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保芳:從3臺單晶爐到全球第三

靳保芳:從3臺單晶爐到全球第三

將一個最初僅有3臺單晶爐、十幾個人的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擁有30多家控股公司和子公司,出貨量全球第三的新能源製造企業,這件事看起來是痴人說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麼一個人,化腐朽為神奇,將這個夢成了真。這個人叫做靳保芳,現任晶龍集團董事長。

儘管更多的人是因光伏認識了靳保芳,但靳保芳卻將自己在農機供應公司、電力局、晶龍工作的經歷並列為自己人生的三個關鍵階段。而這其中,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主旋律。

靠改革開創新局面

中國改革開放自1978年,至1988年的前十年倡導對國企放權讓利、放手探索、對非公經濟放開經營。但是,追溯靳保芳創辦晶龍的歷程,人們不得不感慨:對靳保芳來說,這是最成功的跨界;於晶龍而言,這是“最搶鏡”的副業,而這一切都得益於改革,來自於開放。

1984年3月,時任寧晉縣農機局辦公室主任、32歲的靳保芳主動請纓,調任縣農機供應公司任經理。

“這可不是個‘美差’。”時隔多年,靳保芳至今仍清楚記得上任伊始的情景,職工遲到早退、無故曠工現象普遍,有的甚至在單位織毛衣、拆被褥、洗衣服。“當時是大鍋飯,職工們工作沒積極性,公司已到了虧損的邊緣。”

改變這種局面,靳保芳開始了他從業歷程中的第一次改革。在全縣率先對縣城第一門市部實行經營承包,並在全公司推行經營責任制。

改革的效果立竿見影。農機供應公司五個門市部和一個招待所實現了家家盈利,當年利潤比上年翻番。到了1988年,公司全年利潤48.2萬元,是1983年的18倍,四項經濟指標超過全國農機供應二級企業標準。

但改革也給靳保芳本人帶來了麻煩。農機公司第一門市部負責人年終獎拿到了1.06萬元,職工得獎最少的也拿到了5000元!這很快成為爆炸性新聞。有人猜疑:部門經理都成了萬元戶,靳保芳還不知道拿了多少哩!接到舉報組織上派人調查,反而查出來一個廉潔的典型,靳保芳沒有多拿一分錢。

年輕的靳保芳成了縣裡的名人,經營管理的才能讓人刮目相看,於是組織又壓給了他更重的擔子。

有業績卻遭人恐嚇

1992年春節前夕,靳保芳受命出任寧晉縣電力局黨委書記、局長。

與今天人人羨慕的“肥差”不同,當時的寧晉是全省有名的貧電縣,農村人均用電量少得可憐。全縣只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線損驚人,達46%(電力有12%-13%的線損屬正常範圍),缺電嚴重,3天中連兩小時電都保證不了。縣電力局賬面上資金短缺,告狀者多,縣紀檢委還派駐了工作組,是個名副其實的“爛攤子”。

改變電力局人事、財務上的種種混亂局面,靳保芳首先在中層幹部中“動刀子”。撤換了19名中層幹部,提拔了5名德才兼備的中青年人才,精簡了84人。果斷結束了電力職工免費用電的歷史,家家戶戶安電錶,像普通用戶一樣付費用電,以減少用電浪費。

鐵腕改革,卻令自己和家人遭到炸彈的恐嚇。1993年10月,有人用炸藥把靳保芳家的大門炸了一個大洞,以示對他實施改革的警告。這幕電影裡才有的恐怖鏡頭,卻在自己身邊真實上演,愛人和孩子都嚇壞了。“都說電力是‘電老虎’,玩老虎,怎能沒風險?”事後,靳保芳這樣安慰家人,也頗有自嘲的意味。

為助人入光伏行業

電力局改革完成了,可精簡下來的人往哪裡去?靳保芳打算做點副業安置他們,但嘗試了多種行業,都不太成功。於是他琢磨: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後面跑,要幹就幹高科技的。

這時,一個偶然的機會,靳保芳聽說河北工業大學有個用“中子嬗變摻雜直拉硅”技術生產單晶硅的項目,該產品可用於二極管、集成電路和太陽能發電,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專利。這正是靳保芳所追求的高科技,同時搞單晶硅需要有巨大電能作保障,而這正是電力部門的強項。這讓靳保芳萬分欣喜:機會來了!

儘管如此,但是如何讓這個“高大上”的項目落戶寧晉這個沒知名度的小縣城,靳保芳開始一番折騰,上演了新版“三請諸葛亮”的故事等一系列辦法之後,終於說動了開發這項技術的負責人——時任河北工業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所副所長的任丙彥教授。借用任教授的技術,縣電力局辦起了晶隆半導體廠(晶龍集團的前身)。

2003年6月,隨著國家電力系統實行副業改制,寧晉縣電力局實施主副業剝離,由職工出資購買了晶隆廠的全部國有資產,改制組建了河北晶龍實業集團。此後不久,靳保芳開始專心踏上了有光伏情結、追逐陽光的創業歷程。

借三強施一身抱負

有任教授這個技術權威坐鎮,確保了晶龍集團雄厚的技術實力;技術實力雄厚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水平,對此晶龍開始引進最先進的管理經驗。

