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你覺得閱讀的意義是什麼呢?

碼知趣


曾有一次,農民出身的老爸看我滿牆的書,問我,這些書你都讀了嗎?我說差不多,但我真的怕他抽出某一本書問我,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原因當然是,很多書已經忘記了寫的是什麼。


還有一次,在書架上翻出一本陌生的書,好像不錯,看起來真的很好,又好像似曾相識,但真的沒什麼印象了,看著看著,就發現了自己寫的批註,原來是讀過的。

想想真的挺可怕的,真的忘記了,居然什麼都不記得了,但再想,也就釋然了,年齡漸長,記性本不如從前,怎麼可能都記得。

想想人生如此,什麼都記得也是挺可怕的事兒。

忘記是一種自然,沒有誰能夠避免。

讀過了忘記了,讀了還有用嗎?這個問題也曾經有人問過我,我沒猶豫,當然有用。

想想讀過的書,有多少能真真切切的記住呢?

少時,讀書真的能記得很多,有時候與人交談甚至能拿出來,調調書袋,誰誰誰說過什麼樣的話,賣弄一番。如今沒有那個心氣和虛榮,但還是能講出那樣的話,那樣的道理,那樣的情感,這就是忘掉後留下來的東西吧。都在心裡了。

說到這裡,想起三毛的話,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得,又調了個書袋子,想來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讀書,不是為了記住,讀書是為了找到自己,那個新的自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吧。


啟智


早在遙遠的古希臘時代,讀書也並非什麼靠譜和體面的事。“讀書無用論”不是現在才流行的。

柏拉圖是歷史上一言九鼎的人物。就這麼一位讀書界宗師大佬,卻一生對閱讀疑慮重重。《菲德羅篇》中,他陰陽怪調地講了一個古埃及故事:發明文字的神修斯得意地和埃及法老薩姆斯說,讀書能讓埃及人博聞強識,更加聰明。法老斥責他說,“多才多藝的修斯呀,你可能搞反了。讀書只會讓人們依賴寫下來的東西,依賴外在符號的提醒,不再去思考和記憶。他們這些人,藉助文字的幫助,表面上無師自通知道許多事情,實際上一無所知。他們心是裝滿了,但裝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贗品”。

也就是說,早在2500年前,柏拉圖老師就已經向所有人質問:讀書再多,不過是件華麗的衣飾,終究都要拱手還人,閱讀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在我看來,答案其實挺簡單的:讀書也許並不能增長智慧,但它依然是我們解鎖所有世界、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柏拉圖能提出”讀書無用論”,不還是他在狄奧尼索斯學校廣泛閱讀給他帶來的反省意識。

的確,必須得承認,人類的大腦最初根本不是用來閱讀的,我們的每一次閱讀都是在遺忘中行進。法國神經學家迪昂那本有名的《腦的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早已為我們搞清楚了這一點:人類進化史200多萬年,而文字出現不足5千年,大腦能夠閱讀,其實只是“借用”了部分神經迴路。我們的視覺系統在吸收文字信息時天生存在缺陷,你看到的每一頁紙表面上很清晰,當你認真閱讀時你總以為已經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但這絕對是一種錯覺——因為你真正讀到的單詞只有全文的20%。

我們似乎也明白,經驗比純粹的“文字語林”的旅行更能讓人增長智慧——這是我們的前輩反覆苦口婆心告訴我們的。但是,這怎麼可能呢?我們每個人,生活範圍、社會見聞、眼界所及,終究都是有限,沒有通過書籍得來的“人類全體的經驗”的幫助,我們所看到的、感受的“現象世界”往往只是腦海中一掠而過的模糊而混沌的迴音。我們經歷再多,多數時候增加的只是我們的獵奇心理,和避免重蹈覆轍的經驗教訓。

只有閱讀,才有可能讓人類共同體從野蠻的深淵上升到文明的地面,讓每一個個體生命免除腹中空空所帶來的天涯淪落之感,並且在孜孜不倦的探尋中找到或不斷接近真理,體味到人性的深廣,讓精神世界深邃而豐富。最起碼,像馬修•阿諾德感慨的,唯有閱讀,才是免除“愚民症”最好的藥品。

對我而言,閱讀最迷人之處在於,或是最吸引我的,是向未知認知一次次的發起挑戰。也許,我們該執迷的,正是這個過程。結果?並不重要。至於像拉伯雷說的“遺忘的迫害”,無為而無畏,無味而無謂,管他呢?


