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峽縣社區矯正授人予漁育新人

幫困扶助工作關係到社區矯正人員平穩融入生活的能力和持續性,是促進社區矯正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幫困扶助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要在心理上給以慰藉,提升自食其力能力,矯正扭曲缺失的心靈,培育健康向上人格。要經常換位思考,用行動說話,結合實際及時進行互動溝通;在矯正期內全程關注,用足用活現有法規政策,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援、因情施助”。在幫扶措施收到成效時,要讓他們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矯正工作者的良苦用心,以此鞏固和激發矯正對象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積極性。

西峽縣司法局在社區矯正人員中開展“悔罪感恩,回報社會”活動,將轄區內經濟條件不好、思想不穩定的社區服刑人員列為重點幫扶對象,進行分類扶助;如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的,聯繫單位簽訂用人協議,並委託用人單位協助監管,及時反饋信息;交通肇事、危險駕駛、盜竊的,聯繫房地產開發商,安排到房地產施工工地作業,不定期與開發商溝通,掌握人員動態;有生產經營意向的,利用獨特的人脈資源和敏銳眼光,幫助聯繫金融及市場管理單位辦理貸款、門店及經營手續,既解決了服刑人員生活困難,引導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又消除了不安定因素。

重陽鎮未婚青年吳某,因故意傷害罪被判緩刑一年;在家訪時得知吳某有學修車技術的慾望。在村支書和司法所長共同舉薦下到一家縣內修車行當學徒,並跟蹤教育。吳某在學徒期的表現令人欣慰:吃苦耐勞、待人熱忱、虛心好學、技術過硬。一年的矯正期使得吳某世界觀發生很大變化,當他忐忑地將自己單獨開修車門市的想法告訴司法所金曉所長時,得到金所長的充分肯定。由於吳某經濟條件有限,金所長同村支書一起,前後奔波50余天,幫助借貸20萬元,在西峽縣城開辦了自己的修車中心。吳某的創業事蹟,感動了鄭大畢業在一家大醫院上班的女孩,她毅然辭去了正式工作,支持吳某辦好企業。2017年2月21日《南陽日報》的“法治週刊”欄目以《一個回頭“浪子”的故事》報道了該矯正實例。

白羽街道任某,在服刑前經常打架鬥毆、尋釁滋事,2012年12月被判處緩刑後,時常忿忿不平、出言不遜。但該犯頭腦靈活,有一身力氣,多次溝通後,便與附近一建築工地聯繫,有意往身上壓擔子,引導和鼓勵他往正路上走。經過一段時間考驗,開發商將他提為小工頭。目前該犯工作積極,收入穩定,衣著光鮮,儼然一副脫胎換骨的模樣。丁河鎮一社區矯正人員劉某,原在豫中監獄服刑,因雙腿疾患,被暫予監外執行,回家後,妻子嫌棄其有病,不願再做保證人並雙方協議離婚。劉某一時找不出擔保人,按規定應由監獄收監執行。丁河司法所五登家門,同村幹部、矯正小組與其親屬協調協商,終於使劉某有了安身之地。在司法所協調下,豫中監獄與劉某堂哥辦理了擔保人手續,劉某感動得扔掉雙柺,欲給司法所長叩頭,引得群眾一片讚揚。

陽城張某,因犯罪被原單位開除,多次就業機會也因此告吹,家庭生活亦更加困難,處處碰壁的他曾一度對生活產生絕望。在司法所不斷的教育疏導和幫助下,逐漸走出了心靈陰影,開始新的創業------在縣城開設一家經營床產品門市。在矯正期(緩刑四年)的三年內,從一間不起眼的小店,擴展為三間門面,年收入10餘萬元。太平鎮楊某,在司法所鼓勵幫助下,自建農家賓館,年收入可觀,帶動當地40餘戶村民紛紛加入開設農家賓館行列,被南陽市旅遊局樹為“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