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

龍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人的圖騰,我們中國人,全球華人都稱是龍的傳人。

另外,中國有七座城市別稱(龍城),他們分別是河南濮陽、甘肅天水、山東諸城、山西太原、江蘇常州、廣西柳州、遼寧朝陽。

龍城濮陽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濮陽,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2017年濮陽市生產總值1620.56億元,同比增長8.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1位,人均GDP4.14萬元。

別稱來歷

1987年在濮陽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據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濮陽為"中華龍鄉" 如今的龍鄉,如同晶瑩的少女睜開惺忪的睡眼茵氳著青春的芳香以歡快輕盈地腳步迎接生命的拔節。

龍城太原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龍興晉陽群雕太原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太原是九朝古都、龍興之地。自建城以來以來,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565年(河清四年),北齊武成帝高湛因晉陽城位於龍山之下,改汾西晉陽縣為龍山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龍山縣為晉陽縣。

2017年省會城市太原GDP突破3000億元,共計3382.18億元排名山西省全省第一,同比增長7.5%,人均GDP7.72萬元。

別稱來歷

有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係,因此被稱為龍城:

太原龍山道教石窟傳說中的:

帝堯曾建都晉陽

大禹曾建都晉陽

周成王桐葉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

史實:

趙簡子,趙襄子以太原為基地成就戰國七雄。

漢文帝劉恆八歲來到太原為代王,16年後即位並開創文景之治,成就西漢盛世。

漢景帝劉啟出生在晉陽。

司馬氏先被封為晉公,封於幷州,晉封為晉王,因此立國號為晉。

劉淵以晉陽為據點建立前漢。

前秦苻丕在晉陽稱帝。

太原天龍山石窟北齊高歡、高洋父子以晉陽為基地,建立東魏、北齊。

隋煬帝楊廣即位前為晉王,封晉陽。

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李世民,從晉陽起兵建立了唐朝。

李世民號稱“太原公子”。

唐高宗李治為晉王,封晉陽。

武則天為幷州文水人。

李克用、李存勖從太原起兵建立後唐,李存勖是又一位“太原公子”。

石敬瑭從太原起兵建立後晉

劉知遠從太原起兵建立後漢

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

孟知祥為太原尹、北都留守後入蜀建立後蜀

後蜀皇帝孟昶出生在晉陽城。

宋代封建王朝把晉陽叫做“龍城”,他們認為系舟山為“龍角”,龍山、天龍山為“龍尾”,晉陽正當蟠龍的中心,故常有“真龍天子”的出現:北齊的高歡、唐代的李淵、後唐的李存勖、後晉的石敬瑭、後漢的劉知遠,都是從晉陽起家奪取天下的。趙宋王朝怕再有人起來與他們爭天下,於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十八日放火焚燒了晉陽城,次年四月又引汾水、晉水灌了晉陽城的廢墟。

龍城太原公元 979 年宋太宗趙光義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分兵四路再次向北漢發動進攻,宋軍冒死登城 , 晝夜攻擊 , 矢集太原城如猾毛。北漢主劉繼元在援盡糧絕的情況下,出城投降。劉繼元投降後 , 太原人民以磚瓦為武器 , 繼續襲擊宋軍。趙光義面對憤怒的人民 , 既痛恨太原城的堅 困難攻 ,又痛恨太原人民的頑強鬥志 ,再聯想起高歡、李淵及五代時三主起自太原的歷史, 便認定太原是出真龍天子的“龍城”, 系舟山是龍角 , 太原的存在不利於他的統治。因此下令剷平系舟山的龍角 ,焚燬太原古城 ,晉陽城煙焰熏天,葬身火海的老弱婦女不計其數。而後又引汾水灌城,把經營千年的晉陽古城徹底毀掉,廣大人民無家可歸 , 充分暴露了封建專制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而不惜破壞古文化以及無視人民生命財產的殘忍和元道。北宋滅北漢 , 毀太原舊城之後, 宋太平興國初,在榆次縣置幷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陽曲縣移治唐明鎮 ( 即今大南門之西 ), 我們今天的太原城, 是潘美在唐明鎮一帶修建的,當時為了釘破“龍脈”使之永世不得翻身,全城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路。

金元詩人元好問在金亡以後,懷著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 , 登懸甕山望見晉陽故城,深深感慨於北宋統治者毀滅晉陽城在防禦外患上的失策,譴責其破壞行徑帶給人民的災難 ,作《過晉陽故城書事》一首。

【過晉陽故城書事】

元好問

惠遠祠前晉溪水,翠葉銀花清見底。

水上西山如臥屏,鬱郁蒼蒼三百里。

中原北門影勢雄,想見城闕之煙中。

望江亭上閱今古,但有麥浪搖春風。

晉祠聖母殿盤龍柱君不見系舟山頭龍角禿,白塔一催城覆沒。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

汾流決入大夏門,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從巨屏失光彩,河洛幾度風煙昏!

