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小孩都不願讀書,是父母的教育問題嗎?

冷小農


現在農村的孩子不願讀書的現象越來越多,“讀書無用論”,在農村有抬頭情況,應當引發我們的重視。



其中的原因,我想用我親眼目睹的事兒說明。

我本家一老哥,三個孩子。老大是個女孩,考上普通高中,我老哥,說什麼也不讓上,理由是下面有兩個男孩,不能把錢,只給女孩花了。後來這個女孩,初中畢業到膠州打工,嫁到膠州。其他兩個男孩,都是初中畢業就去打工,我老哥花了十萬給兩個男孩每人蓋了四間新房,各花兩萬聚了媳婦兒。我本家老哥,現在打工,賺幾個花幾個,小日子挺滋潤。


我的鄰居有一個男孩。成績一般,前幾年託關係上了高中,由於成績一般,上了藝考,上了美術專業,四年花費了近十五萬,畢業後漂在省城,後來在省城結婚,買房子靠百萬,現在我鄰居還有一屁股債,妻子在家裡養了四十多頭豬,自已到建築隊打工,日子不是一般的緊巴。今年春節,我拜年碰到他,年齡比我本家哥哥小七歲,看臉色,比我本家哥哥大了十歲。

大學學費,越來越貴,因學致貧的家庭越來越多,有人說,供應一個大學生,就產生一個貧困戶。近幾年,農村教育整體滑坡,山窩裡飛出金鳳凰的現象越來越少。農村孩子考不上985、211名校,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工資僅維持生活,買房、結婚、生子,全靠家庭,房價又一漲再漲,給父輩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農村家庭的父母更渴望孩子跳出農門。原來,農村孩子改變命運有兩條路:當兵和上學。現在上學這條路,不僅要付出高額的費用,還不一定會改變命運,有多少大學年業生又回鄉的打工的?

農村孩子不願上學,也怨父母,但是這不是主要方面。

現實決定一切!


何茂齋行思錄


“農村的小孩「都」不願讀書”,這只是一個未經證實的觀點,絕不是可以立論的事實。

「都」意味著所有的農村孩子,真實情況確實如此嗎?

現在農村學校各方面軟硬件條件都好起來了,師資力量也在進一步加強,大部分70一80後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愈加重視了,憑什麼敢妄言農村孩子都不願讀書?

以我所在縣為例,農村孩子不單愛讀書,而且會讀書!

中考全縣每一百名排名裡,農村孩子佔比並不低!在高中的實驗班上,農村中學的孩子能佔1/3!而在之後的學習中,這些沒有補過課的孩子爆發出了驚人的潛力!以我孩子所在A班來看,前十名有6個來自農村,除了高一第一學期縣城實驗中學的孩子穩居第一,自第二學期始,農村孩子就再也沒下過第一的寶座!

每回聯考後家長會上發獎學金,我們這些縣城裡的、自詡懂點兒教育的家長們真是又羞又羨。

孩子愛不愛學習,確實與父母有關,但與父母的身份、職業無關,只與父母是否真正重視、長相陪伴有關。

孩子成績好不好,確實與學校有關,但與學校的地域、硬件無關,只與教師是否真情投入、盡心盡力有關。

這種動輒“農村的”之流的問題,名為關心教育,實是用老眼光看新變化,意在炫耀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罷了!深為不齒!


劍客談教育


雖然古話說:“子不教,父之過”。但是農村認為,現在農村的小孩都不願讀書,並不全是父母的教育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風氣的影響。

農夫承認,孩子教育不好是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就學習成績不理想,他們的興趣愛好就不在學習上。那父母能怎麼去教育引導呢?農夫這並不是在給父母們辯解。比如有的體育運動員,他們天生的愛好就是體育運動,而你要是把他們強壓著去讀書,一定要讓他們學成一個科學家、文學家,那這樣就真的是父母的責任了。一個好好的體育苗子就只有葬送啦!

