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開始投靠了項羽,為何後來離開,轉投劉邦?

官風


韓信是韓國貴族後代雖然家境落迫到靠漂母贈飯的地步,但他是飽讀兵書腹有良謀渴望建功立業的,陳勝吳廣起義後加入項梁的隊伍不被重用。項梁在定陶戰死後,韓信跟了項羽做執戟郎中,可能是項羽大帳前的護衛。韓信人微言輕,他的話沒有人聽,計策不被採納於是就離開項羽投奔劉邦。開始當個小官還被同事牽連要被斬手。等十二個人都被斬首輪到韓信了,他對監斬官夏候嬰說:漢王不是要爭奪天下嗎?為何要殺壯士。?夏候嬰見韓信說話氣宇不凡經過談話發現韓信是個人才就引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給他個治粟都尉的官做,就是管理後勤糧食供應的。劉邦來到都城南鄭以後,手下的將領大部分都是關東的人思鄉心切,都不願在這個荒避的地方待跑了十幾個。蕭何在這期間也何韓信交往知道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將,同劉邦談了幾次都沒有得到答覆。韓信見在這裡也不被重用想另選明主也跑了。蕭何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去追韓信了,留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千里馬長有而伯樂不長有,蕭何的極力引薦成就了韓信的赫赫威名,打下了漢室四百多年的江山。





關東俠客


項羽身經百戰,有萬夫不敵之勇,項羽傲氣沖天,從不聽它人勸說,謀略不夠深刻,視韓信是一個不中用之人,手無擒雞之力,又受誇下之辱,有何用處,所以放棄韓信,韓信回頭再投靠劉邦,劉邦開始也是與項羽同樣對韓信的看法,韓信走了,蕭何疼惜,蕭何是劉邦得心人物,怎可讓韓信走了,千兵易得,一將難求,韓信留用,用則重用,不重用就把韓信殺掉,免留日後禍根,劉邦信了蕭何勸言,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拜相韓信,兵馬大權交給韓信,楚漢相爭正式拉開,韓信圍攻項羽至烏江邊,在張良協助下,張良談散項羽軍兵,項羽到了烏江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由捨不得妻子虞姬,情況緊急,項羽不肯過江,虞姬怕連累項羽,想讓項羽過江,虞姬自殺,項羽也不肯過江東,自殺烏江邊。

李清照日詩,

生作當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老道石敢當


早期無依無靠貧民百姓出身的韓信,身無長技,為了活命,他只好四處吃白食。時間久了,人們都很討厭他,想方設法避開他的糾纏。

沒有地方可以混飯吃,韓信只好到家鄉附近的淮河岸邊釣魚謀生。但狡猾的魚兒偏偏戲弄這位釣魚人不肯上鉤,其中有一漂母見韓信飢寒交迫,每日都給韓信帶飯吃,韓信感激萬分。

韓信雖身無分文,卻擁有一顆不肯屈服的心和凌雲幹日的豪情壯志。他目睹秦王朝橫徵暴斂和嚴刑苛活帶給人民的苦難,敏銳地覺察到即將要爆發一場反秦烈火,因而一直在暗暗地習文練武,等待著大展身手的有利時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點燃了反秦的烈火。四方豪傑雲起響應,天下大亂,韓信盼望已久的時機終於來到了。

其中在楚地興起的一支起義軍特別引入注目。這就是項梁、項羽叔侄率領的義軍,在楚地有較大的影響。因而韓信投入項梁帳下。尋求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項梁被秦將章邯殺死,於是韓信又跟隨項羽南征北戰。

韓信多次向項羽提出重要的建議,項羽卻都不理解而未採納,韓信不被重用,不能施展自已的才華,韓信大失所望。

秦亡後,項羽分封諸侯,韓信從項羽分封不公已預見到其必然失敗的命運,於是,韓信毅然離開了項羽投奔劉邦。




與世無爭209485491


韓信跟隨了項羽一年多,卻始終是個執戟郎,他的才能不能被賞識,一度很鬱悶。過了一段時間後韓信不甘心就離開了項羽轉投劉邦。

韓信跟在項羽身邊很憋屈,他認為自己是日奔千里的良馬,但項羽不能識才,把他當無足輕重的役馬。其實據民間傳說韓信在當時不被項羽重用有多重原因,當時韓信受胯下之辱是其中一條,還有一條原因是項羽當時的本事要比韓信大,自然是不把這個小嘍囉放在眼裡。

當時韓信用兵如神,但一直沒得到賞識。這樣一個有野心抱負的人一次次失望肯定是會再一次尋找機會的,於是韓信便找到了劉邦,但剛開始也沒立馬就被重用。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韓信得到了機會,為劉邦鞍前馬後指揮打仗,贏了多少場戰役。不得不說劉邦的成功絕對有韓信的功勞,可就是這樣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被自己的主子給殺了。


