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到底有多強?

沁沁我的浦浦


德國有多強,滅國之戰最快4小時最慢56天。

二戰前期,德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所有戰鬥皆勝利,滅國之戰,最快用4個小時,最慢用56天,先梳理戰績就知道德國多麼強大。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36天后,波蘭在外無援軍,蘇德夾擊下投降。1939後德軍持續作戰,一年時間不到,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烏克蘭、白俄羅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被德軍佔領。(按現版圖算)歐洲獨立國家,不過蘇聯,英國,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和中立國瑞士。

其中最快滅亡的是丹麥王國:4月9日凌晨,德軍進攻丹麥,丹麥國王果斷投降,德軍四小時就贏得戰爭,一覺醒來丹麥人發現,仗沒打,自己就成亡國奴!

最悲壯的是北歐海盜挪威:德軍入侵丹麥同時,海軍就向挪威港口發起襲擊戰,挪威海軍和炮兵英勇抵抗,重創德艦隊,但實力差距懸殊,挪威在苦戰兩個月後投降。

最愚蠢當屬法國,法國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可二戰真丟人現眼,1940年5月10日,德軍入侵法國,法國以為堅固馬其諾防線足以抵擋德軍,哪知道德軍繞行比利時,打入法國腹地,號稱銅牆鐵壁的馬其諾防線被一次打穿,有200多萬陸軍的法國僅堅持40天就投降。

二戰之初德軍在他的強大實力面前,任何抵抗都微不足道。

進攻荷蘭5天,進攻比利時19天,進攻南斯拉夫11天,進攻希臘56天,進攻盧森堡,1天

直到1941年6月22日,突襲蘇聯,德軍滅國神話才開始終結。

那麼德軍前期中期為何如此超神。原因不過一下幾點。

第一強大工業實力

1939年,德國工業實力已超英法,僅比美國稍遜色,和蘇聯類似。而在軍事工業領域德國更強,完爆英法,和蘇聯持平,美國總動員之前,軍事工業領域也不如德國,所以在1939年-1942年這個階段,德國軍事實力,軍事工業實力,毫不誇張是世界第一。

第二強大軍事實力戰術水平

二戰前期,如果說有誰能和德軍陸軍抗衡,無非是法國和蘇聯,蘇聯軍隊因大清洗實力受損,法國軍隊戰術水平落後,雖從數量上看,39年時,西線盟軍裝甲集群數目更多,可法軍沒有集群突擊概念,只將坦克作為輔助步兵作戰工具,將一切寄託於馬奇諾防線,理念還在一戰時戰壕戰時代。

而德軍裝甲集群處於劣勢,但先進作戰理念,讓差距拉平,法軍失敗就在此,德國閃電戰突襲穿過馬奇諾防線後法國失敗就不可避免。從此之後,歐洲除了蘇聯,和海外的英國,在沒哪個國家有實力面對德軍。

第三逆天存在般的德軍名將,和訓練有素的德軍戰士

1939年歐洲德軍陸軍實力,加上戰術理念都是當之無愧老大,更逆天是,在戰術層面,德軍也有一批牛逼指揮官,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納粹三劍客是其中佼佼者,他們麾下還有無數精明強幹指揮官,和無數訓練有素的德國軍人。人員素質之高,全世界公認第一。

德軍全面戰略優勢基本保持到1942年

1942年後,蘇德戰場開始,隨著戰略形勢轉變,德國資源人口缺陷被不斷放大,經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基本上就開始轉入戰略守勢。

挺過戰爭初期巨大損失蘇聯軍隊則開始成為德軍噩夢。源源不斷各國援助匯聚蘇聯,而於此相對應的是,德軍戰略資源不斷短缺,沒有拿下巴庫油田的德國裝甲軍團,僅靠羅馬尼亞原油完全無法滿足閃電戰需求,大量德軍精銳傷亡,也讓德軍一線作戰人員素質大幅下降

石油是催命符,而人口則是生死門,沒有資源人力不足的德軍開始每況愈下。

相對的是,領土廣袤,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蘇聯,在源源不斷盟友支援和自身戰爭潛力挖掘下開始爆兵之路,無數廉價可靠坦克,還有漫山遍野灰色軍隊,如泉水湧出,經數次鋼鐵集團決戰,德軍裝甲集群遭重創,迴光返照般的1944年的突出部戰役(阿登反擊戰)看上去算勝利,其實是最後掙扎,自此以後德軍再沒有恢復,後期連坦克都無法大規模生產,只能依賴反坦克武器對戰盟軍蘇軍坦克集群。

