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用戶65825501629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雖然在名義上同屬軸心國陣營,但是當德軍和蘇軍在蘇維埃大地上打得火熱的時候,日本方面居然紋絲不動。其“精銳”的關東軍,為何沒有趁此機會對蘇聯發動背刺,幫助“小鬍子”在歐洲的攻勢呢?


其實很簡單,無非是日本不想幫、或者幫不了。神奇的是,日本人是既不想幫、也幫不了。


▲日本關東軍


為何日軍會不想幫助盟友呢?因為此時的日本陸軍高層,大多是統制派軍人,他們主張依靠已經奪得的中國領土作為基地,慢慢發展,並不主張北上攻打蘇聯。因此,松岡洋右不惜親自前往歐洲,簽下《蘇日中立條約》。顯然,日本對於蘇聯是有很大的忌憚之心的。這種忌憚不僅是因為那一紙條約,還因為蘇聯軍隊在遠東數十萬的大軍,以及仍然在奮力抵抗的中國軍隊。


▲松岡洋右(伏案簽字者)前往歐洲訪問,簽署《蘇日中立條約》


如果日軍想幫助德國盟友,就不得不揹負巨大的風險。一個搞不好,不僅背後偷襲不成功,還可能丟失已經佔領的大量地盤,偷雞不成蝕把米。日德雖然是臭味相投,不過也是各懷鬼胎。


更何況當初日蘇在諾門罕交鋒的時候,德國人還跟蘇聯人簽下互不侵犯條約。這次日本人可不願意吃啞巴虧,自然沒必要為德國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日軍在諾門罕戰場上付出了慘痛代價


即便日軍想要幫助希特勒,只恐怕也是有心無力。蘇聯雖然受到了德軍猛烈的攻擊,不得不從東部調集援軍,但這可不意味著遠東地區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魚肉。當時蘇軍從東部地區調回莫斯科城下的軍隊雖達四十萬,但並不是都來自日蘇前線。甚至根據蘇方數據,莫斯科戰役爆發後的遠東軍區兵員人數達到134萬人,遠超6月22日之前部署的70萬。


顯然可見,蘇聯對於日軍,一直是嚴陣以待的,並不是因為那一紙《中立條約》就掉以輕心。加上日本人在張鼓峰和諾門罕早就領教過蘇軍的厲害,即便七十萬關東軍一哄而上,很大概率只能複製另一個失敗。畢竟,就憑日軍那後勤保障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在遠東的嚴寒中恐怕比德軍潰敗得更慘。


▲蘇軍在遠東的飛行員


如今網上有一部分人總抱有一種幻想:只要日德夾擊蘇聯,蘇聯就會失敗、會滅國。其實,看看蘇聯的國力和體量,孰勝孰負、一目瞭然。更別說蘇聯這一方還有一個美國撐腰,即便羅斯福不會出兵援助斯大林,但通過《租借法案》甚至更有力的手段援助蘇聯,也是合情合理之舉。日德又何來實力,挑戰當時世界上排名前二

的兩個大國呢?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林三郎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烏斯季諾夫


協虎戰爭史


二戰時期,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

 

二戰德軍都打到莫斯科了,為何日本就是不幫希特勒一把?這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從戰略上來看,如果日本能在東部進攻蘇聯,確實會給予希特勒極大的幫助。但為什麼日本沒有幫希特勒一把呢?這主要出於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德日在二戰時沒有戰略協作。德國的對蘇作戰同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時一樣,事先未給三國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對大島大使說:“對蘇戰爭是德國自己下決心進行的戰爭,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國之間對戰爭的指導沒有直接協作。

