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拥有五万关宁铁骑,为何最终选择降清?

品明鉴清


首先,关宁军团并没有吹嘘的那么强大。与之并列的孙传庭的秦军败于李自成,组建天雄军的卢象升喋血巨鹿,更别说没了中央朝廷的关宁军团能否力挽狂澜了。如果关宁军团真得那么强大,早就收复辽东了,最不济也不会让朝廷年年加征辽饷。

其次,形势所迫,吴三桂不得不选边站队。李自成攻破京师后,吴三桂和关宁军团不仅没了明王朝的财力支持,也没了可效忠的对象,而且还面临多尔衮和李自成的两面夹击之势。所以,其只能选边站,要么与农民军一起抗击满清,要么联合满清打击农民军。

第三,李自成和农民军种种作为让吴三桂不愿也不敢降李。李自成集团对明王朝皇族及朝廷降臣的态度和作为,极为仇视和残酷。加之对明王朝的遗忠,都使得吴三桂不愿降李。

第四,乞师击李到“矢忠新朝”。必须选边站的吴三桂,既想倚重满清的军力消灭李自成,又想在乱世中渔翁得利。但满清也不是傻子,在吴三桂与李自成鏖战之时,逼迫吴三桂由联清变成了降清。而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采取了极为灵活的政治手段,明王朝的旧时臣子都得到了高官厚禄,满清也逐渐坐稳江山。此时的吴三桂也只能放弃对朱明王朝的希望,“矢忠新朝”了。

乱世中,明王朝的种种举措既僵化又迂腐,对内不能安民、对外不能御夷,朝堂难附臣子、用兵自毁干城,虽有道统优势,但难敌势利交变。吴三桂降清,也就在所难免了。所谓关宁铁骑,如果稍微争气一点儿,也不至于年年辽饷至国内反贼林立。

而朝堂诸臣稍有余忠,也不至于前降李后降清。崇祯稍有英明,也不至于刮了袁崇焕、逼死孙传庭、误死卢象升。既有老前任袁崇焕的人头传阅,又有老舅舅祖大寿降清重用,本就打算政治投机的吴三桂,还能怎么做。


减水书生





吴三桂真的拥有五万关宁铁骑吗?当然不是。

吴三桂手中有约五万左右的边防兵是真的,其中关宁铁骑的数量绝对不会超过一万,甚至有可能更少。

如果真是五万关宁铁骑,那吴三桂投降的概率就不会大,而独立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那吴三桂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吴三桂有三种选择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后,吴三桂有三条路可走。

一是归顺李自成,因为李自成不止一次表达了想要吴三桂的信息:二是归顺大清,归顺多尔衮,吴三桂对多尔衮很重要;三是独立,玩“三国鼎立”的游戏。

吴三桂被迫做了选择



吴三桂那段时间很犹豫,独立吧!感觉实力还不够;归顺李自成吧,心有不甘;投降多尔衮,又害怕引得世人百般辱骂。

就这样,吴三桂犹豫了一个月。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导火索,什么事呢?

这是一件非常致命的大错事,是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干的。他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到吴府抓了吴三桂一家老小,同时,看陈圆圆比较养眼,于是直接据为己有了。



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火冒三丈,马上联系多尔衮,答应归顺大清。

同时,把李自成诓了过来,说要归顺,然后一起打大清。

李自成以为是真的,于是就这样上当了,因为吴三桂把清兵放进了关,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合下,李自成大败。

这就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

吴三桂最终又反了大清



吴三桂降了大清,被封平西王,爱人和家人也得救了。

幸福享受了二十多年的吴三桂,终究在公元1673年反了。但,已经老迈的吴三桂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策略也好,行动也罢,都比较迟缓,甚至在前期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迟迟不过江,等想过江时,为时已晚。

公元1678年初,吴三桂匆匆登基,五个多月后,因战事不利,忧愤成疾,一命呜呼。

吴三桂为什么要降清呢?一是自身实力不够,二是李自成部下的行为,触动了吴三桂的底线,因此愤而降清,大开关门。


蓝风破晓


很多人受到《明朝那些事》的影响,认为关宁铁骑是一种足以匹敌清军的兵种,尤其是书中描写的“三眼铳”,可谓是“神器”,可近站可发射。但是,实际上,明朝没有一个兵种可以和清军匹敌。