東闕蒼龍西玉虎,,金雀爍稜上雲雨。

不論民居與官府,仙佛所廬百餘所。

鬼役天財千萬古,氣爭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

南人鬼巫好譏祥,萬夫參鍤開連崗。

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幷州渠亦亡。

幾時卻到承平了,重著官家築晉陽。

【過晉陽宮】

李隆基

緬想封唐處,實惟建國初。

俯察伊晉野,仰觀乃參虛。

井邑龍斯躍,城池鳳翔餘。

林塘猶沛澤,臺榭宛舊居。

運革祚中否,時遷命茲符。

顧循承丕構,怵惕多憂虞。

尚恐威不逮,復慮化未孚。

豈徒勞轍跡,所期訓戎車。

習俗問黎人,親巡慰里閭。

永言念成功,頌德臨康衢。

長懷經綸日,嘆息履庭隅。

艱難安可忘,欲去良踟躕。

【秋日於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上都序 】

李白

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風俗遠,蓋陶唐氏之人歟?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劇鎮,非賢莫居。則陽曲丞王公,神仙之胄也。爾其學鏡千古,知周萬殊。又若少府賈公,以述作之雄也。鰲弄筆海,虎攫辭場。又若石艾尹少公,廓宙之器,口折黃馬,手揮青萍。鹹道貫於人倫,名飛於日下。實難沉屈,永情青霄。劍有隱而氣衝七星,珠雖潛而光照萬壑。今年春,皇帝有事千畝,湛恩八埏,大搜群才,以緝邦政。而王公以令宰見舉,賈公以王霸升聞。海激*乎三千,天飛期於六月。必有以也,豈徒然哉!有從兄太原主簿舒,才華動時,規謀匠物。乃*翠幕,筵虹梁,玉羞霞開,羽觴雷舉。然後抗目遠覽,憑軒高吟。汾河鏡開,漲藍都之氣色;晉山屏列,橫朔塞之郊原。屏俗事於煩襟,結浮歡於落景。俄而皓月生海,來窺醉容;黃雲出關,半起秋色。數君乃輟酌慷慨,搖心促裝。望丹闕而非遠,揮玉鞭而且去。白也不敏,先鳴翰林。幸叨玳瑁之筵,敢竭麒麟之筆。請各探韻,賦詩寵行。

【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貺書】

沈唐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幷州。蕭鼓沸天,弓刀似水,連營十萬貔貅。金騎走長楸,少年人一一,錦帶吳鉤。路入榆關,雁飛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風流,有儒將醉吟,才子狂遊。松偃舊亭,城高故國,空餘舞榭歌樓。方面倚賢侯,便恐為霖雨,歸去難留。好向西溪,恣攜弦管宴蘭舟。


龍城天水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下轄2區5縣,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其中常住人口332.30萬(2016年)。

2017年全年,天水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4.96億元,排名甘肅省第三名,人均GDP1.85萬元。

別稱來歷

相傳在七千年左右,帝太昊伏羲氏生於成紀(甘肅天水)常年活動在中原地區,以木德王建都於宛丘(河南淮陽)。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徵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並將龍作為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為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伏羲的另一功績在於,他正姓氏,自姓為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徵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賦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闢地的神,幫助黃帝統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在封建時代,龍象徵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更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在燈謎、對聯、圖畫中,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將流傳千年的龍文化發揚光大,弘揚一種浩窮天宇的民族之氣。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為什麼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造了人類,那麼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佈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臺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蹟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天水早期名稱叫上圭,上圭是由春秋時圭縣演變而來的。“天水”是當地歷史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三年。天水得名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3000年前,天水“山水秀麗,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這裡,連年乾旱,繁華,富饒的上圭縣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一夜紅光閃耀,大地震動,天上河水傾瀉而下,形成一湖“天水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天水井”。漢武帝得知後設郡“天水郡”。天水別稱秦州。秦的來源,是由種植禾(即毛谷)而來的。西周時,孝王“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給伯益之子非子,始叫“秦地”。這就是我國曆史上的秦國的開端。天水是“秦”的發祥地。唐盛世時,秦州是我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唐玄奘西去取經,曾“過秦州,停一宿”。安史之亂後,杜甫曾棄官,挾家帶小,赴秦州避亂。天水另一古稱“成紀”。成紀得名與傳說中伏羲氏有關。稱天水為“龍城”是自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漢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