二是美國對日本實施制裁。俄軍對蘇戰爭遭到挫折以後,德國的裡賓特洛甫外長才力勸大島大使,希望日本也對蘇聯採取軍事行動,並且說這是在東亞除去蘇聯的好機會。但是在1941年初,美國正式照會日本,提出了幾個必須完成的要求,否則就會在當年8月,全部凍結日本海外資產,對日本進行最嚴格的石油禁運,並且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這些條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須立刻從中國撤軍,並且不能索要賠償和割讓領土。否則,美國就立刻對日本進行全面制裁。而日本拒不撤軍。幾個月的談判毫無進展。7月26日,羅斯福總統終於採取了決定性行動,下達總統行政命令,對日實施貿易禁運,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兩天後,又凍結了日本全部在美資產。在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後,日本只有最多維持2年的石油儲備了,一旦耗盡,沒有補充,就只能舉國投降了。在石油和戰爭物資儲備告罄之前,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投降,要麼對美開戰。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沒有能力北上蘇聯了。

三是中國戰場的消耗戰使日本無法脫身。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日本的軍力和財力。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哪有那麼多精力北上蘇聯去幫希特勒一把?

四是日本有過前車之鑑。從九一八事變起到1935年,蘇聯不停地增兵遠東。到1935年底,蘇軍在遠東的兵力達到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總兵力達24萬人,裝備坦克850輛,飛機500架,潛艇20艘,較1931年時兵力兵器擴大了3—5倍。1939年,日本關東軍突然在中蒙邊界挑起諾門坎衝突。蘇聯人毫不示弱,調集重兵反擊,全殲關東軍一個精銳師團。諾門坎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五是蘇聯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日本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蘇聯卻主動與日本媾和,且條件十分優厚。蘇聯承認偽滿洲國、中止對中國的軍援、有償轉讓中東鐵路。同時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國家的地位,雙方於1941年4月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於是蘇聯利用軍援中國拖住日本,有效確保了遠東安全,之後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力推日本南下與美英衝突。

到蘇德戰爭爆發,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日本在中國長沙與中國軍隊大戰,同時注意力又放在了東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無力也無心再顧及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事了。

 



懷疑探索者


二戰德軍和日本根本不可能匯師,因為日本人的腦子裡就沒有打世界大戰的基因,德軍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人跑去打美國人,結果把狼給招來了。日本帝國海軍主力在太平洋上全部被殲滅,要支援德國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日本要進攻蘇聯,也不可能,因為蘇聯紅軍也足夠強大,在最基本的步兵方面,紅軍在戰前已經開始逐步用半自動步槍取代栓動步槍、用新的更輕的重機槍取代笨重的馬克沁機槍,步兵部隊的擴編充實和訓練也將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

德軍之所以在1941年就決定打蘇聯,也是因為怕蘇聯以後打就打不贏了,如果延遲進攻蘇聯意味著蘇聯基層部隊能獲得大批的指揮員,而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正處於換裝基本武器、指揮員缺額明顯時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侵略的情況。輕武器換裝的完成意味著紅軍步兵的火力投射能力可以上升一個數量級,壓制能力更為強大,德軍那點兵力和坦克遲早被蘇聯虐掉,日本在太平洋已經吃鱉了,還想著支援德軍,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真的等日本來才進攻蘇聯,那麼很有可能在數個月內戰局就會逆轉甚至被反推,二戰甚至更快就結束了。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本來就是個錯誤,日本去招惹美國人也是個錯誤,美蘇依然是最強的兩國,有技術、有戰略縱深、有特出的海空軍、蘇聯坦克集團,它們參戰之後,日本和德國就別打了。


川陀太空問答


二戰德軍的確是打到莫斯科了,有人要問日本怎麼不在這個時候幫一把希特勒,可是日本拿什麼去幫希特勒呢?不僅是日本沒能力幫助德國,日本也不會想著去幫他的。打仗肯定是得有點利益的吧,日本人真的去幫助希特勒的話,日本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呢?假如說日本人真的出兵去幫助希特勒,那他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正深陷於中國戰場,而且這個時候日本還將注意力放在了太平洋,早就無心去顧及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了。實際上日本也打過蘇聯的主意,日本人曾經也想過去侵略蘇聯,當他們登上西伯利亞平原的時候,被蘇聯紅軍狠狠的給教訓了,日本人清楚自己和蘇聯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所以說要他們去幫希特勒,他們也得掂量一下。