最大優勢陸軍優勢不再,德國空軍也好不到哪去,一直是陸軍附屬品的德國空軍,其實始終是戰爭配角,雖然科技先進但產能和陸軍先進裝備一樣,一直不足。前期勢如破竹不過借陸軍光,最後陸軍衰敗,空軍也就沉淪,1944年起,德國就開始喪失制空權,轉入本土防空,即使噴氣式飛機出現也不能挽回敗局。

至於德軍海軍,除了“群狼戰術”就不值得一提,在盟軍不斷加強戰略護航之後,群狼的優勢也蕩然無存。


而德軍工業實力,在不斷戰爭消耗下,潛力也被挖掘殆盡

希特勒無奈在1943年進行全面戰略動員,可是也於事無補,在我看來,戰略總動員太晚也是德軍失敗原因之一,並沒有絕對優勢還保留餘力,最後德國本土都快被兵臨城下啦,才想起來動員,實在是有點晚啦。

到1944年,德國面對不斷轟炸狀態,工業實力繼續大規模下降,資源緊缺問題也沒辦法解決,戰爭潛力消耗殆盡,只能本土作戰,最後在二路夾擊之下節節敗退,也就不奇怪啦。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德軍最強時候,應是1939到1942年,1943年後,持續走下坡,而德軍走下坡路關鍵不過如下,石油是催命符,人口則是生死門,沒有資源,而又人力不足的德軍在強大也不過曇花一現,因為綜合國力還是不夠支撐德軍一國挑戰世界。


阿斗不傻


二戰德國到底有多強,從他打的法國無招架之力就可以看出來。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不再隱蔽自己的實力,同時和英法等西方國家正式宣戰。

隨後,各國開始進行全國總動員。當時德國有軍隊500多萬,能投入戰場的德軍大約為300萬,法國和及其盟國的軍隊有將近700萬,而且法國有漫長的馬奇諾防線阻擋德國軍隊。

除此之外,當時英法等國的軍隊從硬實力來看也是強於德軍的,德國當時有坦克2000多輛,而英法等國有坦克將近6000輛。

假如雙方爆發戰爭,馬奇諾防線足以抵消德軍的正面攻擊。當德軍攻勢一頓,法軍再趁勢殺出來,那麼德軍很可能被打敗。可是,德軍並沒有打陣地戰,而是將軍隊集中起來進行重點突破,然後將戰線推進到法軍後方。

即便這樣,法軍也不見得會輸,德軍一開始是孤軍深入,聞訊趕來的法軍足以對其進行全殲。可惜,德軍的戰略太成功了,法軍看到路上成隊的德國坦克已經失去了戰鬥的勇氣,於是全部乖乖被俘。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法國首都巴黎,並差一點將敦刻爾克地區的英軍吞掉。

(敦刻爾克等待撤離的英軍)

德軍的強大不僅在武器裝備的先進和軍隊的訓練有素,最重要的是這支軍隊擁有當時最優秀的指揮官和戰略家。這才讓這支部隊在面對看似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仍然有能力以閃電般的速度將其擊敗!


遊者走天下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巔峰時期的勢力範圍達到920萬平方公里。

自1933年納粹黨上臺後,希特勒採取短暫而有效的“新經濟政策”,通過提高購買力,極大的促進了德國經濟與工業的復甦,充分解放了德國的剩餘勞動力與生產力。使得德國在1933-1939年間工業產值得到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以1938年為例,當時世界前七位國家的戰爭潛力排名分別是美國41.7%、德國14.4%、蘇聯14.0%、英國10.2%、法國4.2%、日本3.5%、意大利2.5%。截止到1939年,德國工業實力已經超過英國、法國和波蘭的總和,而巔峰時期1942-1943的納粹德國國力(426億美元),幾乎接近戰前的美國的一半(1940年為943億美元)。

德國本土儘管稀有金屬和石油資源較為匱乏,到鋼鐵和煤炭資源是較為豐富的,而自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獲得了挪威豐富的礦產、羅馬尼亞豐富的石油等等的域外資源,以巔峰時期的1941年為例,成品油產量(含合成)共計554萬噸,煤炭產量4.2億噸,銅產量2.5萬噸,鋅產量28.7萬噸,鋼產量1790萬噸。龐大的資源成為德國戰車的巨大動力之一。