還有,閱讀即便是與遺忘如影隨形的,但是

只有它,能給我們帶來最深沉和含蓄不盡的愉悅感覺。

讀書這件事,說穿了也就那麼一回事,真的不用大驚小怪,把它太當一回事。但是,我們每一個深夜燈下的閱讀,往往都會讓我們明白,原來知識的世界如此可愛,原來書籍與我們的心靈性命聯繫如此緊密!

大多時候,我們閱讀,不是因為裡面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彩票號碼,有什麼“偉大價值”,或是體現了什麼“人類精神”,或是有其它類似理由。僅僅只是因為,這些書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

有無數的時候,夜已經深了,你就慵懶地躺在那兒,此刻窗簾的黑暗已將外間浩瀚無形的宇宙消隱去。燈盞灑下橘光,柔和照耀,你一頁一頁地翻閱這些書籍,可以瞬息穿越,回到一個純真的、智慧的和希望並存的時光。你我在生活中,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不多。

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滋味。你甚至有時不必去真的讀書,僅僅是擁擠房子中,那挺立書架散發出來的的木頭味,和包書皮革的麝香味,就足以讓你感到安恬、令你產生最善良的睡意。輕撫書脊,細嗅書頁,靜待睡神降臨,對有些人來說,就可以是完美的書齋夜晚。

就我自己來說,生命已經快到中年,對於這個世界和人生存在之義也忙忙碌碌尋找了半生。但是,直到今天,我得告白,我還是沒有找到比讀書更覺快樂、更有意義的人事了——當然,體己的好姑娘,還有飢腸轆轆的半夜端來的一碗牛肉麵除外。

所以,我覺得,讀書的意義,就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其它理由還有太多,但著實已經夠了。就我自己而論,閱讀沒有讓我更聰明,甚至只會使得我更加落魄,更加不合時宜,但我會永遠忠實於閱讀之業。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書絕。不然,江湖寥落爾安歸?

2018,9,17,晚閒扯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三毛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你以為讀過的書都忘了,但它們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裡,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1、在談吐上



不讀書的人和讀書的人有天壤之別。看到你一個美女,不讀書的人會說:“哇,真好看,我要追。”讀書的人會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不讀書的人,語言乏味。讀書的人,說話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更令人信服。

2、在思維上



不讀書的人,思維呈線性,很容易鑽牛角尖。因為他們的思維閉塞。而讀書的人,在長期的觀點碰撞、思維鍛鍊中,導致腦神經更加發達,有更多的觸角連接,因而思路更加清晰、有條理。

3、在胸襟上

讀書的人更加能包容,求同存異,能接納不同的觀點,因而擴寬了格局。而不讀書的人,一直沉浸在自己和周圍人的觀點裡,眼界相對來說不開闊,胸襟自然就較小。

4、在氣質上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一種精氣神參與的過程,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教師一般都有好氣質,一看就有好涵養。書讀多了,容顏都會發生變化,因為你的思想經過了沉澱,折射在面貌上。

5、在情緒上

書讀得比較多的人,更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內心。我們總是用文質彬彬來形容書生。因為一方面,書讀多了,更加能明白道理,知道不該亂髮脾氣,另一方面,書讀多了,你的精氣神更加穩定,不易流動,所以能更好的控制自己。

所以我們要多讀好書。


清芷兮兮


在大學剛畢業,又窮又忙又迷茫的日子裡,讀書陪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

那時候,每天上班,事情大大小小,時間滿滿當當,我焦躁,又覺得來不及思考。下了班,一個人坐著公交車穿過這個城市的萬家燈火,疲憊又孤獨。

壓力山大,工資微薄,我應付不了眼前的苟且,更不敢妄談詩和遠方,唯有讀書能使我真正快樂。

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精神好,就啃專業書和英語書,精神不好,就用小說散文緩解壓力。一杯清茶,一盞明燈,一本書,一支筆,心靜下來,疲憊漸漸消除,初入職場受的委屈,也在讀書時光裡悄悄化解。

那時候,書本好像變成了一個小小世界,遮蔽我,包裹我,溫暖我,讓我得到充足的休息之後,再去面對外部世界的風風雨雨。

後來我漸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持續不斷地閱讀和思考也讓我的工作有了持續成長的力量。

回想那段日子,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姑娘,讀書是我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大學裡,曾有一位被大家譽為女神的老師。

接觸之前,只遠遠看到她的妝容精緻,氣質溫婉。選了她的課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對她讚不絕口。

老師教的是人際溝通心理學。每堂課,她會早早來到教室,對每一個走進教室的同學微笑著點頭打招呼。厲害的是,全班百十號人,她竟能一一叫出名字。

課間,她會走下講臺跟我們聊天。我們也漸漸瞭解,她的教學科研任務其實十分繁重。難能可貴的是,她的一雙兒女,懂事可愛;而她氣宇軒昂又儒雅可親的丈夫,將她視若珍寶。

曾開玩笑地問她:“老師,給個人生建議唄?”