入侵蘇聯的話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需要大量的士兵,當時日本陸軍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這些士兵都被拖在中國境內,假如說日本真的不自量力派了大量的士兵去幫助希特勒,那估計這些士兵剛走,留在中國的日本兵可就慘了,估計不用多久就會被趕走。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國際環境,美國停止了對日本的一切資源供應,日本內憂外患,日本首先要保住中國戰場的戰果,而且他們還想著侵略東南亞,來獲取各種戰略資源。他們這個時候是無力來配合希特勒的,並且進攻蘇聯很明顯不符合日本當時的利益。

日本人其實也不想讓希特勒贏得那麼幹脆,他們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二戰的時候德國那麼的強勢,日本人也害怕他們,假如說德國真的戰勝了蘇聯,那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說了。假如說日本當時真的選擇長途跋涉去進攻蘇聯,那日本恐怕會敗的更快。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還是消停點吧,別再給我添亂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這個豬隊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別以為當初元首沒有這麼想過,歷史上吃盡了兩線作戰苦頭的德國人太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因此老早就邀請日本進攻蘇聯,以牽制住蘇聯遠東方面軍不讓其西調。

德國人本以為日本在東北盤踞了70多萬關東軍,隨時能夠出動。可是結果並不是如德國所想的那樣。可日本人一點也不傻,他們覺得進攻蘇聯不是什麼佔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沒試過,諾門坎戰役開始那叫一個囂張,本以為能趁著“肅反”,佔佔蘇聯的便宜。可結果卻被朱可夫率領下的蘇蒙聯軍一路吊打。這場仗讓日本人結結實實明白了像蘇聯這老油條,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拿下的,搞不好還會遭到瘋狂報復。

再說了,攻打蘇聯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大大折損自己的兵力。為了做做樣子,日本當時只派了少量日軍前去演戲一下,並沒有出動70萬關東軍。就算出動70萬關東軍協助德國拿下蘇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國,對於日本並沒有什麼幫助。

德國把資源豐富的歐洲地區佔領,留給日本的也只是資源稀少的亞洲地區。蘇聯的主要資源和財富都在歐洲,而亞洲地域非常瘠薄,這筆既折兵損將又沒有利益的買賣,日本人才不會蠢到替德國人去火中取栗。與瘠薄的遠東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戰略中心放在東南亞。因為那裡才有他們最急需戰略資源,做夢都想要地石油還有橡膠。至於西伯利亞的凍土層嘛,那個實在是太難啃得動了。

也正因為處在日軍按兵不動,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已成強弩之末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擊戰。經過40天激烈的戰鬥,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里。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從遠東調來的那大批適應寒區作戰的生力軍。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於將遠東蘇軍西調,恰恰是因為得到了日本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可靠情報。這個天大的功勞要歸功於兩個人,一個是傳奇諜報員佐爾格,另一個則是中國人閻寶航。


諸葛小兵兵


實際上日本也很想幫希特勒打蘇聯,奈何日本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呀”。



先看一下當時蘇德戰場的情況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以320萬兵力分成了三路進攻蘇聯,在僅僅10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領地600公里。北方戰線消滅蘇軍24個師

,中路戰線消滅蘇軍30個師,即便是裝備比蘇聯差的南方戰線上,德軍也有著絕對的優勢。也因此希特勒認為在三個月內蘇聯必然亡國。



到了9月15日,德國的中路軍和南路軍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圍殲蘇軍66萬精銳部隊。到了9月30日,德軍又調集了74個師,共計100萬軍隊,發動了颱風計劃,意在奪取莫斯科。而且戰爭的初期階段,蘇聯損失慘重,被迫轉移了100萬火車皮的設備物資,又從遠東地區調集了25萬精銳預備隊。