明清之战,明朝大胜除了宁锦大捷之外,很少有亮眼的表现,几乎都被清军压制。明军关宁军的主力,在1640年的松锦之战中,和清军交手,结果经过两年的战争,明军被斩杀大半,残兵三万败退回山海关,大将祖大寿和洪承畴被俘投降,明军势力在关外彻底消失。所以,吴三桂在山海关的五万人,不过是积蓄的残兵败将,其精锐早已被清军全歼,根本不具备和清军的一战之力。

至于三眼铳,这是欧洲中世纪淘汰的物品,面对清军的重甲,根本难以造成有效杀伤,所以在清军入关后,这玩意被民间作为礼炮用,清朝因为知道其是什么货色,也不禁止。


回到主题,吴三桂当时的选择,只有李自成和多尔衮,因为南边的南明隔着很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很多人认为吴三桂是因为陈圆圆被刘宗敏占有,才投降清军。试问,吴三桂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将,政治头脑也不缺乏,难道完全会因为一个女人如此吗?

实际上,吴三桂和清军交过手,知道清军是什么水平。不说近战,清军的火力水平在松锦之战就已经碾压明军,山海关此时只是一座孤城,清军想突破,太简单了。一旦清军突破山海关,吴三桂到时候投降,可就掉了身价。所以,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清军投降清军,远比李自成靠谱。


更何况,清军此时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吴三桂属于“借兵报仇”,李自成是叛贼,所以,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就是“叛国”,而与清军一道,则成了“忠臣”。这么一考量,自然是投降清军靠谱一些。


庭州行者


且不说当时吴三桂手里的精兵是不是有五万,就算是有,当时他的选择也不多。


明朝是突然死亡的。本来崇祯手里还有百万大军,李自成刚刚在西安建立政权,本意是扫荡西安以北,创建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当时明朝朝廷的大臣们还在讨论李自成是不是敢打山西,犯“天下精兵之所在”。

结果李自成发现,除了宁武之外,自己打到哪里,哪里直接就投降了——实在不想跟着崇祯干下去了。于是本来是扫荡周边的一次战役,莫名其妙的变成了进军北京。

李自成的军队一路所向披靡,崇祯猝不及防,在北京失守之后,直接在煤山上吊自杀了。而前一天,崇祯刚刚下达了调吴三桂回援的命令。


于是吴三桂现在就面临很麻烦的局面,北面是清朝,自己一直以来防御的外敌;南面是李自成,让自己的皇帝自杀的造反集团。自己被夹在中间,需要迅速的作出决断。

在一系列的博弈之后,吴三桂最终选择和自己的宿敌清军和解,“借兵入关”,为崇祯报仇。而多尔衮也借助这个机会漫天要价,逼着吴三桂剃头,受封了清朝的“平西亲王”。

在一片石之战击败李自成之后,吴三桂见木已成舟,也就跟着清朝继续打下去了。不过吴三桂和清朝本土的八旗兵,包括其他的明朝降军不同,吴三桂的军队军纪尚好,很少有屠城的情况。这也是后来三藩之乱的时候,吴三桂能够在南方得到广泛支持的原因之一。


经史通义


我认为吴三桂之所以拥有五万关宁铁骑还选择投降清军有三点原因,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下这三点原因:

1.小妾陈圆圆被刘忠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最爱的小妾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忠敏给霸占了,被带绿帽子的吴三桂想杀刘忠敏抢回陈圆圆,但吴三桂本身实力不足以打败李自成,所以放满清入关,借满清之手消灭李自成。

2.吴三桂看出李自成不能成事,而他夹在李自成和满清中间,只能选择降清。

吴三桂身为山海关守将,如此重要的职位,李自成不好好拉拢他,反而纵容手下刘忠敏霸占吴三桂小妾。从这些情况上,吴三桂看出了李自成不可能成事,所以不能投靠,而他被夹在李自成和清军之间,如果不选择一面,只会两面受敌,所以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降清军。

3.吴三桂贪图荣华富贵。

说吴三桂是大汉奸一点也没说冤枉他,他可以原因带绿帽子投降李自成,可以原因死守山海关,也可以选择战死,但是他没有,他选择投降了外族。在我看来就是贪生怕死,舍不得荣华富贵。



以上就是我对吴三桂为何投降清军做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在留言区留言指正。


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不忘昨天!


