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復讀高三卻願意考研二戰、三戰?

小明的歷史故事


我覺得我就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個。我想大家的原因也都差不多吧。

那時候高考考的不好,能夠選擇的學校少之又少,家人勸過我復讀,但那時候不知道從哪來的決心就是不想復讀了。感覺高三很苦啊,雖然自己沒有很努力但是也沒有很放鬆,潛意識裡認為高考就是很恐怖。


那時候的想法就是即使上個三本院校我也要上大學,畢竟一個班的幾乎沒有人要復讀,我一個人的話簡直太孤獨了,更加沒有勇氣了。

那時候就想著不是還能考研麼,到時候我考研再考到好學校不就行了。感覺那時候的自己很天真,心智真是很不成熟。

反觀現在,大部分人寧願二戰三戰也要考研,可能是都長大了成熟了,面對這個社會的競爭,想想自己的未來,哪怕吃點苦也是值得的。而且考研與高考也有很大的不同,錄取分數線不會因為你是某個省的考生就會偏高或偏低。


總之,高考就像是一顆樹,你只管可勁的向上生長,而考研則像一隻小鳥,你要自己選擇哪棵樹適合你,然後在落腳。


一本正經的小宋


第一,高考在19歲左右,考研在23歲左右,四年大學會讓一個孩子成熟很多。開始明白這個社會的生存之道,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名校榮耀,沒有研究生高學歷,不甘心做一份普通工作。


第二,高考時班上很多人都讀大學去了,你復讀就成了少數派,人在潛意識裡是不願意成為這樣群體的一員的。考研不一樣,大部分你都是孤軍奮戰,每年考不上的人比考上的人多了去了,所以,即使你復讀,每年的大軍會讓你成為多數。


第三,很多二本三本考名校都不止考一次,你身邊肯定也流傳著哪位學長學姐的傳奇逆襲故事吧,每個人都想成為英雄,下一次會是你嗎,值得一試。而且考過一次的人,對知識的熟練程度和考研的整個流程都熟悉了一遍,心理上會有更大的優勢。


第四,不考研就只能去工作,很多家庭條件還不賴的朋友,考研有沒有成為你不工作的一個藉口呢?


第五,社會上考研機構的宣傳,會刺激著你戰火重燃的。考研對你關心最頻繁的,除了父母,估計就是這些機構的從業人員了,出於現實或者工作的考慮,他們可能會鼓勵你再戰,這也很可能正中你的下懷。

希望這些對您有幫助。


考研Woo


這個問題其實認真回答起來我都能感受到那種自責、懊悔與無奈!

我今年大一,我就是那個不願意復讀還想著奮戰考研的人。

其實在學校我還算得上很認真的一個學生,英語語文成績還可以,但是我偏科,理科不好尤其物理爛到炸,儘管我已經很努力很努力。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上物理課我就跟被睡魔詛咒了一樣,困到懷疑人生。

為了學好物理,我曾經一上物理課我就站著,後來怕影響同學,我就站在最後面,以至於有同學認為我被罰站;

我曾經看了一個暑假的黃岡物理教師的講解視頻,到了下學期開學和視頻相似的車喇叭響我都還以為我到了視頻中;

我曾經做了幾本物理的龍門專題,雖然我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基礎知識我都沒有弄懂……

直到高考前的一次模擬考試,我的物理終於考了一次高分。

也因為多種原因,數學也學的不好,可是在後來拼命的刷題糾錯,尤其糾錯而自己不懂的時候,內心絞成一團,我真的很無力。幸好,高考前的一段時間,我的數學成績上升了。

我幾乎很少上語文課,英語課,但是成績一直不錯。

但是又怎樣,一切在高考低得不行的分數下,一切的努力都顯得蒼白,一切的引以為傲都不復存在……

於是,復讀還是去讀,成了暑假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不,簡直就是我暑假的哭點,一提眼淚就下。

最後,我還是去讀了,為什麼?

1.因為一想到復讀,就心疼自己曾經的努力,對,就是不甘心;

2.因為一準備復讀,就陷入了無限的後悔中,為什麼當初不再努力一點?