諸城龍城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諸城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北距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50多公里,南至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日照港80公里,東離青島港100公里。全市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23處鄉鎮(街道),106萬人,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列“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第76位,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市。

2017年,諸城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4.69億元,排名濰坊市各區縣第二名,人均GDP7.78萬元,經濟實力強勁。

諸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漢初年設東武縣,隋代改稱諸城,歷史上曾稱為密州。據考證,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任密州太守兩年,在這裡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千古名篇。諸城名人輩出,孔子的學生、女婿公冶長,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東閣大學士、書法家、宰相劉墉(劉羅鍋),《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庫全書》總裁竇光鼐等都是諸城人。在現代文學史上,湧現出了王統照、臧克家、陶鈍、王願堅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崔嵬、李仁堂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黨的“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也誕生在諸城。

別稱來歷

諸城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市境內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複雜,其中有小巧的鸚鵡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蜥腳龍、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目前,全市已在十幾個鄉鎮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市境內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1964年至1968年,先後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共採化石50餘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現已在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於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因此,諸城又稱龍城,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


常州龍城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曆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於1949年設市。中國大運河常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常州是長江文明和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齊梁故里,被稱為“中吳要輔”。常州境內風景名勝、歷史古蹟較多,有中華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等主題公園和天目湖、南山、太湖灣、滆湖等自然風景區。

2017全年,常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22.3億元,增長8.1%,人均生產總值達140517元,生產總值全江蘇省排第5位,全國第28位。常州是全國僅有的八座經濟達到發達國家(地區)標準的非資源型城市之一,其餘七座為深圳、蘇州、無錫、廣州、珠海、南京、杭州,常州位列南京之後,杭州之前,排名第七。

別稱來歷

龍城之稱來源於傳說:很早以前,常州城西北,有座九龍山,山上有座古廟的當家和尚叫弘智。一天晚上,他夢見龍王的九太子,請求他協助把前來搶佔山頭的八位兄長趕跑。於是弘智和尚召集僧眾集中在大殿,擊鼓撞鐘。協助九太子打退了他的八位兄長。當天晚上,九太子又走進了弘智的夢裡,原來經過激戰,兩條為首的惡龍已逃往宜興的山裡,另外六條龍都逃到了常州,九太子希望弘智能去安撫他們,希望六條龍能造福百姓。弘智一夢醒來便打點行李趕往常州,並在城裡散佈了六龍已來到常州的消息。於是老百姓就造起龍船,五月初五那天在白雲古渡,賽起了龍舟。從此,五月初五劃龍船,“云溪競渡”的風俗就流傳了下來。常州也被稱為六龍城、龍城。

此外,常州府古城池城牆內地形如龜,在古代有龜為龍子的說法,故地形說也成為支撐龍城的一個史料。

清朝年間,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次次訪問常州,並在千年古剎天寧寺門前立碑,親書“龍城像教”,至今仍然立於市中心延陵東路,成為常州作為龍城的一處史實。

傳說在秦朝時,常州郡城西北數十里地,有一座九龍山,山上有一座古廟,廟裡的當家和尚叫弘智。一天晚上,人世間獨自在方丈間唸經,忽然聽得“吱呀”一聲門響,從外面走進一個人來,此人生得高頭大耳,黃髮、黃眉、黃鬚,身穿杏黃色官服,腳蹬黑色厚底靴,儼然有上界神仙風度。弘智和尚見了,連忙站起來施禮道:“仙家深夜到此,有失迎迓!”來人道:“長老請了!我乃東海龍王長江妃子所生九太子也!六百年來,我和八位兄長奉命鎮守這一帶群山,我是這裡九龍山的山神,前些時,秦始皇趕山,把我八位兄長的山頭號都趕跑了,他們不敢同始皇帝鬥,卻又捨不得離開這裡,於是都想來打我的主意,準備搶佔我的山頭,看來最近必將有一場惡戰。為此,今特來祁求長老,到時務必率領全寺僧眾,鳴金擊鼓、助我作戰。切記切記,後會有期!”說罷化作一條黃龍騰空而去。

