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明鑑清
首先,關寧軍團並沒有吹噓的那麼強大。與之並列的孫傳庭的秦軍敗於李自成,組建天雄軍的盧象升喋血鉅鹿,更別說沒了中央朝廷的關寧軍團能否力挽狂瀾了。如果關寧軍團真得那麼強大,早就收復遼東了,最不濟也不會讓朝廷年年加徵遼餉。
其次,形勢所迫,吳三桂不得不選邊站隊。李自成攻破京師後,吳三桂和關寧軍團不僅沒了明王朝的財力支持,也沒了可效忠的對象,而且還面臨多爾袞和李自成的兩面夾擊之勢。所以,其只能選邊站,要麼與農民軍一起抗擊滿清,要麼聯合滿清打擊農民軍。
第三,李自成和農民軍種種作為讓吳三桂不願也不敢降李。李自成集團對明王朝皇族及朝廷降臣的態度和作為,極為仇視和殘酷。加之對明王朝的遺忠,都使得吳三桂不願降李。
第四,乞師擊李到“矢忠新朝”。必須選邊站的吳三桂,既想倚重滿清的軍力消滅李自成,又想在亂世中漁翁得利。但滿清也不是傻子,在吳三桂與李自成鏖戰之時,逼迫吳三桂由聯清變成了降清。而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採取了極為靈活的政治手段,明王朝的舊時臣子都得到了高官厚祿,滿清也逐漸坐穩江山。此時的吳三桂也只能放棄對朱明王朝的希望,“矢忠新朝”了。
亂世中,明王朝的種種舉措既僵化又迂腐,對內不能安民、對外不能御夷,朝堂難附臣子、用兵自毀干城,雖有道統優勢,但難敵勢利交變。吳三桂降清,也就在所難免了。所謂關寧鐵騎,如果稍微爭氣一點兒,也不至於年年遼餉至國內反賊林立。
而朝堂諸臣稍有餘忠,也不至於前降李後降清。崇禎稍有英明,也不至於颳了袁崇煥、逼死孫傳庭、誤死盧象升。既有老前任袁崇煥的人頭傳閱,又有老舅舅祖大壽降清重用,本就打算政治投機的吳三桂,還能怎麼做。
減水書生
吳三桂真的擁有五萬關寧鐵騎嗎?當然不是。
吳三桂手中有約五萬左右的邊防兵是真的,其中關寧鐵騎的數量絕對不會超過一萬,甚至有可能更少。
如果真是五萬關寧鐵騎,那吳三桂投降的概率就不會大,而獨立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那吳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當時吳三桂有三種選擇
李自成進了北京城後,吳三桂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歸順李自成,因為李自成不止一次表達了想要吳三桂的信息:二是歸順大清,歸順多爾袞,吳三桂對多爾袞很重要;三是獨立,玩“三國鼎立”的遊戲。
吳三桂被迫做了選擇
吳三桂那段時間很猶豫,獨立吧!感覺實力還不夠;歸順李自成吧,心有不甘;投降多爾袞,又害怕引得世人百般辱罵。
就這樣,吳三桂猶豫了一個月。
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導火索,什麼事呢?
