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興四將都是誰?有什麼功績?

鳶飛九天2018


中興四將指中國南宋時期四位著名的南渡將領,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四位將領是指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另一說法是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這一說法來自於宋朝劉松年所繪《中興四將圖》。四位將領均有王爵,岳飛追封鄂王,劉光世追封鄜王,韓世忠追封蘄王,張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劉錡取代劉光世,以史料來看更為可信。第三種說法由南宋史官章穎提出,將岳飛、李顯忠、劉錡、魏勝列入自己的《皇宋中興四將傳》一書。

無論哪種說法,岳飛都是中興四將之首,而韓世忠也是將功赫赫,然而劉光世和張俊則多有濫竽充數之嫌。其中劉光世在抗金時,大多是不戰而逃,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稱為“逃跑將軍”,此後淮西軍變也是出自他的軍隊;張俊更不用多言,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案,造成岳飛被冤殺。

吳玠而早年在對抗西夏的戰爭中,累有戰功。後被派到陝西后領兵抗金,饒鳳關之戰、仙人關之戰和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使得金人不敢窺視陝川之地。他和弟弟吳璘一起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錡也是在順昌大捷中一戰成名,率3萬軍隊,先後兩次大敗金兀朮的10萬軍隊,大破金人的“鐵浮圖”和“柺子馬”(騎兵軍),百姓為了紀念此次抗金勝利,也為了感謝劉錡大敗金軍,使百姓免遭一場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劉公祠以示紀念。


塵埃裡的歷史


南宋中興四將的提法出自南宋畫家劉松年,其代表作之一的《中興四將圖》卷,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自此,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的提法流傳開來,從現在的眼光來審視這四將,岳飛和韓世忠是當之無愧,而後二將張俊,劉光世簡直是湊數而已,這裡有一個有趣的問題,相隔近千年,當世和後世對功勞名將的看法居然有如此大的差異?

岳飛,這是一個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民族大英雄,在其短暫的39年生涯裡(比小編還小一歲,小編現在還窮困潦倒,唉,一聲長嘆),手握長纓,精忠報國,屢創奇功,岳家軍名震四方,28歲收復建康,32歲揮師北伐,收復大片失地,37歲時又獲得郾城大勝,給金軍以沉重打擊,“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從此流傳開來,一路是走的響噹噹,氣壯山河。

韓世忠,比岳飛大十四歲,身材魁偉,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戰功,平苗,劉而穩趙構之位,其生平最代表的戰史當屬黃天蕩之戰和大儀鎮之戰,後因岳飛事件憤而罷官,悠遊而終。

張俊,明州打敗金軍,雖然是個“小捷”,但是這是自從金軍侵入中原以來,少有的抗擊者之一,從明州大捷開始宋軍才稍稍緩過勁來,平定苗,劉兵變有功,後參於陷害岳飛,而後世評價不高,小編對此人也毫無好感,嶽王廟前下跪的四鐵人之一,懶得說他。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著名的逃跑將。時常虛報軍額、多佔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


浮沉歷史


北宋滅亡之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位稱帝,建立了南宋,期間抵禦金軍入侵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興”,其中四位抗金功績最為突出的四位將領被稱為“中興四將”。關於中興四將到底是哪四位,向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其中嶽飛和韓世忠兩位自不必說,戰功赫赫、名垂青史,但是另兩位張俊和劉光世就多少有些說不過去了,劉光世一向畏懼金兵,每逢奉詔開往前線大多都設法退避,在當時因“御軍姑息,無克復志”而飽受詬病,張俊就更不必說,此人貪婪好財、大肆兼併土地,協助秦檜向金乞和,並追隨秦檜製造偽證,造成了岳飛冤獄;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下面咱們就來介紹一下這一個版本的南宋“中興四將”。

岳飛,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精忠報國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戎馬生涯的十幾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上百次的戰鬥,先後收復了建康、襄陽六郡,並於公元1136年率軍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公元1140年,完顏兀朮撕毀合約再度攻宋,岳飛再次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並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就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飛班師,收復山河之夢就此破滅。