而從軍事上看,整個二戰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900萬,算上僕從國和偽軍差不多約2000萬人。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了約11萬4千架飛機,其中包含著名的容克轟炸機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戰鬥機系列。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的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萬輛,火炮16萬門、130萬多輛汽車摩托車,包括著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裝甲車輛,克虜伯火炮系列和歐寶、德格瑪系列運輸車輛。而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艦艇超過4500艘,從大型水面艦艇到U型潛艇。


馬克觀察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七十餘年了,戰爭帶給整個人類的傷痛卻依然沒有散去。戰爭中數以億計的人們流離失所,生活被白色的恐怖所籠罩,彷彿身處世界末日。回顧歷史,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以文明自居的人類會在上個世紀犯下如此嚴重的過錯?又為什麼區區一個德國,就能夠將世界攪得天翻地覆?

帶著這種質疑,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二戰時期乃至二戰前的納粹德國擁有舉世無雙的恐怖戰鬥力。不然,又該如何解釋歐洲各大強國在德意志的鐵騎面前紛紛兵敗如山倒,俯首稱臣不堪一擊呢?

這個觀點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歷史是不容篡改的,德國確確實實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歐洲大陸基本徵服,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做支撐,顯然是無法完成這一驚世壯舉的。然而,真實的情況卻要比這複雜得多。

客觀而言,二戰時納粹德國確實擁有世界領先的作戰能力,這其中既包括精良的軍事裝備,也包括閃電戰等精妙的戰術策略。但如果將目光放得更廣一些,德國的真實實力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且不說德國狹小的國土難以施展更為宏大的抱負,海軍的嚴重匱乏就讓德國成為先天上的殘疾。

而無論是從戰略儲備,科學技術還是國家財富等方面來看,納粹德國都只是世界中等水平,遠遠稱不上強大。其實這個問題只要反推一下就好理解,如果納粹德國真的已經足夠強大,它還有必要去掠奪那些弱者嗎?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利刃軍事


二戰時的德國最強大時應該是在蘇德戰爭之前。

數據說話。

1、領土面積,包括本土及征服並實際統治區。

德國本土面積為47.06萬平方公里,至發動對蘇戰爭前已經擴大為247.6萬平方公里,另有僕從國領土80萬平方公里。

2、控制下的人口數量。

對蘇戰爭前,受德國支配的的人口達到2.05億,德國人口接近6900萬,其中20——39歲男性德國人為1550萬,這一數量超過蘇聯。

3、物資資源

德國資源最具優勢的是煤炭和鋼鐵,1941年德佔區產煤4億噸、產鋼3180萬噸。這一產量為德國提供了700億度電供應126萬臺金屬切割機床開動,使得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製造工業。

石油資源雖然深感匱乏,但是在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共開採及從僕從國進口石油和合成燃料共812萬噸,加上繳獲的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的880萬噸石油儲備,完全可以滿足德軍部隊維持7個月的戰爭,而德軍最擅長的就是閃電戰。

4、軍隊數量

蘇德戰爭爆發前的德軍總兵力達到723萬人。最強大的陸軍就超過380萬人,裝備50—150毫米口徑火炮4.35萬門,輕重型坦克5600輛。德國空軍總兵力168萬人,擁有各型軍用飛機超過1萬架,其中作戰飛機4900架。包括戰鬥機1900架、轟炸機1900架、偵察機800架。

相比陸軍和空軍,德國海軍力量頗弱,甚至不如僕從國。其總兵力約40萬人,編有戰列艦隊、偵查巡邏艦隊和潛艇部隊。共有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3艘、重巡洋艦2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22艘、護衛艦20艘、潛艇57艘,總噸位約35萬噸。


大將軍威武8


都差不多過去80年了,德國到底是怎麼樣的強大呢,下面我們從這幾個軍工“大佬”,一起看看?