這是一件非常致命的大錯事,是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乾的。他為了逼迫吳三桂投降,到吳府抓了吳三桂一家老小,同時,看陳圓圓比較養眼,於是直接據為己有了。
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頓時火冒三丈,馬上聯繫多爾袞,答應歸順大清。
同時,把李自成誆了過來,說要歸順,然後一起打大清。
李自成以為是真的,於是就這樣上當了,因為吳三桂把清兵放進了關,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合下,李自成大敗。
這就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吳三桂最終又反了大清
吳三桂降了大清,被封平西王,愛人和家人也得救了。
幸福享受了二十多年的吳三桂,終究在公元1673年反了。但,已經老邁的吳三桂早已不復當年之勇,策略也好,行動也罷,都比較遲緩,甚至在前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遲遲不過江,等想過江時,為時已晚。
公元1678年初,吳三桂匆匆登基,五個多月後,因戰事不利,憂憤成疾,一命嗚呼。
吳三桂為什麼要降清呢?一是自身實力不夠,二是李自成部下的行為,觸動了吳三桂的底線,因此憤而降清,大開關門。
藍風破曉
很多人受到《明朝那些事》的影響,認為關寧鐵騎是一種足以匹敵清軍的兵種,尤其是書中描寫的“三眼銃”,可謂是“神器”,可近站可發射。但是,實際上,明朝沒有一個兵種可以和清軍匹敵。
明清之戰,明朝大勝除了寧錦大捷之外,很少有亮眼的表現,幾乎都被清軍壓制。明軍關寧軍的主力,在1640年的松錦之戰中,和清軍交手,結果經過兩年的戰爭,明軍被斬殺大半,殘兵三萬敗退回山海關,大將祖大壽和洪承疇被俘投降,明軍勢力在關外徹底消失。所以,吳三桂在山海關的五萬人,不過是積蓄的殘兵敗將,其精銳早已被清軍全殲,根本不具備和清軍的一戰之力。
至於三眼銃,這是歐洲中世紀淘汰的物品,面對清軍的重甲,根本難以造成有效殺傷,所以在清軍入關後,這玩意被民間作為禮炮用,清朝因為知道其是什麼貨色,也不禁止。
回到主題,吳三桂當時的選擇,只有李自成和多爾袞,因為南邊的南明隔著很遠,遠水解不了近渴。很多人認為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被劉宗敏佔有,才投降清軍。試問,吳三桂一個久經沙場的武將,政治頭腦也不缺乏,難道完全會因為一個女人如此嗎?
實際上,吳三桂和清軍交過手,知道清軍是什麼水平。不說近戰,清軍的火力水平在松錦之戰就已經碾壓明軍,山海關此時只是一座孤城,清軍想突破,太簡單了。一旦清軍突破山海關,吳三桂到時候投降,可就掉了身價。所以,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清軍投降清軍,遠比李自成靠譜。
更何況,清軍此時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吳三桂屬於“借兵報仇”,李自成是叛賊,所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就是“叛國”,而與清軍一道,則成了“忠臣”。這麼一考量,自然是投降清軍靠譜一些。
庭州行者
且不說當時吳三桂手裡的精兵是不是有五萬,就算是有,當時他的選擇也不多。
明朝是突然死亡的。本來崇禎手裡還有百萬大軍,李自成剛剛在西安建立政權,本意是掃蕩西安以北,創建一個穩定的根據地。當時明朝朝廷的大臣們還在討論李自成是不是敢打山西,犯“天下精兵之所在”。
結果李自成發現,除了寧武之外,自己打到哪裡,哪裡直接就投降了——實在不想跟著崇禎幹下去了。於是本來是掃蕩周邊的一次戰役,莫名其妙的變成了進軍北京。
李自成的軍隊一路所向披靡,崇禎猝不及防,在北京失守之後,直接在煤山上吊自殺了。而前一天,崇禎剛剛下達了調吳三桂回援的命令。
於是吳三桂現在就面臨很麻煩的局面,北面是清朝,自己一直以來防禦的外敵;南面是李自成,讓自己的皇帝自殺的造反集團。自己被夾在中間,需要迅速的作出決斷。
在一系列的博弈之後,吳三桂最終選擇和自己的宿敵清軍和解,“借兵入關”,為崇禎報仇。而多爾袞也藉助這個機會漫天要價,逼著吳三桂剃頭,受封了清朝的“平西親王”。
在一片石之戰擊敗李自成之後,吳三桂見木已成舟,也就跟著清朝繼續打下去了。不過吳三桂和清朝本土的八旗兵,包括其他的明朝降軍不同,吳三桂的軍隊軍紀尚好,很少有屠城的情況。這也是後來三藩之亂的時候,吳三桂能夠在南方得到廣泛支持的原因之一。