班師後的岳飛即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任職,不久就遭免職,此時的岳飛無兵無權,在秦檜的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的矛盾誣陷岳飛謀反,公元1142年1月,岳飛被宋高宗趙構賜死,時年39歲,其子岳雲、部將張憲也被斬首。直到二十年後的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該冤獄才得以平反,岳飛被改葬在西湖棲霞嶺,追諡為“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諡忠武。

韓世忠,南宋抗金名將,出身貧寒的他十八歲的時候就應募投軍,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逐漸嶄露頭角,靖康之變時因從叛亂之中救出了趙構,韓世忠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御營左軍都統制,成為南宋的高級將領。公元1129年,金軍南下突破了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等重鎮,韓世忠率所部八千人急赴鎮江駐守,多次大敗金兵,並於黃天蕩圍困完顏宗弼率領的金兵四十八天,殲敵萬餘人,這就是南宋史上著名的黃天蕩之戰,經此一役,韓世忠名震江淮。公元1134年韓世忠與完顏宗弼再度相逢於大儀鎮,此戰金軍大部被殲,金軍將領兩百餘人被俘,大儀鎮之捷,是南宋“十三處戰功”之一,當時有人認為這是南宋中興武功第一。

由於主和派當政,韓世忠被升為樞密使,變相剝奪了兵權,岳飛被賜死後,韓世忠辭去了樞密使之職,自號清涼居士,終日借酒澆愁,公元1151年病逝於臨安,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是被追封為蘄王、追諡忠武。

吳玠,南宋抗金名將,早年就從軍御邊,抵抗西夏,以勇略知名,憑藉對西夏的幾次戰役,吳玠在軍中初露鋒芒。公元1128年,金兵進犯陝西,吳玠率兵迎擊,大敗金兵於青溪嶺,因功升武義郎,其領兵抗金生涯也從此開始。富平之戰,宋軍遭遇慘敗,史稱“五路皆陷,巴蜀大震”,吳玠率兵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使得金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敢攻蜀,史稱“微(吳)玠身當其衝,無蜀久矣”。吳玠因此聲名大振、威震隴蜀,同年吳玠改任定國軍節度使、川陝宣撫副使,宋高宗欽賜自己所穿的戰甲以示勉勵,但天不假年,公元1139年吳玠在仙人關病逝,年僅四十七歲,高宗為其輟朝兩日,贈少師,諡武安,宋孝宗時追封為涪王。

劉錡,南宋抗金名將,出身將門,是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經高俅推薦被授予閣門祗候,南宋建立後,劉錡被任命為隴右都護,在同西夏的戰爭中多次獲勝,深受西夏畏懼。公元1140年第一次紹興議和後劉錡被任命為東京副留守,不就金兀朮撕毀合約再度攻宋,劉錡在順昌大破金軍“鐵浮屠”和“柺子馬”,使其損失過半,最終撤兵北歸。順昌之戰阻遏了金軍南侵的矛頭,穩定了局勢,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劉錡以功授武泰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順昌知府、沿淮制置使。次年,金兀朮再度南侵江淮地區,南宋再次派劉錡率軍迎戰,並於柘皋再次大敗金軍,柘皋之戰也是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同時是宋、金紹興和議前的最後一次決戰。不久之後劉錡被罷兵權,到了晚年再獲啟用,公元1162年去世,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諡武穆,宋孝宗時追封吳王。


歷史AB面


“中興四將”的說法源於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圖中的四人分別為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此四人被稱為中興四將可能帶有劉松年的主觀見解成分,後世對此頗有異議,最起碼劉光世不應該被評進去吧,反而是戰功顯赫的劉錡、吳玠沒被選入,太不公平了。