這時來看看日本做什麼

實際上在1939年,德國還沒有入侵蘇聯之前,日本已經率先對蘇聯做了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也就是諾門坎戰役。

這次日本出動了關東軍最精銳的部隊,但是很不幸,被蘇聯徹徹底底教育了一番,從這以後,日本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根本就不能和蘇聯對抗。



接著到了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之時,希特勒也多次催促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但是日本根本不為所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本被蘇聯打怕了,他也很明白自己的陸軍根本就不可能和蘇聯的軍隊抗衡。

其次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是同盟,但這也只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點考慮的。對於德國提議日本攻打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人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自然也就沒有攻打蘇聯的慾望。



所以在日本看來,蘇聯的遠東地區沒有自己需要的資源,而且還有著強大軍力,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

而且德國進攻蘇聯之後,美國為了遏制同盟國的發展,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對日本進行了封鎖禁運,這時的日本為了得到必須的戰略資源已經開始謀劃攻打美國,並且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選擇了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更不可能會援助希特勒了。


我是越關


日本倒是想幫啊,或者說,日本倒是很想借著小鬍子打到莫斯科的機會在背後偷一波塔,北上蘇聯撿洋落去,奈何……

鬼子在搗鼓出“九一八”事變之後,隨著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劇與地緣政治迴旋餘地越來越少,對外實施戰爭擴張的訴求不斷上升。就下一階段的擴張方向而言,形成了不同的派別:一是“苦練內功派”,以戰略家石原莞爾為代表,力主日本依託現有的“偽滿洲國”基地,

將東北、朝鮮、日本本土聯成一片,充分發揮資源地帶的優勢,打造出一個產業集群,待發展較為充分後同英、美等國爭奪太平洋制海權,促成日本成為一個海陸二元型帝國;二是“懲膺暴支派”,可以說是“苦練內功派”的升級版,以昭和參謀和“擴大派”為代表,他們的訴求是現在日本國內矛盾深重,必須立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滅亡中國,再轉入“苦練內功、意圖決戰”;三是“北上徵蘇派”,又稱為“北上派”,以搗鼓出“關特演”的東條與板垣徵四郎為代表,意圖爭奪蘇聯的濱海邊疆區乃至後貝加爾地區,至於戰略目的十分不明,可能是出於徹底消除蘇聯對“偽滿洲國”軍事威脅的考慮;四是“南下討英美派”,以搗鼓出“北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的富永恭次、佐藤賢了等人,還有後來的開戰派為代表,要求一波流攻佔南洋資源地帶,寄希望於第一波打趴下英美鬼畜之後米國能和鬼子締結“光榮合約”。幾個派別既互相掣肘,又互相關聯,勾心鬥角的撕逼和合作就這樣貫穿了整個30年代的日本大本營。

但是隨著1937年的“七七事變”導致“懲膺暴支派”取得了勝利,鬼子的擴張方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中國大陸一帶,其結果可想而知:中國大陸巨大的戰略縱深與無休止的消耗戰像海綿一樣吸收著鬼子的軍力和財力,高昂的佔領費用與從中國的土地上攫取的東西根本不成比例不說,指望著“迅速打垮中國”再“掉頭回去跟英美鬼畜決戰”的打算落了空——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國戰場這個無底洞裡去了,還怎麼北上去搶蘇聯的洋落去?