經史通義
我認為吳三桂之所以擁有五萬關寧鐵騎還選擇投降清軍有三點原因,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下這三點原因:
1.小妾陳圓圓被劉忠敏霸佔,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最愛的小妾被李自成的手下劉忠敏給霸佔了,被帶綠帽子的吳三桂想殺劉忠敏搶回陳圓圓,但吳三桂本身實力不足以打敗李自成,所以放滿清入關,借滿清之手消滅李自成。
2.吳三桂看出李自成不能成事,而他夾在李自成和滿清中間,只能選擇降清。
吳三桂身為山海關守將,如此重要的職位,李自成不好好拉攏他,反而縱容手下劉忠敏霸佔吳三桂小妾。從這些情況上,吳三桂看出了李自成不可能成事,所以不能投靠,而他被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如果不選擇一面,只會兩面受敵,所以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清軍。
3.吳三桂貪圖榮華富貴。
說吳三桂是大漢奸一點也沒說冤枉他,他可以原因帶綠帽子投降李自成,可以原因死守山海關,也可以選擇戰死,但是他沒有,他選擇投降了外族。在我看來就是貪生怕死,捨不得榮華富貴。
以上就是我對吳三桂為何投降清軍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在留言區留言指正。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歷史白話君
公元1644年,李自成滅掉明王朝,吳三桂手上掌控五萬久經沙場的軍隊,而吳三桂卻義無反顧的歸降清朝,打開了山海關,為清軍打通了南下的道路。
吳三桂為什麼不趁亂世,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
吳三桂手下的五萬騎兵的戰鬥力雖然無法相比八旗軍,但是仍遠遠強於李自成的那群烏合之眾。但吳三桂面臨的問題是,他只有這五萬人,要後勤沒後勤,要後援沒後援,完全的一個孤立局面。
李自成有百萬雄師,即便沒多少精銳,但依舊可以吞掉吳三桂的五萬關寧軍,而山海關外的清軍同樣有十幾萬人,吳三桂和這些特種兵比,小巫見大巫了。清軍入關時,多爾袞帶領的八旗軍只有七八萬人,同樣可以碾壓吳三桂。
吳三桂面對的局面就是,僅僅五萬人,孤木難支,同時夾在兩個新興力量之間,李自成在關內,有統一天下的趨勢,清軍在關外磨刀霍霍。而小小的山海關,既沒有軍需,又沒有後援,想打,死路一條。那麼吳三桂就只有兩個選擇了,要麼為明朝盡忠,要麼投降一方,他沒有自己扯旗子打天下的實力。
吳三桂投降清朝,也是被李自成逼的。李自成是農民軍閥,就是因為吃不飽飯,選擇了造反,他對任何曾經剝削過他的階級都是十分仇恨。這也導致他後來濫殺無辜,掠奪財務。表面上,李自成很謙恭的招降吳三桂,背地裡,霸妻擄父。這是任何人的大忌,吳三桂也是如此,這就促使了吳三桂投降清朝。
其實吳三桂和清朝的態度也是比較含糊不清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投降,也可以說是與清朝結盟,剿滅農民軍。後來歸附清朝的漢軍,在南下的時候比清軍打的要狠的多。
御史三大人
吳三桂擁有五萬鐵騎,毅然選擇投降滿清?當時吳三桂選擇是投靠大順政權,然而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對貴族,權貴,富豪採取血洗政策。對吳三桂父親採取關押,對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是佔為己有。吳府僕人逃出北京,到關外向吳三桂報告北京實情。吳三桂無路可選,要麼投靠大順,要麼投降大清,有的人會說沒有第三條路?擁兵自保,五萬騎兵給養是什麼概念。皇帝不差餓兵,這就是吳三桂必然選向。
在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帝為了北方邊境安寧,也沒有將吳三桂調回北京城,每當讀史到此,不禁扼腕嘆息,崇禎帝生不逢時,空有一身壯志,難扶大廈將傾。吳三桂沒的選,漢粉總是破口大罵,當你手握五萬與你生死同當兄弟,你會怎麼選……
順治入關,是歷史必然選擇。歷史不是某些人的選擇,是命運的必選。
濟陽老哥
你以為是吳三桂想投降滿清?那你就錯了,不是吳三桂想投降滿清,而是他手上的這個集團包括他自己想投降滿清!