3.但其實更多的,是不自信。我害怕我再努力一年,結果還是一樣;我害怕我再奮鬥一年,就算上了一本,還是去不了想去的專業;如果說去好一點的學校,連我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

4.當初明明有實力上本一,卻還是輸給了自己,第二次,結果可能還一樣。

5.現在正值青春期,我不想也不願再去賭一年而與曾經並肩作戰的夥伴們不在同一戰線。

……

而考研,他的難度相對不那麼大,不過在各式各樣的大學中,自制力一定要有,可是經歷了高考失敗,我相信那時候對自己考研都是信心滿滿的;

而且考研,生活在重疊而沒有續接,現在的青年人,更喜歡去過另一種生活,更何況,高中生活又是那樣的緊張;

說起壓力,考研相對也要輕一點;經歷失敗的高考,對考研態度會更認真,成功率也會大一些。
再者說,不是成功的人都必須是高學歷,相信挺過失敗挫折仍然在堅持努力不斷學習上進的人,都會有一個不錯的未來,都有可能闖出一番事業!


小太陽艾特獨到見解


先介紹下我的情況,我高考並不理想考了一個三本院校(我並沒有選擇復讀),後來我研究生考上了985院校(一戰)。

對於高考:我談談自己的體會。首先,基本所有參加高考的孩子都是從高三過來的,那一年對於想在高考這個舞臺上拼一把的人過得都不輕鬆。於是乎在那樣的年紀(沒什麼想法),不管結果是好或是不好,願意主動去選擇再苦一年的孩子並不多。再者考高再考一年也要面對許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是讓很多家長望而卻步的原因。

對於考研:首先國人可能會有這樣的觀念,如果我還在學校我經濟拮据了,想家人開口還好,可是工作了有點不好開口。大學畢業如果不繼續讀書那麼出路就是工作(不管是創業還是上班)。創業的畢竟是少數人,暫時先不議論(個人認為創業和學校學歷的關係也不大)。畢業之後如果找工作遇到麻煩,或者找的工作不如意。在這時你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換個方式謀生。當然這是考研會成了一項比較不錯的選擇。因此,出於工作或者對於未來的諸多考慮研究生二戰三站,是一種無奈而又不得不做出來的決定。


我有酒你有故事


考研二戰的人越來越多,從根子上來講還是因為目前整體社會的大環境下對於研究生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尤其像2017年研究生報考人數更是突破了二百萬直逼二百四十萬人,可見研究生的熱門程度。也正是在這樣的要求之下對於相關的研究生需求就更高了,但是總體而言,每一年研究生錄取的人數其實是比較有限的,但是大家都想進入研究生的學習階段,來提高自身的實力,故而在自身要求和社會訴求兩方面的促進之下,那些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同學選擇進行二戰。

其次,很多同學對要找的工作目標要求比較高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本科學歷進入職場整體而言,在薪資待遇和福利保障各方面上仍舊處於一個相對弱勢的狀態,這就使得很多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來提升自身尋找工作的資本,讀研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而且目前就業形勢也比較嚴峻,選擇繼續讀研究生也可以規避一些風險。

還有一些同學選擇進行二戰很有可能就是從專業角度的訴求來講了,有的專業如果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之下,二戰繼續努力來考取對於自己而言比較理想的學校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總的來講,研究生學歷是以後發展的大趨勢,這是根本上推動研究生報考熱、二戰熱的原因。

希望能夠對題主有所幫助,有相關的考研方面的問題可以提出來一起討論交流。


呆呆的研途問答


高考考研中國參加人數最多的兩個考試。

1:高中的節奏緊張,氛圍壓抑,學生承受的壓力比考研大很多,加之當時學生都比較年輕,都說高三就是噩夢,想盡快逃離他的折磨。想著之後再努力奮鬥。



2:考研來說科目相對減少,大多數為數學、英語、專業課、政治,主要就為數學和專業和課的複習,高中理科則是語數外理化生,文科則是語數外政史地6門課,相比而言考研內容少複習起來相比容易。