二戰時期,納粹元首希特勒向德國工程師發佈一道命令,要求他們設計出一種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鋼,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泥的超級炮彈,這就是“古斯塔夫巨炮”,這是有史以來曾經制造過最大的大炮。

第二,世界第一枚彈道導彈V2是世界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研發出來的,美國後來的火箭,導彈研製都離不開它的支持。

第三,巨鼠P1000是在鼠式坦克基礎上構想的中級陸地巡洋艦,體型遠超二戰所有坦克。

第四,GO229噴氣轟炸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它的外型和性能即使在當今也非常前衛。GO229轟炸機曾經飛上藍天,但後來試飛機時機毀人亡。後來美軍轟炸機多有借鑑。


從這些軍工“黑科技”,可以看出,當時的德國是真的很強大,很厲害,不然也不會能佔領這麼多國家的。


軍事最強


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兩面性,拋開二戰的政治意義不說,德國軍隊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我們來看看德軍的戰績吧. 22天征服波蘭,1天征服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蘭,18天征服比利時,39天征服法蘭西,12天征服南斯拉夫,21天征服希臘,11天征服克里特島.而德軍在各個兵種上,也同樣是出盡了風頭。

德國國防軍

終極殺人王:海恩·賽弗羅

在諾曼底登陸的西線戰場上,奧馬哈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西洋壁壘”。“奧馬哈”海灘成為美國軍事史上的傷心地,就在那裡,德軍幾次把將美軍趕回了大海。而在這場戰役中,有一名德國士兵,在他藏身的碉堡前,共有超過4000名美國士兵中彈倒下,而其中至少半數的傷亡都由塞弗羅一人的機槍造成。二戰之後,他被人稱做是“奧馬哈海灘之獸”。在登陸時刻即將來臨時,盟軍艦船上的人們都知道,他們中的很多人活不過那天,而盟軍的指揮官則預計,登陸階段會有數以千計的人員傷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長的一天”是從這裡開始的。

海恩·賽弗羅

馬蒂亞斯·海岑諾爾

德軍在二戰中狙擊手的射殺記錄第一名,他的記錄為345次成功獵殺。他曾經表示,衡量一個狙擊手的成功之處,並不在於他射殺了多少人,而是在於他能對敵人造成多大的影響。據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3發子彈。

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也是最具意義的登陸戰,在諾曼底拉開了帷幕。馬蒂亞斯·海岑諾爾握著手中配有6倍瞄準具的K98狙擊槍,等待著美軍的衝鋒,他此刻距離被狙擊者有1500米之遠,而手中的瞄準具只能提供到1000米的精確度。他對面的美軍開始發動進攻了,士兵在前面衝鋒,而指揮官也在隊伍中隨著士兵一起衝鋒。

馬蒂亞斯扣動扳機,子彈應聲而出,擊中了這名美軍指揮官的頭部。美軍士兵見指揮官倒地不起,立刻臥倒,謹慎地觀察周圍的動靜,美軍的這次進攻被迫無功而返,而這只是海岑諾爾345次狙擊中的一次。

馬蒂亞斯·海岑諾爾

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空軍著名的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飛行員,他獲得了納粹德國所有可以獲得的勳章。在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的飛行生涯中,他執行了超過2530次戰鬥任務(大約400次是在福克爾-沃爾夫190戰鬥機上,同時他贏得過11次空戰勝利)。

他摧毀了150個各類炮兵陣地,519輛坦克,將近1000輛各種車輛,70艘艦艇,2架拉沃切金-3戰鬥機,1架伊爾-2強擊機,擊沉了戰列艦"馬拉"號,重創'紅色十月"號,擊沉了2艘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他一共在戰鬥中飛行了60萬公里,用掉了500萬升汽油,共投擲了一百萬千克的的炸彈,打出了100萬發機槍子彈,超過15萬發20毫米炮彈以及超過5000發37毫米炮彈。他是如此的重創了蘇聯紅軍,以至於斯大林曾懸賞十萬盧布要他的腦袋。

漢斯·魯德爾

奧托·卡里歐斯

德意志第三帝國裝甲兵,位列德軍第一號坦克王牌(同時也是全二戰各國第一號坦克王牌)。他的戰績是178輛坦克以及130多門火炮,大部分在東線。1941年6月22日,卡里烏斯作為輕型坦克的裝填手參加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戰役。他在東部戰線呆了一年後,卡里烏斯被作為熟練士兵,被推薦進入軍校進一步培訓,畢業後即晉升少尉軍銜。

1942年春季,奧托返回原部隊擔任排長。1943年4月,他成為虎式重型坦克車長,服役於第502重坦克營第2大隊。蘇軍裝甲部隊的一次遭遇戰中,卡里烏斯的虎式坦克被蘇軍包圍,但他用巧妙的迂迴戰術,以寡擊眾擊毀了4輛SU-85坦克殲擊車後揚長而去。