她笑笑:“你們能不能做到,從現在起,每天讀書,堅持十年?”

我們覺得老師給的答案未免太“官方”,面面相覷。

她看出了我們的疑惑,娓娓道來:“三十幾年了,每天我都五點半起床,讀兩小時工作以外的書籍。

如果我只做論文搞科研,那我作為一個女人,溫柔的部分,可能早就被掏空了。等你們工作,嫁人,跌入鉛華歲月中,你們才會懂,在日常生活之外,一個人還要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不被世俗吞沒。”

我看著老師,她整個人透出一股超越外貌本身的從容優雅,時光在她臉上好像凍住了一樣。現在回想起來,原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當一個女人真正走進長路漫漫的人生中,讀書成為她對抗歲月流逝的最好方式。

關於讀書,楊瀾說過一句很得我心的話。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有一句話也說,一個人,要拿9分去生活,還有一分,他得自己留著。這樣,才能在外部世界的風雨中,始終保留一分支持自我的力量。

我們讀書,我們思考,就是為了好好滋養這屬於內部世界的一畝三分地啊。

信息時代,讀書也許已經不是立竿見影解決問題的最優選擇,卻永遠能在不動聲色之間,成為我們的財富。

你讀過的書裡,藏著你的福氣。


十點讀書


18-30 歲之間,我平均每兩天讀一本400頁左右的書,多半是小說,也讀歷史和哲學著作。現在你讓我說還記得哪些內容,我可真說不上。大都是忘卻了,但我也並不後悔。讀書的妙處不在於你是否記得,而在於是否化為你的血肉,讓你的性格氣質有所變化,從而生活得更從容,看問題更加有洞見力。

一個人活得渾渾噩噩,今天不知明天怎樣的,那是愚人。一個人根據自己經驗,對生活有所規劃有所調整的,那是普通人。一個人根據人類的經驗,站在先賢和智者的肩上,對國家、人民、人類有所貢獻的,那是精英。如何做一個精英呢?必須多讀書,從書本中學會思考問題。

書讀多了,而且讀到骨子裡的人,至少有三個方面異於常人。第一,你會有全局的眼光,普通人看問題只是局部的,但智者會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第二,你會有預見性,在一個事情剛剛開始時,你就會預見到結局,從而你會把事情朝有益的方面引導。第三,你會脫離經驗世界,從理論高度上思考問題,面對現實。一般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智者卻會把痛處納入到整個體系中,做出的決定不僅讓痛處痊癒,還會讓整個機體健康。

至於你有沒有記住書上寫了啥,真的不重要。啥都照書來,那是教條主義;把書本用活,那才是開卷有益。


王可期


你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你覺得閱讀的意義是什麼?有書君來回答你,不要以為讀書只是考學、升職或者征服客戶這麼膚淺,它能夠帶來的附加值太多了。比如,它會讓你更有自信,追求也會更高,毫不負責任的說:如果你讀書多了,從此世上再無你撩不到的女神。美的人,最終都選擇了有趣的靈魂。話不多說,請自行上網檢索《吐槽大會》李誕及李誕的女朋友。



咳咳,有書君頑皮了,下面我們言歸正傳。


有書君初出茅廬時的一個前輩,他有一個習慣,每天早晨讀報紙三十分鐘,比如《人民日報》、《經濟觀察報》、《南方都市報》什麼的,每天在地鐵上讀一本雜誌或者粗讀一本書。其實都是粗粗看過,並不精讀。


有書君當時作為“小愣頭青”們都在嘲笑他,都什麼年代了,現在誰還讀報紙啊,您真是又紅又專啊。但在真正面對工作之時,與客戶開會溝通的之時,則每每會被前輩驚豔到,黨政經金隨口就來,客戶每次對前輩提出的指導意見都心服口服。當時,像有書君這種天天看八卦論壇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的、彷彿什麼潮流都知道的人都是客戶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提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意見,甚至有時候自己掉進自己挖的坑裡面還後知後覺。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



二十幾歲時,真的很容易浮躁,能專注的做點日常瑣事真的是很不易。不過也很能理解,我們總以為這是最美好的年紀,發一條朋友圈就有很多贊,PS濾鏡下的生活美如畫,做做夢就能改變世界。當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優秀時開始焦慮。學不會心平氣和的過好當下的時間,坐立不安的浪費掉時間。


