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4年4次調整阿里組織架構:咦,淘寶去哪了

從2015年開始,每年雙11過後,消費者都在期待一件事情“我的包裹走到哪裡了”?而我們的業界人士,則期待另外一件事情“張勇的組織架構調整哪天宣佈”?

作為業界聞名的“組構調整狂魔”---張勇,從2015年接班阿里掌門開始,每年雙11過後,都會宣佈一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

張勇4年4次調整阿里組織架構:咦,淘寶去哪了

2015年12月7日,張勇發佈公開信,宣佈阿里巴巴宣佈將調整組織架構,成立中臺事業群,組成由“小前臺,大中臺”互為協同的創新管理模式。

2016年12月2日,張勇發佈公開信,宣佈天貓團隊和聚划算團隊將全面一體化,天貓將成立三大事業組、營銷平臺事業部和運營中心,變陣為以“三縱兩橫”的網狀協同體系加若干獨立事業部的全新架構。

2017年12月27日,張勇在員工公開信中宣佈,淘寶、天貓將作為阿里新零售的基座,聚合阿里物流、金融、技術、雲計算等基礎能力幫助全社會商業升級。任命集團副總裁蔣凡出任淘寶總裁,任命集團副總裁靖捷出任天貓總裁。

而這一次果然也不出意外,在2018年雙11過後,進行了其就職阿里CEO以來的又一次組織架構調整。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宣佈阿里組織升級。這次動作很大,包括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集團CTO張建鋒將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天貓升級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和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等等。

2018年11月26日下午,就阿里這波眼花繚亂的架構調整,加上之前幾次調整(實際上張勇上臺後調整不止4次,我的文章統計沒包括2017年1月初的五新調整以及其他幾次重要調整,這裡的4次僅僅包括雙11之後的4次調整),我接受了《時代週報》採訪,談了我的一些觀點和看法。現在把當天的採訪談話以及當時想談卻忘記談的內容發出來,供大家參考。

汙衣派和淨衣派的隱喻:集中制和民主制

阿里組織架構或者早期的阿里組織架構,靈感來源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武俠小說絕不僅僅從花名,而是從文化和管理層面,對阿里巴巴帶來了實質的影響。

我之前在《虛構的金庸武俠小說 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一文中提到“管理中如何平衡內部兩派:汙衣派和淨衣派為例”,說的是《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領導的丐幫,表面團結,但其實並不每個人都是髒兮兮的靠乞討為生,丐幫內部分成兩派,一派是汙衣派,一派是淨衣派,這兩派經常鬧矛盾。汙衣派和淨衣派有很強的現實隱喻,當時因為篇幅問題不表。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阿里內部管理同樣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問題,最典型的問題,戰略管理的基本原則是集中制還是民主制,這兩種方式都有其優缺點,阿里也無法判斷哪種更正確,所以我們透過阿里機構調整,發現張勇採用了洪七公的做法,“汙衣派”和“淨衣派”交替著來。

在2017年底的調整中,張勇打破了兩年前剛剛實行的“淨衣派”班委制(民主制),又變成了“汙衣派”總裁負責制(集中制),讓蔣凡和靖捷分管淘寶和天貓。相信總裁制也不會是阿里架構調整的確定原則,它依然會進行變動。

眼花繚亂的調整過後:咦,淘寶去哪了

在當天和《時代週報》記者聊天中,我們都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說了半天,淘寶去哪了?” 是啊,作為曾經支撐阿里巴巴帝國大半壁江山的淘寶網,自從2012年以來,存在感越來越低,低到這番架構調整,業界討論的焦點有阿里雲換帥、大天貓升級等,就連失意的大文娛都有人樂此不彼的指指點點,就唯獨缺少對淘寶的討論,哪怕是反面的評價,我也沒看到一篇。

一時情緒激動,我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阿里組織架構調整,又刷屏。感慨這升級那升級的,還有人關心淘寶網的未來嗎?輸血了那麼多年,養活了那麼多爆款產品,孵化了無數的骨幹,然後呢?我們不希望,淘寶網到頭來沒有存在感,只剩下一副皮囊。 ​​​​

激動過後,我仔細翻看調整內容,終於發現了被一筆帶過的淘寶,原文是這麼說的: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吳澤明(範禹)將出任事業群總裁,向張勇彙報。新零售技術事業群將整合B2B、淘寶、天貓等的技術力量,形成統一策略。

這一次天貓迎來了重大升級,而和天貓同為阿里新零售所謂基石的淘寶只是一筆帶過,這不能不讓人感慨事態變遷。我們不難看出,今天的淘寶,在阿里的序列中,大概是這樣一個地位:阿里系(阿里宇宙)--阿里巴巴集團--阿里新零售--淘寶!

張勇4年4次調整阿里組織架構:咦,淘寶去哪了

當然冷靜過後反過來看,淘寶的落寞不恰恰反映了阿里和我們的行業正在進步嗎?

重用年輕人是個偽命題 舉賢應該不避年齡

在馬雲的演講和張勇的內部信中,出現最多的字眼是什麼,我認為“年輕人”出現的頻率應該算最高。細心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阿里每次架構調整,都會特別強調培育年輕管理者的價值,希望通過架構調整,讓更多的新人管理者進入不同的崗位。

在上一次調整中,張勇也特別強調:新階段需要更多年輕人的新視角和新思維。過去一年,集團內一批優秀的年輕管理者快速成長起來。新零售的全新拓展,需要他們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於是乎,阿里給業界留下一個“重用年輕人”的印象。這幾天我反覆思考,發現重用年輕人壓根就是個偽命題啊,阿里巴巴高管在多次演講中提到的年輕管理者包括75後和80後,掐指一算這其實也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了,哪裡是年輕人?

當年馬化騰、丁磊、陳天橋等人開始創辦騰訊、網易等的時候,都才26歲左右,這才是年輕人啊。拿今天的80後和20年前的70後比誰年輕,本來就很搞笑。

所以,我的一貫主張是“舉賢不避年齡”,管你60後也好,90後也好,20歲也好,50歲也罷,只要能勝任就應該被推上去。我們應該相信年輕人,但切勿抱著“只相信年輕人”的思路來用人。現在的阿里幸虧只是感覺上只重年輕人而輕視老年人,我不希望這種感覺發展成實質。總之,在核心崗位上,用人原則為“老司機走新路,而不是新司機走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