弘智一驚,睜開眼睛,才知剛才做了一場夢。儘管夢中山神的話仍然記得清清楚楚,心想是做夢嘛,何必當真,便熄燈安息,一宿無話。次日,又是平安無事,他就更加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了。第三天,正是五月初五,風和日麗,萬里無雲,九龍山上百花齊放、 景色宜人。弘智和尚吃過中飯,山下山上、山前山後,四處轉了一圈,一時感到有些倦意,雙手仰天打了一個“哈欠”,正想回廟裡午睡,突然看到天空中狂風驟起,滾滾的烏雲從四面八方擁來,一下子便遮去了太陽,蓋沒了山巒,只見電光閃閃,雷聲隆隆,頃刻間暴雨嘩嘩地傾盆而下,弘智見此光景,當即想起那天夢中山神的囑託,心想莫非真的群龍來奪山了?!便急急忙忙跑回廟裡,吩咐香火、匠工在山門中敲鑼打鼓,自己率領全寺大小和尚一起集中到大雄寶殿,眾僧齊聲唸佛誦經、擊鼓撞鐘,不多一會,懸掛在大殿右手的銅鐘發出了“當!當 !當!……”宏亮的鐘聲,蓋住了呼嘯的暴風驟雨,震撼著山崗,持續了約莫半個時辰。突然,天空中豁然開朗,祥雲驅散了烏雲,巍峨的九龍山又沐浴在溫暖的金色陽光之中了。

當天晚上,弘智和尚和往常一樣,焚香默坐,慢慢入定,他眼睛一眯,看到山神菩薩又來到他的面前,笑嘻嘻地說:“今天中午,群龍前來攻山,我寡不敵眾,眼看就要敗北,多虧你及時率眾以金鼓相助,得以轉敗為勝。現在兩條為首的惡龍已往宜興山裡,其他六龍都已逃回郡城。我今天來除了感謝你,還請你前往郡城安撫我的六位兄長。儘管他們無理,我卻還是有情,希望他們在城裡安居樂業、為民造福,切勿無事生非、自相殘殺,每年五月初五,可在云溪相聚……”說著又化作一條黃龍騰空而飛了。

弘智睜開眼睛,覺得似夢非夢,卻又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清早,他便急急忙忙來到郡城,一面化緣一面尋訪六龍蹤跡。他從縣前轉到府前、城南尋到城北,日復一日、夏去冬來,眼看將近一年,儘管勿曾尋到“龍跡”,卻在老百姓中間散佈了六條天龍降臨常州的消息,城內云溪兩岸的居民們就集資建造了一條五色龍船;東門外頭的百姓聽見了也不落後,同樣募捐集資,建造了大小青龍船各一條;西門的群眾知道了,也集資造了一條金龍船和一條白龍船;北門的百姓則造了烏龍船。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城內城外的六條龍船一字形排列在去溪中段的白去古渡,觀看的百姓無法計數。看客中間不知那位喊了一句:“六條龍船真好看,為啥勿劃將起來比比看!”這話提船上的水手,大家爭先恐後地向前劃了起來,真是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從此,五月初五劃龍船,“去溪況渡”的風俗便在常州流傳了下來,延續了二千多年之久,郡城便被稱為“六龍城”,常州也就有了“龍城”的別名。


柳州龍城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柳州柳州,秦屬桂林郡,唐貞觀八年(634)始定名至今。清如灕江宛如玉帶的柳江穿城而過,因“八龍見於江中”而被稱為“龍城”。

2017年的柳州,GDP總量達到2755.64億元,位居自治區14個城市中的第二位,僅次於首府南寧市,增速為7.1%。

南朝梁代大同年間,南方的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傳見“八龍見於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為龍江,於畔建龍城縣即今柳州柳城縣。唐貞觀年間約公元634年,馬平城址遷於今柳州河北半島城中區,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稱“龍城郡”,柳宗元的詩句中也稱柳州“龍城郡”,上下相習,龍城柳州成為歷史的凝固。宋徽宗時,柳州郡號“龍城”成為沿襲定製,《宋史》:“柳州龍城郡”。從歷史的角度說,雖然朝陽或者其他地方或曾名龍城,但是絕對沒有這個郡稱,加上朝陽市並非地理上原來的“和龍城”“龍城縣”,所以公共認可的歷史和文學認為龍城是柳州的一個別稱。文人騷客的詩句也似可為證,元陳孚《柳州道中》:“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龍城”,不一而舉。柳州的龍文化可以很明顯的體現在各個地名上面,柳州最繁華的一條商業街名“龍城路”;多處名勝風景名字與龍有關,“龍潭”“老龍巖”“龍壁山”等,不難發現柳州人對龍的特別感情。至於其他的各個地方別號“龍城”,實乃牽強附會之舉,缺乏歷史根據和淵源,龍城柳州,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複名柳州。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龍城朝陽