历史白话君


公元1644年,李自成灭掉明王朝,吴三桂手上掌控五万久经沙场的军队,而吴三桂却义无反顾的归降清朝,打开了山海关,为清军打通了南下的道路。


吴三桂为什么不趁乱世,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

吴三桂手下的五万骑兵的战斗力虽然无法相比八旗军,但是仍远远强于李自成的那群乌合之众。但吴三桂面临的问题是,他只有这五万人,要后勤没后勤,要后援没后援,完全的一个孤立局面。


李自成有百万雄师,即便没多少精锐,但依旧可以吞掉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而山海关外的清军同样有十几万人,吴三桂和这些特种兵比,小巫见大巫了。清军入关时,多尔衮带领的八旗军只有七八万人,同样可以碾压吴三桂。

吴三桂面对的局面就是,仅仅五万人,孤木难支,同时夹在两个新兴力量之间,李自成在关内,有统一天下的趋势,清军在关外磨刀霍霍。而小小的山海关,既没有军需,又没有后援,想打,死路一条。那么吴三桂就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为明朝尽忠,要么投降一方,他没有自己扯旗子打天下的实力。



吴三桂投降清朝,也是被李自成逼的。李自成是农民军阀,就是因为吃不饱饭,选择了造反,他对任何曾经剥削过他的阶级都是十分仇恨。这也导致他后来滥杀无辜,掠夺财务。表面上,李自成很谦恭的招降吴三桂,背地里,霸妻掳父。这是任何人的大忌,吴三桂也是如此,这就促使了吴三桂投降清朝。


其实吴三桂和清朝的态度也是比较含糊不清的,吴三桂可以说是投降,也可以说是与清朝结盟,剿灭农民军。后来归附清朝的汉军,在南下的时候比清军打的要狠的多。


御史三大人


吴三桂拥有五万铁骑,毅然选择投降满清?当时吴三桂选择是投靠大顺政权,然而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对贵族,权贵,富豪采取血洗政策。对吴三桂父亲采取关押,对吴三桂爱妾陈圆圆,是占为己有。吴府仆人逃出北京,到关外向吴三桂报告北京实情。吴三桂无路可选,要么投靠大顺,要么投降大清,有的人会说没有第三条路?拥兵自保,五万骑兵给养是什么概念。皇帝不差饿兵,这就是吴三桂必然选向。
在李自成兵围北京城,崇祯帝为了北方边境安宁,也没有将吴三桂调回北京城,每当读史到此,不禁扼腕叹息,崇祯帝生不逢时,空有一身壮志,难扶大厦将倾。吴三桂没的选,汉粉总是破口大骂,当你手握五万与你生死同当兄弟,你会怎么选……


顺治入关,是历史必然选择。历史不是某些人的选择,是命运的必选。


济阳老哥


你以为是吴三桂想投降满清?那你就错了,不是吴三桂想投降满清,而是他手上的这个集团包括他自己想投降满清!

1、他自己想投降满清有用吗?我可以告诉你没用的,5万多人的军队可不是真的你一个人说的算的,只琰有一部分同意结果很可能是内乱

2、5万多人他手下的将军肯定特别的多,而这些将军在他们的手下面前威信肯定更胜于吴三桂,如果不是这些将军同意吴三桂投资,吴三桂是没办法投资的

3、投资满清绝对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否则在那种情形之下单吴三桂想那是不太可能,必定是这个利益团里大多数主要的领导者同意了,才有可能投降