SanMeng散夢


項羽給的官太小了,他才不在乎,更不想吊死在一棵樹上。

所以韓信就走了,走得義無反顧。

秦末亂世,群雄並起,各自逮住機會就拉隊伍,佔地盤稱王。六國後代自不必說,象陳勝,武臣,臧荼之類,自稱為王。韓信也想幹一番大事。但他手中無人,他就光棍一個,連書生張良謀事,好歹也有百號人跟隨,就不要說項梁,劉邦,彭越這些大頭了。韓信找到聲勢正旺的項羽,他也積極建言獻策,但項羽不喜歡。給個小官"郎中"噹噹,讓他扶把長戟站崗放哨。韓信自然是"胸中有才就要鳴"的自視甚高何的人。所以,跳槽到能人劉邦手下。沒人推薦又犯了事,生死之間碰上太僕滕公,總算接近漢王身邊的人了。滕公引見後,漢王沒反應。韓信又跑,跑哪兒去後人不知道。反正是跑了。蕭何與韓信有幾次交往,知道這人有能耐,就去追。追回來,強烈要求漢王重用。漢王沒見相國這樣反常,就見了韓信一次,覺得這人有點意思。就給他個平臺,讓他去折騰。這韓信有自己喜歡乾的工作,就在漢王手下打工,再不跑了。

如果漢王不給大點的平臺,韓信還要跑,跑上哪兒,沒人知道,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亂世還怕沒事幹?





劉一千五


這個問題,個人以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韓信個人的追求;二是項羽並不能知人善用;三是劉邦有長者之風,能用人。


首先是韓信個人追求,也就是理想和抱負。

這個問題跟韓信從小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的關係,韓信年少時,大家都清楚,又窮又沒品行,是吃百家飯混日子的(放到現在就算是36K純屌絲青年了),為此,背地裡還不知遭人翻了多少白眼,還被當地小流氓當街羞辱,逼著鑽褲襠,可以說年輕的生活過的非常悲慘了,此時的韓信心裡疾呼:遲早有一日,我會讓你們刮目相看的,今日之辱,暫且記下了;

韓信劇照


後來日子也不好過,就投軍了,在項梁跟章邯開戰的時候,韓信就跟著項家軍衝鋒陷陣,但混的不太好,也沒什麼人知道他,估計也就覺得他長的壯一點,個子高一點,有時候莫名其妙的嘀咕,反正大家都是粗人,也聽不懂,就這樣,由一個新兵蛋子,變成了一個老兵油子;


項羽不能知人善任,韓信的才能無處發揮

不久後,項梁因中了章邯的驕兵之計,戰敗身死,韓信也因這樣,分配到了項羽手下繼續打工,估計項羽覺得這個年輕人有點墨水,身板也夠結實,偶爾還有一些古怪的想法,就提拔做了自己的護衛陪從(就是個身邊使喚打雜的),韓信開始內心肯定是狂喜了,覺得肯定遲早有一日能出人頭地,畢竟大領導面前也混了個臉熟啊。

韓信-執戟郎 劇照

在做項羽跟班的這段時間裡,每天盡心盡責,他可能真的把項羽當自己的伯樂了,每當有新的戰事,總是會摩拳擦掌,不像其他將士整裝待命,而是拿起地圖,向項羽分析自己的看法:

韓信:“大將軍,依卑職所見,該戰應該避其鋒芒,借地勢埋下伏兵,並由一隊人馬引敵軍入圍,再圍而殲之,如此,既可大獲全勝,又可讓我軍損失最低,請將軍定奪!”項羽:“嗯!敵軍雖蜂擁而至,但我軍戰意正盛,宜正面挫敗敵軍,如此可打擊敵軍的士氣,又可打出我楚軍的威風,讓其他秦軍聞風膽寒,不必再勸,正面迎戰!”

各說各有理,當然最後結果是以項羽的意見為主了,即使是這樣,韓信依然每次都會向項羽獻計獻策,但最後結果往往都以失望告終,慢慢的,那顆曾經火熱躁動的心,開始變的冰涼......


經過仔細分析後,當今天下十八路諸侯,只有劉邦那比較適合展現他的抱負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後,韓信已經對這份工作不抱任何希望了,項羽仍然只是把他當一個可有可無的侍從看待,可放眼天下,誰又是項羽的對手呢?

章邯,司馬欣,董翳,彭越,英布,魏王豹,申陽,司馬卬,趙王歇,張耳,吳芮,共敖,韓廣,臧荼,田市,田都,田安,劉邦。

劉邦 劇照


十八路諸侯王一個一個在腦海中略過,思來想去,覺得劉邦風評不錯,看起來也像個長者,他手下能臣勇將也多,或許是個好去處,從封地來看,也佔盡了地利,從以往的信息分析來看,不殘暴,也是個好的長官,就是手下沒有什麼出名的大將,如沛公能慧眼識珠,那就正合我意了,於是“信亡楚歸漢”。


三元奇才


看了其他的回答,大致都說的差不多。首先指出其他的回答中錯誤的觀點,這就是其實韓信不論投靠項羽或者劉邦,按照這兩個人對韓信的使用方式來看,最終的結局應該是一樣的,因為項羽和劉邦都是對韓信及其的不信任,並不存在什麼劉邦慧眼識珠的說法。