其結果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鬼子的“白兵主義”和孱弱的火力在蘇軍坦克與重炮的威力下被毫無懸念地教做人,北上跟蘇聯剛正面的打算被兜頭一盆涼水;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1941年6月衛國戰爭爆發後鬼子一瞧機會來了,以東條陸相為代表的勢力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結果就是1941年7月的“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集結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一是作為小鬍子的策應,二是趕快搶一波濱海地區作為新的戰略後方。但是俗話說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鬼子為“關特演”準備的大約70萬兵力不假,但是隻給50萬人提供了堪用的武器與冬季裝備,為進攻蘇聯所準備的彈藥、油料、備品也是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考慮。”

既然進攻蘇聯的計劃一開始就是一場鬧劇,那最後肯定就演不下去了。再加上遠東地區的蘇軍始終沒有向西線開始軍事運輸,初始作戰條件始終無法達成,“關特演”自然就只能無果而終了。隨後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領導的美國準備親自下場,對日本的包圍圈“ABCD”開始不斷收緊,鬼子不得不再度調轉槍口南下跟英美搶奪南洋資源地帶,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問題就更加沒人再提了——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良好呢。

以上,歡迎評論區大神指正!


軍武次位面


說到二戰日本和蘇聯那些事,有一場戰役不得不提-諾門坎戰役。這場戰役改變了日本對蘇聯的看法,直接影響了整個二戰期間的日蘇關係。

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漫畫,當時沒人看好日本

其實日本對蘇聯態度極為複雜,明治維新後日本日益強大,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亞洲,不再侷限於曾經視若神明的中華帝國,他們的目標是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獲取世界列強的認可,那麼找一個真正的強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這個強者就是當時的沙皇俄國。日本俄國爆發的日俄戰爭,經過浴血廝殺,日本舉國之力最終在陸戰和海戰上全面戰勝老牌強國俄國,自此以俄國為踏板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圖為蘇聯坦克部隊

自那之後,日本終於成了世界強國,而沙皇俄國緊接著爆發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著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立足未穩時扶持反對勢力也就是白軍。所以說日本與蘇聯在歷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覺得我打敗過俄國,現在就能再次打敗蘇聯,這就是諾門坎戰役爆發前的日蘇兩國態勢。

日本狂熱軍國主義分子辻政信,諾門坎挑釁蘇聯的主要策劃者

在二戰時期,日本還有個特點:軍國主義到了瘋狂的地步,軍隊中的狂熱分子經常違抗大本營的命令進行各式各樣的軍事冒險。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這樣直接導致了日軍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實力。在佔領北平、南京後,日本覺得中國戰事已經大局已定,所以接下來就該選選下一個目標了。當時二戰還未全面爆發,日美關係還算正常,於是離得近、又自認為實力遜於日本的蘇聯成了新的目標。

圖為諾門坎的蘇軍部隊

諾門坎位於中蒙交界,戰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響,至9月份停火,由於名義上衝突雙方主角是蒙古國和偽滿洲國,所以日蘇雙方並沒有宣戰,這次戰鬥也更具有挑釁和試探的味道。諾門坎戰役中,蘇軍損失2.5萬,日軍損失1.7萬,蘇軍損失的坦克裝甲車輛等裝備也遠遠大於日軍。蘇軍最高指揮長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將軍,可以說單看數據日軍並沒有吃虧,而且還佔了上風,尤其對方還是朱可夫,怎麼看都是贏了,但結果卻是日本徹底打消了在與蘇聯動手的念頭。

圖為諾門坎向日軍衝鋒的蘇軍坦克群

在諾門坎,朱可夫才用的戰術比較簡單:你打掉我10輛坦克,我再增派20輛,你打100發炮彈,我就打1000發,總之一句話就是源源不斷、鋪天蓋地。打著打著,日本人終於發現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贏,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蘇聯強大的國力,他們擁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飛機和勇敢強悍的戰士。有人覺得此戰是朱可夫的汙點,其實不然,他就是要用這種不計代價的戰術讓日本清醒:蘇聯不是沙皇俄國,現在的蘇聯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蘇軍繳獲的日軍94型坦克,當時日本裝甲力量無法與蘇聯相提並論

事實也正是如此,見識了蘇軍強大的實力和強大的國力後,就連最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過蘇聯。所以無論後來日蘇打的如何火熱,日本都沒敢輕舉妄動。