現在的農村小孩確實有不少人不願意讀書,但是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那些不願意讀書的,基本上都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人。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書以後出人頭地。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真的不錯,那相信做父母的即便是砸鍋賣鐵也會繼續供他們讀書的。

相反,對於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農村孩子們來說,他們也不傻。讀書那麼好玩,為什麼要放棄,而到社會上去闖蕩呢?那是因為成績不理想,讀書真的很艱難。一來在學校要忍受老師的監督,學生們之間的較量,回到家裡還有父母的責問,自己良心上的煎熬等等。所以,很多人寧願選擇去社會闖蕩,而放棄讀書。因為現在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的,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去社會闖蕩了,並且還似乎都混得人模人樣的。那些讀書的人也會會心動了,從而也加入他們的行列中。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化。

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到底,如果孩子不讀完九年義務教育,那就是犯法、犯罪,相信這樣的話,可以有效遏制這種風氣。

認為農夫說的有道理的話,請點贊+關注吧!


農夫也瘋狂


這個問題本生就是個偽命題。孩子不願意讀書,難道是老師的問題?難道是社會的問題?農村的孩子不願意讀書,難道城市的小孩就天生喜歡讀書?,難道城市的父母就很懂教育問題?



孩子不願讀書本來就是父母的問題。

如今社會有一個普遍的問題:讀書無用論。在這金錢至上的社會,一個小鮮肉影視明星出場費輕鬆上億,一個網絡紅人雖無文化卻收入不低。而真正為國為民的科研工作者有幾多工錢?有幾人認得?他們讀書幾十年如一日,貢獻巨大收入較低,有時為了一個科研項目三申五請,幾年才批。他們默默貢獻,奉獻終身,至死都不如一個網絡紅人,於是乎,就產生了讀書無用論。



社會的影響造成大人的心理扭曲。言淡舉止之間暴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而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耳聞目睹,深受惑染,更受網絡影響,有何心情鑽研那枯燥乏味的課本?雖然有的父母天天口頭教育,甚至棍棒相加。可你要麼忙於事故,要麼手機不離手。對於孩子的作業不聞不問,即使解答也是惡言相與。請問,孩子就沒有逆反?就不會叛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就是很好的例子,作為父母都未設身處地地為自己的孩子作想,難道還要老師和社會來幫助你的孩子?

對於孩子,小的時候需要陪伴,逆反時期需要勾通和疏導。你與他即是嚴父慈母,也應該亦師亦友。

若孩子從小沒有關懷和陪伴,童心未泯的孩子就會任意發展。

大多數孩子沒有天生的聰明,也沒有天生的蠢蛋。後天的教育在於父母,寒門也能出貴子。


鄉村老農民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國家早就為孩子的教育,加大了大量資金的投入,在貧困地區更是不計餘力,建學校免費吃住,為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將來國家的棟樑

為啥農村的孩子都不願讀書,而且還是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現在,這話說的未免絕對,現在的農村也跟祖國的強盛而富裕,過上小康的農民朋友們,再也不為交不起學費不讓孩子上學,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現了教育人人平等,據統計現在孩子的入學率都在98%以上,無論家庭生活水平有差距,在農村家庭教育都是放在第一位


現在的條件那麼好,為什麼還有這樣的看法,我個人認為不願讀書是在九年義務制教育後,(不對的地方請指正)高中的教育不是義務的,招收的學生少,相當一部分初中生被擋在了學門外,說句實在話,農村的教育還是比不上城市,教育質量差一大部分同學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想學,學習基礎不好再加上高中教育是要分數的,其實還是有部分學生上技校,還有一大部分不願再讀書

是父母教育的問題嗎?肯定是有的,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早早的就讓孩子走上了打工路,看看各工廠招的工人,多少個都是農村的年青人,於是就有了打工崽打工妹這個叫法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又有那個做父母的不期盼呢?那麼多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讓誰不羨慕呢,誰不願意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願讀書有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不光是孩子的問題,不光是父母的原因,我相信國家會重視的,這個現象一定會改變的


許仙豫到白娘子


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小孩子不願意讀書,原因如下:

第一:以前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是現在卻是寒門再難出貴子,記得北京2017年的高考狀元也說了這句話,我覺得他說的也沒有錯,因為他生在北京,家境好大城市的師資教育也好,因此成就了他的高考狀元,。但是反觀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肯定趕不上城市,而且因為有的家庭經濟基礎不好,有的孩子過早揹負家庭的壓力,只能過早的離開校園外出打工。