咱就看看劉松年所說的這四個人吧,岳飛大家都比較瞭解,不用多說了,最後和長子岳雲等人一起被殺。

張俊是草根出身,從一個小小的弓箭手混起來的,他成名之戰是在靖康元年曾經率領幾百士兵斬首金軍五百,注意是斬首啊!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金軍再次南下之時,也是他首先站出來勤王並取得大捷,他的這次戰爭被列為“中興十三處戰功之首”。但是呢,他也是個投機分子,最後一次投機行為毀了他的身後名——他“附檜主和,謀殺岳飛,保全富貴,取媚人主”,最後被鑄成鐵像,跪在了岳飛墳前。

韓世忠也不用說了,最終名的戰役是在黃天蕩戰役中,他以八千兵力圍困金兵十萬大軍,在四十八天的時間內殲敵萬餘。可以說整個南宋時期,他的名聲和封號都在岳飛之上,而且他和張俊一起配享高宗廟庭,這是身為人臣的最高榮譽了。

劉光世的名聲不太好,不僅是後世對他不認可,連趙構也對他不認可,但是他身居高位也沒法罷了他的官——他的官一罷,手下的散兵遊勇就不好收拾。所以,劉光世一生給宋朝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養活了一幫沒有戰鬥力的士兵,沒有給大宋添亂。


國史通論


首先說中興四將:目前比較公認的是:鄂王岳飛、蘄王韓世忠、循王張俊和鄜王劉光世。

岳飛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祖籍今河南湯陰縣人士,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等等太多的頭銜,都是後人對於嶽鵬舉的崇敬與厚愛。他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一生征戰無數,少有敗績。在南宋風雨飄搖之際,拯萬民於水火,立下赫赫戰功。

從建炎二年跟隨宗澤參軍開始到紹興十一年為止的十餘年間,岳飛率隊與金軍大戰數百次,收復失地無數。特別是紹興六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伊、洛、商、虢等州府,是整個軍隊士氣大振,百姓奔走相告,同時各地的義軍都紛紛響應。紹興十年,岳飛先後收復鄭州和洛陽等地,後於郾城、穎昌挫敗金兀朮,進軍朱仙鎮。後被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召回,遭秦檜、張俊等陷害入獄,後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一同被害。孝宗時,岳飛沉冤昭雪,諡號武穆,封鄂王。

韓世忠,提起擂鼓戰金山的故事,大家可能不會陌生,說的是抗金時期的一場大戰,黃天蕩之戰,韓世忠率領八千水師,阻擊完顏宗弼十萬大軍,韓夫人梁紅玉親自擊鼓指揮,大敗金兵的故事,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戰役的典型案例。

韓世忠今陝西綏德縣人,自小身材魁梧,勇猛過人,因出身貧寒,十八歲時應募從軍,在抗擊西夏和金人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叛亂中也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官正派不依附秦檜,曾為岳飛遭遇鳴不平。是南宋時期頗有影響力的人物。

徽宗崇寧五年,韓世忠18歲,參軍駐地西北要塞,經常與西夏發生衝突,因其英勇善戰,很快成了小隊長。後再一次大戰中帶領敢死隊擊殺了西夏駙馬,導致西夏兵敗,一戰成名。

靖康之變,徽欽二宗做了金兵俘虜,徽宗九子趙構在南京當了皇帝,後被金軍一路追趕至海上,在岳飛等眾將的抵抗之下,金軍推出江南,趙構才得以返回大陸。隨後建炎三年三月,苗劉兵變,逼趙構讓位給自己的三歲兒子,韓世忠與張俊,呂頤浩等眾將平息叛亂,解救了高宗。

再後來就是前面所說的黃天蕩之戰,韓梁夫婦二人,以八千韓家軍圍困十萬金軍,打的金兀朮鎩羽而歸。

紹興四年,金軍再次南下,韓世忠奉命鎮守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通過對趙構派出的乞和使者魏良臣的算計,讓其誤傳消息,矇蔽了金軍,一舉殺退了金兵,這就是有名的大儀鎮大捷。