1997年,寧晉縣電力局拿出晶隆半導體廠的一半資產,與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硅片供應商——日本松宮半導體技術株式會社,合資建起了寧晉松宮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之所以沒有拿出全部資產來搞合作,靳保芳還有更多的考慮:學習對方的先進經驗,活學活用到企業另一半的資產經營上,謀求企業更大發展。

若干年後的今天,熟悉這段歷史的人評價:正是得益於合資“拿出一半”的戰略決策,晶龍管理水平邁出堅實步伐,與世界光伏產業中的名企實行強強聯合,成功地實現了借力借勢發展,從而走出寧晉,走到了邢臺、廊坊、北京、上海、安徽、江蘇、曲靖、包頭、香港,甚至走出國門建立了海外生產基地、成立海外公司。各方先進的管理相互滲透、融合,把一個純粹鄉土化的企業,打造成了跨國企業集團。

借技術,請來了任教授;借管理,搞起了第一個合資企業。靳保芳“草船借箭”的故事遠不止這些,他還有個更大手筆:借人才。

晶龍集團的人才國際化,是從引進中國太陽能產業第一人——澳籍華人、經濟學碩士楊懷進開始的。楊懷進促成了晶龍集團與澳大利亞光電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亞太陽能發展有限公司的三方合資,成立了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並引來一批海外博士,還一手策劃了晶澳納斯達克上市傳奇。

用實力贏上市機會

在開放的路上,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對靳保芳而言,這就是最大的生命力。

“就是要幹別人沒幹過的事。”而對於靳保芳而言,如果說從未進行過個人得失的考量,也並不現實。但最終是“幹事創業”的激情超越了一切,推動著他一次次逆轉面臨的困境。

2007年2月7日,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為我省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掛牌的高科技民營企業。此時,晶澳成立不到兩年,投產還不足一年。

用信仰壯企業發展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在此機遇之下,靳保芳敢為人先,在優質產品遠銷海外後,率先提出讓企業實現產能走出去。2015年10月23日,晶龍集團旗下晶澳馬來西亞檳城的400MW電池廠竣工投產,靳保芳興奮地說:“我們要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力爭沿帶沿路城鎮都建成光電城。”

“晶澳馬來西亞生產基地,是晶澳第一個海外的生產基地。除了將優質產能輸送至國外,我更希望通過這個基地,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國際化人才,為我們未來在其他國家投資建廠儲備經驗和人才。”

緊跟“一帶一路”倡議,優化產業結構和佈局,繼馬來西亞生產基地成功投產達效後,晶龍在“一帶一路”沿線再佈局:2016年11月27日,晶澳越南1.5吉瓦硅片項目舉行奠基儀式。

靳保芳介紹,越南日照強度較高,光照資源豐富,特別是中南部地區每年日照天數約300天。按照越南國家能源發展規劃,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量將佔再生能源發電量的20%。為此,晶澳公司決定在越南投資建廠。

晶澳越南1.5吉瓦硅片項目位於越南北江省光州工業區,總投資約2.8億美元,項目建設週期3年,分為3個階段實施。今年5月份試投產運營。

如今,晶龍圍繞“一帶一路”打破國際貿易壁壘,加快了海外基地建設。馬來西亞基地電池產能突破1.5吉瓦,越南基地試投產運營,被納入國家“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庫,兩個海外項目的建設為企業全球化發展站穩了腳跟,實現了國際化經營。

創輝煌秉國家方針

如今22歲的晶龍,已發展成為總資產達411.85億餘元的全球新能源行業頂級企業,被國家領導人稱讚“當了行業的領頭羊”,產品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7年,累計出貨組件27吉瓦,每年減排二氧化碳3000萬噸,相當於植樹16.4億棵,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晶龍力量,更佔全球市場份額近10%。

2017年11月29日,66歲的靳保芳在雁棲湖企業家論壇再立宏志:帶領團隊的3萬名員工繼續以改革開放為引領,實施人才、創新、品牌、資本四大戰略,緊緊沿著“一帶一路”進行產業佈局和市場開發,把太陽能的光輝照亮全世界!

改革者進,開放者強,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積極“走出去”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定不移用好改革開放這個制勝法寶,堅定不移做深做透改革開放這篇大文章。這,就是由靳保芳引領成長的晶龍集團。

用行動給人類造福

2018年,晶龍集團通過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光伏扶貧、捐資助教等慈善公益事業,將繼續實施三大惠民工程。一是繼續實施“光明工程”。從2011年開始在寧晉縣向貧困白內障患者提供醫療救助,截至目前已有202人受益。

未來,將繼續向貧困白內障患者提供醫療救助,讓他們重見光明。二是加快百所希望小學捐建工程。企業曾作出鄭重承諾,捐建100所希望小學。

目前在河北省22個縣建成了63所希望小學、省外1所。今後在全省貧困地區將加快希望小學捐建工程,盡最大力量改善貧困地區孩子們的讀書環境。三是啟動萬名貧困學子救助工程。晶龍集團將義務資助一萬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看到人生的曙光。萬名貧困學子救助工程僅近兩年已幫助60餘名優秀學子繼續深造。一位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彰顯無遺。

“我這一生就是共產黨的人。我所做的一切,包括我現在所做的光伏事業,都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民營企業做大了,財富同樣都是社會的。”他說,在晶龍集團,就連晶澳各基地都建立了基層黨組織和工會組織,這是他感到最自豪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