第二:中國之前有個紀錄片就是說的關於留守兒童的,中國目前都有大量的留守兒童,父輩為了更好的養育家裡選擇外出打工,這樣就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帶,如果在城市裡的孩子,不止父母會輔導孩子的功課,還會有其他各種私教班來引導孩子學習,這樣進一步引導了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農村的孩子爺爺奶奶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因此孩子也意識不到唸書的重要性,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尤其在進入青春期後跟爺爺奶奶之間有很大的代溝,在這個年紀面對社會的各種誘惑,又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跟人生觀進一步,因此引發了孩子的厭學情緒。


小雛菊姑娘


昨天剛和同事聊到這個問題,一位同事弟弟家的孩子,才讀到初一,就想退學。我說是不是孩子讀寄宿制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同事說,什麼原因也沒有,就是從小嬌生慣養,初一突然住校,不適應,就不想讀書了。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狠狠的一顫。想了一下,我們村子不大,每年仍然有幾個孩子輟學,並非家裡沒有錢,相反家庭條件都不錯,多數是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孩子跟著爺爺奶奶,書讀不了幾年就輟學了。從我們村不難看全局,確實存在很多農村孩子不願讀書,小小年紀輟學,外出打工。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也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農村,多數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形成留守老人和孩子這樣的特殊家庭。父母單純認為,只要給孩子賺更多的錢,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就是父母的責任。而作為留守老人,更是沒有原則的溺愛孩子,不管孩子有什麼要求,都無條件答應。這樣的結果是,孩子物質需求獲得滿足,但是精神需求極其匱乏,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



其次,學習壓力大,孩子無法轉移壓力,導致直接輟學。我們都知道,儘管一直在說給孩子減賦,但是,越減壓力越大。農村家庭,普遍文化學歷不高,已經無法輔導孩子。況且,農村多數都是留守家庭。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農村孩子學習不好,造成壓力加大,又沒有傾述對象,越來越多孩子選擇退學。

第三,農村學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儘管現在農村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多的孩子到城市裡讀書。不可否認不管是家庭條件,還是新事物的接觸,或者是個人見識上,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有些非常大的差距。一旦他們生活學習在一起,必定會給農村學生更大的心理壓力,感到自卑。



第四,近年來越來越嚴重的學生欺凌事件。網絡上時不時會出現學生欺凌事件的視頻,需要引起各方重視。被欺凌的主體,大多數是農村家庭貧困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又不敢給老師或者學校說。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輟學。

當然,農村孩子不願意讀書,早早輟學回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共同關注這一特殊的群體。不管是從政策上還是從人情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小幹部大村長


不是農村小孩不願讀書,準確的說是,整個社會孩子不愛讀書。這不僅僅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

首先,讀書是個辛苦活。

讀書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無論是什麼時期,孩子都有厭學的情況。每天要起的非常早,睡覺比別人晚,而且還有任務。背誦、書寫、理解等等。考試考不好有可能遭到父親的拳腳,母親的責罵等等。反正,學習不是玩耍,不是遊戲。教育家一直追求“樂學”,即快樂學習,真正的快樂學習是沒有的。一個字你不多讀幾遍,多寫幾遍是學不會,記不住的。憑藉一時的興趣,要成為學霸是不可能的。學霸都是付出了別人幾倍的時間和精力才成功的。因此,不願讀書、厭學很正常。

其次,社會影響。

社會上的大學生遍地都是,他們有些連一個基本的工作都沒有,收入低,有些收入還不如農村普通打工者。在農村人們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知識無用論”。孩子們感覺學習知識,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心理的落差使他們學習動力不足,這是小孩不愛讀書的一個主要原因。

最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對孩子們來說,父母對其影響超過任何人。從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看出其父母是怎樣的一種人。滿嘴髒話,愛撒謊,父母肯定在家就是不注意語言,髒話連篇。父母教育子女說知識沒有用,看李家孩子怎麼怎麼,張家孩子孩子如何沒有出息,大學畢業在家。這樣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喜歡學習才怪。


藍老師看教育


俺是農村的,學的專業是教育學,之前做過一些輟學方面的研究。聯繫當時的研究,若您說的不喜歡讀書指的是厭學,俺的回答就是:農村孩子不願意讀書,父母應承擔一些責任,但不是全部承擔。影響農村孩子厭學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點。


1、師資:經濟資源投入少,很難吸引優秀教師,好老師少了,學生就會缺乏高質高量的教育引導,進而會感覺學習無趣,產生厭學心理。

具體來說,在農村,工資少,醫療教育欠發達,優秀的人才就不會把村小村中作為擇業的第一選擇。就算留下來,由於缺少有效的培訓體系(這玩意兒燒錢),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較之於發達地區要慢很多。總之,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比城市裡的在整體上矮那麼半截。專業化水平低了,教育方式就往往不得法,更容易採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此前採訪的一個輟學的小盆友為例:

我:為啥不接著上學呢?

