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為何要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

妲己丶妖嬈了誰的今世


柴榮在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的事件,發生在後周顯德元年(954年)的高平之戰後。三月二十一日,取勝的柴榮休整軍隊,斬殺己方將領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人。

前幾年,在山西高平市湯王頭村發現的那個寫有“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的無主墓,有專家推斷其主人就是在那七十餘人裡。

那麼為什麼柴榮要打勝了仗還殺那麼多人?

他針對的就是唐末五代以來,一直很嚴重的驕兵悍將問題,以及這些人在戰場上的賣隊友行為。

可能有很多人聽過這句話:“兵強馬壯者為天子!”

這句話出自《新五代史》,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所說。原文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也。”

這短短几句話,直接展現出了五代時期武人的跋扈與野心。

“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弒相尋。”(《新五代歷·吳越世家》)

“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歐陽文忠全集·本論》)

曾有人半開玩笑式的做過以下總結:

五代的皇帝,根本的屬性是軍事統帥。不直接統領軍隊,就可能被手下的將軍出賣。(後晉少帝石重貴被大將杜重威和張彥澤出賣)

而合格皇帝的唯一標準就是能打。

以前能打,沉迷享樂不想打了,不行!(死於兵變的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本身能打,但有人造反時因狀態不好而不能打,不行!(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石敬瑭造反時,因疾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結果失敗)

皇帝老了,繼承人的選擇標準也是能打。

繼承人年紀小,不能領兵,不行!(兒皇帝石敬塘屬意的繼承人是幼子石重睿,結果他死後,大臣們直接另立新君)

繼承人成年了,但性格軟弱,不行!(後唐閔帝李從厚因寬仁軟弱被成為菩薩奴,結果被部下拋棄)

五代的軍閥,由於是軍事統帥,以上皇帝要面對的問題都要面對,還多了一個被全國人都惦記的危險。

隨著你的權力越來越大,功勞越來越多,皇帝會猜忌你,重臣想除掉你,部下想擁立你。比如你去平叛,結果平叛軍和叛軍竟然一起擁立你造反做皇帝,你想活下去,只有一條路——造反,當皇帝。(李嗣源)

柴榮剛登基時,他也遇到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成年了,也很能打,但還是有人不服!

所以他才御駕親征,打了那場高平之戰。

具體情況是:

後周顯德元年,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劉崇趁後周“主少國疑”之際,再次勾結契丹兵南下侵擾,世宗力排眾議,率軍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軍,史載,“(北漢軍)殭屍棄曱,填滿山谷。初夜,官兵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憑此一戰,柴榮才算是坐穩了寶座。

坐穩了寶座,自然就要收拾下面的驕兵悍將和殺人立威了。高平之戰中,雙方剛交戰,後周馬軍將領樊愛能、步軍將領何徽就開始賣隊友,他們引數千騎兵潰逃,還導致步兵幹餘人投降北漢。當時後周軍的右翼整個崩潰了。

這個危急時刻,所幸柴榮親自領親兵督戰。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與偏將趙匡胤各領兩千騎兵,衝鋒陷陣,內殿直馬仁瑀射殺數十名敵軍,殿前軍將馬全乂(yì)也率領數百騎兵猛衝,這才扭轉了戰局。

說真的,要不是柴榮真的很能打,自己的親近手下也賣力死戰,這次就真被坑死了。

因此,打完這仗,你要是柴榮能不殺樊愛能、何徽?

看我剛登基不服我,不服我也就算了,還戰場賣我?所以柴榮才殺了他們,至於被殺七十多人,也都是樊愛能、何徽屬下的將領和軍官。

這其實就是一種清洗。再說,不殺掉他們,柴榮哪有位置和財富封賞在高平之戰中拼死作戰的那些親信將領啊?

總之,有很多時候,你死不一定是因為你做錯了事情,可能僅僅是你跟錯了人……


冷兵器研究所


柴榮,周世宗,921-959年,一代戰爭狂人,郭威死後,他的繼子柴榮繼位,他面臨巨大的危機,別說什麼英雄不問出處,除非他已經成為英雄了,柴榮當了皇帝后,他資歷尚淺,沒有根基,做王儲的時間也不長,只有半年多,而最大的危機是他不姓郭,各路大臣對他也是私底下嗤之以鼻,不服從他的管理,正好當時北漢和契丹聯軍入侵入境,柴榮決定親征,一開始軍情不利,他的七十多位將軍臨陣脫逃,但是最後經過他身先士卒的英勇,還有一位天之驕子身份的趙匡胤的努力,終於奇蹟般的打勝了這場戰爭,回到營地後,這些將軍居然還回來了,柴榮經過思考和權衡,最後還是決定殺了這70多為將領,以穩軍心,這樣他的軍隊裡以後就好管理了,為以後的南征北戰和軍隊有好的戰鬥力奠定了好的基礎,也為以後宋王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辰熙和晨陽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郭威無子,把外甥柴榮立為皇子,並改姓名為郭榮。郭威在位三年後病死,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