中國七座城市別稱“龍城”,其中一座經濟已達發達國家標準

朝陽市別稱“龍城”。位於遼寧西部。遼寧省省轄市,東連遼寧中部工業城市群,南臨渤海之濱秦皇島市,西接京、津、冀經濟圈,北依內蒙古腹地,海陸兼備,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北地區進關的重要通道,自古便有“金朝陽,銀赤峰,拉不敗的哈達,填不滿的八溝”之稱。戶籍總人口336.5萬人。

朝陽市是一座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三燕古都。旅遊資源豐富,有鴿子洞古人類遺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園等旅遊景區。朝陽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燦爛的紅山文化,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有著“東方佛都”的稱號。

2017年,朝陽市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GDP)775億元,位於遼寧省第十位。人均GDP2.30萬元。

朝陽是一座歷史名城,自西漢起就設置了郡縣,朝陽古代文化源遠流長,鴿子洞古人類遺址證明,早在 10 多萬年前朝陽大地已有人類祖先繁衍生息。境內牛河梁遺址,證明這裡早在 5000 年前就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多年。近年來,在朝陽境內發現的鳥化石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大量發現的一億三千萬年前的鳥化石,填補了世界生物進化研究的一項空白,它證明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鳥類的祖先是在中國,在遼西的朝陽。朝陽人傑地靈,數以百計的寶塔古剎點綴著山河大地,使朝陽充滿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朝陽的歷史文化在遼寧省以至於國內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獨特優勢。多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和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人們已經逐步認識到了朝陽曆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如今已被遼寧省政府公佈為歷史文化名城。

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朝陽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在喀左縣水泉鄉大淩河畔發現的鴿子洞古人類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北部最早的古人類聚居地。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和動物化石、打製石器和灰燼層表明,當時的遠古人類在這裡已經從事狩獵、採集並用火熟食,過著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今建平縣發現的古人類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萬年前,朝陽大地上出現了與現代人體制徵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 據1979年喀左東山嘴祭壇和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牛河梁女神廟、積石冢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表明,生活在朝陽大地上的原始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已邁入人類文明社會的門坎,出現了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從積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豬龍為首的玉器看,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生產技術、工藝水平以及審美意識都達到了相當的文明水準。朝陽紅山文化大型壇、廟、冢遺址的發現,有利地證明了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進入了古代文明社會,從而使朝陽地區成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發 祥地之一,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別稱來歷

東北最古老的歷史名城

朝陽曆史古城的發展及其地位,標誌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獨特的歷史優勢。位於朝陽城東南郊的柳城歷史久遠,戰國時,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屬遼西郡。至漢朝時,柳城已成為遼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後被三郡烏桓據為統治中心,曹操北伐烏桓曾揮師柳城,可見柳城在秦漢時期已成為東北重鎮。據《晉書》及《十六國春秋輯補》記載:“晉鹹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皩以柳城之北,龍山之西,所謂福得之地也,使陽裕、唐柱等,可營制規模,築龍城,構宮室宗廟改柳城為龍城縣。“第二年,即鹹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皩將都城由棘城遷移到了龍城(遼寧朝陽)。文獻記載:“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龍一白龍見於龍山,皩率群僚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西去。“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黑白二龍現身龍城,正預示著慕容皩也是受命於天,於是在龍山建龍翔佛寺,把新建的宮殿命名為和龍宮。而龍城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後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長達百年之久。

龍城遺址的發現是在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對朝陽市老城區內的北大街及周邊地區進行拆遷改造而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從2003年7月到2004年12月,共發掘11個地點,發掘面積1萬餘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蹟,出土了包括北燕紀年陶甕在內的大量重要遺物。

發掘中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朝陽北大街城門遺址的發掘,考古發掘表明,這座門址坐北朝南,始建於前燕,徹底廢棄於元代,共經歷了前燕、後北燕、北魏、唐、遼和金元6個時期的建築和改建,歷時1000餘年,三燕時期的城門是首次在朝陽城內發現,其門道結構保存完好,建築風貌獨特,為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城市的城門形制提供了實物資料。1600年前的朝陽十六國三燕龍城宮城南門遺址在北京當選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