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和:拼搏不是喊出來的,是埋頭苦幹做出來的

陳忠和:拼搏不是喊出來的,是埋頭苦幹做出來的

作者 邢翀

1981年,一部名為《中國姑娘》的報告文學引發社會轟動。這一年,正值中國女排奪得世界盃冠軍,這是中國女排獲得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開練嗎?招娣走到紅十字箱跟前,撕了幾條膠布,裹在手指尖上。不裹,實在疼得受不了。如果從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膠布,拼湊起來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褲了……”5日中國女排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活動在紹興舉行,已故女排名將陳招娣的侄女陳素琴動情地朗誦其中的一幕。“人是要有點精神的!”陳素琴說,這是姑媽從小告訴她的人生座右銘。

在《中國姑娘》作者魯光眼裡,陳招娣是特別的一個。魯光說,1981年女排奪冠時,陳招娣在第一局比賽就受了嚴重的腰傷,只是忍著沒吱聲,咬著牙關堅持。“她說即便腰斷了,也要把獎盃捧回去,打完比賽,陳招娣已經沒辦法自己下場,即便上下車都要人攙扶。”

魯光回憶,當時社會輿論有一種傾向,中國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於是在1981年,他應時任中國女排主教練袁偉民邀請,到湖南郴州國家女排訓練基地體驗生活。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在艱苦的生活條件和訓練環境下,這部7萬字的報告文學問世,讓國人看到了奪冠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

隨後,中國女排又取得了1982年世錦賽、1984年奧運會、1985年世界盃、1986年世錦賽冠軍,就此實現“五連冠”。學習女排,振興中華,在國人心中湧動。

國際排聯名譽主席魏紀中說,中國女排精神誕生於改革開放之初,承載著國人對改革開放的巨大期望,也激勵著國人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斷奮進。

在中國女排“五連冠”的時代裡,陳忠和曾是國家女排的陪打教練。2001年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時,他被問及最多的是有沒有信心。“有!”面臨著極大壓力和外界質疑的陳忠和堅定說出這個字。

“拼搏不是喊出來的,是埋頭苦幹做出來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做好,就一定能拼出來。”陳忠和說,他見證過老女排的輝煌,也深知老女排的不易。“跟隨她們這麼多年,我能做好傳承。”

趙蕊蕊和周蘇紅是陳忠和時代的女排名將,她們說當時一週七天都要訓練,另外還要加兩個晚上。“我記得教練拋球過來,我眼見接不到就想扔,但教練卻要求我即使接不到這個球也不能放掉。”趙蕊蕊說,賽場上對手可以戰勝我,但絕對不會打敗我。

2004年的雅典,中國女排在0:2落後的情況下連扳三局,時隔20年再度登上奧運會冠軍領獎臺。

周蘇紅說,奧運會奪冠後,她發現陳忠和與兩位領隊徐利、李全強偷偷躲在角落裡“抱頭痛哭”,這是她第一次看到三位漢子留下眼淚。

徐利說,中國女排有兩個遺產、兩大法寶不能丟,那就是女排精神和由袁偉民創造、陳忠和與郎平繼承發揚的女排戰術風格。“女排精神不完全體現在冠軍、鮮花和掌聲中,更體現在挫折、傷病和困難後。”

2006年,18歲的魏秋月第一次走進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成為身邊鮮活的實例,魏秋月說非常受鼓舞。“在我經歷嚴重傷病和痛苦的康復時,我也動搖過,是隊友和教練激勵我堅持下去。”

十年後的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再度登上世界之巔。

“女排精神誕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但早已超越了體育領域,激勵國人在各行各業奮鬥,作為女排姑娘,我們都有責任在新時代傳承發揚。”魏秋月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