三日內由其率領的坦克排擊毀蘇軍共28輛坦克、5門戰防炮,使得502營的總擊破數達500輛。更有意思的是,當初他報名參軍時,曾因為體重太輕,而二次遭德國國防軍的“退貨”。

奧托·卡里歐斯

埃裡希·阿爾弗雷德·哈特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空軍的超級王牌戰鬥機飛行員。由於他平易近人的開朗作風,仍未脫離稚氣的臉龐以及一頭純正的金髮,周圍的人都把他稱為了"小孩"。哈特曼從1941年加入了"第五十二戰鬥機聯隊"到1945年5月正式投降為止,哈特曼一共擊落了三百五十二架被核實的戰果,榮獲了僅授予來自全部軍種二十七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鐵十字勳章",並且成為了世界空戰歷史上,擊落最多敵機的戰鬥機飛行員。

蘇軍飛行員他稱為"來自南方的黑色魔鬼",哈特曼在實戰中總結了一套完全不同於過去教程中的戰術,自創了一套實用的空中格鬥戰術,他一共執行了一千四百零四次戰鬥任務,交戰了八百二十五次,外加十四次的迫降經歷,從未讓一名自己的僚機喪生。

埃裡希·哈特曼

哈特曼在空戰中的傑出表現,也令對手不得不對他表示出欽佩,美國二戰時期的跋扈之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就曾稱讚哈特曼是創造史無前例的世界紀錄人物,並對哈特曼獨創的空中戰術尤為欣賞,像哈特曼這樣偉大的戰鬥機飛行員,在人類中將永遠不會再次出現。


刀墓手札


1939年,納粹德國的工業實力已經超越了英國和法國,和美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和蘇聯相比,兩者差不多。軍事工業領域是最反應戰爭潛力的,德國基本上是完爆英國,超越法國,比肩蘇聯,但依然與美國有較大差距。因此,在1939年這個階段,德國的軍事實力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部分超越蘇聯,此時的蘇聯軍隊並不太正常,原因大家都知道。當然了,也是超過英國的,只是海軍有劣勢,空軍基本上能和英國持平。陸軍實力,此時的法國號稱歐洲第一陸軍,至少從西線盟軍的角度看,法國好像還具備相應的優勢,但是德國在此時擁有逆天神器:

裝甲集群。

雖然從數量上看,1939年開戰伊始,西線盟軍的裝甲數量要超過德軍,但問題在於,法國陸軍沒有裝甲集群突擊的概念,認為坦克只是輔助步兵作戰,並不看重裝甲的力量,反而是寄託於馬奇諾防線和陣地防禦作戰,思想非常保守。德軍雖然在兵力和裝甲方面具備劣勢,但是先進的裝甲突擊作戰能力,使得兩方差距被瞬間拉平,法軍也是敗在這一方面,德國裝甲集群從阿登森林突出後,法國基本上就是失敗的命運。因此,在1939年的歐洲,單純的對比陸軍作戰能力,那應該是:

德軍>法軍>英軍>蘇軍>波蘭>意大利。

如果對比海軍,基本上是:英軍>法軍>德軍>意大利。

再對比空軍,基本上是:德軍=英軍>法軍>意大利。

總體上看,在1939年的歐洲,德軍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在具體的戰爭實踐上,德軍也是逆天的存在,這一方面寄託於先進的裝備,另一方面,則是德軍有一批牛逼的指揮官,最著名的莫過於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

德軍的優勢基本上保持到了1942年,但是1943年後,在東線的蘇德戰場,基本上就坑了,戰術上是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戰略上,則是一敗再敗,被迫轉入守勢。在鋼鐵洪流大對決之後,德軍裝甲集群遭受重創,並且在1944年的突出部戰役中,又遭受巨大損失,最後裝甲集群力量報廢,陸軍進入殘血狀態,後期甚至被迫發展反坦克武器來懟盟軍和蘇軍的坦克。

在1943年之後,英美戰略空軍基本上得到了完善,但是德軍沒有戰略空軍,使得德國空軍的價值始終發揮不出來,最後在1944年左右,德國基本上喪失了制空權,被迫轉入本土防空作戰,雖然在這個階段出了金幣飛機,例如Me262噴氣式戰鬥機,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劣勢。