3:高考競爭對手多全國每年900萬考生,考研每年全國200多萬,競爭的人數少很多,更容易成功。


機械星期8


首先,高考地域的劃分和區域分數的不平衡。我來自山東的農村,當年高考的時候還真的復讀了,因為490分的分數在2016年的山東只能上專科,我心有不甘,於是選擇了復讀,第二年我考了580分,可以說一年增加了90分,有很大的突破, 但是仍舊沒有達到山東的一本線,2017年的山東一本線是598分,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所以如果我想上一本,就必須再復讀一年,但是復讀的壓力讓我望而卻步,於是在大一的時候就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考研來考取心目中的學校。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話,那麼考研壓力要小很多,一方面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即便是考研,他們的精神頭也不是很厲害,所以我大可放心,另一方面呢,是隻要足夠努力,很多名校都是考取的,而且難度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最終我實現了目標,進入了天津的一所向往已久的大學。

第二,大學時候選擇考研或者二戰三戰,比高中的時候,學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如果說高考是父母幫助孩子在選擇道路的話,那麼考研甚至二戰三戰就是學生自己在選擇自己的路,越發成熟的心智,讓選擇去考研的學生,有了對未來生活和學習以及工作道路的篤定,所以更願意為自己的未來道路負責,更願意去拼搏。

第三,社會環境競爭的激烈化。很多工作崗位要求是碩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也迫使想得到這份工作的人,去為心目中的好工作而努力奮鬥。

所以選擇考研甚至二戰三戰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也是社會的形勢使然,不過,不管是怎樣,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大野澤的風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說:

第一,考研比高考的成功率高得多。

高中時,多數學生都是努力學習的,努力學習三年之後,多數學生的成績基本穩定,想再用一年的時間提高成績並不容易(當然也有通過復讀讓成績提高很多的學生)。考研不同的是,對於多數人來說,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可以讓成績有很好的提高。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目前的高考只能選擇文理科,很多學生都面臨擅長生物不擅長物理、擅長曆史不擅長政治等偏科現象,但卻沒得選擇,不擅長也得硬著頭皮考。而考研不同,考研只考四門,區別主要在於專業課,不喜歡這個專業可以跨考另一個專業,選擇性較大。就算有人不喜歡數學,只要願意,都可以通過跨考某些專業而避免考數學。

第二,考研學生比高考學生心理上更成熟。

高考時,多數學生的思想都還停留在被父母老師強迫學習的認知下,對大學、社會幾乎沒有認知。強迫去學習並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不情不願的前提下,很多學生都不願意復讀。何況我們的父母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說“到了大學就輕鬆了”,為了輕鬆的環境,當然想早點擺脫被壓榨的環境。

而對考研的學生來說,多數選擇的考研的學生都是自願的,因為經過四年大學生活,再加上很多人有外出兼職的經歷,視野開闊了,他們懂得了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考研就是他們做出的選擇。而這些,恐怕少有高考的學生會考慮到。

僅個人觀點。


白樹葉


從來沒考慮過高考復讀,如果這次考研失敗 可能會二戰。

why?

說實話 上大學以前,學習就是按部就班,大家都在學 都是為了高考而努力,也沒有別的念頭,該學學唄,而且高考復讀不一定就能考好啊,但是過程一定很艱辛。況且那個時候 還經常會被讀書無用論這種言論 所影響吧…

然後再分析一下考研的動機,不外乎1.想投身科研2.本科學歷不夠3.想學感興趣的專業4.父母期望5.不想直接工作還想呆在學校

大致應該就這些吧,除了4之外,其他的哪個不比高考前學習的動力足?

(๑• . •๑)

考研基本都是一本起步,目標朝向211.985吧?高考呢…能讀一個一本一般都很滿意了吧?

嗯…如果以準備高考復讀那樣的強度和心無旁騖程度,考研很穩誒
大學接觸的多了,對現實社會了解更多,對自己更多思考之後,總歸成長了一些,明白了學歷的重要性…


iiilike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 高考其實可以算是集體考試,全班一起去考,如果沒考好選擇復讀,會覺得自己是被孤立的,是沒有能力的。而考研是獨自一人的考試,而且考不上的人遠遠多於考的上的人,所以心理上能夠保持平衡,願意多試幾次

2 考研的年齡一般為23歲及以上。考研期間,可以選擇是全職備考還是在職備考。而高考復讀只能是全職備考。因此,考研尤其是對在職備考的人而言,其實付出並不是特別大,可以承擔失敗的結果。

3 考研的人比高考的學生更認清了學歷的重要性以及社會的複雜性。所以面對目標,往往爆發出不同的意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