

我覺得,有點難,但是也不會像劉邦這樣敗的很慘。

有點難,是因為匈奴當時太強大了。冒頓單于擁有40萬大軍,而且基本上都是騎兵。而,漢初年,大漢實在太窮。史書有史記載的,宰相大臣上朝,沒有馬匹拉車,是牛車。皇家想找到一色的馬匹充數都找不到。而匈奴,正處於實力最強的階段。秦始皇能打贏匈奴,是因為當時秦軍實力最盛,秦軍弓箭剛好能破匈奴騎兵!中原對遊牧民族騎兵作戰,必須在中原國家盛世,以強打弱才行。

但是,韓信基本不會敗,應該會慘勝。韓信有過以弱勝強的戰績,是出了名的“謀將”,肯定不會冒進,更不會被圍困在白登。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白登之圍時,韓信還沒有死。白登之圍發生在公元前200年,而韓信是在公元前197年才死去的。那當時韓信在幹嘛呢?

先來看看白登之圍一年前,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有人向劉邦舉報說韓信謀反,於是劉邦就採用了陳平的計策,將韓信拿下,後來劉邦將韓信給放了,但是將韓信從楚王貶為了淮陰侯。至此之後,韓信深知劉邦畏懼他的軍事才能,害怕自己謀反。於是就常常假裝稱病,不去朝見也不跟隨劉邦作戰。


所以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此時劉邦對韓信已經失去了信任。萬萬不可能再讓韓信領兵去攻打叛軍和匈奴。

因為此時如果讓韓信再次率領30多萬大軍去攻打匈奴,那麼劉邦之前所做的一切削弱韓信的軍權和威望就會功虧一簣。並且之前劉邦已經顯露出想除掉韓信的念頭,此時要是讓韓信手握30多萬大軍,可能一舉謀反威脅到劉邦自己的地位。

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裡涉及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人物——韓王信。韓王信原名和大將韓信(我們認識的韓信)名字相同,為了和韓信區分開來,所以一般都稱“韓王信”。

韓王信被劉邦封為韓王,封地在潁川,那裡靠近匈奴的邊境,之後匈奴帶兵攻打了韓王信,由於實力懸殊,最後投靠了匈奴。


於是公元前20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前去平定叛亂和匈奴。一開始劉邦大獲全勝,將叛軍都平定下來,甚至多次打退了匈奴。

由於劉邦節節勝利,覺得匈奴不過如此,產生了輕敵的思想。之後劉邦到達代古,此時匈奴首領冒頓將精兵強將都隱藏起來,只讓一些年老體弱的士兵駐守,劉邦派人多次探查,認為可以攻打下來。但是隨行的婁敬卻說可能是陷阱不宜輕敵冒進,但是劉邦火了,一路上我節節勝利,現在敢胡言亂語阻礙我大軍,於是將婁敬關起來,準備自己凱旋後處罰。

結果劉邦中了埋伏,冒頓指揮40萬匈奴大軍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整整被圍住了7天,外無援助,內無糧草。最後劉邦聽從陳平的意見通過賄賂冒頓的妻妾,才最終兵敗而走。此後,劉邦就通過和親的方法,並且每年送給匈奴大量的財物和糧食,來換取各自的穩定,以此來緩和關係。



如果此戰由韓信來統帥,那麼戰爭的結果絕對是不一樣的。

首先,戰國時期名將李牧曾大破十萬匈奴。之後,秦朝時期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復不少失地。震懾匈奴數十年不敢進犯……

而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他的軍事能力是毫無疑問的頂尖水平。有之前的先例,加上韓信善於用兵,可以說如果是韓信率領32萬大軍去攻打匈奴,結果一定是匈奴慘敗,更不可能有白登之圍這一說法!

可惜,時局造英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幫劉邦打完天下,卻不得劉邦信任,淒涼而死。可惜一代英才,最後卻毫無用武之地。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點贊,喜歡的朋友還可以點擊一波關注。

我是小夏,用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帶來不一樣的世界。


小夏新視覺


不可以避免,要不是韓信裡通外國,冒頓單于還真不見得敢率領大軍南下。

要說韓信也是很悲催的,本來他的封地在中原地區,但是劉邦統一天下後,wield防止他造反威脅到自己,就將韓信封到了代地,都城在馬邑。這個地方緊挨著北方草原,早在春秋末期的時候還是北方狄人的土地。當趙國將這裡的狄人國家吞併後,馬邑就成了重要的產馬地,同時也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堡壘,趙國著名將領李牧就曾經常年鎮守在這裡抵禦匈奴人。

而馬邑也是匈奴人南下的重要橋頭堡,取得馬邑後,匈奴大軍可以順利南下,威脅到漢朝中原腹地。所以,這裡也是匈奴人非常垂涎的地方。漢武帝時期圍繞馬邑設下的馬邑之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韓信被封到馬邑之後,無疑處於匈奴人和漢朝對抗的最前線。而此時,漢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的局面讓漢朝上下無力抵禦北方蠻族。於是,韓信就在孤立無援的情形下獨立對抗剛剛統一草原的匈奴人,顯然這是勉為其難的多次在對抗匈奴中的作戰不利,讓韓信被劉邦嚴厲的斥責,韓信一氣之下就投降了匈奴人,成為漢朝有記載的第一個叛國者!

馬邑的失守,讓整個北方陷入匈奴人的威脅之中,靠近馬邑就是劉邦二哥劉仲的封地代國,劉仲一看不好就跑回了中原,因為抵抗匈奴不利被將為合陽侯。

面對匈奴大兵壓境,劉邦只好親率大軍北上抵抗,這才有了白登之圍。可見,如果韓信給點力能在馬邑擊敗匈奴人,就不會有白登之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