軍事新觀察


1931年佔領東北開始,日本的戰略是經營東北,然後佔據華北,等到東北鞏固之後,以雷霆之勢滅亡中國。當時日本國內的軍界代表樂觀的認為“支那”問題只需要三個月就能解決,最多不超過一年。當然這是因為在“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的糟糕表現,使得日軍大本營有了這樣樂觀的判斷。

1937年德國在歐洲戰場已經是開始屢屢試探,而此時的日本國內也陷入了狂熱之中,利用華北事變,也就是當年七七事變,日軍開始大肆進攻中國。在1937年到1939年兩年時間裡,日軍從東南戰場攻擊江南腹地,然而日軍攻佔江浙長江一帶時,卻發現等來的不是蔣介石的求和書,而是蔣介石的遷都抗戰。

淞滬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中國戰場不可能在一年之內解決,因為一個淞滬會戰就打了整整三個多月,而且蔣介石發起了全民抗戰的動員,從當時國軍的抗戰準備來看,一共準備了三道防線。一直到日本投降,日軍都沒有徹底突破第二防線,原因就是中國的大縱深使得日軍戰線越拉越長。

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之時,日軍已經深陷中國戰場,此時即便是關東軍也不得不抽調到各個戰區,像當年華北地區就出現過穿皮鞋的日軍,那其實就是關東軍。所以中國戰場的形勢使得日軍不可能分兵進攻蘇聯,因為日本的戰略第一步就是征服中國。包括日本偷襲珍珠港,都是為了將對華的侵略戰爭進行下去。可以說只要中國多堅持一天,日軍就不可能北攻蘇聯。


小司馬遷論史


兩個國家各自在自己的主戰場上玩嗨皮了,尤其是在1941年底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1941年12月初,德國軍隊在蘇德戰場推進到莫斯科附近,前蘇聯存在遷都的風險;而同時,日本人則在12月份的第一個星期日本搶先發動了震驚世界珍珠港事變。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當時大家在各自的戰場上風光無限,本就沒有互相幫忙的必要,更何況,德、意、日三國雖然組成了軍事同盟,但在戰略目標上卻並沒有相應的協同,而是各自為戰,甚至彼此之間還互相防著點,誰也怕對方侵害或侵佔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最風光的時候,日本曾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德國則佔領了除英國等少數國家以外的整個西歐領土,這已經算是比肩古代帝王的功績了,更讓他們興奮的是,侵略戰爭的前景,似乎也還過得去。

1941年12月1日,德國軍隊出現在莫斯科的北部和南部,12月3日,南部德國軍隊的一個偵察營率先攻入莫斯科,佔領了一座工廠,。


但是在翌日就被莫斯科工人和民兵組織的武裝趕出了莫斯科,12月5日,莫斯科氣溫驟降5℃,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德國軍隊🇩🇪徹底裹足不前,不但如此,由於大軍深入前蘇聯國境,糧食棉被棉衣補給困難,德國軍隊忽然發現自己已經四面楚歌了。

在此情況下,日本軍隊在東亞又做了些什麼呢?一是停止中國境內的大規模集團化的軍事進攻,而是擴大侵略範圍,往南亞發展。

但是往南發展有一個肘腋之患,那就是美國人還佔據著菲律賓,再往東,美國的海軍基地遍佈西太平洋,這些都是隨時可以協防菲律賓甚至協防東南亞,抄日本後路的存在。

因此,欲進攻東南亞,必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德國在莫斯科附近遇挫的兩天之後,日本人就給獅子撓癢癢,偷襲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成功,基本上打垮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因此,不是日本人不幫德國人,關鍵是日本人也有自己的侵略佈局,向北進攻蘇聯的計劃在日本看來可望而不可及,早已放棄,自然不可能與拜把子兄弟德國,來個東西夾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