答:學不會,接著上也白瞎。

我:如果能學會,你會接著上麼?

答:會上,可是不太可能。

從上面的採訪片段中可以看出,小傢伙,在學習上的習得性無助(再怎麼努力也白瞎),是導致不願意讀書的直接原因。而問題再往深的地方推進一步,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與老師的專業化水平有著緊密的關係。換言之,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心理,老師就難辭其咎。因為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效能感(相信只要好好學,我就能學會)是檢驗一個教師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當然,如果這鍋全讓老師背,估計他們會組團來毆我。另外,農村教師教學水平整體上沒城裡高,不代表農村沒有好老師。好老師當然會有,但是很少,得之學生幸,不得之學生命。哪像人大附中,其教師水平都能頂的上一個普通大學了。


2、風氣:在村小鎮中裡混混往往有強大的影響力,他們很容易把學校的學習風氣帶偏,偏到受影響的學生不以學習為榮。

接著說說剛才提及的小盆友吧。他在輟學之前經常和混混在一塊玩,一次他大哥——一個校外成年混混打架。他參與其中,任務是給大哥遞酒瓶,結果他提供的二十多個酒瓶,全部碎在被揍者的頭上。緊接著,此事在同學圈就傳為了一段“佳話”,該小盆友從此名聲鵲起,飽受敬仰。這孩子牛逼了以後,找小女朋友就方便許多,更多的混混談戀愛,也容易帶動整個學校早戀的節奏。當然,定性好的同學也是有的,他們聽媽媽的話,循規蹈矩,但在同學中較之於經常報團取暖的小混混,單打獨鬥的他們的影響較小。說到這裡,農村學校中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得不提:外向的娃,容易和周圍打成一片,進而更容易受到混混的影響;內向的娃,往往不善交際,卻因此而規避掉混混文化的不良影響。相對於內向性格的小盆友,外向的娃更輕視學習。

另外,爆料個事,去年我一個表侄和其同學八人組團輟學(義務教育階段)。當然,村裡還有很多輟學者。俺想說的是,用腳指頭想想也明白,官方統計的輟學率是有問題的。




3、家教:父母教育方式不得法,好心辦壞事,敗壞孩子學習的胃口。

此前在西安,長期觀察過一對農村父女的教學活動。發現主要的問題是,爸爸把正上大班的女兒當做成人來指導。孩子一個字寫錯,他劈頭蓋臉地熊一頓還不算,還勒令小公舉再寫一頁。對於那個女孩來說,俺認為,首要的學習任務是讓她對學校產生興趣,對進一步學習產生憧憬,而不是超綱學習多少數字或漢字。爸爸這樣教,孩子還沒進學校呢,就對學校和學習產生畏懼心理了,如此一來,我們怎麼指望孩紙能真正愛上學習,而不討厭讀書呢?我是孩他爸開的餐館的常客,每次吃晚飯時就能看到暴躁老爹的教學活動,也能在其他時候也看到他們間的融融之樂。因此,可以確定孩子是親生的。

在學習上,這位父親對女兒,愛的愈深,傷的就愈切。各位看官,你說諷刺不諷刺!


您的贊或評論是俺接著寫下的動力,謝謝關注“教育薛說”。


教育薛說


這個問題不好。

提問者不瞭解農村。現在農村孩子都願意讀書,不讀書如何進城裡生活啊!不喜歡讀書的比率和城市沒兩樣。

我的親戚大部分在農村。他們家的孩子都讀了書,而且,我發現他們都喜歡讀書。除了讀書的條件比城裡差外,讀書的熱情及認真程度一點不差。

有許多人都考上了名牌大學。可不是5百多分就能上北大的。

我有一個親戚家孩子,正在合肥一中上高二,於34個高二班中,排名前100位。讀書自覺性非常強。

農村的父母,雖受教育程度差點,但也一樣望子成龍,一樣創造條件為孩子讀書。

還有一點,父母再會教育,也未必會培養出他們想要的人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