韓世忠一生戰功無數,手下韓家軍勇猛非常,可與岳家軍並駕齊驅。晚年見朝綱為奸人所控,岳飛等功臣遭迫害,心灰意冷,遂辭去樞密使的官職,終日解酒消愁。紹興二十一年秋,韓世忠病重,後故於臨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

張俊:可謂是年少成名,晚節不保。十六歲為弓箭手身份參與對西夏作戰及鎮壓山東、河北農民起義。靖康元年,金兵合圍榆次,宋軍主帥陣亡,張俊率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數百,自此名聲大振,嶄露頭角。同年抗金於東明縣,官升武功大夫。靖康二年正月,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於任城,後官升拱衛大夫。同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宣告覆滅。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稱:“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從此張俊成為趙構親信,官運平步青雲,又率軍隊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武裝勢力,為南宋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建炎三年三月,平定苗劉兵變,官升御前右軍都統制。同年,明州之戰力挫金軍,致使金軍回撤,被韓世忠圍於黃天蕩(前文所提的黃天蕩之戰)。

建炎四年四月,張俊升任浙西、江東制置使,成為當時江浙地區最主要將領。六月又改任神武右軍都統制,兼任定江、昭慶二鎮節度使。

紹興元年後,討伐馬進、李成有功,晉升為太尉,後又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

紹興十年,金兵又犯中原,張俊、岳飛、韓世忠、劉錡紛紛率部大敗金兵。

紹興十一年,張俊看清形勢,知道高宗和秦檜想收眾將兵權,於是率先申請交出了兵權避禍,並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權,製造偽證,促成岳飛冤案。

紹興二十六年去世,追封循王。

孝宗時,岳飛沉冤昭雪,後人立嶽武廟,將張俊、秦檜等人刻成石像永跪於階前。

劉光世:字平叔,今陝西延安志丹縣人,父親是鎮海節度使劉延慶。

徽宗時,劉光世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立功官升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元年,西夏應金人之約功宋,劉光世在杏子堡擊敗西夏軍隊,官升侍衛馬軍虞候。同年十一月,金軍二次進攻開封,劉光世引進途中得知城破,後追隨康王趙構,被任命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高宗繼位後,劉光世討伐山東李昱有功,升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第一個建節的將領。

紹興六年五月,以部將王師成擊敗偽齊軍有功,又加封保靜軍節度使。

但是劉光世一向對於金軍很恐懼,每每與金作戰,都是設法退避,還常虛報軍額、多佔軍費,常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所以也有了“逃命將軍”,大臣們對此頗為不滿,但高宗從大局考慮,只能安撫,同時給予加官進爵,防止其部屬潰散。

紹興七年二月,張俊上書彈劾劉光世,遂遭貶為少師、萬壽觀使,起部下隸屬都督府。後來張俊兵敗,劉光世舊部幾乎全軍覆沒。

紹興十年,金人違約南侵,高宗重新啟用劉光世,任三京招撫處置使,率軍隊援助劉錡。紹興十一年四月,朝廷收韓世忠、岳飛、張俊三大將兵權後,六月,劉光世也被受兵權,貶為太保、萬壽觀使。十二年逝世,高宗追封太師,諡號“武僖”。

所謂時勢造英雄,本領各不同,前人播種後人收,功過自有評定……



冷風洛雨


岳飛的許多功跡是岳珂吹出來的!


柳香677


岳飛,韓世忠,張峻,劉世光,只可惜趙構是昏君,他不打算迎二聖還朝的。


改變命運靠努力


即韓世忠、岳飛、張俊、劉光世


華夏史說


岳家軍曾經與金國有一次交戰,繳獲戰馬15000匹,有這事吧!?


手機用戶4750502967


岳飛韓世忠不用說了,都把完顏兀朮打哭過!張俊劉光世比較有爭議,尤其劉光世被戲稱長腿將軍,跑得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