對有書君來說,對抗焦慮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讀書。起碼比起玩手機虛度光陰,會有很大的機會從書中獲得安撫的力量。你的人生會開心許多,不用再因為黯淡無光而被當成小透明失落無助了。


有句話說得好,“記得保持微笑,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我們堅持閱讀,利用碎片時間聽書學習,不是因為它能馬上給你帶來“黃金屋”,而是為了厚積薄發,為你人生的重要時刻做足準備。你永遠不會知道,在哪一個時刻,你今天不經意遇到的一個人、讀過的一本書可以發揮出“四兩撥千斤”的重大效能,徹底改變你的人生。未來屬於有準備的人。每天半小時,品讀一本書,只有一天天的積累才能為你贏得更好的未來。



陳丹青說:“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讀書有兩個作用,一是讓我自以為非,一是讓我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有內心的生活。不要迷信讀書,也不要貶低讀書。愛讀書的人自會去讀。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讀過的書不多,但是改變了我的一生,書給了我一個長期的立場”。


人活著,總要依靠點什麼來豐富一下日復一日的生活嘛。有人看電影、有人運動、有人追星。但如果每天都躺在床上玩手機的話,出了手機費電、費流量、視力下降,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其他改變呢。所以,不如多來讀幾本你認為會被記憶遺忘在角落裡的好書吧。“鬢毛焦禿齒牙疏,老病燈前未廢書”,陸游老先生伏於病榻依然“讀不輟耕”,你已經不需要去思考讀書的意義何在了吧!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為什麼要讀書?因為你花幾十塊錢,就能買別人一輩子的心血、買他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形成的思想。所以,在你想不明白讀書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有書君建議你:不要想那麼多,先去讀了再說!


有書快看


閱讀的意義在於找尋靈魂的本源。

我們一生會讀很多很多書,書中大部分內容我們都會忘記,甚至連故事情節和劇情發展或許都能忘的乾乾淨淨。但如果你閱讀了一本好書,它總會給你留下點什麼痕跡。


《悲慘世界》這本小說的人物名字我除了主角冉阿讓其他幾乎一個都想不起來了,但我通過這本書懂得了三個道理。1:人要犯錯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2:知錯能改是人有良知的必然結果。3:揪住不放是人性中潛伏的劣根性。一本書記住三個真理,這不就足夠了嗎?

而《紅與黑》中的於連在低級階層忍受著煎熬,她嚮往著高級階層的生活,不惜出賣自己的精神與靈魂。這反映出當時社會階層的形態,於我們而言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莫言的《蛙》,整個小說劇情的發展我幾乎已經完全忘記,但我從書中真切的體會到了當年推行計劃生育的殘酷甚至可以說血腥的過程。莫言老師用他的文字繪製出了一幅時代圖,塑造了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姑姑”。

閱讀並不是背古詩,背八股文,看過後就一定得逐字逐句記下來,遺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閱讀是一段修行的過程,在修行中提升自己的靈魂含氧量。

閱讀使文字具有了永恆的價值,它比圖像空靈,比記憶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讓你凌駕於偉人的思考之上。



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通過閱讀你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而這,並不需要你記住什麼,你只需要懂得經歷過什麼就足夠了。

這就是閱讀的意義。


川航花旦小菜牙


人人都說讀書好,但事實是,絕大多數我們看過的書,如果不反覆溫習,很快就會被我們忘記了。如此一來,閱讀還有什麼用呢?閱讀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我們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和工作上,我們很難直接應用到書裡讀過的內容 。但沒有即時反饋並不代表閱讀是沒有意義的,研究顯示,讀書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人的認知能力。 也就是,通過讀書,你能提高以下各方面的具體能力:


你能更輕鬆地接受世界的複雜性

讀書,尤其是經典的小說、歷史作品,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接受世界的複雜性,從而培養忍受複雜性的能力。這樣我們在面衝突、矛盾與價值觀不符時,依然能感到坦然,不會過分緊張。


現實生活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可能同時具有互相矛盾的特質。正如文學作品揭示的那樣:“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並存在同一顆心裡的。”


小說的目的通常不是單一的或明確的,有時它也給讀者展現一幅更全面的社會圖景。閱讀幫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世界,意識到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

(圖自Pexels)