柴榮即位的時候,中國正處於分裂時期,全國先後有十幾個割據政權,而且北方的契丹也虎視眈眈,對中原王朝產生較大的威脅。

柴榮即位之後,雄心勃勃,他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

顯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漢趁後周政權交替、柴榮根基未穩,勾結契丹南犯,企圖一舉滅亡後周。

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柴榮聽聞北漢來犯,決定御駕親征,親率大軍在高平之南與北漢、契丹聯軍遭遇,是為高平之戰。

兩軍對壘,此時雖然北漢聯軍實力強於後周軍隊,但是柴榮意氣風發,信心滿滿,而北漢主劉崇也比較輕敵,在逆風的情況下,命東軍率先進攻後周軍右翼。而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兇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無人指揮,立刻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

柴榮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已經瀕臨潰敗的邊緣,於是親自率領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而當時還是禁軍將領的宋太祖趙匡胤等幾個將領也奮力拼殺,使後周軍隊漸漸穩住陣腳,並開始反擊,隨著南風越刮越大,後周軍猛烈進攻北漢軍,北漢軍抵擋不住,瞬間潰敗。而契丹騎兵見此情景,率先撤出了戰場。

而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佈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方支援部隊的前進。

樊愛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已降虜矣。”

不過後軍將領劉詞沒有聽從,而是率軍繼續前進,並與前方大軍一起又發起猛攻,大破北漢殘軍,一路追殺到澤州的高平城。

高平之戰是柴榮即位以來親自指揮的第一場大戰,對他以後致力於消滅各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意義重大,而樊愛能、何徽等右軍70名將領,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差點導致整個戰局的失敗,戰局一旦失敗後周將有傾覆的危險。而且樊愛能等將領搶劫輜重,散佈失敗謠言,動搖軍心,故而柴榮不可饒恕他們,所以一日內斬殺70名將領,以樹軍威。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

柴榮即位時間不長,有些將領或元老可能對他還不服,所以殺死70名將領可以樹立權威,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柴榮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建立嚴明的軍隊紀律,兵貴精不貴多,軍隊紀律渙散,戰鬥力不強,如何能消滅各個割據政權統一華夏,所以殺死臨陣脫逃的將領可以正軍紀,樹軍威,提升軍隊戰鬥力。

純手打,歡迎採納,謝謝!


對話歷史


柴榮剛剛即位,北漢國主劉崇就與遼國皇帝勾結,統率大軍南下攻周。後周聞訊,民心大亂。一時之間風雨飄搖,若是柴榮處置不當,立刻就有亡國之禍。

新任皇帝柴榮信心滿滿,一心要御駕親征。可是身為宰輔的馮道不同意,他提出以大將統兵出征即可,若是皇帝親征,一旦有變,將再無轉圜餘地。

可是,柴榮還是堅持出征。

事實證明,馮道的但有是頗有道理的。當時的後周雖然建國,但立國時間僅僅有三年。後周太祖郭威對於部下大將專權一事也並無什麼特別良方。

當然,為了保證養子柴榮能夠順利繼位,郭威任命自己得女婿張永德為殿前司主帥,為柴榮保駕護航。這也是柴榮 有心親征的重要原因。

北漢大軍來襲,柴榮親自統率大軍在高平迎戰。最開始,遼漢聯軍大勝,後周軍隊接連戰敗。尤其是侍衛司老將樊愛能等人,竟然棄戰而逃,影像極壞。

眼看大軍即將一敗塗地,時任柴榮親兵衛隊隊長的趙匡胤挺身而出,率領最精銳的侍衛部隊衝入戰團,勇抗敵軍。趙匡胤驍勇善戰,悍不畏死,在三軍之中頗有威名。眾侍衛為之感奮,紛紛死戰。張永德也親自衝鋒,最終擊敗敵軍。

北漢軍隊撤退後,柴榮要論功行賞,趙匡胤自然加官進爵,不過,對於樊愛能如何處置,柴榮有過猶豫。最終還是張永德開口,勸說柴榮,若今日不能令行禁止,他日再難帶兵。於是,柴榮下令將樊愛能為首的七十多位將領一併斬首。

柴榮能夠如此,一方面是他是五代罕見的明君,確實有魄力;一方面是張永德當眾表態,柴榮就等於得到了殿前司的大力支持。

在殺掉樊愛能等人後,柴榮重用趙匡胤,重新組建新軍。趙匡胤趁機把自己的心腹充塞到殿前司、侍衛司的各個要害部門。因此,三五年後,趙匡胤就成為僅次於張永德、李重進的後周三軍第三號大人物。

柴榮的一番努力,最終只是為他人作嫁而已!


葉之秋


立威,除異,專權。初期集中權力立竿見影,但到了後期,要用人之際無人可用,或者無可信任之人可用。於是就有了江山送人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