在海軍方面,原本就是劣勢,但是鄧尼茨創制的“狼群戰術”,使得盟軍遭受重創,可是到了1944年,“狼群戰術

”也破產了,後期納粹甚至動用了占星術,把一群占星家放到了潛艇上,來預測盟軍船隻的位置,但基本上沒什麼卵用。

德國工業實力,在1943年全面動員後,依然比不上蘇聯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在1943年,納粹德國的工業實力基本上是走上下坡路了,而蘇聯的工業實力卻在不斷提升,力量此消彼長。到了1944年,納粹德國的戰爭潛力基本上是消耗殆盡,最後只能進行本土作戰。因此,在不考慮文化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的情況下,納粹德國最強的時候,應該是1939-1942年這個階段,1943年之後,總體上是走了下坡路。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二戰時候的德國到底有多厲害?二戰時候德國科技確實很發達,當時美國、蘇聯、德國的軍事實力排名,德國排名第一。



有一組數據:1932-1938年,這幾年間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增至2320萬噸。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1940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藥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



就拿1944年來說,我可以裝備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就是說,可以使200萬人得到新的武器裝備。如果沒有飛機轟炸,產量還可以提高30%。整個戰爭中,我們彈藥生產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飛機產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潛艇的生產是在1944年12月。」

1939年9月德國總人口不過8000萬,這還包括奧地利和捷克蘇臺德區的全部日爾曼人,但這區區8000萬人竟在戰爭期間動員出了1700萬人上前線。


德國雖然面積小,人口小,資源有限,但當時德國輸掉二戰,主要輸在了雙線作戰。德國的強大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

1、工業化完成早,工業基礎雄厚,科研技術領先,製造業和生產能力強大(但不是最強大,生產製造最強的是希望國)。

2、獨裁統治,國力恢復迅速。元首個人能力強大,狠抓經濟,秘密發展軍事全國的戰鬥意志空前強大和信仰一致,軍民一心。

3、戰前準備充分,戰術理念先進。

4、英法和蘇聯等國的前期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做大,整合了歐洲的大部分資源,以戰養戰。



以說德軍盡到了他們的職責,雖敗猶榮。縱觀德軍,無論是它的武器裝備,戰略戰術,甚至於它的軍歌,制服,二戰中的德軍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完美的軍隊。而它的高中初級指揮官所表現出的高超的指揮才能,以及德軍普通士兵所具有的頑強的戰鬥力,不得不讓人望其項背。


小張4512345


德國是強一些,但與英法沒有達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與大清的那種差距,德國和英法至少沒有代差。希特勒把德國帶入復仇的軌道上,因此,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全面發展軍事工業,積極擴軍備戰,因此德國的軍工體系要更強大一些,但在二戰前期,德國主要靠大膽優秀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能力獲得勝利,先發制人的優勢是非常重要的。

法國由於沒有足夠的領土作為戰略縱深,因此打敗幾仗就打不下去了,更不應該的是維西政府的投降,這個投降對法國沒有什麼好處,既屈辱又坑隊友,直接把英國賣了。好在英國海軍足夠強大,丘吉爾也是個不輸給希特勒的狂人,就是要和希特勒死磕到底。這時顯示出德國不濟的一面,沒有能力打造強大的海軍和美國一樣強大的遠程轟炸能力,所以說德國也不比英國強太多,比美國還是差得遠。

東線對蘇軍,德國的幾大著名坦克豹式虎式都是被蘇聯逼著開發出來的,這些戰車的設計很好,但做不到碾壓蘇軍坦克,數量上由於資源的匱乏更是不行,可以說德國對蘇聯是必敗的戰爭,蘇聯的武器裝備並不差,只是斯大林搞死了很多指揮官,且蘇聯當時正處於武器裝備的換代時期,被德軍抓到了時機。

當美軍參展後,德軍的優勢幾乎沒有了,美軍對德軍的戰績並不差。當蘇聯的戰爭機器逐漸恢復之後,就是碾壓德軍了。德國在火箭技術上優勢很大,又有鐵拳這樣的反彈克火箭鼻祖,但這都只是局部上的領先,難以影響大局。

綜上,德軍的主要優勢在於先發制人和優秀的指揮。就像兩個人都有一把手槍,戰力相同,但先扣動扳機的人有巨大優勢,只要打得準,和偷襲珍珠港是一個道理。可以說希特勒做到了。丘吉爾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法國沒有意識到。希特勒也打了英國一槍,可惜英國穿了防彈衣,也打了蘇聯一槍,可惜蘇聯一槍打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