你能提升情緒粒度:更容易地辨別、表達情緒

情緒粒度,指的是我們區分及表達具體情緒的能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同時考慮人物所在的場景、動作、環境、甚至氣氛,從而推測出人物的心理狀態。這種圍繞情緒的多維度思考與體會正是提高粒度的一種練習。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同時考慮人物所在的場景、動作、環境、甚至氣氛,從而推測人物的心理。這種多維度思考能提高我們辨別、表達情緒的能力。


具有這種能力,能讓我們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和分辨。相反,如果我們不具備這種能力,在面對負面情緒時,由於不清楚自己經歷的情緒是什麼,會更容易被情緒“吞噬”,走不出來。


你能獲得更高的創新才能

不是人人都有精力和財力去周遊世界,生活和年齡的壓力也不允許我們不停嘗試,而讀書是成本最低、 最省時的增加閱歷的方法。 讀書讓我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外,擴展知識的寬度。


如果你在專業領域裡發現一個難題,相似的問題有可能在其他領域中被成功解決過。閱讀的延伸性,可以幫我們發現這些相近領域 ,並借鑑思路。例如,近十年來,3D摺疊手術器材正飛速發展。這種新型器材可以摺疊至極小的體積,進入患者體內後再展開,最大程度上減少表創。而這種新技術的靈感就來源於摺紙。


(圖自Pexels)

當然,在如今發達的信息時代,讀書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以上作用並不是讀書獨有的作用。看電影也可以幫助我們在情緒上更成熟,接受世上的種種不完美;旅行也有助於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錯綜複雜的個體,讓我們更包容,也更從容。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不斷學習,這才是最重要的。


你最近讀到了什麼印象深刻的書?不妨留言討論一下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上初中那會,總是羨慕那些讀了很多書的人,作文比別人寫的快,而且還寫得好。

到頭追過來去問人家。

人家很簡單一句話:讀的課外書多。

我就疑惑了,於是自己東拼西湊,終於湊到些課外書,面前一摞子書,開始認真閱讀,每天下課的10分鐘都是閱讀時間。

很快,好多本書,讀完了,急忙拿起紙幣來一騙作文,寫的還不如以前,很多字數是湊出來的。

我又過去問,不對啊,我也讀了點書,可還是寫不好,怎麼回事。

人家默默一句話:其實我讀了快四五年了。

我一聽,懵了,四五年,再看看自己幾周的讀書量,活該被人說的啞口無言,你連怎麼回答都不知道。

有人,讀書只是為了寫作提高。

是為了寫作而閱讀,對作者的立意考慮到的很少,大多還是在結構,劇情,發展脈絡有較深的研究。

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讀書方法,最起碼還在思考。

這種讀書,多多少少還能記得住一點內容。

有人,讀書只是為了讀書。

這類人更多的是在乎數量,

可以每天發發圈,自己讀的書,某個APP有人甚至幾千小時的看書時間,有人看了驚歎,怎麼做到的,能記得住嗎?

答案是:記不住(除非你是閱讀高手

讀很多書,仍然記不住,還是自己的錯,整本書讀下來,沒有自己的獨立性思考,沒有自己的筆記,沒有自己的標籤,沒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論,顯然不可能記住。

最後,還是希望大家有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論。

不要盲目和漫無目的。


一點軌跡


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直至跳出學術界到工業界
讀了這麼多書,很多運籌學專業內容和數學公式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但是

(以下一些points或許只針對Ph.D./Dr.們)


Never Judge
不Judge博士/科研工作者:他們不一定都是書呆子,不一定都智商爆表,只是一種人生/職業選擇
不Judge學歷:輟學打工/創業一樣可以很牛B--這些人或許覺得讀博(書)是浪費時間
不Judge任何專業/職業:勸退黨多實用主義,萬一人有資本理想主義呢
不以paper Judge同行:
1、不以paper/citation數量評價學術水平的高低:有沒有理論上的突破,或是直擊實際應用的痛點
2、因為以上四點我都沒有,所以再加一條:不是每一個博士畢業都混學術界
條條大路通羅馬,世界之大,多的是你未曾經歷的事~

最後一點被Judge過,我從沒在網上開撕或過多回應


不過這裡表態一下:
博士期間花費了大量時間寫知乎專欄/問答

『運籌OR帷幄』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運籌學



我的paper瀏覽量或許只有個位數
但不曾後悔成為一名“民科”
  1. 運籌學|優化理論在中國需要普及
  2. 關於(出國)讀博的固有觀念,及學術界|工業界的思考需要重新審視

知乎官方自2018.1.1開始統計流量數據,以下是我的知乎瀏覽數據:

(不算2018年以前的數據)
希望我在知乎的言論
能些許影響到這770多W的讀者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