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敕勒川,當時神武已悽然:解讀《敕勒川》背後的故事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

有詩《敕勒川》雲: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一首雄渾的草原民歌,千百年來被國人傳頌,都被陰山大草原的寥廓和壯美所折服。但大家知道這首詩歌乃是一曲真正的戰歌嗎?詩歌背後的故事便是鮮為人知的“玉璧之戰”。

一曲悲歌敕勒川,當時神武已悽然:解讀《敕勒川》背後的故事

玉璧之戰

公元546年9月,北齊神武帝高歡率領大軍圍攻西魏的重鎮玉璧(今陝西稷山縣西南),挑起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玉璧大戰”。玉璧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抵禦東魏的最前沿陣地,城周圍長八里,四面深谷縱橫,是萬夫莫開的重鎮。高歡率軍西伐就是要打通進入關中的大通道,但大軍兵至玉璧城下被銅牆鐵壁一般的城池給擋住。

守衛玉璧軍鎮的是西魏名將韋孝寬,他被後世稱為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而這次的對手則是更為出色的神武帝高歡。針尖對麥芒,兩強相遇鹿死誰手呢?誰也沒想到玉璧大戰會成為一場中國軍事史上奇謀詭計頻出的智戰。

一曲悲歌敕勒川,當時神武已悽然:解讀《敕勒川》背後的故事

玉璧遺址

為了奪下玉璧重鎮,高歡使出渾身解數:以箭激射鐵面軍,每射比中兵卒的眼睛;堆土為高山想要與城平齊而進攻;挖二十一條深溝隧道想要挖倒城池;絕汾河之水斷城中水源;建無堅不摧的雲梯攻車攻城;打宣傳站使用反間計瓦解敵軍;抓了韋孝寬的兒子威逼利誘等等。

而韋孝寬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應敵策略,將高歡的攻城謀略一一化解:應對利箭而打造黑鐵面具守城;城外堆土成山,城內接木成樓,彼長一寸我長一尺;城外挖地道韋孝寬在城裡挖隧道,守株待兔進來一個殺一個;東城隧道里填上柴以風箱鼓之,火燒隧道;以布幔圍城破掉高歡的攻車,攻車雖然銳利,但吃硬不吃軟;城牆倒塌建造木珊欄為城牆;高歡懸賞反間計,韋孝寬也同樣懸賞反制;高歡用韋孝寬的兒子威脅,韋孝寬淡然處之不為所動;斷絕汾河水以絕水源,城裡便打井以自給自足等等。

一曲悲歌敕勒川,當時神武已悽然:解讀《敕勒川》背後的故事

玉璧之戰

“玉璧之戰”打了五十餘天,高歡損兵折將吃盡苦頭,在損失了七八萬人之後,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被阻在玉璧城下寸步難行,高歡終於黯然撤兵。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韋孝寬終於守住了玉璧。而韋孝寬在得知高歡撤軍的時候,又用了一招“散軍之計”,高歡的部隊裡流傳著高歡被射死的傳聞,動搖了軍心。

高歡為了穩住軍心,迫不得已站出來現身說法,給大軍低落的士氣鼓鼓勁。高歡便讓一代名將斛律金唱一首歌,就是那首流傳千古的《敕勒川》。渾厚的聲音飄蕩在陰山腳下,深邃的旋律激起了將士們思鄉的心事。高歡在一旁擊節,被斛律金的歌聲感動得熱淚盈眶,高歡又用鮮卑語悲壯地唱了一遍,士兵的士氣立即恢復了許多。

一曲悲歌敕勒川,當時神武已悽然:解讀《敕勒川》背後的故事

敕勒川

楚漢相爭曾有“四面楚歌”擾亂軍心,而高歡用斛律金唱《敕勒川》激發鬥志,雖然都是一曲思鄉,卻起到了決然不同的效果。從此之後,膾炙人口的《敕勒川》便流傳天下,每每吟誦起這首詩歌的時候,眼前仿若會出現寥廓的陰山草原的美景,風吹草低之間似乎也還有大群的牛羊在悠閒散步,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