其實重用韓信本身就是是一個極其大膽的選擇,韓信早年出身貧窮,隨身佩帶一把劍,並且靠鄰居的救濟過活,並且之前從來沒有帶兵的經歷,但是為什麼韓信最終被封為大將軍,起了關鍵作用的人就是蕭何,感興趣的人可以搜一下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典故。

再說一下為什麼韓信追隨了項羽又要去追隨韓信。首先韓信是一個胸懷大志,並且自信到自負的一個人,韓信早期投靠的是項梁,但是那幾年都是默默無聞,終於到了把項梁熬死了之後,受夏侯嬰的推舉到了項羽的軍隊裡當郎中。期間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所以韓信就產生了懷才不遇的感覺,就索性逃出項羽的軍隊。

之後韓信並非直接投靠了劉邦,一開始韓信覺得劉邦不是一塊當皇帝的料子,但是機緣巧合之下蕭何與韓信結識,一番交談之後蕭何覺得韓信是一個天下無二的軍事奇才,並且向韓信保證,讓他進入劉邦的軍隊之後當上大將軍。蕭何開出的條件直接俘獲了韓信萌動的“春心”,試問還有什麼條件對此時的韓信來說更加誘人呢?所以他直接加入了劉邦軍團。

加入劉邦軍團之後,韓信還是過著和項羽軍隊中差不多的懷才不遇的對待,但是之後蕭何向劉邦立下軍令狀,極力推舉韓信,才讓韓信當上了大將軍,在這期間韓信也有過逃走的決斷,但是被蕭何及時制止(月下追韓信就是出自這裡)。剩下的發展就是很理所當然的,韓信掌管軍權之後,統帥三軍所向披靡,推動了楚漢戰爭的提前結束。(圖片有彩蛋哦)

以上圖片摘自網絡


博侃歷史


韓信是一個有大才的人,他也一直在尋找明主,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就看這個明君有沒有一雙發現良才的慧眼了。同時歷史總有一定機緣的。與其說韓信投靠劉邦,與其說劉邦選擇了韓信,拜其為大將軍,倒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韓信。

在投靠劉邦之前,韓信先後投靠過項梁、項羽,一直得不到重用。歷史先後將這兩人拋棄了,韓信自然和他們無緣。韓信是時代賦予的、要改寫歷史的人。後來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項羽進關中時,雖然擁有40萬精兵,但沒有得到關中任何利益派的支持,他火燒阿房宮,殺秦王子嬰和秦朝貴族,自然會招致這些舊勢力的不滿和憎恨;他如此殘暴,關中老百姓看在眼裡,自然也不會買他的賬,失了民心的項羽已經敗了一成;鴻門宴上,項羽該斷不斷,猶豫不決,錯過了殺劉邦的最好時機,在這上面,項羽又輸了一次;項羽打發劉邦去漢中,可見他目光短淺,完全沒有考慮到給了劉邦一個可以坐擁天下的基地,另外他不聽部下建議,深耕經營關中,堅持要衣錦還鄉。

這樣的項羽,歷史怎麼會選擇他做開國之君呢?反看劉邦進關中,優待秦朝王室舊人,還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劉邦從善如流,聽得進去下屬的意見,破格提拔了韓信。再加上身邊大將、謀士如雲。歷史的天平當然會傾向劉邦。同時,劉邦帶過來的關中子弟思鄉心切,都想早日回去,當劉邦起兵打回關中時,這些軍人是熱烈響應的。

所以說,歷史拋棄了項羽,而選擇了劉邦,韓信這樣一個英雄自然也會被歷史選擇而投靠劉邦,成就一個新的時代。


卻月城


韓信被劉邦評價為“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被後世奉為“兵仙”,“戰神”。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

韓信他小時候窮,他母親死後無錢辦喪事卻仍要尋求寬敞的墳地來葬他母親。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有大志的人。

他是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人。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在古代人們更重視於自己的名聲,更會因受辱而自殺。韓信面對這種侮辱,不是為了名譽而死戰而是比較雙方差距、審時度勢,選擇從胯下鑽過。

但韓信韓信在項羽陣營得不到重用,而韓信在蕭何的引薦下就被拜為大將軍,的到了重用。一個有抱負,有才能的人怎麼會甘心在項羽麾下當一個治粟都尉。同時他和項羽也沒有深厚的交情。我想任何人處在韓信的位置都會去投靠劉邦。


帥死的駱駝比馬大666


在反秦的浪潮中,韓信仗劍從軍加入項氏叔侄的起義軍。由於韓信與項羽兩個人在出身、名望、地位、武力各方面相差懸殊,韓信在項羽屬下一直得不到重用,難免心生怨氣。劉邦先入關,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率先贏得人心。反觀項羽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愚蠢至極,入關前坑殺秦軍降卒,入關後殺秦王子嬰,之後又放火焚燒阿房宮,失盡秦地的人心。關中是秦時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項羽捨棄咸陽而定都彭城,自詡衣錦還鄉,實則土豪一個。在韓信看來,項羽不過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此亡秦之續耳!因此,韓信最終選擇棄暗投明、背楚向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