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其兄弟的名字都把“胤”字改成“允”字,為什麼乾隆登基後,他的兄弟沒改“弘”字?

SeanLee31583863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但講究也多。其中禮儀制度中的避諱就是最講究的一種。



賢者、為尊者、為親者的名諱都是要避的。當然最大的還是"避皇諱"。皇帝的名字是不能胡喊亂叫的,否則會招致殺身之禍。若在文章典籍書寫中萬不得已出現皇帝的名諱。也要採取空格、缺筆、諧音來處理。如康熙皇帝玄燁那個玄字就要少上面一點或右下一點。以彰顯皇帝名字不可觸及的地位和尊貴。


康熙皇帝一次加恩科科舉取士時,一名很有才華的舉子因文章中出現了完整的玄字,立馬落弟。當然他也有一大好處,會給後來考史者帶來便利。若典籍中玄字有缺筆,直接判定是康熙本朝的。

題中提到雍正朝很嚴刻,乾隆後為何不大計較,確實直到清末奕匡、載濤、溥傑都沒有避諱。因各朝差距很大,略述一二:

一,大清雍正帝胤禛登基後,他的眾家兄弟均由胤改為允。加以區隔。據說唯十三弟允祥臨死前,雍正恢復了他胤祥的稱謂。以顯示雍正對這個特殊弟弟的天賜恩惠。

還有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二弟三弟改為趙光義、趙光美。待趙光義登基後,三弟趙光美又改為趙廷美。這可能是歷史上獨一份。

二,一些名稱和地名也要避皇諱。如秀才,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很長時間改稱茂才。秦漢時的啟封,因避漢景帝劉啟而改稱開封。北京皇城的玄武門因避康熙玄燁而改稱神武門。都延用至今,再未往回改。

三,還有一種特殊現象,避諱的太多,以至形成了文字獄。如明太祖朱元璋,因幼年出家當過和尚,登基後,連光、亮、明、禿等都要避諱,不知冤殺了多少稀裡糊塗死去的人。


晚亭與落霞同暉


避諱,是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儀制度,他有一個基本原則“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避皇諱只是其中的一種。

規避皇諱,在歷史上最為常見,歷朝歷代所始終的方法也不一樣,大致和分為以下集中,空字避諱,改字避諱,缺筆避諱。

空字避諱

空字避諱很簡單,就是將該避諱的字空著不寫出來,或者用方框代替,或者用某代替。

比如隋末起義軍將領王世充,在李世民登基後“世”字就需要避諱,所以在一些史書中王世充的世字就被去掉不寫,有時候很容易讓人將王世充和東漢哲學家王衝弄混。

改字避諱

比如東晉時期為了避諱司馬昭的“昭”字,在很多史書中將出塞的王昭君改為王明君,還就是題目中說的,四阿哥胤禛繼位後,其兄弟們被迫將名字中的胤字改成允。其實這種情況早在宋朝就出現了,趙匡胤繼位後,其兄弟名中的匡字就改為光,隨後其弟趙光義繼位,四弟不得已再次改名,從趙光美改為趙廷美。

十三阿哥胤祥雖然是雍正死黨,但是在雍正繼位後,名字也改為允祥,因為這是制度,允祥死後,名字又被改回胤祥,已經是開了天恩了,這也是清朝臣子不避諱的特例。

缺筆避諱

我們再回歸到問題中,乾隆皇帝名叫愛新覺羅.弘曆,實際上在弘曆登基的時候他的弟弟僅有一個,那就是弘晝,弘曕已經過繼給康熙十七子允禮去繼承果親王的爵位。

弘晝雖然還是叫弘晝,但是“弘”字還是做了避諱,在書寫時去掉了最後一筆。

最後還需要說明一點,避諱在封建社會是很嚴肅的事情,王公大臣如果在公文中忘記避諱會遭到彈劾,考生如果忘記避諱有可能會被取消考試資格。

不僅是皇家,在現實生活中取名字的時候也要避長者諱,比如小品中那種父子名為劉老四和劉老五的情況是很少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