苟或


首先要纠正一个被娱乐电视剧带偏了的概念:明末辽东边兵最强的是炮兵,最多则是步兵,骑兵和野战非其所长,也正因如此自萨尔浒之役后明军战绩较好的战役几乎都是城守战,而在野战中乏善可陈,作为辽东军后期骨干且负责防守山海关要隘的吴三桂部而言也不例外,因为主要担负的是防守任务,所以他的军队绝大多数是步兵、炮兵,而不是什么“关宁铁骑”。

吴三桂在明亡时额兵只有三万五千,所谓“五万”是在情势危及之际不得已临时扩充的,这些被扩充进来的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和老兵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说是五万,实际上只能发挥四万左右的战斗力。

而他面对的敌情却十分严峻:李自成已经进入北京,一线兵力号称二十万,就算打个对折也有十万人,其先锋唐通部就有五千,且该部原是明军,久在辽东,地利人和也不吃亏;关外八旗兵此时编制是八万五千,但按照史料记载各级军官乃至士兵为增加虏获,会自费让门下家奴随征,实际兵力当在十万以上,更严重的是八旗兵民合一,说有多少兵就能出多少兵。

北京陷落后周边各镇明军军心动摇,大多数都归附了李自成(虽然未必是心甘情愿,但归附是事实),毕竟李自成还是个汉族人(虽然貌似有党项血统但党项早就是历史名词了),且从“反贼”变成“真命天子”也不算惊世骇俗(明太祖不就是么),崇祯已死,明朝已亡,残余的明朝友军都被隔绝在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外且动向不明,投降李自成对大多数明将而言,总比投降“非我族类”甚至连发型服装都要改的清朝要容易接受一些——事实上最初吴三桂也是这样想和做的。

降闯因故不可能,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关系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而山海关至关重要,李自成志在必得,吴三桂要想图存,就必须在李军未大举进犯前找到得力的臂助——如前所述,此时最近的明朝余部也在数百里外的山东,且人心惶惶,自顾不暇,吴三桂除了硬着头皮和清朝拉关系,大约也只有“朝服公堂”等着“骂贼殉国”了。

就在这种不得已且别无他活路的情况下吴三桂才想出“借师剿贼”的名目,而脑袋比他还好使的多尔衮就趁火打劫——你吴三桂兵力不如我,能堵着山海关几十年靠的是地利,如今你为了借兵把地利开放给我,我反客为主你能奈我何?

重申一遍,吴三桂作为辽东守隘之师,主要是步兵、炮兵,特长是阵地战,如果真的像电视剧所言有五万骑兵,大约还是可以有点想法的——然则他并没有。


陶短房


见风使舵,见利忘义是吴三桂惯性格,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尽,吴三桂正在山海关和北京间勤王的路上,当听到明朝亡了,他又返回山海关坐等时局变化,李自成派人来劝降,又授与他高官和金银,他接受了,又带手下准备进京归顺,一路上不断得到消息,闯王手下残害前明大臣,连他父亲吴襄都被抓,他还抱有希望,以为是误会,当爱妾陈圆圆被抢,他才晃然觉悟,连他女人都保护不了,,农民军是一些和他立场和意识形态都不同的人,投过去也没好果子,所以又返回山海关杀了李自成派去的人,重新反了,李自成派使来劝,他又杀了来使,决心以定。李自成大怒,带刘宗敏亲征,吴三桂估计不是农民军对手,连整个明朝都被打败了,他那点人更不行了,想来只有求关外满清来援,便派人求援,愿割地上贡,范文程看到这机会,力劝多尔衮出兵,满清急动援全国三分之二兵力,急奔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在一片石也打了起来,农民军全力攻击,吴三桂渐渐不支,但此时到来的清军却按兵不动,吴三桂几次求救,多尔衮也不回复,快坚持不住时,吴三桂亲自跑到清兵阵中求援,多尔衮趁机提出让吴三桂降清,吴三桂无奈,只能阵、前剃发易帜。清军这时才趁他俩斗的精疲力尽之时,突然杀出,李自成军猝不及防,被满清生力军一冲,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吴三桂及手下关宁铁骑宣告正式降清,后做为清兵先锋,剿灭义军,扫平江南,被清封王,后因康熙削藩,又反,后兵败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