1、他自己想投降滿清有用嗎?我可以告訴你沒用的,5萬多人的軍隊可不是真的你一個人說的算的,只琰有一部分同意結果很可能是內亂
2、5萬多人他手下的將軍肯定特別的多,而這些將軍在他們的手下面前威信肯定更勝於吳三桂,如果不是這些將軍同意吳三桂投資,吳三桂是沒辦法投資的
3、投資滿清絕對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否則在那種情形之下單吳三桂想那是不太可能,必定是這個利益團裡大多數主要的領導者同意了,才有可能投降
苟或
首先要糾正一個被娛樂電視劇帶偏了的概念:明末遼東邊兵最強的是炮兵,最多則是步兵,騎兵和野戰非其所長,也正因如此自薩爾滸之役後明軍戰績較好的戰役幾乎都是城守戰,而在野戰中乏善可陳,作為遼東軍後期骨幹且負責防守山海關要隘的吳三桂部而言也不例外,因為主要擔負的是防守任務,所以他的軍隊絕大多數是步兵、炮兵,而不是什麼“關寧鐵騎”。
吳三桂在明亡時額兵只有三萬五千,所謂“五萬”是在情勢危及之際不得已臨時擴充的,這些被擴充進來的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和老兵不可同日而語,因此說是五萬,實際上只能發揮四萬左右的戰鬥力。
而他面對的敵情卻十分嚴峻: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一線兵力號稱二十萬,就算打個對摺也有十萬人,其先鋒唐通部就有五千,且該部原是明軍,久在遼東,地利人和也不吃虧;關外八旗兵此時編制是八萬五千,但按照史料記載各級軍官乃至士兵為增加虜獲,會自費讓門下家奴隨徵,實際兵力當在十萬以上,更嚴重的是八旗兵民合一,說有多少兵就能出多少兵。
北京陷落後周邊各鎮明軍軍心動搖,大多數都歸附了李自成(雖然未必是心甘情願,但歸附是事實),畢竟李自成還是個漢族人(雖然貌似有党項血統但党項早就是歷史名詞了),且從“反賊”變成“真命天子”也不算驚世駭俗(明太祖不就是麼),崇禎已死,明朝已亡,殘餘的明朝友軍都被隔絕在幾百裡甚至上千裡外且動向不明,投降李自成對大多數明將而言,總比投降“非我族類”甚至連發型服裝都要改的清朝要容易接受一些——事實上最初吳三桂也是這樣想和做的。
降闖因故不可能,吳三桂和李自成的關係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而山海關至關重要,李自成志在必得,吳三桂要想圖存,就必須在李軍未大舉進犯前找到得力的臂助——如前所述,此時最近的明朝餘部也在數百里外的山東,且人心惶惶,自顧不暇,吳三桂除了硬著頭皮和清朝拉關係,大約也只有“朝服公堂”等著“罵賊殉國”了。
就在這種不得已且別無他活路的情況下吳三桂才想出“借師剿賊”的名目,而腦袋比他還好使的多爾袞就趁火打劫——你吳三桂兵力不如我,能堵著山海關幾十年靠的是地利,如今你為了借兵把地利開放給我,我反客為主你能奈我何?
重申一遍,吳三桂作為遼東守隘之師,主要是步兵、炮兵,特長是陣地戰,如果真的像電視劇所言有五萬騎兵,大約還是可以有點想法的——然則他並沒有。
陶短房
見風使舵,見利忘義是吳三桂慣性格,當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盡,吳三桂正在山海關和北京間勤王的路上,當聽到明朝亡了,他又返回山海關坐等時局變化,李自成派人來勸降,又授與他高官和金銀,他接受了,又帶手下準備進京歸順,一路上不斷得到消息,闖王手下殘害前明大臣,連他父親吳襄都被抓,他還抱有希望,以為是誤會,當愛妾陳圓圓被搶,他才晃然覺悟,連他女人都保護不了,,農民軍是一些和他立場和意識形態都不同的人,投過去也沒好果子,所以又返回山海關殺了李自成派去的人,重新反了,李自成派使來勸,他又殺了來使,決心以定。李自成大怒,帶劉宗敏親征,吳三桂估計不是農民軍對手,連整個明朝都被打敗了,他那點人更不行了,想來只有求關外滿清來援,便派人求援,願割地上貢,范文程看到這機會,力勸多爾袞出兵,滿清急動援全國三分之二兵力,急奔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一片石也打了起來,農民軍全力攻擊,吳三桂漸漸不支,但此時到來的清軍卻按兵不動,吳三桂幾次求救,多爾袞也不回覆,快堅持不住時,吳三桂親自跑到清兵陣中求援,多爾袞趁機提出讓吳三桂降清,吳三桂無奈,只能陣、前剃髮易幟。清軍這時才趁他倆斗的精疲力盡之時,突然殺出,李自成軍猝不及防,被滿清生力軍一衝,潰不成軍大敗而逃,吳三桂及手下關寧鐵騎宣告正式降清,後做為清兵先鋒,剿滅義軍,掃平江南,被清封王,後因康熙削藩,又反,後兵敗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