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侯馬古稱“新田”,是春秋時期五霸之的晉國都城。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將都城遷至新田,稱為新絳。傳位13世,歷時216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100多年的“中原盟主"地位,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歲月裡,這裡曾是宮殿林立,商賈雲集的都會和政治文化中心,成為當時北方各諸侯國最為繁華的都城之ー。明洪武8年(公元1375年)在此設驛站,北接平陽府,直達燕,南出鐵嶺關,通往秦、豫、蜀、楚,為北方最大的驛站之ー。因配備馬匹多,過往的朝政要員多在此食宿等候,換乘馬匹,故稱侯馬。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秦、漢置絳縣,劉邦封周勃為絳侯於此。東漢、魏、兩晉置絳邑縣。明洪武八年(1375年)絳州金臺驛遷“下馬裡”為驛站時,因忌諱“下馬”二字,而“下”在當時地方言中讀如“侯”,故將驛站登記為“侯馬驛”,侯馬從此成為正式地名。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另有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經過這裡,天色已晚,人困馬乏,於是他便下令在這裡過夜。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可怎麼睡覺呢?李自成讓馬臥下,把馬料放在馬的嘴邊,自己也便靠著馬背坐在地下,邊吃乾糧,邊休息。大家一見,都學他的樣兒,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當大家準備出發時,李自成對大家說:"我們靠著馬蹲了一夜,可說是伺候了一夜馬啊!"從此,這裡便改稱"侯馬"。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彭真故居位於侯馬市新田鄉垤上村。彭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彭真同志的故居。2003年彭真故居被公佈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確定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晉國古都博物館位於侯馬市市府西路,館內展示了在侯馬出土的晉國及各朝代珍貴文物六百餘件。其中部分館藏文物“空首布幣”、“晉侯鼎”等是世界罕見的珍品。是山西晉南地區唯一的集古文物、晉文化於一體的博物館。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廟寢遺址公園是晉國晚期的宗廟建築群遺址。廟寢遺址公園佔地42畝,在公園大型建築基址上,修建了一週展示晉文化典故的石刻圍欄。廟寢遺址公園已成為人民淺識晉國曆史,領略晉文化的一處人文景觀。同時,它是山西省唯一的一處以保護地下文物為主的遺址公園。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鑄銅遺址公園侯馬鑄銅遺址位於侯馬市牛村古城東南,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侯馬晉國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平陽機械廠建設工地,1960年到1963年由文化部組織18省市考古工作,在這裡進行大會戰,發掘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出土陶範3萬餘件,後來在其周圍又有多處發現。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臺駘廟位於侯馬市區西部高村鄉西臺神村北的汾河岸畔,始建於東周時期,規模宏大,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曾修復,現存為明崇禎八年和清乾隆年間的建築,據專家考證,臺駘是堯、舜之前的治水英雄,是中國張姓氏的鼻祖。臺駘廟的蔭陳,也就是白蒿,是清心明目、舒肝潤肺的絕佳良藥。每年初春二三月間,草長鶯飛的季節,引得不少村民和遊人爭相採摘。古時候“汾隰流雲”是臺駘廟下河流、田畦、農耕,這一田園風光的寫照。經過政府修繕,新的臺駘廟香火不斷,百畝荷塘更是荷香十里灘,已成為侯馬新的旅遊風向標。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侯馬位於山西省南部、汾河與澮河交匯處,處於臨汾、運城、晉城三市及晉、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自古為“燕、趙、秦、蜀之通衢大道”,交通區位優勢突出。而且悠久的文明史為侯馬留下了豐富而燦爛的文化遺產。現已發掘的有:古城遺址、祭祀遺址、墓葬遺址、鑄銅遺址、廟寢遺址和數十萬件珍貴的出土文物。侯馬“晉國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侯馬盟書”已出土的5000多件寫有毛筆字跡的玉片石片,記載了晉侯盟誓及當時政治、軍事和社會情況,1995年被評為建國以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侯馬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古到今英才輩出。晉國十三公六卿上演一幕幕歷史大劇,唐代中書令裴泰,五代後晉將軍秦憲,元末明初金帶都指揮王進,明代禮部尚書李浩、大將軍裴良積,清代巡撫裴亻率 度、裴宗錫,清末民初農民起義領袖鍾仁義、鍾仁天、靳殿華都出生在這片熱土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1902年10月12日出生於侯馬市垤上村。因此1958年,曲沃、新絳、汾城合併建侯馬市。1962年去市復設曲沃縣。1971年,復置侯馬市。2000年臨汾撤地設市,縣級侯馬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臨汾市代管。

鄉村軼聞之侯馬何以由鎮變為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